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素养,还需要重视对学生个人品牌竞争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对个人品牌竞争力进行概述,并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个人品牌竞争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对学生潜能进行充分挖掘,有效发挥学生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2.
英美文学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尝试从英美文学课程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双向互动、内在联系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渗透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文化。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语言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人才,属于定向性的培养,学生学成毕业后就可以就业,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意识。注重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输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传播素养,有利于克服中国文化失语,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哲学对世界具有长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意识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使者,其优良的综合素养有助于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着民族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理工科大学生因在专业和自身发展特点,缺乏人文素养。新时代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沟通能力、文化内涵、学习方法、情感体会等,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该文简要介绍了人文素养的含义,并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以期能够为更好地做好这方面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随着高校人文教育的展开,学生的品味越来越高;这反过来促进了人文素养课程的改进。如今,高等教育对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内越来越凸显。本文就高等院校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不再被社会认可,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能力培养、人文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兼具有专业知识传授的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目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现状如何?学生对课程设置又有何看法或需求?如何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针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提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对"里斯本丸"红色资源进行SWOT分析,结合舟山群岛特有的海洋环境特点,人文、政策条件,提出全域规划、突出精品、创新开发、开发与保护并举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开始由讲授知识逐渐的向发展学生的能力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来讲,保证每个学生得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展人文课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对当今语文教学的现状做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文课堂的路径,以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高职语文在高职院校中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加明显,部分院校甚至取消高职语文课程。高职院校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但同时更需要注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以经典诵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并与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自信的要求完美契合。以经典诵读、团队协作、比赛竞争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助力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知信行问卷调查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对策。方法设计人文素养知信行问卷,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56名肿瘤学及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并走访学生、导师代表,探讨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结果该项研究调查的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尚有待提升;解决人与人之间问题的意识较强,但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较为欠缺;不同年级研究生在社会关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意识和态度的差异较大。结论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多模式、多维度综合培养体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农业大学发展外语学科专业适应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对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科学知识传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英语专门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着学科内涵不够、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应当夯实学科基础,提升人文教育内涵,突出应用语言学研究,提高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立足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紧密联系当前医学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实际,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生道德水准的规范作用。人格培养的净化作用,文化品味的提升作用。同时就图书馆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带动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加强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方面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具有特殊性,在某些方面而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因此本文通过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育的现状入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对于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影响。最终达到提升高校学生人格素养的目标,为培育现代化四有人才做贡献,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推动力度的加大,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下,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力量。但一些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学校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发展不全,心里存着自卑心态,文化自信程度不高的情况。本文从高职人文素质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从四个方面阐述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自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校本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约束大学师生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与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是一所大学自身拥有的精神财富。以校本精神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以"川农大精神"作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报国情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87-290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也是田园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田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杨凌示范区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紧扣"农耕文化"主题脉络,从"田园旅游传播、学校文化渗透和农业园区示范"三方面统筹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以充分认识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对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