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了解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基因组结构与遗传变异程度,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1株从病死鸭脑组织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疑似菌株进行了PCR鉴定、耐药性检测及全基因组框架图测序,并基于16S rDNA与管家基因对其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测序数据经过质控与过滤后成功组装为1个包含38个contigs的基因组框架,使用Abricate软件、CARD在线数据库共检测出6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4种与耐药表型符合;将基因序列提交至MLST数据库,发现了一种新ST型,定为ST93。构建的16S rDNA和管家基因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分离鉴定得到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该菌株为多药耐药菌株,其基因组中携带多个耐药基因;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基因变异程度较大,且存在跨区域流行传播风险。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合理用药,及时监控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防止鸭疫里默氏杆菌跨区域流行。  相似文献   

2.
旨在确定甘肃省天水市某林麝养殖场致死林麝的病原菌,并开展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采集病死林麝肺,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在分离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对分离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对毒力基因toxAexoT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病死林麝肺中分离到一株绿脓杆菌,命名为TS2019。致病性试验测得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为2.82×107CFU·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2019具有多重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药物敏感。基因组测序表明,TS2019基因组全长为6 308 327 bp,编码5 929个基因,其中有1 035个编码产物参与新陈代谢途径;全基因组中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875个,产物有黏附蛋白、调控因子、毒性蛋白等;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5 288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TS2019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众多菌株相应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其中eoxT基因与中国杭州人源分离株P33的遗传关系最近,但处于独立分支。本研究从病死林麝肺分离鉴定到一株绿脓杆菌,并证实该菌有较强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相应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研究结果为林麝绿脓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绿脓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广州市某规模化鸽场腹泻病例的病原菌及探讨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集广州市某规模化鸽场腹泻病鸽的粪便,通过分离纯化、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药敏纸片法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采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同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测定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125、250、500和1 000 μg/mL)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生长、运动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综合评定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出1株致病菌株,其生物学特性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命名为GG20210604;经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树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大肠杆菌;经检测,GG20210604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耐药,并携带4种毒力基因:fliCfimHiroNhlyF;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对GG20210604的MIC和MBC均为4 000 μ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茶多酚浓度为250、500和1 000 μg/mL时,GG20210604的生长和运动均被显著抑制(P<0.05);250和500 μg/mL茶多酚均显著降低GG20210604的fliCiroNhlyF基因的表达(P<0.05),250 mg/mL茶多酚显著降低fimH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1株鸽源性大肠杆菌,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耐药并携带fliCfimHiroNhlyF 4种毒力基因。茶多酚对该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可以显著抑制其生长、运动和毒力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预防和缓解鸽因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为茶多酚作为植物性抑菌剂在养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70-1775
采用Illumina Hiseq和PacBio测序技术对布鲁菌A1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GO注释、VFDB注释、ARDB注释、CRISPR以及基因岛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A19全基因组大小为3.28 Mb,GC含量分布未见异常,含1个CRISPR和16个基因岛,通过GO数据库注释发现,参与生物学途径的基因5 311个、细胞组份基因有3 350个、分子功能基因有3 078个;通过VFDB注释发现,与毒力相关的基因82个,主要包括脂多糖(LPS)、纤连结合蛋白、virB四型分泌系统等毒力相关因子;通过ARDB数据库注释发现,与耐药相关的基因1个,该基因的表达产物通过影响焦磷酸异构酶的表达,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本试验通过A19全基因组测序,为布鲁菌病的治疗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及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20,(2):298-302
