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2.
 室内测定了从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和块茎蛾罹病虫体上分离纯化的球孢白僵菌菌株DBM001,XWYE001和PTM001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速度,及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各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有显著差异。供试DBM001,PTM001 XWYE001三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菌株对于小菜蛾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24,0.304,0.297。在108孢子/mL,107 孢子/mL,106孢子/mL,105孢子/mL,104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下,3菌株孢子液处理后小菜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4.0%~48.0%,76.0%~28.0%和62.0%~28.0%。3菌株处理后第3d时的LC50分别为6.5×107孢子/mL; 4.07×107孢子/mL和2.88×107孢子/mL。在106孢子/mL下,3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亡中时LT50依次为3.0, 4.1,3.5d。由此表明,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菌株的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效应较长,均在3d以上,即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对小菜蛾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时效差异较大,尤其是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分离株对小菜蛾的毒力发挥较慢。  相似文献   

3.
 蜡蚧轮枝菌昆明菌株(KM9803)对3种供试蚜虫都有较强的致病力。将3种蚜虫的无翅成蚜用1.0×104~1.0×108分生孢子/mL悬浮液处理后,测得该菌株分生孢子对3种蚜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 分别是3.75×104孢子/mL(桃蚜Myzus persicae),2.74×104孢子/mL(白尾红蚜Uroleucon formosanum)和0.68×104孢子/mL(麦无网蚜Acythosiphon dirhodum);但芽生孢子对桃蚜的毒力却较强(LC50 1.87×104孢子/ml)。当用1.0×108孢子/mL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时,对3种蚜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是4.7d(白尾红蚜),3.6d(桃蚜)和3.6d(麦无网蚜);而用1.0×105孢子/mL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时,LT50分别为6.7d(白尾红蚜),6.0d(桃蚜)和4.9d(麦无网蚜)。  相似文献   

4.
蜡蚧轮枝菌对麦无网长管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Hall生物测定方法,就昆明地区的蜡蚧轮枝菌KM9803菌株对麦无网长管蚜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麦无网长管蚜有很强的致病感染力,较低的孢子浓度1.3×103孢子/mL仍可造成蚜虫的感染致死,其LT50=7.87 d. 而高孢子浓度1.3×107孢子/mL对蚜虫感染致死LT50=3.64 d. 该测定结果与其它蜡蚧轮枝菌菌株测定结果作比较,可看出该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力,这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该虫生真菌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几种药剂对银杏大蚕蛾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证明,氧化乐果等9种药剂对银杏大蚕蛾1、2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效.不同药剂对银杏大蚕蛾幼虫的LD50不同,以氧化乐果的毒力最弱,其对1龄幼虫的LD50为7.93×10-4,对2龄幼虫的LD50为1.926×10-3;以贝塔-氟氯氰菊酯的毒力最强,其对1龄幼虫的LD50为5.398×10-8,相对毒力为14690.63,对2龄幼虫的LD50为9.073×10-8,相对毒力为21234.84.同一种药剂随着虫龄的增大其毒力有所降低,不同药剂毒力降低的倍数不同,降低倍数在1.33~14.75之间,毒力曲线可以作为相对敏感基线.田间防治银杏大蚕蛾1~3龄幼虫第1天的药效为50%~90%,第3天在60%~100%之间,第7天在80%~100%之间,其中有机磷类农药的药效较好,为65%~90%;菊酯类农药的药效最好,为80%~100%.  相似文献   

6.
室内测定了从罹病甘蓝桃蚜上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10715对蔬菜叶象甲(Listroderes co-stirostris oliquus Klug)幼虫的毒力。在28℃,25℃,21℃,18℃和15℃下球孢白僵菌对蔬菜叶象甲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和21℃下,蔬菜叶象甲幼虫开始死亡的时间较早,而且很快达到较高死亡率。在25℃下白僵菌对蔬菜叶象甲幼虫的致死力比21℃下更强,在25℃下,用1.25×10~8,1.25×10~7,1.25×10~6,l.25×10~5孢子/ml处理后第9d死亡率均达到100%。在18℃和28℃下,蔬菜叶象甲幼虫分别在接菌后第6 d和第5 d开始死亡,第10 d和第9 d以后死亡率才达90%以上。用10~6孢子/ml浓度的孢子液处理,在28℃,25℃,21℃,18℃和15℃下,球孢白僵菌对蔬菜叶象甲幼虫的LT_(50)值分别为7.9,6.8,8.8,8.9和9.0 d。  相似文献   

7.
室内测定了从罹病甘蓝桃蚜上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10715对蔬菜叶象甲 (Listroderes costirostris oliquus Klug)幼虫的毒力.在28℃,25℃,21℃,18℃和15℃下球孢白僵菌对蔬菜叶象甲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25℃和21℃下, 蔬菜叶象甲幼虫开始死亡的时间较早,而且很快达到较高死亡率.在25℃下白僵菌对蔬菜叶象甲幼虫的致死力比21℃下更强,在25℃下,用1.25×108,1.25×107,1.25×106,1.25×105孢子/ml处理后第9 d死亡率均达到100%.在18℃和28℃下,蔬菜叶象甲幼虫分别在接菌后第6 d和第5 d开始死亡,第10 d和第9 d以后死亡率才达90%以上.用106孢子/ml浓度的孢子液处理,在28℃,25℃,21℃,18℃和15℃下,球孢白僵菌对蔬菜叶象甲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7.9,6.8,8.8,8.9和9.0 d.  相似文献   

