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究辣蓼水提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脾脏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试验将48只健康、体重接近的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辣蓼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PBS,阳性药物组每天按体重灌胃给予庆大霉素20 mg/kg,辣蓼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20,10,5 g/kg的辣蓼水提液,小鼠给药体积为按体重0.2 mL/10 g,连续给药8 d。给药2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均灌胃LD50(5×104 cfu/mL)鼠伤寒沙门氏菌0.2 mL,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12 h,麻醉小鼠安乐死后取脾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鼠伤寒沙门氏菌负荷量测定,以及α-干扰素(IFN-α)、β-干扰素(IFN-β)、γ-干扰素(IFN-γ)、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p-IRF3)、TANK结合激酶1(TBK1)、磷酸化TANK结合激酶1(p-TBK1)、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与环腺苷酸鸟苷酸合成酶(cGAS)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建立鼠伤寒沙门菌诱导的昆明小鼠氧化应激模型并探讨其分子机制。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沙门菌菌液(试验组1)和高剂量沙门菌菌液(试验组2)。灌胃24 h后解剖小鼠并采集样品,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观察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切片并评分,测定肝脏和十二指肠抗氧化酶、抗氧化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2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1)活力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试验组1和2小鼠十二指肠表现为绒毛断裂脱落和肠道固有层溃疡坏死,肝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肝索紊乱和点状坏死;试验组2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GPx1、血红素加氧酶(HO-1)、自噬相关蛋白(p6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十二指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密封蛋白(OCLN)以及肝脏ZO-1和紧密连接蛋白-8(CLDN8)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高剂量沙门菌成功建立了小鼠氧化应激模型,并发现高剂量沙门菌可能通过降低p62和Nrf2的转录来抑制十二指肠和肝脏中抗氧化酶的表达,造成十二指肠和肝脏细胞屏障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对小胶质细胞α干扰素(interferon α,IFN-α)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先用金葡菌感染BV2细胞,检测IFN-α的mRNA表达、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量以及TBK1/IRF3通路的激活情况,再分别用TBK1抑制剂BX-795和amlexanox、NF-κB抑制剂IMD-0354处理细胞,检测TBK1/IRF3的激活以及IFN-α水平。结果表明,BV2感染金葡菌后,IFN-α转录水平在3~12 h升高,6~12 h释放量增加,呈剂量依赖性,TBK1和IRF3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未发生变化,但在1~12 h其磷酸化水平升高,表明金葡菌激活BV2细胞TBK1/IRF3通路,BX-795、amlexanox和IMD-0354处理细胞后,IRF3磷酸化水平降低,IFN-α生成减少,表明TBK1和NF-κB参与金葡菌促进BV2细胞生成IFN-α。综上所述,金葡菌感染BV2后促进IFN-α生成,且该过程依赖于TBK1和NF-κB,本结果为临床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金葡菌提供了可能靶点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试验用沙门菌刺激IPEC-J2,在特定时间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或ELISA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确定该沙门菌能够引起IPEC-J2损伤,并进一步采用NF-κB抑制剂和小干扰RNA预处理IPEC-J2,分析了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沙门菌引起IPEC-J2损伤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沙门菌感染组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和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8的生成量以及LDH释放量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极显著上升(P<0.01),NF-κB p65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1、3和6 h也呈极显著上升(P<0.01);细胞增殖蛋白cyclin D1和c-Myc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显著下降(P<0.05),其转录调控因子β-catenin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与沙门菌感染组相比,抑制剂+沙门菌感染组ZO-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在12和18 h呈极显著增高(P<0.01),而NF-κB p65、TNF-α和IL-8的表达以及LDH释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siRNA-β-catenin+沙门菌处理组的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量在6和12 h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18 h增加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沙门菌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加重了细胞损伤;同时,沙门菌抑制了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了细胞增殖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影响了细胞修复,从而出现细胞损伤与细胞修复之间的失调,最终呈现出细胞损伤。