为犊牛腹泻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无菌采取犊牛腹泻病牛粪便,进行细菌的纯培养及动物试验筛选致病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建立病原菌系统进化树,结合致病菌O抗原检测和BD 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病原菌进行分析鉴定,最终确定该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治疗与后期防控。结果显示,根据致病茵的O抗原单因子血清检测、 16S rRNA基因测序,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以及BD 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鉴定,确定该致病菌株为大肠杆菌O132型并命名为DG;药敏结果显示,该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能、哌拉西林4种药物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唑肟和头孢他啶等13种药物耐药;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人腹泻的肠膜分离(CP024978.1)、患者粪便分离(CP024992.1)大肠杆菌的亲源性达100%。结果表明,该例犊牛腹泻是由大肠杆菌O132型导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皮山红羊是分布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新发现多羔性地方绵羊品种。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皮山红羊的群体遗传结构及产羔性状受选择信号区域,并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方法】选择30只连续产2~3羔的经产皮山红羊母羊为高繁组(high fertility, HF),30只连续产单羔的经产皮山红羊母羊为低繁组(low fertility, LF),对这两个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应用主成分分析(PCA)、系统进化树、群体遗传结构及全基因组扫描(Fst&θπ)等综合分析法确定候选区域,进一步筛选皮山红羊产羔性状候选基因。采用飞行质谱分型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分型验证。【结果】皮山红羊高、低繁殖组群体连锁不平衡(LD)分析衰减曲线相似,系统进化树显示两组群体分化程度不明显。PCA结果显示,两个群体明显聚成一簇,个别个体离群,其位置及相互关系符合进化树结构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设置同时达到Top 1%Z(Fst)值和θπ值的窗口为候选区域,共注释229个强选择信号,HF和LF组注释基因分别为86和143个,其中筛选到42个可能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如MARF1、CHGA、BM...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重庆地区1株大鲵源多重耐药维氏气单胞菌的生物特征,本试验对分离菌中CQ-AV1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及致病性分析。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中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分离菌进行全基因测序,测序数据经修剪、过滤、去除接头和低质量碱基后,以HGA V1.0软件进行组装并上传至GenBank,并与数据库中已有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VFDB(virulence factors of pathogenic bacteria)和CGE(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数据库对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将菌株分别腹腔注射健康小鼠和大鲵,观察其对2种实验动物的致病情况,并对发病大鲵的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CQ-AV1株基因组长度为4 782 590 bp, GC含量为58.48%,共编码4 323个基因,另有假基因62个,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RZII00000000.1;系统进化树显示该菌与猪源维氏气单胞菌菌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鲈鱼源和罗非鱼源菌株亲缘关系次之,与人源菌株亲缘关系最远;致病性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一株鸭源分离菌,并探究其生物信息学特性,本研究分别通过Pacbio Sequel三代测序技术和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对该株鸭源分离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该分离菌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通过GTDB基于基因组之间的平均核苷酸相似性及采用infer软件构建120个单拷贝基因序列进化树并对其分类;利用NR数据库比对分离菌全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采用VFDB数据库分析该分离菌相关毒力基因;采用K-B纸片法测定分离菌对21种药物的药敏性试验;采用CARD数据库分析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利用GO、KEGG、COG数据库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及基因的注释。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由一个环形染色体和一个环形质粒组成,大小分别为2 133 811 bp和37 505 bp,GC含量分别为39.04%和35.03%;通过GTDB分类及NR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该菌为马尿气球菌亚种;VFDB数据库比对发现6种致病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CARD数据库比对发现6种耐药基因;基因功能分析显示,1 277个基因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7型流行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方法】以Hps血清7型参考菌株为对照,对6株Hps血清7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16S rRNA基因测序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为100%,菌株1565、1624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均为98.6%。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近;菌株1624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远。6株临床菌株与参考菌株表现为2种毒力基因型,菌株均携带有vta1、vta2、vta3、wzananHcdtAcdtBcdtCespP2毒力基因,其中5株临床菌株还携带ompP2毒力基因。豚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毒力较参考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参考菌株不能感染豚鼠发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菌株可感染豚鼠发病,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0。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敏感,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介,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耐药,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结论】Hps血清7型临床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有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注意对该血清型的防控。本研究为Hps血清7型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Hps血清7型的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在伊犁鹅和霍尔多巴吉鹅中筛选与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方法】选取健康状况良好、饲养管理水平一致的2岁伊犁鹅母鹅和霍尔多巴吉鹅母鹅各24只,采集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进行选择信号检测分析,筛选出受到选择的候选区域,针对注释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鹅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5.28×,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率在97.31%以上。通过群体分化指数(Fst)对伊犁鹅和霍尔多巴吉鹅2个群体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 231个候选区域。