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产蛋期蛋鸡致病特点,采集2022年2-11月感染产蛋期蛋鸡的肝脏等组织开展研究。对病鸡的肝脏、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和血清型检测;取病变的肝脏等组织制备病理切片以观察其病理变化;通过qRT-PCR分析肝脏、脾脏组织中鸡白痢沙门菌毒力基因和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送检的蛋鸡中分离出18株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无色小菌落,多重PCR鉴定和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理切片可见心肌、肝脏及肺脏炎性细胞群浸润和细胞坏死;qRT-PCR检测显示感染鸡白痢沙门菌的病鸡诱导生物被膜相关基因(CsgB、RpoS、bcsA和PagC)、SPI-1基因(HilA、InvA、PrgH和SipC)和SPI-2基因(SteE、RcsC、SseL和SpiC)等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感染产蛋鸡的肝脏中IL-1β、IL-6、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上调,IL-18和IFN-γ表达水平降低;脾脏中IL-6高度表达,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中感染病鸡组织中鸡白痢沙门菌使生物被膜、SPI-1、SPI-2相关毒力基因和TH2分泌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4,(6):923-929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在肠炎沙门菌感染中的毒力作用,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2株肠炎沙门菌(国内标准株50336和国际参考株SD-2)SPI-19的Hcp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了50336ΔHcp和SD-2ΔHcp基因缺失株,并构建了回补株50336ΔHcp/pHcp和SD-2ΔHcp/pHcp。分析比较缺失株与野生株对人肠上皮细胞系Caco-2黏附和侵袭能力,以及在鸡巨噬细胞HD11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缺失Hcp基因后,肠炎沙门菌50336对Caco-2细胞黏附和侵袭数量分别下降39.1%和47.9%;SD-2对Caco-2细胞黏附和侵袭数量分别下降46.5%和58.9%。吞噬作用2h后,50336ΔHcp和SD-2ΔHcp与野生株相比在HD11的存活量下降了35.7%和37.2%,差异显著。通过Real Time-PCR试验分析,与野生株相比,Hcp基因缺失后fliC、sefA、ompA,ompC这4个重要粘附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试验表明,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对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立沙门菌19个毒力岛标志性基因检测方法,了解沙门菌中毒力岛的分布情况。通过比对验证挑选出45个毒力基因作为19个毒力岛标志性基因,建立PCR检测方法,并对伤寒、肠炎、鼠伤寒及贝坎道夫沙门菌进行分布情况研究。19个毒力岛上45个标志性基因分别在伤寒、肠炎、鼠伤寒及贝坎道夫沙门菌得到验证,PCR扩增产物与预期扩增产物一致,电泳条带典型,无非特异扩增条带及杂带出现。45个标志性基因在伤寒、肠炎、鼠伤寒及贝坎道夫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75.56%、75.56%、66.67%和42.22%。本研究建立的45个毒力岛标志性基因检测方法具有结果准确、简单快速、费用低廉等优点,适用于沙门菌毒力岛研究及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致病性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正>细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必须分泌一些毒力因子。革兰氏阳性细菌(G+)具有单一胞浆膜,胞浆膜外是一层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革兰阴性细菌(G-)则有两层生物膜,分为内膜(胞浆膜)和外膜,内膜和外膜之间为一层肽聚糖层和外周质间隙。毒力蛋白质的分泌需要跨膜,蛋白质跨膜所依赖的分泌通路称为分泌系统[1]。截至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5种主要类型的分泌系统:Ⅰ型分泌系统(TypeⅠsecretory system,T1SS)、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ory system,T3SS)、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ory system,T4SS)、Ⅴ型分泌系统(TypeⅤsecretory system,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ory system,T6SS)[2-4]。  相似文献   

5.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菌,在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中常列榜首。沙门菌的致病性与其Ⅲ型分泌系统(T3SS)密切相关。沙门菌能够利用T3SS选择性分泌效应蛋白至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完成细菌的感染和胞内定殖过程,从而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沙门菌T3SS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沙门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对沙门菌T3SS的结构、组装及作用机理做一综述,以期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具有染色体和质粒毒力基因。毒力岛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编码毒力相关基因的特定区域,SPI含有许多与毒力有关的基因,其中,SPI1含有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毒力基因,含有这些基因编码型分泌系统的成分;SPI2编码细菌含有在吞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复制的相关基因。除染色体上的毒力岛编码的毒力基因外,还有小部分毒力基因位于毒力质粒上。论文就沙门菌毒力岛、毒力质粒上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方法扩增2株肠炎沙门菌参考株CMCC(B)50336和SD-2 SPI-19毒力岛内的hcp基因,将其序列鉴定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cp,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重组细菌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变性条件下用镍亲和柱纯化得到重组蛋白,以每只50μg剂量免疫小鼠3次,间接ELISA测定抗体效价,用Western blot验证免疫血清的特异性。测序结果显示,2个参考株h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序列的同源性为100%。SDS-PAGE显示20 ku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镍亲、层析和尿素变性/复性获得了可溶性的纯化蛋白;免疫小鼠第5周抗体效价达1∶8 000,且能特异性检测出SPI-19 hcp+肠炎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中表达的Hcp蛋白。