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增殖黑龙江鲟鱼类资源,开展了黑龙江鲟鱼类人工繁殖放流.2005-2007年培育放流黑龙江鲟鱼共计10.7万尾,其中野化训练5 000尾,在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捕获3尾标志放流幼鱼.  相似文献   

2.
马光 《河北渔业》2020,(5):22-24
达氏鳇俗称鳇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最多。2018-2019年,我们对达氏鳇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熟化与完善,共开展达氏鳇苗种培育6批,获得20 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102万尾,水花至20 cm苗种阶段平均成活率75%以上。现将2019年第一批的试验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在阜平县旺泉淡水鱼繁养场进行。苗种来自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十渡鲟鱼良种场繁育的达氏鳇水花,共20万尾。  相似文献   

3.
陈华 《淡水渔业》2002,32(6):28-30
20 0 1年 6月 15日 ,我场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史氏鲟卵黄苗 15 0 0 0尾 ,到 2 0 0 2年 6月 8日 ,驯养 12个月。苗种期间 ,2 0 0 1年 6月 15日至 8月2 5日二个月 ,利用水泥池调温驯养。鱼种、成鱼期间 ,2 0 0 1年 8月 2 6日至 2 0 0 2年 6月 8日 10个月 ,利用网箱深水调温驯养 ,最大个体 70 0克 ,最小个体 30 0克 ,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益。1 史氏鲟鱼苗水泥池静水驯养1 1 驯养设备利用我场甲鱼养殖场水泥池加以改进后进行驯养。水泥池长 8米 ,宽 3米 ,深 1米 ,水泥池一端有进水孔 ,另一端有设置防逃设施的出水孔 ,水泥池上覆盖 2 5米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鲟鱼人工养殖发展迅速,由于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和鲟鱼自身生理、生态特性的局限,鲟鱼苗种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便成了鲟鱼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江苏黑龙江鲟鳇鱼苗种培育基地(我所与黑龙江抚远县国营渔场共同组建),2000年生产各种规格史氏鲟、杂交鲟苗种60万尾,其中47万尾分别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等地,运输总成活率达99%以上,在苗种长途运输方法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鲟鱼仔幼鱼饲料营养需求和仔鱼最佳开口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作为我国新兴的养殖品种,其养殖规模发展异常迅速,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养殖产量从1998年的几吨发展至目前的万吨规模,产量已经占据了全世界鲟鱼总产量的80%以上。而与之对应的却是成鱼价格从1997年的400元/公斤降至如今的40元/公斤左右,规格为15—18厘米/尾苗种价格也从当初的25元/尾降至5元/尾。为提高养殖效益,很多养殖户开始自育苗种,养殖商品鱼。本文针对我国目前鲟鱼苗种培育状况,在鲟鱼仔幼鱼的营养需求及仔鱼最佳开口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广大养殖户能够有所帮助,从而在鲟鱼养殖方面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增殖黑龙江鲟鱼资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黑龙江畔的勤得利农场建起了我国第一座实验站放流基地。开始了鲟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经过两年试验育出鱼苗43万尾,鲟鱼种6.7万尾,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始向黑龙江放流人工鱼种,同时鲟鱼苗也将出口创汇,其价值在国际市场仅次于鳗鱼苗。  相似文献   

7.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至开口摄食的阶段,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上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鱼,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板已长至尾柄基部,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鱼。在生产上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幼鱼称为鱼种。鱼苗、鱼种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与成鱼相比,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中华鳑(鱼皮)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鱼皮)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鱼皮)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鱼皮)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培育成活率73.3%.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养殖技术,引进斑石鲷(体长6 cm、体质量约6 g)进行室内水泥池的幼鱼培育和海区网箱养殖,经过六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125 d的室内水泥池幼鱼培育,斑石鲷幼鱼平均体质量达120.3 g/尾,日增重0.91 g;移至海区网箱养殖61 d后平均规格达243...  相似文献   

10.
鲟鱼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工厂化流水养殖、静水池塘养殖、流水养殖、网箱养殖。1静水池塘养殖1.1鱼池条件有独立的供水,能不定期地补充新水,并可以充分地排水,有稳定的水位。1.2苗种选择与放养密度选择无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体长为10~15 cm,每667 m2放养600~1 0  相似文献   

