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80~2013年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地面常规气象要素和能见度观测资料,剔除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对能见度的影响,采用等级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能见度与气温、气压、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能见度有明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一天中,8:00最差,14:00最好;一年之中,能见度夏季最好,冬季最差。1980~1984年南京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13年则呈缓慢上升趋势;"较差"和"一般"能见度出现频率呈现上升趋势,"较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则明显下降。能见度水平逐年代下降但降幅减小;能见度等级分布的季节差异逐年代减小。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由于南京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能见度与气压和气温均存在季节性差异,能见度与气压在冬季呈较好的正相关,与气温夏季呈正相关、冬季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用营口市气象观测站采集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和能见度数据,分析2015—2017年秋、冬季PM2.5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营口地区冬季PM2.5浓度较秋季偏高,PM2.5浓度从9月开始增高,12月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秋、冬季PM2.5的日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夜间偏高且趋于稳定,白天较低,7:00—8:00开始下降,于14:00—15:00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升高。PM2.5浓度和能见度之间成负相关,在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2.5浓度相关性较好,相对湿度为70%~80%时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4年南京市9个环境质量监测点的气溶胶资料和同期地面观测站的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对三者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采用线性和非线性的方法对能见度进行一元和多元拟合。结果表明,2014年南京市日能见度大多数在1~3级(即2~10 km),PM_(2.5)和PM_(10)在入春、入夏、入冬时变化趋势不同,其他月份趋势相同;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月际变化趋势相反。随着能见度的降低,PM_(2.5)、PM_(10)的平均浓度和相对湿度均增加,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性最好,与PM_(2.5)次之,与PM_(2.5~10)的线性相关性最差。不同档相对湿度范围内,大气能见度和PM_(2.5)、PM_(2.5~10)的共同拟合的非线性关系好于单独与PM_(2.5)的拟合,拟合后的RMSE均在2.21 km以下。在相对湿度为40%~79%时的拟合效果高于相对湿度较大时的效果。不同季节能见度与PM_(2.5)、PM_(2.5~10)、相对湿度三者共同的非线性拟合,除夏季,R2均在0.72以上,好于以相对湿度分档时的非线性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玉洁  高林  苑文华  马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8-15340
利用德州市气象局PWD20能见度仪观测的2009年的资料,分析了德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年能见度日均值为8.55 km,最低值出现在07:00,最高值出现在16:00;四季能见度日变化总体趋势比较明显,冬季能见度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夏季最差,秋季次之,春季最好。低能见度主要发生在后半夜至凌晨,10:00以后出现概率明显减少,16:00以后又开始增加;低能见度日在夏、秋季出现较多,春季最少;夏、秋季以低能见度持续6 h以下的次数最多,冬季以持续8 h以上最多。  相似文献   

5.
朱宏芹  于丽洁 《北京农业》2013,(30):173-174
根据广东省深圳机场人工观测记录,对2012年1月14—15日深圳机场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本次过程气象要素的深入分析并结合观测经验,揭示了其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大雾发生前和大雾过程中,风向以偏西风为主,风速较小;大雾消亡过程中,风向以北风为主,风速加大;大雾发生期间,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能见度与温度露点差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地面风向的改变对预报大雾的变化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7,(14):57-5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浓度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6~10日沈阳地区持续性霾天气的环境背景场、地面气象要素演变、大气层结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本次重污染过程出现的西侧低压阻碍冷空气东移吹散污染物,地表风速持续较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地面相对湿度在55%到90%之间有利于污染物颗粒的增长,当PM2.5浓度在50μg/m~3以下并且地面相对湿度大于85%时能见度达到5km以下。通过分析水平风垂直切变发现,水平风垂直切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导致大气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混合动力不足,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自动观测能见度代替人工观测可行性,对2013年1月20日08:00~23日20:00一个大雾天气过程从资料应用角度分析。结果表明,自动观测的能见度与人工观测随时间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台站自动观测和道面自动观测2种能见度测量值随时间的演变也一致性较好,差别较小;自动观测的能见度变化与温度露点差的变化是一致的,体现了能见度与相对湿度高度相关性;台站观测和道面观测组成同一能见度观测网,能够很好地反应北京能见度情况,对于预报和服务具有重要作用。自动观测能见度代替是可行的。但由于自动观测数据小于人工观测数据,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启用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后,将大大增加预报大雾以及发布大雾预警的频率,需要调整雾霾天气的有关能见度的发布标准。  相似文献   

8.