上述结果表明,制备的外源性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研究Ⅵ型分泌系统Hcp蛋白在肠炎沙门菌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生物素材。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常引起婴儿和幼畜(禽)严重腹泻和败血症.近年来对于大肠埃希菌强毒力岛(HPI)致病机制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记载,但大肠埃希菌具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与一些肠道致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克雷伯菌等.引起大肠埃希菌致病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气候变化,应激,机体本身状况等.论文就大肠埃希菌HPI的结构基因及其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沙门菌效应蛋白能够调控宿主的炎症反应,重排宿主的细胞骨架,促进细菌的侵入和复制,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效应蛋白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到宿主内膜系统和细胞质中,不同的效应蛋白在沙门菌致病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对沙门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相关T3SS效应蛋白发挥的功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菌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病原体在感染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寻找外在的基本营养物质,又要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这些过程大多都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由细菌自身合成及释放,或存在于细菌表面,或释放到细菌的外环境中,或者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菌的各种重要生命活动,包括菌毛和鞭毛等细胞器的生物合成、营养物质的获取、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以及对药物抵抗力的形成等.因此,充分了解这些蛋白质从细胞内膜(IM)、细胞周质和外膜(OM)到达细菌表面的运输过程是了解宿主和病原菌之间联系的关键.分子微生物学已经揭示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泌生物学活性外蛋白的多种不同机制,目前备受关注6个分泌系统即Ⅰ,Ⅱ,Ⅲ,Ⅳ,V,Ⅵ及Ⅶ型分泌系统[1].所有的分泌系统均持有特殊的成分来介导效应蛋白穿过细菌不同的膜结构(即IM、细胞周质和OM).这些分泌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群:Sec依赖性和非Sec依赖性[ 2].其中Ⅱ型分泌系统(T2SS)和V型分泌系统(T5SS)用Sec转移酶和氨基端信号肽运输其效应蛋白,Ⅰ型(TlSS)、Ⅲ型(T3SS)、Ⅳ型(T4SS)和Ⅵ型(T6SS)则采用的不依赖Sec转移酶的机制.Ⅵ和Ⅶ(T7SS)型分泌系统是最近被发现的分泌系统[3-5],还不清楚T7SS的机理,但已知T6SS被认为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潜在毒力决定因子,能够促进细菌病原体之间,以及细菌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现在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已经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观察到了T6SS表型.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给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其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位于沙门菌外膜,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其结构的修饰会影响沙门菌免疫逃逸能力、抗性和毒力等多种特性。利用这一现象,人为修饰脂多糖后得到的突变体菌株可应用于沙门菌病的防控。此外,经修饰后的低毒性脂多糖因其具有免疫刺激性,因此可应用于疫苗佐剂。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对沙门菌脂多糖的结构修饰及其效应、生物合成与转运、以及脂多糖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对于此研究进展的掌握有利于沙门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沙门菌病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的相关毒力因子的流行病学变化,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相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期间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华东地区鸡、鸭、鹅、鸽中所分离的70株S.pullorum的毒力岛SPI-1、SPI-2、SPI-3、SPI-4、SPI-5的毒力基因hilA、sseL、mgtC、siiE、sopB 进行PCR检测,并选择10株分别来源于鸡、鸭、鹅、鸽源的的分离株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70株S.pullorum均携带5个毒力基因,位于SPI-1、SPI-2及SPI-3的hilA、sseL、mgtC基因高度保守(100%),而位于SPI-4、SPI-5的siiE和sopB基因在个别位点出现突变.本研究为S.pullorum毒力基因在流行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山东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山东地区5个不同生猪屠宰场样品1 000份,分离沙门菌,鉴定血清型,并对mogA、sseL、spvC、spvR、hisJ、fliC等6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共分离得到沙门菌菌株188株,分离率为18.8%。鉴定出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菌(S.derby)、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汤卜逊沙门菌(S.thompson)为主。上述6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其中,mogA检出率为76.70%,hisJ检出率为62.77%,两种毒力质粒spvR、spvC的检出率较低,仅分别为3.19%和1.06%,且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的沙门菌菌株较少。