与核苷酸多样性(Pi)进行联合分析后,伊犁鹅群体共筛选出10个候选区域,得到5个注释基因;霍尔多巴吉鹅群体中共筛选出353个候选区域,得到263个注释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初步筛选出6个可能与鹅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BMP2、BMP6、MIS、ENO1、LIF、EP300),还发现了IL-18基因可能与禽类的免疫有关。【结论】本研究筛选出6个可能与鹅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揭示鹅产蛋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1株利用乳酸的猪源丁酸梭菌的基因组信息。【方法】 采用厌氧培养法, 通过乳酸分解培养基(LADM)初筛、梭菌增殖培养基(RCM)复筛, 从饲喂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利用乳酸快、丁酸转化率高的菌株, 对所筛选的菌株进行形态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乳酸转化特性试验、基因组重测序和框架图测序, 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分离得到1株分离菌LY33, 基于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丁酸梭菌。菌株LY33对乳酸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在生长第6天可将66 mmol的乳酸基本转化完全, 生成17 mmol左右的丁酸。LY33菌株的重测序表明, 其编码基因整体变异较小, 与参考基因组相比, LY33菌株全基因组杂合比率为0.02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变异总数21 590个(占整个基因组0.4666%), 插入缺失(InDel)突变总和594个(占0.0128%), 不存在拷贝数变异(CNV), 结构变异(SV)注释的变异总数103个(占0.0003%)。突变基因主要为与菌株生长、能量代谢调节、维生素合成(特别是生物素)有关的基因, 分布于2条染色体的多条序列上。LY33菌株框架图测序及其编码基因蛋白的功能注释表明, 其基因组序列长度4 627 127 bp, GC含量28.60%, 含有4 171个基因, 编码区总长度占比84.12%, 参与了糖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和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等多种代谢途径转化过程, 基因组中抗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杆菌肽、VanI糖肽抗性基因个数较多。【结论】 本研究从饲喂4%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利用乳酸快、丁酸转化率高的LY33菌株, 经鉴定为丁酸梭菌, 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可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用于微生态制剂产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引发浙江省某养殖场大黄鱼发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和耐药情况。【方法】 无菌条件下剖检发病大黄鱼,取其肝脏和肾脏组织,划线分离培养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的种属特性,通过人工感染和组织切片制备评价分离菌对大黄鱼的致病性,最后通过药敏纸片法检测分离菌的耐药性。【结果】 分离菌在培养基上外观为表面凸起、光滑和边缘整齐的黄色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单个分散或成对分布的红色短棒状杆菌;该分离菌可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可利用葡萄糖产酸;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分离菌与金黄杆菌相似性高达97.0%以上并聚为一类。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可引起大黄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发生明显病变,半数致死量为6.32×104 CFU/mL,表明其对大黄鱼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克肟、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等耐药。【结论】 本研究分离了大黄鱼源致病株金黄杆菌,并通过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为金黄杆菌引发水产动物发生病害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规模化猪场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病原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分析比较其相关性,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2021年从广东省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死猪病料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测序分析,随后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检测其耐药基因,确定其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分离菌需在含有血清和NAD的培养板中生长;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菌为红色,可判定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通过生化试验、PCR结果及测序分析确定分离到20株APP,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所有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且约50%菌株呈8重及以上耐药;其中对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5%、65.0%、55.0%和48.8%;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菌主要对四环素、磺胺异噁唑、氟苯尼考和林可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而对头孢唑啉(先锋Ⅴ)和阿奇霉素敏感。23种主要耐药基因中共检测到blaCMYaph(2″)-Ⅰbsul1、sul2、sul3、tetAtetBtetMtetOtetRfloR这11种耐药基因,携带率分别为85%、85%、50%、60%、75%、30%、100%、85%、100%、70%和80%;未检测到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结论】从广东省猪群中分离到的APP表现出广泛耐药性,且为多重耐药,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表明耐药基因的携带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可能存在其他未检测的耐药基因,或存在新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下鸡蛋外壳携带蜡样芽孢杆菌的情况和分离菌株的基本特征。【方法】 从养殖场和超市各采集9种新鲜鸡蛋,对鸡蛋表面携带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基因分型、毒力基因筛查和耐药性分析。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后进行菌种鉴定并确定基因分型、筛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红霉素、万古霉素等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经MALDI-TOF MS初步鉴定和基因组菌种鉴定,确定从养殖场3种未经清洁加工的鲜蛋中分离出的6个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其序列分型(ST)较为多样,其中有2株新的ST型。在毒力基因筛查方面,6株蜡样芽孢杆菌均检出了非溶血型肠毒素nheB基因、腹泻型毒力因子hlyⅡ基因和侵袭免疫系统的inhA基因;nheAnheC基因携带率为83.3%,编码溶血型肠毒素HBL的hblA、hblChblD基因携带率均为66.7%;cytKhlyⅢ基因携带率分别为33.3%和50.0%;肠毒素基因BceT、entFM和致吐毒素基因ces均未检出。耐药性方面,6株菌均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和环丙沙星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泰妙菌素耐药;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中介率分别为83.3%和100%;33.3%的菌株对万古霉素耐药。