本试验从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了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白藜芦醇(RSV)对玉米赤霉烯酮(ZEA)中毒小鼠肝脏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试验将40只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ZEA组(40 mg/kg)、不同浓度的RSV (50、100或200 mg/kg)与ZEA (40 mg/kg)共处理组,每组8只,各组均灌胃给药,试验期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肝脏样品,计算肝脏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脏NF-κB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小鼠肝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都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增多;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的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SOD和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IL-6、TNF-α和IL-1β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及IL-6和IL-1β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5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SOD活性和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显著升高(P<0.05)和极显著降低(P<0.01);100和20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结果表明,ZEA对小鼠肝脏有严重的氧化及炎症损伤作用,RSV对ZEA中毒的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以100 mg/kg RSV保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炎症和纤维化的相关性,本研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感染后4周组、6周组和HMGB1抑制剂组(n=5),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测,观察肝病理学及Masson染色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MGB1、IL-1β、TNF-α、IL-6、IFN-γ、α-SMACol1α1、TGF-β1、Smad2和Smad3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后4周,小鼠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肝组织HMGB1、α-SMATGF-β1、IL-6和 TNF-α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 < 0.01);感染后6周,小鼠WBC、Neu、Mon、Eos、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ALT极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HMGB1、IL-1β、TNF-α、IL-6、IFN-γ、α-SMACol1α1、TGF-β1、Smad2和Smad3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感染后6周小鼠肝虫卵聚积处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HMGB1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值和肝组织HMGB1、α-SMATGF-β1、IL-6和TNF-α的转录水平(P<0.05)。综上表明,HMGB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炎症和纤维化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鼠伤寒沙门菌ABC转运膜蛋白SapC在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pC基因缺失突变株SMΔsapC,对其进行生长特性、酸性应激试验、多黏菌素B敏感性试验、生物被膜检测、胞内存活和小鼠体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SMΔsapC与亲本菌株和互补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在酸应激条件下,SMΔsapC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sapC基因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SMΔsapC基因缺失株在鼠源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和小鼠体内的毒力显著低于亲本菌株。研究表明,sapC基因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抗酸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而影响沙门菌在体内外的毒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蛋白对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株SA113(WT SA113)和SA113 lgt::ermB脂蛋白表达缺失菌株(SA113Δlgt株)体外感染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WT SA113感染组(MOI:3:1)、SA113Δlgt感染组(MOI:3:1)。采用ELISA法检测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RANTES)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脂蛋白对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T SA113感染组和SA113Δlgt感染组均可显著上调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TNF-α、RANTES、IL-10分泌量以及WT SA113感染组TLR2、NLRP3基因表达水平(P<0.05),而TLR4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WT SA113感染组相比,SA113Δlgt感染组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TNF-α、IL-1β、RANTES、IL-10分泌量以及TLR2(12 h除外)、NLRP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1型巨噬细胞对SA113Δlgt株的吞噬作用显著低于对WT SA113株的吞噬作用(P<0.05)。综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脂蛋白在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主要通过激活TLR2和NLRP3受体,诱导细胞因子TNF-α、IL-1β、RANTES和IL-10的产生和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黑种草子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究其机制,为其临床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6只3周龄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黑种草子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黑种草子粉剂组及水飞蓟宾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10 mL/kg 60%酒精灌胃,每天1次,连续15 d。第16天,黑种草子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8、4、2 mL/kg黑种草子提取物,每天1次,连续10 d后处死小鼠。计算各组小鼠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制备肝脏石蜡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上升(P<0.05),肝细胞出现明显颗粒变性,水泡变性,核溶解,界限区分不清,肝索消失;血清ALT、AST活力显著上升(P<0.05),SOD、CAT、GSH-Px活力显著下降(P<0.05),说明肝损伤模型建立成功,且肝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种草子提取物各剂量组血清ALT、AST活力均呈下降趋势,SOD、CAT、GSH-Px活力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均呈显著差异(P<0.05),肝脏组织结构明显改善,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剂量(8 mL/kg)黑种草子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肝损伤小鼠的抗氧化水平,且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而减少IL-1β的合成,从而改善肝脏功能和修复受损的肝脏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丁酸梭菌对高胆碱饮食造成脂代谢异常小鼠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FFA)的影响,以阐明丁酸梭菌调节高胆碱膳食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健康的雄性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8只。