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于2014—2018年通过灯光诱捕和田间调查的方法,以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和泸州市叙永县稻区为代表对川东稻区稻飞虱种群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川东稻区稻飞虱优势种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灯诱条件下川东南稻区叙永县稻飞虱始见期为5月上中旬,川东北稻区达川区和大竹县稻飞虱始见期为5月底至6月上中旬;高峰期均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2014—2018年达川区、大竹县和叙永县稻区稻飞虱田间发生最严重的年份分别为2018、2014和2018年,该年田间发生总量分别为29 946、15 353和35 607头/百丛。川东南稻区稻飞虱为害中若虫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成虫发生为害持续时间长;在达川区、大竹县和叙永县稻区稻飞虱发生最严重的年份,成虫的田间发生量分别达到4 583、5 452和16 870头/百丛。川东稻区稻飞虱整体上在2014年和2017—2018年间发生较重,且川东南稻区害虫发生较川东北稻区更严重。表明四川省东部3个稻区稻飞虱的发生量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且优势种为白背飞虱,其成虫持续为害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2003年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北方地区东亚飞蝗和土蝗发生范围扩大,且继续保持严重发生的态势。草地螟发生居高不下,接近历史最重年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范围和程度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麦蚜在北方大部麦区发生较重。南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水稻螟虫为害略比上年有所减轻。棉铃虫除在棉田发生较重外,其他作物上也严重发生。黏虫、斜纹夜蛾、水稻霜霉病等一些次要病虫在局部地区对农作物造成了一定为害。2002年12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植保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的专家,对2003…  相似文献   

3.
2006年稻飞虱在应城市中稻上特大发生,虫口密度之高,发生范围之广,农药用量之大,害虫抗药性之高,损失程度之重,为近30年来最重的一年,为了模清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稻飞虱的综合治理技术,为以后防控稻飞虱提供经验,特总结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早超历史8月10日在杨岭  相似文献   

4.
泸州地区稻飞虱监测预警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飞虱是四川南部稻区水稻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迁飞性害虫之一。泸州是四川稻飞虱的常发区,重灾区。20世纪80年代前,本地区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间隙暴发为害。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已取代褐飞虱成为本地区稻飞虱的主要虫种,暴发频率显著增加,到90年代几乎间隔1年大发生1次。2000年后,泸州南部稻区(叙永县、古蔺县及合江县南部)白背飞虱几乎年年偏重至大发生(表1),已成为影响本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经济害虫,必须加强监测控制,减轻其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5.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汤金仪,胡伯海(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100026)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主要种类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我国主产稻区最重要的害虫。由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具有大区域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全国各主产...  相似文献   

6.
2005年广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飞虱是广西水稻的主要害虫,全区各稻区普遍遭受其危害,2005年全区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部分稻区发生为害严重,个别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据统计,全区年发生面积达140·4万hm2次,占种植面积67·7%,防治面积154·8万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63·5万t,实际损失6·6万t。与常年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属偏早年份,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虫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积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1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1·1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广西稻飞虱年发生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约为120万hm2次,9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治理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南省历年稻飞虱测报资料,阐述稻飞虱在湖南省逐步加重,90年代大发生频率达80%,但地区间、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明显。分析影响1991~1997年全省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外来虫源迁入时间早、虫量大,早稻期间气温偏高,晚稻期间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有利发生。几年来,实施把稻飞虱作为水稻害虫防治的主攻对象,坚持从稻区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策略,取得了大面积控制为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迁飞性害虫,北方稻区大面积成灾的情况罕见。 1991年,天津市和冀东唐山、秦皇岛一带渤海沿海稻区褐稻虱大发生,天津市发生面积占稻作面积的93%,秦皇岛市抚宁县占77.6%,昌黎县占70.1%,而唐山市滦南、唐海  相似文献   