不同地区屠宰场毒力基因携带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山东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不同,沙门菌污染较严重,应采取措施降低生猪屠宰中沙门菌的污染,减少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讨沙门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构建了耶尔森强毒力岛(HPI)基因缺失沙门菌,并检测了HPI基因缺失沙门菌对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应用PCR扩增沙门菌HPI同源的cat基因片段,借助p KD46质粒在HPI阳性沙门菌中表达Exo、Beta和Gam 3种蛋白质,实现HPI全岛敲除。利用HPI基因敲除体系建立沙门菌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并检测其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同源重组测序为阳性;irp2、irp9及irp5 PCR鉴定为阴性;HPI阳性沙门菌感染鸡巨噬细胞(M-HPI)后0~2 h,其对刚果红染色酵母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HPI缺失沙门菌(M-△HPI)(P0.05),而2 h以后尽管仍然保持以上变化,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成功建立了沙门菌HPI全基因敲除方法和沙门菌HPI基因缺失株,HPI基因缺失株沙门菌感染可损伤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山东省不同市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耐药性及毒力相关基因,为肉鸡的健康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对前期获得的233株沙门菌通过血清型快速分型试剂盒鉴定其血清型,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应用PCR技术检测位于菌株毒力岛(SPI)和毒力质粒(spv)上共15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233株沙门菌共分属25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印第安纳沙门菌、汤普逊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233株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茵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00%);对多西环素、氨苄西林、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和磺胺异恶唑耐药率分别为84.94%、75.73%、67.78%、56%、52%和50%。72%的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3),产生了57种耐药谱型。沙门菌的毒力岛基因sptP、sseL、mgtC、siiE、sopB的携带率是100%,毒力基因spvA、spvB、spvC、spvD、spvR、iacP、avrA、prgK、fima和stn的检出率分别是60%、34%、49%、51%、63%、99%、38%、99%、99%和99%。结果表明,在4种优势血清型中并非均出现高耐药性,出现高耐药性的血清型主要以汤普逊沙门菌为主,汤普逊沙门菌相对于其他血清型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沙门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的发现是病原菌致病机理的重大发现。病原菌为了生存和进入真核宿主细胞,经过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了入侵宿主细胞的特异性机制,其中最显著的机制是细菌Ⅲ型分泌系统(T3SS)。T3SS可以将病原菌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中。最初T3SS只是在少数的致病菌中发现,后来在人类、动物甚至植物的共生菌或益生菌中都有发现。近几年在T3SS的结构、装配以及致病机理的研究上取得巨大的进展。研究T3SS的装配不仅有助于探索病原菌的致病机制,还对研究细胞器装配和蛋白分泌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76-2182
目前已知革兰阴性菌的分泌系统共有6种类型,然而在沙门菌中只发现其中5种,即Ⅰ型、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分泌系统,对Ⅱ型分泌系统却未见报道。沙门菌的许多生物学特性是依赖于其分泌系统实现的,通过这些分泌系统,分泌性蛋白质或毒素被转运到细菌胞外,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吉林省规模化猪场猪群中沙门菌的携带、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本试验于2013年间采集吉林省规模化猪场猪直肠拭子540份,经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共检出猪源沙门菌18株,检出率3.33%,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8株分离株对链霉素耐药率为72.22%,对四环素耐药率为72.22%,其他药物耐药率普遍高于22.2%,且多重耐药严重。此外,共检测10种毒力基因,其中sseC、spvA、spvR三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2.2%、72.2%、83.3%。小鼠致病性试验中,有11株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61.1%)。表明分离沙门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致病力的增强可能与毒力岛和毒力质粒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肉鸡生产链各环节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试验从江苏某产业链型农牧食品企业的养殖场、屠宰场、运输车辆、专营店采集样品540份,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肉鸡生产链沙门氏菌检出率为7.22%(39/540),生产链各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程度依次为:养殖环节>屠宰环节>销售环节>运输环节;共检出6种血清型,其中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屠宰环节沙门氏菌血清型最丰富;沙门氏菌8个毒力基因在39个分离株均有检出,毒力岛基因mogA(SPI-1)、sopB(SPI-2)、araA(SPI-5)的携带率高于肠毒素基因stn、毒力质粒基因spvD、spvR、spvA及菌毛基因agfA。结果表明该肉鸡生产链各环节均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其中养殖环节污染最严重,提示养殖场应重视对肉鸡和饲料中沙门氏菌的监测,屠宰环节和销售环节应加强对环境的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20.
正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全球关注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具有非常广泛的宿主谱,能引起人和动物肠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因此,沙门菌的防控在医学、兽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均十分重要~([1-2])。沙门菌依靠许多毒力因子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如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 islands, SPIs)、pSLT毒力质粒、菌毛、鞭毛和生物被膜等。菌毛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