霾天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气现象,辽宁省近几年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空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大气能见度水平越来越差,加强对霾天气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研究辽宁地区霾污染天气的成因,以2015年11月6~10日辽宁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为例,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HYSPLIT4模型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此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中的污染来源、污染气体的输送方向和路径、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霾天气的形成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地区大范围秸秆焚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CO、NO2)和颗粒物(PM2.5、PM10)是本次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物在偏北风作用下吹向辽宁地区。霾天气发生期间,辽宁地区受弱高空槽控制、近地面存在深厚逆温层、地面受稳定低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风速小,维持在2m·s-1、相对湿度大,使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能力受到抑制,污染物在辽宁地区不断积聚。加上辽宁地区大范围弱降水过程使空气湿度变大,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污染物吸湿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同时,对霾天气期间6种污染物和3种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CO、NO2)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显著相关,在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说明颗粒物浓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此次大范围重霾污染过程能见度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使用1985-2007年鸡东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分析了鸡东低能见度日数的年、月、日气候特征,并对出现低能见度时的天气现象、降水、相对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鸡东的低能见度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低能见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晓岚  张宏升  杜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34-15136
介绍了自制快速响应能见度仪的测量原理和研制过程,并将其与FD12型能见度仪进行比对试验。同时,利用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讨论了北京城北地区秋冬季能见度的演变特征以及与相对湿度、风速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自制能见度仪能够反映能见度的变化趋势,数据对比结果良好,可用于能见度的测量,其频率响应可以达到1Hz以上,适合用于大气能见度及相关探测的快速响应要求;北京城北地区大气能见度分别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明显正相关,气温通过相对湿度和大气稳定度可以间接影响能见度;大风、大雾等天气现象对能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4—2012年济宁市API和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济宁市空气质量状况分布特征,分析空气污染指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9年济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率为92.3%,年平均AP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变化明显;污染指数与降水量、低云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呈负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济宁市空气污染日主要受S和WN风影响;不同的污染指数等级所对应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成反比关系,能见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能见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污染指数等级越高,对应的风速越小,能见度的范围越低。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霾天气下大气能见度与颗粒污染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沙坪坝站2013-2015年逐时环境气象资料,对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2.5)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区霾都是在相对湿度大于65%的条件下产生的,重度霾时相对湿度达到86%左右,重庆粗细粒子质量比PM_(2.5)/PM_(10)在霾发生时大于65%,重度霾情况下粗细粒子质量比达82%,说明伴随着细粒子比例的增加, PM_(2.5)细颗粒对能见度的影响作用明显,重庆霾进一步加重, PM_(2.5)相对PM_(10)来说对霾影响作用更大.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能见度与PM_(2.5)颗粒物关系不同,在70%≤RH80%湿度条件下PM_(2.5)与大气能见度相关性最大,非霾天气下PM_(2.5)阈值仅为30μg/m~3.相对湿度在40%~90%之间,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颗粒物逐渐吸湿增长,其产生消光效应逐渐加剧,导致能见度不断降低,在PM_(2.5)质量浓度大于85μg/m~3情形下,不论相对湿度大小,都极易形成霾天气,而PM_(2.5)质量浓度小于85μg/m~3情形下,如果相对湿度较高,随着湿度变化颗粒物吸湿增长,也极易形成霾天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3—2014年京疆高速米东区路段浓雾及气象资料,分析了造成京疆高速米东区路段浓雾特征,并通过气象要素特征分析,探讨了形成浓雾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京疆高速米东区路段浓雾主要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从大雾的发生时段来看,一般生成于后半夜或清晨,日出前最浓。