6株菌均携带有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vanA的部分基因vanRSYZ,其中5株菌携带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mphL,部分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或核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结论】 本试验从养殖场未经消毒处理的鸡蛋外壳上成功分离到了蜡样芽孢杆菌,并发现其携带有多种毒力基因,存在多重耐药性,有潜在致病性和公共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抗噬菌体菌株并分析其受体基因突变位点,为解析猪霍乱沙门菌噬菌体抗性突变的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猪霍乱沙门菌CICC 21501及其裂解性噬菌体vB_SenS_S528(噬菌体S528)为研究对象,通过波动实验筛选自发突变的抗噬菌体菌株,观察菌落形态,并测定其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吸附特性、生长曲线及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PCR验证定位耐受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成功筛选出1株抗噬菌体S528的突变菌株,命名为B6-2。B6-2菌落边缘粗糙,与野生菌相比,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对pH表现出敏感性,在40、50 ℃时表现出温度耐受性。噬菌体S528对抗噬菌体菌株B6-2的吸附率减少60%(对野生菌吸附率为93%)。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及比对分析得知,B6-2菌株有3个位点发生了突变,分别为PROKKA_04510基因中2个位点和rfbC基因中的1个位点发生突变。突变基因片段的PCR产物电泳及测序结果均表明,PROKKA_04510基因上的2个位点并未发生突变,而真正发生突变的位点位于rfbC基因的350 bp处,碱基由C突变为T。【结论】 筛选到1株与受体改变有关的抗噬菌体菌株B6-2,其通过rfbC基因上的碱基突变来阻止噬菌体吸附。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study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of acute death of ducklings in a duck farm i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phylogenetic status.【Method】 The liver and spleen of dead ducks in the diseased duck farm were collected.The bacterial morphology, Gram-staining,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d pathogenicity test were carried out.【Results】 The isolated bacteria grew on blood agar medium with smooth, convex, milky white and α-hemolytic Gram-positive cocci.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d bacteria were positive for maltose, sucrose, raffinose,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 MP-VP test, urea, lysine decarboxylase,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nd aescin, and negative for xylose, lactose, glucose, sorbitol, hydrogen sulfide, citrate, peptone, mannitol, phenylalanine and methyl red.The results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BLAST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 of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94.8%-99.9% similar to that of Aerococcus viridans published on NCBI, and the similarity with strains Mnlv1, Mnlv2 and W66 was the highest, up to 99.9%.The similarity with strain GXBl-1 was the lowest, which was 94.8%.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d bacteria belonged to the same genus and group on the same branch as strains of Aerococcus viridans FL09, 15MS and Mnlv2 etc., and had the closest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FL09.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showe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sensitive to fosfomycin, ampicillin and amoxicillin, moderately sensitive to penicillin, neomycin and amikacin, it was resistant to rifampicin, neomycin, bacitracin, erythromycin and enrofloxacin.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lethal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noculation concentration.【Conclusion】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at the pathogen causing the acute death of ducklings in a duck farm in Henan province was Aerococcus viridans,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caused by this bacter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查明引起福建省龙岩市某豪猪养殖场致豪猪腹泻死亡的病原菌及其特征,为该病的科学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并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种系发育分群鉴定分离菌株;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发病死亡豪猪肝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命名为Fj/Porcupine2018,该分离菌株与22株不同来源的参考菌株16S rRNA序列之间的相似度为97.4%~99.8%,其中与禽源分离株(登录号:MN022583)和人源分离株(登录号:MW881377)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8%;种系发育分群证实该分离菌株属于B1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除检出肠侵袭型大肠杆菌毒力基因EinV外,还检出papC、iroC、Afa、luxs、stx2fompA 6种毒力相关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小鼠在攻毒后31 h内全部死亡,且肝脏、脾脏、肺脏及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在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中,该分离菌株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7类11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5%~100%,仅对头孢曲松和头孢西叮2种药物表现敏感。【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了1株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菌大肠杆菌,通过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研究证实该分离菌为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且呈现多重耐药性的B1群肠侵袭型大肠杆菌,为豪猪等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