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是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本研究利用36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与F型雄性不育系FA杂交配制F1,测定其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对F型不育系具有完全恢复性,其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甚至超过对照(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周麦18),这些材料可作为FA的恢复系供进一步研究利用。这一结果说明,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较易恢复。另外,7个小麦品种(系)对不育系FA不具有恢复力,可用于转育新不育系。从364个组合初选出15个组合,经超标杂种优势分析,7个组合表现更优,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潜力,需进一步升级试验、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2.
棉花洞A雄性不育两用系选育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着重介绍利用一时隐性核基因抑制不育性状的不育材料培育雄性不育两用系。结果表明,这种不育材料的特点是:单株不育度达100%,群体不育株率稳定在50%左右;测交F1全可育且为选育强优势组合提供了方便。采用一系两用法配制杂种,繁殖不育系应用于大面积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豆不育系的恢复系筛选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S0105为母本,与分别来自国内外不同纬度、不同生态区的280个品种测交,根据测交一代的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筛选出恢复株率达97%以上的恢复系9个;用这9个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对其F1籽粒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杂交组合的F1都有超亲和超标优势,其中超亲和超标优势都达到25%以上的组合有4个.  相似文献   

4.
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及其杂种F1的育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采用BNS分期播种、F1正常秋播的方法,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或稍早秋播时BNS表现高度不育,国内、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0.23%~1.77%、0.27%~4.06%,晚播时不育转换成可育,临界播期为10月17日;(2)BNS年际间不育性遗传稳定,且雌蕊活性正常,极易接受外来花粉,国内、国际法饱和授粉结实率分别为79.94%~85.26%、93.58%~100.20%;(3)BNS花粉碘染为圆败型,F1花粉碘染有典败、染败和正常三种类型;(4)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32个F1代中,有3个组合的国际法结实率<5%,花粉败育率达96%以上,29个的自交结实率为6.28%~156.57%(国际法),其中BNS/SN055525的恢复度最高,国内、国际法结实率分别为95.85%、156.57%,花粉败育率仅为2.02%,结实正常.综上所述,BNS具有早播或正常播不育、晚播可育的特性,且不育性能够稳定遗传,在常规品种(系)中可筛选出高恢复度的恢复系用于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5.
利用低芥酸油菜雄性不育材料117AB为母本与双低品种(系)杂交,通过F_2可育株自交测硫甙,F_3可育株与不育株成对测交或F_3可育株再测硫甙,F_4成对测交,能有效地选育出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系。再以此双低不育系为母本与双低优良品种(系)杂交,在F_2或F_3成对测交,亦能选育出双低不育系。经过1988至1992年4年7代的选育,育成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材料W—6AB、204AB、C—9AB、388AB、4470AB、4422AB等,1992年进入组合配制和产量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棉花三系杂交种豫棉杂一号是由内黄县棉花办公室与河南省经作站合作选育的。2 0 0 4年 3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河南省第一个棉花三系杂交种。1选育经过。在海岛棉与陆地棉杂交后代中发现不育株 ,经与陆地棉测交发现该不育株为细胞质雄性不育 ,选择综合性状好的陆地棉材料对不育株回交多代育成不育系 ,同时 ,对父本封花自交育成保持系。利用哈克尼西棉不育系的恢复系 ,经过杂交、回交、测交选育成恢复系 ,在培育三系的基础上 ,1 996年利用 1 5个不育系与 8个恢复系杂交 ,配制 1 2 0个杂交组合 ,其中 ,1 9A× 85 R组合 ,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芥菜型油菜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年在芥菜型油菜(B.juncea)隐性核不育材料05S姊妹交后代中发现具光温敏感特性的不育材料,于1999年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在昆明(北纬25°01′)自然温光气候条件下,K121S表现稳定的夏播不育,秋播可育。不育期间不育株率及不育度均可达100%,可育期间自交结实率可达到70%以上。K121S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日最低气温<10℃,日照长度<12h可育;日最低气温>10℃,日照长度>12h不育。K121S恢复源广泛,可利用于两系育种及生产。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品系雄蕊雌化不育系的发现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在自选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株系中发现了一种突变不育株,进而育成无花瓣油菜突变不育系(简称AMS).经连续4年研究,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系不育性彻底,是一种雄性器官雌性化而引起的新的不育现象,其植株形态特征与无花瓣相同.用来自国内外不同品种(系)和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549份材料配制了779个杂交组合,全部恢复育性.2002和2003年收获的100个杂交组合有29份较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增产5.7%~23.5%,达显著水平.该突变不育株与可育株测交,后代不育和可育符合1:1的遗传分离模式,经对AMS测交、杂种自交,表明不育性很可能由4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A3314温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7,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 ,选育适应范围广泛的温敏不育系 ,采用多点分期播种和分期剪穗再生分蘖等方法 ,调查分析了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 A3314的育性转换条件 ,结果表明 :A3314在中国黄淮冬麦区、云贵冬麦区、西北春麦区、东北春麦区各点 ,按当地小麦生产正季播种均表现稳定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的安全播种期达 6 0 d左右 ;而在黄淮和云贵冬麦区春播、夏播则自交结实 ,适宜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可达 6 0 %以上。杨陵 10期分期播种和 8期分期剪穗再生分蘖的育性与各期孕穗至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日长的关系分析表明 :A3314的育性具有温度敏感特性 ;孕穗期前后 8d,即减数分裂至单核期 ,是其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 ,此期处于 >18.3℃温度条件下 ,A3314则由雄性不育转换为可育 ;育性转换与日长无显著相关 ;在敏感期>18℃的可育环境下 ,自交结实率与 4 0 %~ 80 %范围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根据 A 3314的温敏特性 ,推测它在中国大部分小麦产区均可安全用于杂交小麦制种。  相似文献   

