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伊莎褐88日龄雏鸡120只,随机分为6组,3个对照组(常温组、高温组、高温Vc组)和3个中草药高温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常温组在14~25℃环境下饲养,其余5组在28~39℃环境下饲养.试验全程共10天,在试验的第1、4、8、10天每组各剖杀5只并取其十二指肠。经常规方法制成组织切片后H.E染色,测定各十二指肠的黏膜厚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结果显示:热应激状态下,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长度均显著低于常温组,且绒毛稀疏。但是高温条件下,中草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各项指标均高于高温组和高温Vc组,特别是在试验的第8天和第10天差异极显著,并且中草药高剂量组各指标显著高于中草药中低剂量组。该处方对热应激鸡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强于高温Vc组。在热应激条件下中草药有效减弱了十二指肠粘膜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热应激蛋鸡小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体质良好88日龄伊莎褐蛋公鸡180羽,随机分成9个试验组,分别为常温对照组、高温对照组、添加VC组、方一高、方一中、方一低、方二高、方二中、方二低剂量组。方一、方二分别灌服低、中、高三种剂量浓度的中草药提取物,添加VC组灌服同一浓度的VC水溶液。运用组织学常规切片技术和HE染色法,观察鸡小肠各肠段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高温状态下鸡肠道黏膜上皮间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方一、方二能促进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生成,方二效果好于其他各组。[结论]添加中草药对于缓解蛋鸡的热应激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有氧运动对育肥期滩羊小肠结构的影响,选取同期断奶和体重为(16±2)kg的滩羊母羔羊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全舍饲)、试验1组(每日运动10 km)和试验2组(每日运动5 km),试验期6个月。试验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5只试验羊屠宰取小肠组织,H.E.染色和嗜银细胞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生理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十二指肠和回肠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1组空肠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1组回肠和空肠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回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1组空肠、十二指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2组空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加(P<0.05),试验1组十二指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回肠和十二指肠肠绒毛杯状细胞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热应激环境下育成鸡肠道菌群以及黏膜结构的变化,揭示热应激下家禽肠道中正常菌群定植与黏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选取健康状况相似的10周龄日照琅琊鸡96只,设适温对照组((24±1)℃,Ⅰ)和高温组((38±1)℃),随机分在2个人工环境气候舱中饲养,试验期为14d。采用16SrDNA PCR-DGGE技术,分析热应激处理后1d(Ⅱ)、7d(Ⅲ)和14d(Ⅳ)时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组织黏膜形态变化、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结果表明:热应激持续时间越长,对回肠部位菌群影响越大,Ⅲ组十二指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分离明显;Ⅳ组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热应激时段在空肠部位可检测到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螺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lis)、Plebeius杆菌属细菌(Bacteroides plebeius strain)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而回肠部位可检测到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不可培养的细菌等;Ⅲ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肠段的绒毛长度均明显下降,其中回肠绒毛长度减少最为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及V/C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各肠段肠壁厚度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Ⅲ组空肠和回肠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回肠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热应激对育成鸡各肠段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很大,并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破坏消化道菌群平衡,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5.
实验组肉鸡在灌喂半胱胺 2 0mg·kg-1(CY Ⅰ )和 80mg·kg-1(CY Ⅱ )后 ,应用鸡新城疫弱毒苗 (NDV) (Ⅳ系苗 )以口腔注入法进行免疫 ,检查小肠粘膜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阳性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 (iIEL)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CY Ⅰ在NDV首免后第 4周 ,十二指肠中sIgA阳性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 (P <0 0 1) ;CY Ⅰ和CY Ⅱ组在NDV首免后第 4周iIEL数量显著增加 (P <0 0 5 ) ;首免后第 5周CY Ⅰ组十二指肠中iIEL数量显著增加 (P <0 0 5 ) ;而盲肠扁桃体中这两种细胞数量的变化不大。提示生长抑素 (SS)可抑制小肠粘膜中sIgA阳性细胞和iIEL的分化和增殖 ,半胱胺通过耗竭鸡小肠中SS的含量可提高鸡的粘膜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选用42-56周龄BALB/C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热应激、高温石膏用药3组,每组50只。用药组小鼠每日灌喂石膏水提物0.25 mL/只,2次/d;高温和低温对照组小鼠每日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2次,在试验的1,4,6,9 d结束后,每组随机挑出6只小鼠(雌雄各半)处死,分别采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样品进行肠绒毛测定。结果表明:热应激会使小鼠的小肠绒毛长度变短,其中对十二指肠影响最大,回肠最小;石膏水提物能在高温下对小肠起到保护作用,使绒毛长度增长,其中以空肠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硫酸化黄芪多糖(Sulfated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研究其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APS)进行硫酸化修饰,制备sAPS,氯化钡-明胶浊度法测定sAPS中硫含量,并计算sAPS的硫酸基取代度。运用组织学制片技术和染色方法分别观察APS及sAPS干预后7d和14d鸡十二指肠的组织学特点,对肠壁黏膜层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柱状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Goblet cells,GC)和肠壁内肥大细胞(Mast cells,MC)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制得的sAPS中硫含量为14.3%,计算得到sAPS的硫酸基取代度为1.325。给予APS和sAPS干预后,sAPS组雏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PS组,隐窝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PS组,sAPS组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肠壁肥大细胞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PS组。【结论】sAPS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及肠道黏膜免疫的促进作用较APS强。  相似文献   

