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为了解山东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毒株的基因遗传演化情况及致病性,本试验对山东省两家疑似暴发鸡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鸡场采集的病料(肝脏、脾脏)进行PCR鉴定,并将鉴定为FAdV的2份阳性病料提取病毒液,接种鸡肝癌细胞(LMH)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和细胞病变(CPE)观察、PCR检测、TCID50测定、鸡胚致病性试验、SPF鸡回归试验、病毒hexon部分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2株FAdV,2株分离株细胞传第1代即可观察到CPE,PCR均可扩增出大小为500bp的片段,且2株分离株细胞F5代TCID50分别为10-7.75/0.1mL和10-7.60/0.1mL,均对7日龄SPF鸡胚有强致病性;第1分离株和第2分离株对21日龄SPF鸡攻毒死亡率分别为80%和15%。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第1分离株与FAdV-4株同源性最高(99.57%),第2分离株与FAdV-8b株同源性最高(99.18%)。这2株FAdV分离株均与Ⅰ群禽腺病毒同源,与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HEV)所在的血清Ⅱ群及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所在的血清Ⅲ群禽腺病毒位于不同分支。第1分离株基因型为C型,血清型为4型,命名为FAdV-SDC4株;第2分离株基因型为E型,血清型为8b型,命名为FAdV-SDE8b株。综上所述,FAdV-SDC4和FAdV-SDE8b株属于近几年国内流行毒株。本研究结果可为鸡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株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山东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毒株的基因遗传演化情况及致病性,本试验对山东省两家疑似暴发鸡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鸡场采集的病料(肝脏、脾脏)进行PCR鉴定,并将鉴定为FAdV的2份阳性病料提取病毒液,接种鸡肝癌细胞(LMH)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和细胞病变(CPE)观察、PCR检测、TCID50测定、鸡胚致病性试验、SPF鸡回归试验、病毒hexon部分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2株FAdV,2株分离株细胞传第1代即可观察到CPE,PCR均可扩增出大小为500 bp的片段,且2株分离株细胞F5代TCID50分别为10-7.75/0.1 mL和10-7.60/0.1 mL,均对7日龄SPF鸡胚有强致病性;第1分离株和第2分离株对21日龄SPF鸡攻毒死亡率分别为80%和15%。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第1分离株与FAdV-4株同源性最高(99.57%),第2分离株与FAdV-8b株同源性最高(99.18%)。这2株FAdV分离株均与Ⅰ群禽腺病毒同源,与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HEV)所在的血清Ⅱ群及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所在的血清Ⅲ群禽腺病毒位于不同分支。第1分离株基因型为C型,血清型为4型,命名为FAdV-SDC4株;第2分离株基因型为E型,血清型为8b型,命名为FAdV-SDE8b株。综上所述,FAdV-SDC4和FAdV-SDE8b株属于近几年国内流行毒株。本研究结果可为鸡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蛋鸡养殖场采集疑似"心包积水-肝炎综合症"蛋鸡的肝脏,分离病毒,处理后接种于SPF鸡胚。应用PCR方法扩增Ⅰ群腺病毒hexon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将分离的病毒感染30日龄健康雏鸡,观察感染后鸡群临床症状和病死鸡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分离的3株禽腺病毒病毒基因同源性为100%;与Ⅰ群腺病毒血清4型同源性为99.8%;与Ⅱ群禽腺病毒和Ⅲ群禽腺病毒同源性为43.1%~78.6%;病毒感染雏鸡后,第3 d出现鸡只死亡,第5 d达到死亡高峰期,整个试验阶段鸡只死亡率达到60%,解剖、死亡鸡可见典型心包积液-包涵体肝炎症状,肾细胞中出现空泡和坏死。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1株Ⅰ群腺病毒,命名为Ⅰ群腺病毒湖北株。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毒株进行分离,试验采用病毒分离、DNA提取、PCR鉴定、Hexon基因序列分析、病毒毒价测定、病毒形态学观察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青岛地区疑似心包积水及包涵体肝炎病鸡的肝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提取的DNA经PCR鉴定为阳性;该分离毒株序列与已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序列同源性为97.7%,病毒毒价为1×10~8TCID_(50)/0.1 mL;病毒形态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的粒子结构;在动物回归试验中,病死肉鸡心包有积液,发病鸡肝脏的中央静脉广泛淤血,肝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说明该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毒株。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临床上疑似禽腺病毒感染鸡病例进行了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对病鸡肝组织研磨液接种鸡胚、电镜观察、PCR及序列鉴定,分离出一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JH。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肌肉接种1 000 EID_(50)病毒量对3周龄SPF鸡的致死率高达90%;病死鸡剖解可见典型的心包积液与包涵体肝炎,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典型的嗜碱性核内包涵体。