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通过以山羊抗牛BVDV多克隆血清为一抗,荧光素FITC标记的兔抗羊Ig G为二抗。将BVDV接种于MDBK细胞后,对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IFA最优条件:80%丙酮4℃固定30 min;一抗与二抗均为1∶200稀释37℃孵育1 h。同时,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于猪瘟活疫苗中污染BVDV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血红素结合蛋白1(HEBP1)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复制的影响,应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系;用BVDV TC株感染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DV双链RNA(dsRNA)水平,观察BVDV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BVDV 5′UTR mRNA水平,Reed-Muench测定病毒滴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稳定细胞系,敲除效率为72.41%;敲除HEBP1基因显著性抑制BVDV 5′UTR mRNA和dsRNA积累,减弱BVDV感染靶细胞的CPE,降低BVDV滴度。说明敲除HEBP1基因显著性抑制BVDV的复制,为抗BVDV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小分子药物索非布韦是否具有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作用。通过MTT法测定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索非布韦对牛肾细胞(MDBK)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筛选出能有效抑制BVDV复制的索非布韦最适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致细胞病变作用(CPE)和病毒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的方法检测索非布韦对BVD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索非布韦处理MDBK细胞24和48 h能极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1);与对照组相比,当索非布韦浓度为800 μmol/L时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DV感染MDBK细胞的双链RNA(dsRN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DMSO处理组相比,BVDV感染索非布韦处理组MDBK细胞,BVDV 5'UTR mRNA含量在病毒感染24和48 h时极显著降低(P<0.01);BVDV感染索非布韦处理组MDBK细胞病变现象明显减弱;索非布韦处理24 h后能极显著减弱BVDV感染MDBK细胞后子代病毒颗粒的形成组与释放(P<0.01),降低病毒滴度。综合上述结果表明,小分子药物索非布韦能有效抑制BVDV体外复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分子对接以及体外试验确定青蒿素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抑制作用,为抗病毒药物和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BVDV-NS5B蛋白为作用靶点,通过PDB数据库检索蛋白三维晶体结构,并对其结构进行适当修饰处理;检索TCMSP数据库中的青蒿素结构,应用Autodock软件将两者进行分子对接及结合能打分。随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青蒿素对MDBK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将选定浓度的青蒿素进行梯度稀释,采用先加病毒后加药物、先加药物后加病毒、中药和病毒同时作用的3种不同加药方式进行药物抗病毒试验,确定对病毒的最佳药物抑制浓度、预防浓度和杀灭浓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种药物作用方式下BVDV的拷贝数,进一步明确药物对BVDV复制的作用。【结果】 分子对接数据表明青蒿素与BVDV-NS5B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自由能为-28.6748 kJ/mol。青蒿素在MDBK细胞上的最佳药物安全浓度为100 μmol/L。3种作用方式下青蒿素浓度为100 μmol/L时均可有效影响BVDV的复制,青蒿素对BVDV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 青蒿素可与BVDV-NS5B蛋白靶点互作,并能在MDBK细胞上有效抑制BVDV的复制,本研究为抗BVDV中药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MCP-1诱导蛋白(MCPIP1)可以作为转录因子激活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抑制炎症相关基因启动子的激活和诱导细胞分化、血管生成,前期研究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造成MCPIP1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为了进一步研究MCPIP1基因对BVD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MCPI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MCPIP1 KO,测序分析MCPIP1基因的敲除效率,结果显示,成功敲除MDBK细胞的MCPIP1基因,敲除效率约70%。利用western blot检测MCPIP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CPIP1 KO细胞中MCPIP1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测定MCPIP1 KO生长曲线结果显示,MCPIP1 KO与对照组Scramble细胞及MDBK细胞的生长情况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将BVDV TC株感染MCPIP1 KO细胞和对照组Scramble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BVDV 5'UTR mRNA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cramble相比,BVDV感染MCPIP1 KO细胞24 h~120 h时BVDV5'UTR mRNA含量显著降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DV双链RNA含量(dsRNA),结果显示感染12 h后红色荧光标记的dsRNA数量明显减少;观察BVDV致细胞病变(CPE)效应情况,并且收集细胞培养液冻融后利用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滴度变化,结果显示,感染36 h后对照组出现大量CPE并脱落,MCPIP1 KO组CPE效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BVDV滴度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敲除MCPIP1基因显著抑制BVDV的复制,本研究为抗BVDV新方法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中药金银花是否具有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活性的作用,试验首先测定了金银花对牛肾细胞(MDBK细胞)的最佳用药浓度,用该浓度的金银花对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两种状态的BVDV进行试验。细胞外试验中,把BVDV与金银花在体外混合,作用0,6,12 h后接种MDBK细胞,以研究金银花在细胞外抗BVDV活性作用。