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38)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80 95)高于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21)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34 07).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39和0.003 4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03 64)略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64 1(P<0.01),即6.41%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3.5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2个群体Tajima's D检验、Fu和Li's D与F检验均为负值,表明2个群体的检验结果均偏离中性模式,鱇浪白鱼群体可能受到群体扩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青蟹东海三门湾野生群体和浙江三门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6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青蟹群体中共检测到66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为0.746 ~ 0.895,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可有效应用于青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青蟹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 ~ 18,6 ~ 14,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77,0.56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79,0.828;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317,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7930,遗传距离为0.2319。结果表明,青蟹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20个微卫星位点,采用荧光-多重PCR分型技术,对4个野生东方田鼠群体(福建、湖南、宁夏、广西)进行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检测。结果表明:19个微卫星位点显示出高度多态性(PIC=0.830.5),平均等位基因数、位点杂合度均显示4个地区野生东方田鼠的遗传多样性丰富。F统计量表明:4个野生东方田鼠群体的遗传差异有13.5%来自于群体间,86.5%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遗传距离与UPGMA聚类分析均表明,宁夏群体与广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大,湖南群体与广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小,这在STRUCTURE聚类图分析时(K=2)同样得到提示。分析认为,广西群体与湖南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存在一定基因交流的原因是这两个群体间较近的地理距离。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卫星技术对黄河鲤选育群体和河南省境内2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2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3个群体在12个位点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4,表明群体分化造成的变异占4%,而96%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部。结果显示,3个群体间差异不明显,一方面说明养殖群体在科学的人工选育条件下能够保留一定水平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对野生黄河鲤群体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技术扩增山东境内的3个克氏原鳌虾地理群体(济南小清河、东平湖和微山湖)COⅠ基因片段,得到长度约为874bp的片段,分析比较了3群体87尾克氏原螯虾COⅠ基因序列的变异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87条序列共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存在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为0.174,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36,单倍型多样性(H)以东平湖群体最高(0.243),微山湖群体其次(0.204),小清河群体最低(0.000);3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H)均较低(0.001)。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表明,3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3 85(P0.05),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遗传变异的2.38%,而97.62%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与遗传距离均较低。表明山东克氏原鳌虾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具有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舟山近海海域野生亲代和人工繁育子一代(F1)的2个鮸鱼(Miichthysmiiuy)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5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片段为369条,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73.07%。亲代和F1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349、72.51%、68.86%、0.422 2、0.4139。两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亲代为0.987 6,子代为0.971 5。鮸鱼亲代群体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相似度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比子代群体的都要高。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79 6、0.020 6;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2 3,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经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表明97.7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7.
舟山鮸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舟山近海海域野生亲代和人工繁育子一代(F1)的2个鮸鱼(Miichthysmiiuy)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5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片段为369条,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73.07%。亲代和F1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349、72.51%、68.86%、0.422 2、0.4139。两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亲代为0.987 6,子代为0.971 5。鮸鱼亲代群体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相似度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比子代群体的都要高。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79 6、0.020 6;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2 3,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经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表明97.7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16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新疆额尔齐斯河干流北湾河段、支流哈巴河以及乌伦古湖拟鲤(Rutilus rutilus)3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期望杂合度He和等位基因数AN分别为0.902 9、0.916 8和18.937 5,遗传参数均反映出3个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乌伦古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低于哈巴河和北湾群体。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乌伦古湖群体与哈巴河和北湾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为盐度。遗传分化指数和UPGMA聚类分析显示3个群体间均未发生种群遗传分化。