这一高致病性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报道,为探究国内禽腺病毒分子流行与毒力演变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2015年在江苏省某养鸡场疑似心包炎-包涵体肝炎病死鸡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经SPF鸡胚4代纯化,并针对其hexon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I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血清4型,命名为JS7株。ORF29和fiber2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该毒株为最近在国内流行的新型突变株。JS7株以1000 ELD_(50)病毒量肌肉接种21日龄雏鸡,5 d内呈现80%死亡率,剖检可见典型的心包炎、肝炎症状,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气管、法氏囊、脑、小肠、盲肠、腺胃、胸腺、胰脏中均能检测到病毒分布;HE染色结果显示,在组织切片中,肝脏呈现典型的嗜碱性核染色,其他组织脏器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可见JS7株在雏鸡中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及广泛的组织嗜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广州番禺某鸡场送检病死鸡中分离获得1株疑似Ⅰ群禽腺病毒。病鸡剖检以心包积液、肝脏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点,肾脏肿胀、出血为主要特征。实验室通过血凝试验、PCR鉴定、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进行一系列检测。结果显示,该毒株不能凝集鸡红细胞,根据FAdV的六邻体(Hexon)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单克隆测序,PCR扩增出分子量约为550bp的特异性条带,通过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与FAdV-4的相似性最高。同时用该分离毒株的鸡胚尿囊液感染28日龄雏鸡,试验鸡可复制出与临床相似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心肌细胞有炎性细胞浸润,肝内有嗜碱性包涵体等病变特征。综上,分离株B13为Ⅰ群FAdV-4。  相似文献   

8.
从山东潍坊地区以包涵体肝炎为病变特征的发病蛋鸡中采集病料,通过接种7日龄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经PCR检测、测序分析、进化树分析和血清中和试验鉴定,确定为血清8b型禽腺病毒。将该病毒通过肌肉注射接种14日龄SPF鸡,结果仅部分试验鸡出现肝脏轻微坏死变性,这与临床中发病鸡肝脏明显坏死甚至破裂并不相符,分析可能与饲养条件、管理水平、鸡的品种和日龄、药物使用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9.
鸡包涵体肝炎病原检测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临床疑似鸡包涵体肝炎病例的肝组织,接种SPF鸡胚获取尿囊液,对获取的尿囊液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分析,成功分离并鉴定出1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同时对送检病例采样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将病死鸡肝组织研磨后,经尿囊腔接种9日龄的SPF鸡胚,用获得的尿囊液提取病毒DNA,成功获得DNA模板。根据已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hexon全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用这对引物对病毒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病理学观察见肝组织淤血,细胞核浓缩,发生坏死,核内出现包涵体,伴有脂肪变性。测序分析表明,分离株与Ⅰ群禽腺病毒中血清4型相似性为98.6%,与其他血清型的相似性为68.7%~96.9%,与Ⅱ群禽腺病毒的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和Ⅲ群禽腺病毒的减蛋综合征病毒的相似性为44.6%,最终确定分离病毒为Ⅰ群禽腺病毒,为进一步鉴定和分离Ⅰ群禽腺病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广西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及其与VP2基因序列特征的关系,为IBDV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CR、鸡胚传代培养、DF-1细胞的适应培养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分离鉴定病毒,并扩增其VP2基因,利用Mega 7.0、MegAlign软件将其与其他不同毒力IBDV毒株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并进行SPF鸡致病性试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IBDV拷贝数变化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到1株IBDV毒株,命名为GX20210126株。该毒株接种SPF鸡胚可导致鸡胚出现出血、矮化和肝脏发黄、出血及针尖状坏死;且GX20210126对DF-1具有良好的细胞适应性,可引起显著细胞病变。琼脂扩散试验显示,该毒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病毒液能与IBDV阳性血清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VP2基因进化分析显示GX20210126株与国际标准超强毒株在同一个大的分支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6.8%~99.6%之间,其中与UK661株相似性最高,为99.6%,仅有2处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即D279N和I272T。