11.
施氏鲟人工繁育技术的总结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施氏鲟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在我站获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共培育幼鲟40万尾,向黑龙江投放不同规格鲟鱼35万屁。本文综合介绍该试验的基本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中华鳑鲏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鲏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鲏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鲏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培育成活率73.3%。  相似文献   

13.
泥鳅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5月至6月间进行了泥鳅的大规模苗种培育试验。5月初首先在土池中进行培育,1000平方米共放鳅苗130万尾,经半个月培育仅收鳅种5000余尾,鳅种平均全长4.3厘米。6月初继续在水泥池中进行鳅种培育试验,水泥池面积450平方米,放鳅苗95万尾,经过20天的培育收鳅种29.45万尾,成活率31%,鳅种平均全长3.4。本文总结了水泥池培育鳅种成功的经验并分析了土池培育鳅种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土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北京地区鲟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当地对鲟鱼苗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养殖条件好的养殖户由鲟鱼仔鱼阶段开始进行鲟鱼苗种培育。在鲟鱼苗种培育阶段要经过仔鱼开口摄食和仔鱼转口摄食两个敏感时期。这两个时期是鲟鱼苗种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由于鲟鱼仔鱼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常常会因多种原因导致气泡病的发生,往往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甚至造成大批量死鱼现象。笔者现将鲟鱼苗种培育阶段气泡病防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红尾皇冠繁殖及苗种培育等技术难题,2005年在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观赏鱼车间采用水族缸和室内水泥池进行了红尾皇冠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并进行了室外池塘大规格鱼种的培育试验.试验结果:红尾皇冠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水温为26~30℃,仔鱼在水泥池中经过1个月左右的培育,体长可达3cm左右;室外池塘大规格鱼种的培育成活率可达90.10%,其中体长在9cm以上的超过55%.试验结果证明,红尾皇冠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适合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而室外池塘适合于大规格鱼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匙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的酷渔滥捕 ,鲟鱼资源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些种类已濒临灭绝。运用人工养殖的鲟鱼亲本繁殖制种是保护鲟鱼物种、恢复鲟鱼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 2 0 0 1年我们利用人工培育的匙吻鲟亲本进行了人工催产与孵化 ,得苗 11 9万尾 ,在国内首次获得匙吻鲟人工繁殖成功。 2 0 0 2年利用上年催产过的亲鱼再次催产并获得成功。1 人工繁殖技术1 1 亲鱼来源 :匙吻鲟亲鱼 ,平均体重 9kg ,共13尾。原种为湖北省水产局从美国引进 ,本公司从 1992年的受精卵中经过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阶段培育后 ,将其中的一部分用池塘培…  相似文献   

17.
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鲟鱼人工养殖发展迅速 ,鲟鱼苗种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便成了鲟鱼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江苏黑龙江鲟鳇鱼苗种培育基地 (我所与黑龙江抚远县国营渔场共同组建 ) 2 0 0 0年生产各种规格史氏鲟、杂交鲟苗种 60万尾 ,其中 4 7万尾分别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等地 ,运输总成活率达 99%以上。我们在苗种长途运输方法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做好起运前各种材料准备工作 ,保证所需材料及时到位。包装材料是根据苗种大小确定不同规格的包装材料 (具体见表 1)。鲟鱼苗种系江苏黑龙表 1 鲟鱼…  相似文献   

18.
用地上露天小水泥池8个.进行杂交条纹鲈苗种培育试验.放养313龄水花30000尾.通过天然饵料、藻粉投喂以及适当水质管理措施.经32天培育,共培育3.5~4.6cm体长的鱼种4336尾.最高成活率为19.1%,最低为6%,平均为14.5%。  相似文献   

19.
乌鳢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乌鳢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采取强化培育亲鱼,塑料大棚水泥池催产孵化,水泥池和土池培育鱼种以及泼洒药液等技术措施,结果;50组亲鱼共产卵150万粒,平均受经率74.58%。孵出鱼苗113万尾,平均成活率47.32%,育成鱼种51.2万尾。试验证明:催产孵化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宜,孵化最适水温为23-26℃。认鉴定认为,试验结果达省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于2004年1月26日从北京引进太平洋鲑苗种5000尾,采用水泥池微流水方式进行苗种培育试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经过70d的培育,使原来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长5.8cm,平均体重3.2g,增长到平均体长13.5cm,平均体重35.9g,成活率达98%,饲料效率达74.8%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