8.
选择1日龄云南武定肉仔鸡40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5个处理组分别为A组(基础日粮,对照组)、B组(基础日粮+杆菌肽锌50mg.kg-1,抗生素组)、C组(基础日粮+丁酸钠250mg.kg-1)、D组(基础日粮+丁酸钠500mg.kg-1)、E组(基础日粮+丁酸钠750mg.kg-1)。试验期21d,研究丁酸钠对云南武定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云南武定鸡饲养至14日龄,日粮添加丁酸钠500mg.kg-1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提高了3.43%(P0.05),V/C值提高了8.33%(P0.05),空肠肌层厚度提高了6.46%(P0.05)。日粮中添加丁酸钠750mg.kg-1使十二指肠肌层厚度与黏膜厚度分别提高了5.26%(P0.05)和6.18%(P0.05),空肠绒毛高度提高了3.33%(P0.05)。当云南武定鸡饲养至21日龄,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丁酸钠500mg.kg-1可使空肠肌层厚度提高5.50%(P0.05),十二指肠V/C值提高了4.62%;丁酸钠750mg.kg-1可使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提高2.20%(P0.05),回肠的绒毛高度提高3.76%(P0.05)。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旨在探究在常温和高温环境下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姜黄素对罗曼蛋鸡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该试验的群体为360只27周龄的健康罗曼蛋鸡。随机分为12个组,其中常温对照组和高温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5个常温处理组与5个高温处理组均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100、 150、 200、 250 mg/kg姜黄素。常温组饲养环境设置温度为(25±1)℃,高温组饲养环境温度设置为循环高温(32±1)℃8h/d,其余时间为(25±1)℃,所有组湿度维持在65%~80%,试验期为11周。结果显示:在常温环境中,与常温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姜黄素可以显著提高罗曼蛋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皮质酮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含量(P<0.05),在姜黄素浓度为200mg/kg时效果较好;高温环境会导致罗曼蛋鸡清IgG、 IgM含量显著下降(P<0.05),皮质酮和IL-1β、 IL-6、 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高温环境中,饲粮中添加150~200mg/kg姜黄素可以显著提高罗曼蛋鸡血清IgG、 IgM...  相似文献   

10.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雏鸡。结果表明: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增高了19.04%、10.68%和12.21%;2)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著升高23.94%;3)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显著高于沙门氏菌攻毒组;4)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升高72.26%、67.74%、65.32%。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雏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C值、PCNA含量及杯状细胞数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对冷应激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日粮中L-Arg添加水平对冷应激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断奶仔猪(杜*长*大)81头,随机分为9组,公母各半。试验设计为三个不同饲养温度下的三个添加量,即23~27℃:0、0.8%、1.2%(CG1、CG2、CG3);18~23℃:0、0.8%、1.2%(CM1、CM2、CM3);14~18℃:0、0.8%、1.2%(CT1、CT2、CT3)。试验结果表明:CG3组仔猪日增重显著(P0.05),CM3、CT3分别比同温度下其它试验组日增重有所增加。各组饲料转化率均有提高,采食量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低聚木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润肠通便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试验对象,在连续给予高剂量(1.0g/kg.bw)、低剂量(0.5 g/kg.bw)的低聚木糖14 d后,测定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在连续给予高、低剂量的低聚木糖21 d后,以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测定给予低聚木糖后便秘小鼠的排首黑便时间、6 h内黑便重量及小肠推进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连续给予低聚木糖14 d后,低、高剂量组小鼠粪便内乳杆菌、双歧杆菌及B/E值均显著增加(P<0.05)。与灌服前相比,对照组肠球菌、乳杆菌显著增加(P<0.05);低、高剂量组肠杆菌显著减少(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及B/E值显著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连续给予低聚木糖21 d后,低、高剂量组的首粒排黑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排黑便总量显著增加(P<0.05),小肠推进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低聚木糖具有改善小鼠胃肠道菌群及润肠通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采用解钾菌和活化剂联用技术,研究不同用量活化剂和处理方式对钾长石的活化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和玉米盆栽试验探究生物-化学联用的活化机理及其肥效。结果表明,不同解钾菌(YC602、YC605和YC606)与活化剂QN联用对钾长石中水溶性钾和有效钾的释放均有效果,YC602提升效果最佳。选定YC602与QN进行优化试验,其中T1处理(5%QN+100 ℃烘干+YC602)和T3处理(3%QN+水浸泡+200 ℃烘干+YC602)活化效果较好,提高活化剂用量有利于水溶性钾和有效钾的释放。培养时间对于有效钾的释放影响不大,而水溶性钾含量以培养24 h效果最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减少50%氯化钾施用的条件下,联用技术T2A处理组可有效促进玉米生长。淋溶试验表明,联用技术可有效减少钾素淋溶流失,肥效较持久。联用活化技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就可提高钾长石的有效性,明显降低活化成本,并可大幅减少氯化钾用量,具有减量增效和绿色环保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药犊泻康对家兔离体肠管及小鼠肠推进率的影响。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析描记法进行研究。中药犊泻康对推进试验和离体肠管试验的结果表明:中药犊泻康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收缩幅度降低,舒张时间延长差异显著(P0.05);并且对硝酸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小肠蠕动加快起到拮抗作用,对于活体小鼠能减缓其小肠蠕动推进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药犊泻康能抑制小鼠肠推进率和家兔离体肠管蠕动。  相似文献   