以EID50为10-3.8/0.1 mL,0.5 mL/只的剂量点眼、滴鼻接种8日龄SPF鸡,攻毒后鸡出现羽毛蓬松、精神萎靡、拉白绿色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肌肉、肝脏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萎缩,IBDV拷贝数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结论】 IBDV广西流行株GX20210126具有超强毒株基因序列特征,人工感染鸡群可导致IBDV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Ⅰ亚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分离株GDDL-4(FAdV-4)、GDB3-8a (FAdV-8a)、GDT08-8b (FAdV-8b)、GDWYT-11(FAdV-11)对SPF雏鸡的致病性,进而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 设立4个攻毒组(GDDL-4、GDB3-8a、GDT08-8b、GDWYT-11)及对照组,攻毒组选择腿部肌内注射接种0.2 mL 105 TCID50病毒液,对照组接种等体积PBS。接种后观察SPF雏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检测其排毒量和病毒载量。【结果】 所有攻毒组鸡均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扎堆等,病理剖检以严重心包积液-包涵体肝炎综合征病变为主,其中GDDL-4组症状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达85%,总体死亡率在0~85%之间。排毒分析结果发现,GDDL-4和GDB3-8a组出现高滴度排毒(≥104拷贝/μL),GDT08-8b和GDWYT-11组仅能检测到低滴度(≤103拷贝/μL)排毒。器官指数表明,除GDT08-8b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攻毒组均能造成器官不同程度的肿大或萎缩。病理组织学切片显示,肝脏、肾脏、法氏囊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可见肝细胞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肾间质充血出血、法氏囊淋巴细胞坏死等。病毒载量分析结果显示,GDDL-4与GDWYT-11组在肝脏组织中病毒滴度最高,而GDB3-8a与GDT08-8b组在十二指肠中病毒滴度最高。【结论】 Ⅰ亚群FAdV的死亡率高,4株分离株均可导致雏鸡肝脏出现包涵体肝炎的病理变化,均可反复排毒,且分离株对不同的组织器官有不同的亲嗜性,在肝脏与十二指肠等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鸡源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6):1036-1040
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12个肉鸡养殖场出现了以心包积液、出血性肝炎为特征的疾病,从采集的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本研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PCR扩增、血凝试验、ELD_(50)测定、Hexon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以及人工感染试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抗体水平检测等一系列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毒株不能凝集鸡和鸭的红细胞,但能够凝集大鼠的红细胞,ELD_(50)为10-3.17/0.2mL。组织学变化显示肝细胞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心肌纤维水肿、颗粒变性。对临床采集的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鸡群抗体水平为阳性,发病鸡群中的健康鸡阳性率为40%(40/100),表明鸡群中存在隐性感染。将分离株的Hexon基因组与已发表的血清4型禽腺病毒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分离株与印度株在同一个分支上,同源性在99.6%以上,而与韩国、欧洲、美洲株同源性较远。用分离的毒株感染15日龄的雏鸡能引起心包积液、肝脏出血、肾脏肿大等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一株I群C亚群鸡腺病毒血清4型(FAdV-4)AHHN分离株基因组特征及其致病性,本研究对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HHN分离株的基因组全长为43723bp,G+C含量为54.87%,ORF29序列具有FAdV-4变异株29aa缺失的特征。0.1mL/羽(1×10^5TCID50)病毒量肌肉注射3周龄SPF鸡2d后,感染鸡出现急性感染症状,5d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其肝脏变黄,表面大量出血灶,伴有心包积液、胸腺萎缩、法氏囊萎缩等眼观病变;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感染鸡肝脏呈现典型的嗜碱性包涵体肝炎病变;病毒载量测定结果显示,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毒复制。上述结果表明,FAdV-4AHHN分离株对鸡具有高致病性及广泛的组织嗜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FAdV-4功能基因对病毒毒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禽腺病毒毒株,将临床疑似Ⅰ群禽腺病毒感染病例的肝组织,通过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用PCR方法对分离产物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对测定的序列在NCBI网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可分离出病毒,用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出了与设计片段大小相一致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序列与禽腺病毒SD1-15分离株序列同源性99%,说明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  相似文献   

15.