高胆碱饮食造模8周后,给药7 d,禁食12 h,采集血浆、肝脏、附睾脂肪垫和肾周脂肪,对肝脏、脂肪称重,利用生化仪检测血脂水平;通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分别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脂滴沉积程度;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小鼠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研究血浆中FFA组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小鼠体重、脂肪增长得到显著抑制(P<0.05),给予丁酸梭菌后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减少;丁酸梭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高胆碱饮食小鼠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P<0.05;P<0.01),并使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丁酸梭菌灌胃后,高胆碱饮食小鼠血浆TMAO浓度显著降低(P<0.05);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桃金娘果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μg/g BW, 1次/d, 连续3 d, 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 模型组、黄芪多糖组、桃金娘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另设16只健康小鼠为正常组。黄芪多糖组每只小鼠按200 μg/g BW剂量腹腔注射黄芪多糖混悬液, 桃金娘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 μg/g BW剂量腹腔注射桃金娘果多糖混悬液, 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1次/d, 连续7 d。试验结束后, 分别测定小鼠脏器指数(胸腺、脾脏)、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溶菌酶(LZM)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 桃金娘果多糖不同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尤以桃金娘果中剂量组最高,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桃金娘果多糖不同剂量组IL-6、IL-1β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桃金娘果多糖低、中剂量组的血清IFN-γ、IL-2含量相较于模型组都有所提升, 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桃金娘果多糖高剂量组的IFN-γ、IL-2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桃金娘果多糖不同剂量组小鼠的POD活性和LZM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P < 0.05)。【结论】 桃金娘果多糖中剂量即100 μg/g BW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菊苣对不同性别麻黄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42日龄麻黄肉鸡576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半。采用2(性别)×4(菊苣水平)双因素试验设计,菊苣添加水平为0、3%、6%、9%。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时统计生产性能指标;每重复屠宰1只鸡,测定屠宰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取胸肌和腿肌用于肉质分析。【结果】(1)与不添加菊苣相比,添加6%和9%菊苣可显著提高麻黄肉鸡的料重比(F/G)(P<0.05);公鸡生长性能显著优于母鸡(P<0.05)。(2)母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公鸡(P<0.05)。(3)公鸡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母鸡(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母鸡(P<0.05)。(4)与不添加菊苣相比,添加6%和9%菊苣可显著提高麻黄肉鸡胸肌的黄度(b*24 h)(P<0.05),母鸡胸肌的亮度(L*24 h)显著高于公鸡(P<0.05)。(5)性别和菊苣水平对麻黄肉鸡腿肌的剪切力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堆肥时添加高温期堆料对青藏高原羊粪堆肥有机成分降解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青藏高原地区将高温期羊粪堆料添加于羊粪和油菜秸秆混合物中,以不添加高温期堆料作为对照,进行了28 d条垛式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堆肥温度、pH、总有机碳、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种子发芽指数、有机质、木质纤维素等指标以及各种酶活性来判断高温期堆料对青藏高原羊粪堆肥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高温期堆料可促进堆体升温,提升堆体最高温度,并延长堆体高温期6 d;堆肥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高温期堆料可显著降低堆肥中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E4/E6以及碳氮比(P<0.05);可显著提高堆肥种子发芽指数(P<0.05);可显著提高有机质、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P<0.05);并可显著提升堆肥过程中蛋白质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结论】高温期堆料可促进青藏高原羊粪堆肥有机成分降解,提升堆肥产品腐熟度及提升堆肥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奶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ovine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D-MSCs)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0、5、25、50、100、200 μmol/L H2O2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4、6、8、12 h后,通过MTT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来筛选H2O2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条件。在细胞划痕试验中设立对照组、H2O2组、bAD-MSCs共培养组(1∶0.5)、bAD-MSCs共培养组(1∶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共培养组(1∶0.5)和MACT共培养组(1∶1)共6组,分析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试验结果显示,4~12 h内50 μmol/L H2O2组细胞存活率为50%~80%,适用于构建氧化应激模型。