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个体间的变异贡献率为88.47%,仅少部分变异来源于群体间(1.83%),表明拟鲤3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RAPD分子标记对鮸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个群体的染色体核型没有明显差异;选取9条10 bp随机引物,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出93个RAPD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3个,占总位点的67.74%;野生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0.00%,高于养殖群体的52.81%;群体内遗传相似度为养殖群体(0.861 7)>野生群体(0.814 9);鮸鱼总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77 4,群体内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07 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03 2,表明鮸鱼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只有10.3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鮸鱼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颖  张鹏  王铁杆  任鹏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6):1189-1194
为了解中国东南沿海坛紫菜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的坛紫菜野生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6个坛紫菜群体的83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 261个有效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 260个。6个群体整体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6.63%,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为1.504 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25 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22 8,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1 7,平均无偏多样性为0.153 4。基因流为1.519 6,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坛紫菜野生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ANOVA分析显示,21.77%的变异来自群体间,78.23%的变异来自群体内,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0.248 0)结果相似。UPGMA聚类显示,6个群体聚为2大支,其中NR群体独立聚为一支,其他群体聚为另外一支。PCoA结果表明,NR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分化明显。该研究所获得的坛紫菜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信息不仅为评估和保护坛紫菜自然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原始种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有效引物,采用RAPD技术对蒙自响水河和草坝的2个鲤鱼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47、53个位点,多态位点分别为44、51个,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93.61%和96.23%;利用Popgene version1.32软件分析获得2个鲤鱼群体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479 9和0.455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328 7和0.298 4,等位基因观察数(Na)分别为1.821 4和1.910 7,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584 3和1.487 9,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58 1,遗传距离为0.041 9。2个鲤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82 4,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的遗传变异的8.24%,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1.76%。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估天津地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野生种质资源遗传背景,采用9对微卫星分子标记(Mn33、Mn37、Mni04、Mni01、Mni06、Mni76、Mni13、Mni40、Mni58)对日本沼虾4个野生群体(YDXH、DLJH、XQLH和YQSK)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9对微卫星引物在日本沼虾4个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Na)为3~1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976 9~10.816 5,观测杂合度(Ho)为0.285 7~0.975 0,期望杂合度(He)为0.494 2~0.896 7,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74 9~0.888 0,说明日本沼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中仅有2.04%(P0.0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97.96%(P0.01)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表明遗传差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0 4~0.037 7,说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并不明显;基于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树构建,永定新河(YDXH)与独流减河(DLJH)首先聚为一支,其次与西七里海(XQLH)聚为一支,最后与于桥水库(YQSK)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重庆4个养殖地区中华鳖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潼南、永川、江津、长寿)4个地区养殖中华鳖样本,运用RAPD方法对4个地区的中华鳖遗传多样性与其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结果]用20个随机扩增引物得到142个扩增片段,多态片段数量为95个,4个地区的多态位点比例范围为50.78%~64.54%,总多态位点比例为66.90%,总基因多样性为0.227,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135,遗传分化系数为0.307,基因流为1.127。4个养殖中华鳖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49~0.151。[结论]重庆4个地区养殖中华鳖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广东清远、惠州、韶关、广州与广西河池、南宁、崇左的7个掌肢新米虾(Neocaridinapalmata)野生群体的97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研究掌肢新米虾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掌肢新米虾在624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8%、33.17%、20.99%、18.85%,AT含量(60.15%)高于CG含量(39.84%),表现出较强的AT偏倚性;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总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5种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以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611、(0.557±0.025)、(0.00098±0.00007),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7个自然群体的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2;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遗传分化系数(F_(st))结果揭示,掌肢新米虾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掌肢新米虾7个自然群体遵循群体扩张模式,发生了历史扩张事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广东4群体与广西3群体形成姐妹支,表明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可作为单独的管理单位进行保护,Hap1与Hap4分别是广东4群体与广西3群体和惠州群体的共享单倍型,其余单倍型为各群体所独享。