血清4型禽腺病毒W株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genotype 4,FAdV-4) W株全基因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采集发病鸡肝脏和肾脏进行PCR鉴定、SPF鸡胚和鸡胚肝细胞分离、电镜观察证明该病毒为FAdV-4,TCID50为10-7.2/0.1 mL;电镜观察可见70 nm左右的二十面体无囊膜病毒颗粒;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后能明显抑制鸡胚发育出现侏儒胚,接种10 d内死亡率达100%;进一步对W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及序列分析。病毒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长为43 591 bp,共有60个开放阅读框,W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FAdV-4参考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4%~100%,其中与标准株非致病性毒株ON1(登录号:GU188428.1)的同源性为98.4%,主要缺失ORF19(脂肪酶基因)和ORF27;通过对病毒主要结构蛋白Hexon、Fiber-1和Fiber-2基因分析发现,W株与近几年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与ON1株及其他国外分离株差异较大。综上说明,该分离株具有高致病性,与国外分离株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分析FAdV-4的毒力增强机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并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流行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为NDRV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集河北某鸭场疑似发生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无菌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通过PCR、透射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病毒,对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回归试验,并采用Mega 7.0对其σC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的病毒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可致死鸡胚,死亡鸡胚出血、充血严重;经PCR鉴定,病毒呈NDRV阳性,其他病原(禽呼肠孤病毒、鸭病毒性肝炎、鸭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禽腺病毒血清4型)均呈阴性,将分离得到的病毒命名为BD/CHN/2020株;病毒纯化后,经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80 nm、无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该毒株可在BHK和LMH细胞上稳定增殖并产生细胞融合的细胞病变效应(CPE);IFA结果显示,BD/CHN/2020株接种BHK细胞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特异性绿色荧光;BD/CHN/2020株经皮下接种后,发病鸭出现精神沉郁、排白色稀粪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脾脏出血、肿大、有白色坏死灶等病理变化;序列比对发现,BD/CHN/2020株与NDRV毒株(TH11、091等毒株)在同一分支,与NDRV SY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均为99.7%,属于NDRV。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和弱毒疫苗JS01-105P株(V202168)相比,BD/CHN/2020株第93、120、132、158、253、298位氨基酸处发生了位点突变。【结论】 成功分离得到1株NDRV BD/CHN/2020株,分离毒株对北京鸭有较强的致病性,与国内疫苗株相比,BD/CHN/2020株的σC蛋白已经发生了氨基酸位点的突变,结果可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及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山东某疑似感染禽腺病毒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并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克隆纯化后进行PCR检测和序列分析,鉴定该毒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GY株。用LMH细胞繁殖的GY株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07.5 TCID50/0.1mL,并建立了纯净稳定的种子批。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攻毒鸡只8/10死亡,剖检均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或坏死,表明该毒株为强毒株。就攻毒途径、攻毒剂量等方面研究发现,GY株经胸部肌肉注射后发病率和发病时间相对颈部皮下注射途径更有优势,确定攻毒途径为肌肉注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5×103.0~5×106.0 TCID50)GY株病毒攻击SPF鸡的致病性,将攻毒剂量定为5×105.0 TCID50。研究表明,GY株可作为禽腺病毒4型攻毒用强毒株。  相似文献   

19.
血清4型禽腺病毒W株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genotype 4,FAdV-4)W株全基因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采集发病鸡肝脏和肾脏进行PCR鉴定、SPF鸡胚和鸡胚肝细胞分离、电镜观察证明该病毒为FAdV-4,TCID_(50)为10~(-7.2)/0.1 mL;电镜观察可见70 nm左右的二十面体无囊膜病毒颗粒;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后能明显抑制鸡胚发育出现侏儒胚,接种10 d内死亡率达100%;进一步对W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及序列分析。病毒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长为43 591 bp,共有60个开放阅读框,W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FAdV-4参考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4%~100%,其中与标准株非致病性毒株ON1(登录号:GU188428.1)的同源性为98.4%,主要缺失ORF19(脂肪酶基因)和ORF27;通过对病毒主要结构蛋白Hexon、Fiber-1和Fiber-2基因分析发现,W株与近几年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与ON1株及其他国外分离株差异较大。综上说明,该分离株具有高致病性,与国外分离株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分析FAdV-4的毒力增强机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山西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诊山西某鸡场疑似鸡包涵体肝炎的的病例,本研究进行了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将病死鸡肝脏研磨,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龄SPF鸡胚,成功获得1株病毒;并经过鸡胚病变特征、RT-PCR、基因测序、BLAST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成功分离出1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该病例是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