9.
1991年稻飞虱主要是褐稻虱在我市严重发生,全市种植水稻47.87万亩,稻飞虱发生面积达36.9万亩,其中绝收面积2万多亩。尤其是沿黄河引黄灌溉稻区发生危害更重。其特点是:发生迟、来势猛、危害重。预计全市减收稻谷2200多万公斤。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常规管理稻田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为主要防治害虫措施的稻田生态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消长动态,以明确不同稻田生态系统对稻区内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调控区稻田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最大高峰期虫量仅分别为常规管理区的0.51倍和0.63倍;生态调控区稻周植被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数量几乎为0,而常规管理区最大高峰期虫量分别达到 23.61头/10网和82.03头/10网.生态调控措施还可以显著增加天敌数量,生态调控区稻田内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3.72倍,其稻周杂草上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5倍以上;同时,天敌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吻合度远高于常规管理区.说明生态调控措施能充分发挥稻田及周边非稻田生境的保益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2.
广西201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实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2012年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发生程度为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1847.7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888.1万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02.2%,经防治后挽回损失1315.6万吨,实际损失186.3万吨.发生的主要病虫是稻瘟病、稻纹枯病、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为加强稻飞虱的监测工作,笔者重点分析2012年稻飞虱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全区各地冬后病虫源基数调查,结合长期天气预报、农作物品种布局、抗性、农事活动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1993年上半年水稻病虫发生总的趋势是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对早稻构成较大威胁的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预计稻飞螟,全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60%左右.梧州、玉林地(市),以及桂林地区大部、柳州地区东部为偏重发生区,特别是桂东南和桂东北局部可能达到大发生程度.南宁地区北部(大明山南侧)和河池地区中南部也为偏重发生区;稻纵卷叶螟,全区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60%左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是随州市中稻上的一种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20年来发生较严重的有1991年、1997年、1998年、2006年,以2006年发生最严重。为了搞清我市稻飞虱发生的规律,探讨稻飞虱的综合治理技术,寻找科学的防控策略,为以后的防治提供经验,现将2006年我市稻飞虱大发生的特  相似文献   

15.
1水稻病虫1·1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预计第3代稻飞虱在鄂东南、鄂西南发生程度为5级(大发生,下同),鄂东沿江、江汉平原南部发生程度4级(中等偏重,下同),其它地区3级(中等发生,下同);第4代、第5代稻飞虱全省4~5级。预计第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3级,第3代稻纵卷叶螟全省发生程度4级,局部5级,第4代稻纵卷叶螟4~5级。1·2二化螟预计第2代二化螟全省大部发生程度为5级,鄂西南2级。卵孵盛期南部稻区7月4日至7月25日;北部稻区7月18日至8月5日;第3代二化螟在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沿江稻区发生程度4级,局部5级。1·3三化螟预计第2代三化螟在全省大部…  相似文献   

16.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气象因素分析1987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我国南方稻区稻飞虱发生量大、迁入早、峰次多、范围广、增殖系数高、暴发危害期长,这些均属历史上罕见。本文从气象因素分析导致如此大发生的原因是:1.暖冬少雨,有利于飞虱越冬;2.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春季偏北夏季偏南、持续西伸,有利于稻飞虱迁入;3.凉夏暖秋、夏秋多雨,有利于一季稻飞虱增殖;4.5月份温暖多雨,有利于早稻飞虱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稻飞虱发生特点及成灾机制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飞虱是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类重要迁飞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江西境内多次猖獗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稻飞虱在江西稻区的频繁暴发与迁入虫量、水稻品种、田间管理措施以及当地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存在有利于稻飞虱迁入和扩散的条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该类害虫仍会是江西稻区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及调查研究,总结了防城港市沿海稻区稻飞虱迁入发生规律及1993年以来发生新特点。如稻飞虱灯下、田间始见期提早,迁入峰次多,主害代为害峰次增加、为害期延长、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等;影响当地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迁入量、食料条件、气候因子、田间小气候、地理、天敌及稻飞虱翅型、化学防治措施等。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