11.
赵菊  朱旭东  严钦泉  彭灵佳  肖敏  朱子亮  周洲 《作物研究》2011,25(5):425-430,435
选用6种细胞质类型的10个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10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00个组合,对不同细胞质类型杂交稻产量等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组合和同一组合不同性状间,同一细胞质类型(恢复系)和不同恢复系(母细胞质类型)所配系列组合间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存在着较大差异;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穗长具有较强的正向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结实率具有较强的对照优势,产量性状也具有一定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其它性状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都比较弱;6种细胞质类型中以冈型和D型所配系列组合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最强;10个恢复系中以R 388所配系列组合的超亲优势最强,密阳46次之,明恢63所配系列组合的对照优势最强,R 478次之。在大多数性状上恢复系对组合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的影响大于细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F1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0%~32.72%,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籽粒性状;(2)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差异显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0.22%~12.50%和-13.51%~3.61%,其中正中亲优势组合最低比例为50%,正超亲优势组合最高比例可达81.25%;(3)粒形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4)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F1代综合得分看, P型和Y型细胞质背景下的AK58不育系与R2726的杂交组合F1表现最好;(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F1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二大类包含除AS细胞质背景的AK58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R2726组配的杂交组合,其共同的特征是籽粒表面积大、千粒重高及旗叶性状较好,表型性状的综合表现优于第Ⅰ类群,说明杂交种的性状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核背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研究,但至今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本课题组前期利用光敏不育材料N4-IS与米拉的变异株系4151杂交,经9个世代的定向单株选择,育成了不育系中光121S。为进一步了解其育性特点,对其进行两年三季的温度测试以及播期和定光试验。结果表明,中光121S为光敏不育系,其育性转换只受光照时长控制,不受气温和其他不育基因影响。其育性转换时期为孕穗期,日长 12.3 h以下为雄性不育,可以配制杂交种;日长12.3 h以上育性开始恢复;日长12.8 h能完全恢复可育,且能够繁殖种子。经三年利用84个普通小麦品种与中光121S进行测交,发现杂种育性均能完全恢复,证明中光121S的不育基因属于隐性遗传,所有普通小麦品种都是其良好的恢复系,能及时利用常规育种的成果,筛选出强优势组合。已测配出超标优势高达35.3%的强优势组合为中光121S/南814。  相似文献   

14.
利用M型质核互作不育系配制高产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作母本配制了22个杂交组合,对其F1、F2进行产量测定表明:所有杂交组合的F1都具有超亲优势,变幅为3.78%-132.16%,平均超亲优势为44.22%,其中19个杂交组合的F1具有超标优势,变幅为6.04%-66.04%,平均超标优势为31.06%;F2代的超亲优势平均为3.18%,超标优势平均为-6.24%。统计结果认为:F1的产量优势与恢复系(父本)的来源关系密切,来自南方父本的杂交组合的超亲和超标优势分别比黄淮父本的杂交组合高22.93%、24.83%;F2代杂种优势衰退显著,不宜利用。  相似文献   

15.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的育性转换规律,为不育系的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于2011-2013年度连续2年采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BNS366、BNS、矮抗58和扬麦13的育性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366表现出规律性育性转换特征。9月23日至10月17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9.77%~100%,自交不育度为99.21%~99.81%,每穗自交实粒数为0.10~0.51。10月25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1.78%~98.89%,自交不育度为92.86%~94.96%,每穗自交结实粒数为3.20~4.37,12月4日播种可育。BNS366具有两个育性转换的临界期,10月25日播期为不育变为高度不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12月4日播期为半不育转换为可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不育期花粉以典型败育为主。BNS366可以作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小麦中一个编码与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有关的酶的基因(FJ803924)是否与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有关,采用半定量PCR和电泳分析,测定了此基因在人工控温下生长的5种小麦(非1B/1R 类K型不育系732A 及其保持系732B、YS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A3017、1B/1R 类K 型不育系K3314A 及其保持系3314B)不同时期幼穗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此基因在高、低温处理下在732A和A3017中出现较明显的表达量差异,而在另外几种小麦中表达量变化差异不明显。此基因在不同小麦中的表达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使其能够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鉴定方法对原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进行了遗传改良,初步转育出了新型蓝标型不育、保持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不育、保持系育性稳定,农艺性状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这说明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选择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转育和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S-1不育特性稳定,适应性强。对MTS-1及其所配组合的抗条锈性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S-1对当前条锈病小种免疫,抗锈性遗传力强;杂种F1抗条锈性大多较好,杂种F1代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为配制筛选山西省晋南麦区化杀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用20个小麦品种(系),分为A、B两组,A组为山西省晋南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10个,B组为自育且含异种属血统的品系10个,用化学杂交剂SQ1进行化杀。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系)生育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喷施5.0 kg/hm的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率达到98.76%以上;A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分别平均为70.87%和41.68%,B组分别为72.10%和57.31%,各材料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化学杂交剂 SQ1与参试小麦品种基因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t检验结果表明,B组小区产量、穗粒数和公顷穗数的杂种优势与A组差异显著,杂种优势明显高于A组。评选出4个强优势组合,均含有异种属血统,其超标优势幅度达17.56%~43.13%,说明在利用化杀法时,选用较远缘的中间材料做化杀杂交亲本来提高杂种优势幅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