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用50 μmol/L H2O2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 h时,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4、6、8、12 h组(P<0.05)。划痕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与H2O2组相比,bAD-MSCs共培养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MACT共培养组细胞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H2O2组相比,bAD-MSCs共培养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MACT共培养组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50 μmol/L H2O2处理2 h可成功构建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bAD-MSCs可促进氧化应激条件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并参与调控Erk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柑橘提取物对肥育猪后肠食糜蛋白质代谢产物的影响,旨在为柑橘提取物从源头调控臭气的产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8头56日龄(19.73±0.39)kg杜×长×大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6栏,每栏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 g/t金霉素,柑橘提取物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柑橘提取物(56~112日龄添加250 mL/t柑橘提取物,113~194日龄添加200 mL/t柑橘提取物)。194日龄时收集肥育猪盲肠和结肠食糜,测定食糜中游离氨基酸、酚和吲哚类物质、生物胺的含量。【结果】①在盲肠食糜中,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和抗生素组牛磺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吲哚和甲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有降低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瓜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和粪臭素含量的趋势(0.05≤P<0.10),苯酚、腐胺、酪胺和精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腐胺和酪胺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②在结肠食糜中,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和抗生素组天冬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胱硫醚、亮氨酸、γ-氨基丁酸、总氨基酸、苯酚、对甲酚、粪臭素和甲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脯氨酸和吲哚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柑橘提取物组丝氨酸、异亮氨酸、胱硫醚、亮氨酸、总氨基酸和对甲酚含量均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鸟氨酸和酪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亚精胺含量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苯丙氨酸、色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柑橘提取物降低了肥育猪后肠食糜蛋白质代谢产物的含量,可减少臭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岩藻糖基转移酶8(fucosyltransferase 8,FUT8)基因g.74522417 C>T位点多态性及其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为绵羊分子育种筛选新的遗传标记。【方法】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Illumina OvineSNP 600K BeadChip及Illumina OvineSNP 50K BeadChip芯片检测技术对湖羊(n=992)和乌珠穆沁羊群体(n=333)FUT8基因g.74522417 C>T位点进行分型,并将其多态性与湖羊和乌珠穆沁羊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FUT8基因g.74522417 C>T位点在乌珠穆沁羊和湖羊群体中均检测出3种基因型:CC、TC和TT。群体遗传分析表明,g.74522417 C>T位点在乌珠穆沁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卡方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g.74522417 C>T位点在乌珠穆沁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FUT8基因g.74522417 C>T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月龄体长和6月龄体高均呈显著相关(P<0.05);与湖羊3月龄管围、5月龄腰角宽和管围、6月龄眼肌面积和管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FUT8基因g.74522417 C>T位点可作为绵羊生长发育潜在分子标记,为FUT8基因在绵羊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柠檬苦素(limonin,Lim)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及后续体外受精(IVF)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旨在为体外成熟培养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在小鼠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im(0、10、20、50 μmol/L),成熟培养12 h后统计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I)排出率,筛选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Lim的最适浓度;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Lim,以0 μmol/L Lim为对照组,成熟培养12 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母细胞抗氧化及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将最适Lim组及对照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4 h后进行体外受精,于体外受精24 h和3.5 d分别统计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并用Fluorescein-dUTP和Hoechst 33342染色分别检测囊胚总细胞数及囊胚内凋亡细胞比率。【结果】与0 μmol/L Lim组相比,20 μmol/L Lim组小鼠卵母细胞PBI排出率显著升高(P<0.05),后续试验均用20 μmol/L Lim进行处理。与对照组组相比,20 μmol/L Lim组小鼠卵母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GSH、MMP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抗氧化相关基因(GPx3、CAT和Prdx3)、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囊胚率、囊胚总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囊胚内细胞凋亡比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20 μmol/L Lim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增加MMP水平提高小鼠卵母细胞质量,从而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