细胞内试验中,将BVDV先接种至MDBK细胞,然后用含金银花的细胞维持液培养1 h,最后用细胞维持液继续培养24,36,48 h,以观察金银花对BVDV复制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试验、病毒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_(50))测定及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金银花对BVDV活性和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金银花浓度为2.5×10~(-2) g/mL时,对细胞的毒性最小。因此,用该浓度的金银花对BVDV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两种状态进行试验。细胞外试验组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金银花与BVDV作用0 h,培养72 h后,仍有特异性荧光;而金银花与BVDV作用6 h和12 h,培养72 h后则无特异性荧光出现,表明在细胞外金银花对BVDV活性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随着金银花与BVDV在体外作用时间的增加,病毒对照组TCID_(50)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BVDV与金银花作用0,6,12 h后感染细胞,试验组与病毒对照组样品中BVDV mRNA相对含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细胞内试验组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金银花作用24 h样品仍有少量特异性荧光,而作用36 h和48 h样品则无特异性荧光。随着金银花与BVDV作用时间的增加,病毒对照组TCID_(50)逐渐增大;而试验组TCID_(50)基本不变,与病毒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细胞内的BVDV与金银花作用36,48 h后,试验组与病毒对照组样品中BVDV mRNA相对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金银花可对细胞内外的BVDV活性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BVDV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JZ05-4毒株生物型、基因型及遗传背景,本研究将其在MDBK细胞上进行传代培养并观察细胞培养特性,利用荧光抗体染色和RT-PCR的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研究.试验结果证明,BVDV/JZ05-4毒株为CPE生物型、BVDV-2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鹿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敏感中药,试验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方法测试了4种中药在牛肾细胞(MDBK)体外培养中的最大安全浓度和对鹿源BVDV敏感性.结果表明:4种中药对MDBK细胞无损伤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是黄芪25、鱼腥草28、莪术油27、双黄连27;4种中药抗梅花鹿源BVDV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莪术油、鱼腥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49-2053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出梅花鹿α干扰素(IFN-α)成熟肽基因序列,并将其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pcDNA3.0-IFN-α真核重组表达质粒。将鉴定正确的阳性重组质粒经非脂质体法转染至MDBK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具有较高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法检测IFN-α蛋白在MDBK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病变抑制试验检测转染后的MDBK细胞具有明显抗BVDV活性;抗BVDV活性的定量试验表明转染pcDNA3.0-IFN-α质粒的MDBK细胞与感染未转染的MDBK细胞相比抗BVDV活力提高了66192倍。本试验在MDBK细胞中成功表达了梅花鹿IFN-α,并检测出其具有明显抗BVDV作用,这为梅花鹿IFN-α活性机理研究以及开发更高效的抗梅花鹿病毒性疾病干扰素制剂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吉林省某规模化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流行情况,试验采集临床血清样品157份,粪便样品18份,肝脏、精液等组织样品17份,应用BVD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利用BVDV1型引物,采用纳米PCR方法对血清及临床样品进行BVDV抗原检测,对抗原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将抗原阳性样品经研磨、稀释后用0.22μm滤膜过滤除菌,接入牛肾细胞(MDB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盲传3代后再次进行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对MDBK细胞的侵染作用;利用Mega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牛场临床血清BVDV抗体阳性率为77.1%,血清抗原阳性率为12.1%,临床粪便等样品抗原阳性率为74.3%;病料接入细胞未观察到细胞病变,分离毒株PCR产物测序分析结果与样品抗原检测结果一致;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毒液正常吸附于MDBK细胞中,有明显荧光反应;抗原测序分析显示,该牛场BVD主要流行毒株与BVDV JL-1株同源性高达99.0%,且均为BVDV 1型毒株。本研究对该牛场BVDV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开展净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吉林省某规模化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流行情况,试验采集临床血清样品157份,粪便样品18份,肝脏、精液等组织样品17份,应用BVD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利用BVDV1型引物,采用纳米PCR方法对血清及临床样品进行BVDV抗原检测,对抗原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将抗原阳性样品经研磨、稀释后用0.22μm滤膜过滤除菌,接入牛肾细胞(MDB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盲传3代后再次进行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对MDBK细胞的侵染作用;利用Mega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牛场临床血清BVDV抗体阳性率为77.1%,血清抗原阳性率为12.1%,临床粪便等样品抗原阳性率为74.3%;病料接入细胞未观察到细胞病变,分离毒株PCR产物测序分析结果与样品抗原检测结果一致;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毒液正常吸附于MDBK细胞中,有明显荧光反应;抗原测序分析显示,该牛场BVD主要流行毒株与BVDV JL-1株同源性高达99.0%,且均为BVDV 1型毒株。本研究对该牛场BVDV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开展净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鹿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敏感中药,试验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方法测试了4种中药在牛肾细胞(MDBK)体外培养中的最大安全浓度和对鹿源BVDV敏感性。结果表明:4种中药对MDBK细胞无损伤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是黄芪25、鱼腥草28、莪术油27、双黄连27;4种中药抗梅花鹿源BVDV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莪术油、鱼腥草、黄芪、双黄连。  相似文献   

13.