多发时段一般为22:00至翌日08:00。当相对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温度为-15~0℃,风速为0~5 m/s,大雾的发生概率最高,即相对湿度越高、温度露点差越低、风速越小,低能见度状况的发生率就越高。在具体针对各类气象要素和能见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因素间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9年宁德市监测站提供的逐时PM2.5质量浓度和宁德市气象局提供的大气能见度监测数据,探讨了PM2.5与消光系数、能见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宁德市PM2.5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0~50μg/m3之间,夏秋两季PM2.5小于春冬两季,总体PM2.5污染不严重。(2)宁德市PM2.5质量浓度与大气消光系数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能见度呈乘幂负相关关系。(3)在不同相对湿度等级中,消光系数、能见度与PM2.5值关系均保持不变,表明影响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因子包括大气相对湿度与PM2.5值。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2月12—21日辽阳地区出现持续雾霾过程,其中20日20:00能见度达到最低,为1 km。本文分析500 h Pa、850 h Pa、地面气压、垂直温度、垂直湿度和垂直风场演变,结果表明,500 h Pa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850 h Pa气压场较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地面位于高压后部或弱气压场内,有利于华北地区污染物向辽阳地区的水平输送及累积;底层逆温层的持续存在为此次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对湿度的增加,使污染物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消光作用增强,能见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拱顶钢架塑料薄膜温室为试验温室,分别设置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土壤地面地膜覆盖降湿和对照三个处理,探讨与研究了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的效果.结果表明:晴天各处理温室内各层的空气与室外大气相对湿度,最低点均出现在14:00-15:00时段;晚19:00至上午10:00之间,各处理温室内各层和室外大-X的相对湿度变化较平稳,但均呈现为室外<冷凝<覆盖<对照,与对照相比,此时段冷凝处理温室下、中、上层相对湿度比对照分别降低2.7%-10.5%、2.0%-7.5%和2.4%-11.3%;三处理温室同层次同时刻的绝对湿度均以冷凝处理最小,冷凝处理温室内各层绝对湿度在一天中的垂直变化幅度为上层>中层>下层.阴雨天各处理的空气相对湿度基本呈现出对照>覆盖≥冷凝规律,但差值较小,均<1%;而绝对湿度呈现出对照≥冷凝>覆盖,差值也很小.在1月份,温室内相对湿度呈现出对照>覆盖>冷凝,且变化幅度以晴天为大,阴雨天较小;温室内绝对湿度晴天为对照>覆盖>冷凝,阴雨天为对照>冷凝>覆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台湾海峡西岸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PM_(10)、SO_2、NO_2、CO、NO、NO_X、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的同步观测资料,对大气电场日变化及其与典型大陆复杂型大气电场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大气电场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岸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4时和10时,谷值分别出现在14时和19时,相比其他区域大气电场的差异性特征,台湾海峡西岸大气电场的日变化与海陆风关系较为密切.PM10、SO_2、NO_2、CO、NO、NO_X、相对湿度和气压与大气电场呈现正相关性,O_3和温度与大气电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海军  陈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33-6035
根据2005年1月20日至2月4日在柞水地区进行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得到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低空风场随高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柞水地区冬季低空盛行风向随高度的变化明显,从地面到150 m高度内,盛行风从偏西北风逐渐转为偏东南风。而在150 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均为盛行偏东风或偏东南风。冬季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在地面到100 m高度层风速随高度的增加变化较快,而在100 m以上的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小。风速随时间的分布,在11:00至14:00左右整层大气存在一个风速相对较小的区域,随后风速开始增大。在17:00至20:00左右整层大气存在一个风速相对较大的区域,在17:00 600 m高度左右风速达到最大,为2.3 m/s。  相似文献   

19.
黄彦彬  陆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89-7792
利用2005年11月海南岛地基GPS水汽观测资料与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GPS反演水汽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GPS反演的水汽结果与探空资料计算的水汽一致性很好,与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正相关,与降水量、云量、能见度等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20.
刺槐林地空气负离子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戴河联峰山公园刺槐林地内空气负离子水平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空气负离子密度在1d内存在2个波峰和2个波谷交替变化的规律,波峰分别出现在7:00—11:00、16:00—17:00,波谷出现在11:00—13:00、23:00—1:00。7月份空气负离子密度明显高于其它月份,峰值达到1508个/cm3,且空气负离子密度以7月份为中心呈单峰曲线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空气负离子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