15.
在pH 7.11±0.07,基准水温24.0±0.2℃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水温对日本沼虾(体长4.29±0.32 cm,体质量1.80±0.12 g)存活、耗氧率及鳃组织CAT、SOD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48 h内水温12.5℃和32.5℃实验组日本沼虾的死亡率均超过50%,而15~30℃范围内的存活率则为100%(;2)水温22.5~27.5℃范围内,日本沼虾昼均、夜均及各观测时段耗氧率均随水温升高而增大(P〈0.05),但耗氧高峰时段和耗氧昼夜节律均未发生改变;(3)48 h内,水温22.5℃和25℃实验组日本沼虾鳃组织SOD活力时序变化步调一致且无差异(P〈0.05),各时段观测值均低于27.5℃实验组(P〈0.05),低谷期较27.5℃实验组后延12 h;(4)水温22.5~27.5℃日本沼虾鳃组织CAT活力在48 h内均较为稳定,且均随水温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磷肥种类及施用量调控紫花苜蓿抗寒性及糖类物质变化的机制,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磷肥种类和施肥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分别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0、100、200、300和400 kg·hm-2(以P2O5计),于越冬前期将不同处理的根颈收获后分别进行冷藏(4℃)和冷冻(-20℃)处理,对低...  相似文献   

17.
砂砾粒径对砂田西瓜根际温度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覆砂露地(CK)为对照,通过铺设砂石粒径为1~3 mm的毛砂、10~20 mm豆砂、80~120 mm扁平椭圆卵石和1~100 mm当地砂田普通混砂,研究不同粒径砂砾覆盖对砂田西瓜根际温度的效应,监测砂田0~25 cm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结果表明,砂田早春0~25 cm土壤日均温度比对照高0.3~3.0℃,日最高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层土壤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比对照滞后0.5~2.5 h。毛砂、豆砂、卵石和混砂覆盖下砂层5 cm处根际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03%、20.66%、0.47%、8.48%,除卵石外,早春其余粒径砂砾覆盖的砂田砂下5 cm处根际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砂层下5 cm处土壤温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大,其变化规律可用一元三次函数y=ax3+bx2+cx+d拟合,各处理拟合相关性系数均在0.87以上,其它土层曲线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粒径的砂砾覆盖0~25 cm土壤温度增加效应从高到低顺序为豆砂、毛砂、混砂、卵石,其增加幅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缓,豆砂和毛砂增温较慢,但增加幅度较大,卵石增温散温都快但增加量小。覆砂后0~25 cm根际最高温度毛砂、豆砂、卵石和混砂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2、2.00、0.64、1.04℃,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低钾致兔左心室流出道细胞电生理异常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正常灌流液、低钾灌流液、低钾+苦参碱(50μmol/L)灌流液对兔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最大舒张电位(MDP),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间(APD90),4...  相似文献   

19.
利用TG-DTG-DSC热分析联用技术,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等3类果蓬制备的机制炭燃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3类果蓬机制炭燃烧失重开始所需的温度分别为435.4,448.1和412.3 ℃,较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原料制备的普通机制炭519.8 ℃低71.7~107.5 ℃,燃烧速率曲线峰值和峰值温度、放热曲线的峰值和相应的峰值温度均表现为普通机制炭>油茶、板栗果蓬机制炭>山核桃果蓬机制炭,即果蓬类机制炭可燃性优于普通机制炭;着火温度、最大释热量、最大燃烧速率和着火后最大失重速率及其相应温度5个参数大小排列均呈现为普通机制炭>板栗果蓬机制炭>油茶果蓬机制炭>山核桃果蓬机制炭,其中山核桃果蓬机制炭着火温度408.6 ℃,较普通机制炭504.4 ℃低95.8 ℃,普通机制炭最大释热量95.12 Wg-1,比最大释热量分别为87.76,92.07,84.82 Wg-1的果蓬类机制炭高3.05 ~ 10.30 Wg-1,即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果蓬原料的添加量制备不同着火温度和燃烧特性的机制炭。图4表2参1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中低强度火灾后云南松种子的可能萌发情况和火对种子的影响,在萌发前对其种子进行1、5 min与15 min的60、90℃与110℃高温处理,以常温(20℃左右)为对照,研究种子萌发率、种子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以及萌发率与SOD、POD、CAT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60℃的1、5 min处理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种子存在热冲击效应;且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在110℃、15 min的高温处理后仍有36%±3%的萌发率;种子萌发率与SOD、POD和 CAT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热冲击效应的产生与 SOD、POD、CAT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