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技术扩增我国3个不同海域(渤海湾、东海的舟山海域、南海的广东沿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线粒体CO Ⅰ的基因片段,得到长度为604 bp的片段,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地区48尾银鲳线粒体CO Ⅰ基因序列的变异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48条序列共检测出多态性位点30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6个,各群体内的多态性位点分别为渤海8个、舟山26个、广东1个;48个个体具有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62 2和0.002 8.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1.03%,而101.03%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3群体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0 3 (P>0.05).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与遗传距离均非常低.分析得出:基于银鲳线粒体CO Ⅰ基因的序列分析,单倍型多样性以东海群体最高(0.800 9)、渤海群体其次(0.700 0)、南海群体最低(0.200 0),而3群体核苷酸多样性则均较低(<0.005);分子变异分析未检测出我国3个野生银鲳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5条,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48.53%、57.53%、66.8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291±0.2705、1.2218±0.3284、1.2176±0.3239;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0782±0.1533、0.1337±0.1811、0.1318±0.2025;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199±0.2250、0.1795±0.2626、0.2051±0.2608.3个居群间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9,Nei's基因多样指数为0.190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628,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635,说明3个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系数.58.7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41.2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聚类表明,居群1和居群3先聚在一起,然后和居群2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浙江(宁波)养殖岱衢族大黄鱼与福建闽粤东族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差异,利用5对AFLP引物和14对微卫星(SSR)标记对宁波2个岱衢族大黄鱼养殖群体与福建官井洋野生和养殖群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扩增出244个清晰的条带,岱衢族养殖群体(NBB)的多态位点比例最低,为54.51%,其余3个群体则均在63%左右.微卫星引物分析出4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在6.00~8.36之间,观测杂合度为0.68~0.78,期望杂合度只有岱衢洋野捕群体的F1代(NBA)群体为0.75,其余群体均大于0.80.基于AFLP和SSR数据计算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官井洋野生群体(GJY)与养殖群体(FJ)在遗传上最为相似,聚类为一支,宁波养殖的2个群体(NBA,NBB)聚类为另外一支.综合4群体的各方面遗传差异参数可知,福建2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宁波2个养殖群体的略高.观察其三维散点聚类图和最小进化树均可发现,NBA群体的遗传结构与其他3个群体明显不同,并发现福建野生群体中有2个个体应属于福建养殖群体后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制定合理的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并为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确定合适的育种基础群体,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自主开发并合成微卫星引物400对,经验证后随机采用其中的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太湖、洪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4大湖泊的野生大鳞副泥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各基因座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5和5.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66 5,平均Fst值为0.219 4(0.2),Nm为0.889 4(1),表明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遗传交流较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5.4~6.2(平均5.8),观测杂合度0.273 2~0.386 4,期望杂合度0.562 9~0.589 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0 3~0.575 4,表明4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528 3~0.967 7,洪泽湖和太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528 3),而太湖和巢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4个群体先聚为2个分支,其中太湖和洪泽湖群体聚为一支,洞庭湖和巢湖群体聚为另一支,这与4个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的地理分布一致。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每个群体宜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进行保护。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中太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来自福建东山、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的3个群体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COI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长度为680 bp,碱基组成显示A+T比例较高,约为62.42%;种群间多态位点数为32,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07±0.092,核苷酸多态性指数为0.001 85±0.000 3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52。以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和织纹螺(Nassarius)为外群,构建了NJ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3个群体的方斑东风螺首先聚类到一起,然后与泥东风螺聚为一支,与织纹螺形成不同的分支。  相似文献   

20.
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具有优良养殖前景的淡水虾类。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中国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评估,旨在为红螯螯虾的科学引种、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线粒体COⅠ区全序列长1 534 bp,包含2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的1.6%,变异位点中含有22个简约信息位点,平均转换与颠换的比值为6.14,序列中(A+T)的含量(58.7%)明显高于(G+C)的含量(41.3%),在143个个体中定义了35种单倍型,来自浙江、海南和台湾的养殖群体具有较多的共享单倍型(COⅠ-01、COⅠ-02和COⅠ-03),这3种单倍型同时也是优势单倍型。来自江苏的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0.739),来自安徽的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881)。全部样本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96,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4 65。5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 63~0.006 81,其中,来自浙江与海南的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来自海南与安徽的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5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42 1(P<0.01),说明5个养殖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综上,5个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可为红螯鳌虾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