8.
 用5种培养液对蜡蚧轮枝菌昆明菌株(KM9803)进行液体培养的结果:以改良的沙氏培养液和豆粉-土豆汁培养液中芽生孢子产量较高;摇瓶时间以4~5d较适宜。产孢量可以达到7.26×108~9.09×108个芽生孢子/mL; 固体培养阶段培养基:加水量以1∶0.6为宜,固体培养发酵时间以7d为宜,分生孢子产量可达到4.05×109~4.11×109孢子/g。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毒力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渍法以不同密度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的分生孢子液处理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成虫、幼虫和蛹,并分别测定对成虫、幼虫和蛹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最高,为 86.12%,其致死中时间(LT50)为 4.66 d,致死中密度(LCT50)为2.948 5×105 mL-1。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 88.42%,其LT50为4.47 d, LCT50为2.769 5×105 mL-1。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是 83.91%,其LT50为5.16 d,LCT50 为3.155 7×105 mL-1,说明该菌株对番石榴实蝇具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金龟子绿僵菌菌株M337和M104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1011-1.0×107个孢子.L-1)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体表接种试验,测定马尾松毛虫对供试菌株的感染反应。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作了拟合,并与球孢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接种后第10-12天绿僵菌M337菌株的LC50分别为1.86×109、1.52×108和1.67×107孢子.L-1,在浓度梯度为1.0×1011-1.0×108孢子.L-1下的LT50为7.69-11.18 d。结果表明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黄花蒿为材料,在瑞丽进行黄花蒿田间试验,研究了冬春抑期栽培黄花蒿主要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情况、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比正季栽培生育期偏短29d;黄花蒿干品产量为1140kg/hm 2,青蒿素含量为0.607%,在瑞丽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冬春抑期于未进入雨季的5月中旬收获,很容易利用日晒干燥,且一年两季种植黄花蒿,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减少原料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以半夏叶片通过组织培养产生的不定芽为材料,探讨在微环境调控条件下,半夏无糖组培苗营养生长和光合生理对增施CO 2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CO 2浓度600~1800μmol/mol的范围内,随CO 2浓度的增加,半夏无糖组培苗的叶面积、生根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则逐渐下降。当CO 2浓度为(1500±50)μmol/mol时,半夏无糖组培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最大值(10.20±0.27)μmol/(m 2·s),且组培苗长出大量须根。研究表明,(1500±50)μmol/mol是半夏无糖组培苗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CO 2浓度。  相似文献   

13.
 用紫外线诱变与药剂驯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哈茨木霉Th30为出发菌株诱导得到4株能在含杀菌剂福美双2.0×10.5μg/L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耐受性提高近10倍变异菌株。其中变异菌株UV4在高浓度福美双培养基能正常生长并产生具有生防功能的几丁质酶,该几丁质酶能抑制黄瓜炭疽病菌产孢能力的85.43%,抑制致病力达68.88%,并能降解该病菌菌丝的细胞壁。UV4菌株遗传稳定,具与福美双混用协同防治蔬菜上的真菌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 9(34)在海拔为1290m的云南蒙自进行试验,研究栽培措施对滇杂粳稻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产量最高的是由滇杂32构成的第8组合,秧龄为60d,按270kg/hm2的纯氮标准以底肥和移栽7d后分别追施50%。所有处理组合中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受到栽培措施的影响与在海拔为1650m的保山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对紫茎泽兰的竞争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茎泽兰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种之一,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和危害的主要途径之一。为评价多种牧草混种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效果,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实验,在不同密度梯度和组合条件下研究了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对紫茎泽兰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在芽期,高密度(50粒种子/盆,盆直径=24cm)时,紫茎泽兰与2牧草混合种植可明显抑制紫茎泽兰的发芽;在苗期,2种牧草与紫茎泽兰以高密度(18株幼苗/盆,盆直径=24cm )和小比例(紫茎泽兰占种植株总数的1/2以下)方式种植时,能够使紫茎泽兰株高和干重受到明显抑制,紫茎泽兰表现出较弱的竞争性,充分体现出牧草混合种植的替代竞争优势作用,讨论了牧草混合种植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和配比对迪庆马铃薯的产量效应,并建立氮、磷、钾施用量与马铃薯产量关系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以确定迪庆马铃薯的优化施肥量。结果表明,马铃薯最高产量达34147kg/hm 2,施肥量分别是240kg/hm2 N, 150kg/hm2 P2O 5和480kg/hm 2 K 2O;最佳经济产量为34070kg/hm 2,施肥量分别是240kg/hm 2 N, 150kg/hm 2 P 2O 5和420kg/hm 2 K2O;最佳利润产量为28 246kg/hm 2,施肥量分别是60kg/hm 2 N, 30kg/hm 2 P2O 5和120kg/hm 2 K 2O。  相似文献   

17.
 异毛真胸蚜(Euthoracaphis heterotricha Ghosh and Raychaudhuri)是中国一新纪录种蚜虫,本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功能反应,采用Holling Ⅱ型方程和Honing 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幼虫随虫龄的增加寻找效应增大。一头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及4龄、3龄幼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64,16.35,14.84,13.02头。当异毛真胸蚜若虫密度N→∞时,每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异毛真胸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49,25.77,35.09,50.51,74.63,78.13头,表明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异毛真胸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10只绿孔雀和5只蓝孔雀的mtDNA细胞色素b基因516 bp序列, 结合已发表的孔雀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数据进行了序列比较分析;以雉鸡和家鸡的同源序列为外群,采用NJ法和ME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蓝孔雀群体内遗传差异程度低于绿孔雀,绿孔雀和蓝孔雀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的平均数为21.417,净遗传距离为0.039±0.01,推断出绿孔雀与蓝孔雀的分化时间至少为2.96百万年,从而在分子水平揭示出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重建的系统树将所有序列聚为支持率较高的绿孔雀与蓝孔雀2大类群,显示云南的绿孔雀至少存在两种类型,且这两种类型可能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而白孔雀和杂色孔雀在分类上则属于蓝孔雀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