为快速确定新城疫病毒含量,以鸡抗新城疫病毒多克隆抗体为一抗、FITC标记的兔抗鸡IgG为二抗,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新城疫病毒含量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结果显示:IFA最佳时间是病毒感染后4 d,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100,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200。利用该方法对新城疫病毒不同毒力毒株进行滴度测定,并与常规的致细胞病变(CPE)观察法相比,表明IFA方法在测定弱毒株含量时优势明显,其敏感性高于CPE方法,且结果可靠,易判定,有望应用于新城疫活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细胞水平测试金刚烷胺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和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金刚烷胺对牛肾原代(MDBK)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药物的安全浓度。将感染BVDV的MDBK细胞用金刚烷胺处理,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金刚烷胺对BVD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金刚烷胺的浓度为500μmol/L时,对MDBK细胞有很强的毒性;当浓度低于125μmol/L时,基本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BVDV的半数致细胞病变量(TCID_(50))为1×10~(-2.5)/mL。在浓度为250,166,125,100μmol/L的金刚烷胺的作用下,病毒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7%、4.19%、7.51%、21.69%。说明金刚烷胺在合理浓度下对动物体细胞无显著毒性,且具有抑制BVDV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辛酸-硫酸铵法提取兔抗BVDV高免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在混合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建立了检测BVDV抗原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结果显示,抗体最佳包被量为400μg/mL,酶标记羊抗兔IgG的最佳工作浓度是1:500倍稀释,抗原最小检出量是5.36μg/mL.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78份腹泻...  相似文献   

16.
探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对牛胚肾细胞(MDBK)类泛素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对致细胞病变型(cp型)BVDV标准株NADL毒株及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BVDV分离株shz 132毒株进行增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反应测定2种病毒拷贝数,按照Reed-Muench法测定BVDV NADL病毒TCID50值。以100TCID50BVDV NADL病毒和同等拷贝数的BVDV shz 132病毒分别感染MDBK细胞不同时间(4、12、24、48h)后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以cDNA为模板,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RT-qPCR反应检测细胞类泛素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致细胞病变型BVDV NADL感染MDBK细胞48h,引起细胞显著的病变,而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 shz 132感染不引起细胞病变。BVDV NADL和shz 132的病毒拷贝数分别是1.13×1011 copies/mL和1.77×1011 copies/mL,BVDV NADL的TCID50是10-4.9 TCID50/0.1mL。RT-qPCR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种BVDV病毒感染都能引起MDBK细胞SUMO1、SUMO2、SUMO3、Ubc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在BVDV shz 132感染的细胞中,SUMO1、SUMO2、SUMO3的相对表达量在各个感染时间都高于或接近于BVDV NADL感染的细胞,且在感染后24h,以上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调,差异极显著(P0.01);而Ubc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则低于或接近于BVDV NADL感染的细胞,且在感染后24h,其相对表达量上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BVDV感染调控了MDBK细胞SUMO系统,提示细胞SUMO系统参与了BVDV在胞内的活动,且这种调控作用与病毒的生物型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前期制备的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亲和层析法纯化,经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通过对荧光染色的固定试剂、固定时间、染色时间和荧光抗体工作浓度的测定,确定荧光抗体染色法在PRRSV感染细胞和病料中的最佳工作条件。利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对本实验室收集的62份病料进行检测,同时以RT-PCR进行验证,确定荧光染色法的检测符合率。结果显示,FITC标记的荧光抗体检测细胞培养物最佳工作条件:80%丙酮4℃固定20 min,荧光抗体按1:400稀释,感作时间为1 h;检测组织病料最佳工作条件:病料组织进行涂片后,用80%丙酮4℃固定30 min,荧光抗体按1:200稀释,感作时间为2 h;病料组织荧光检测与RT-PCR的检测一致率为74.2%。本研究建立的快速、准确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为今后该疾病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口岸对南非Ⅱ型口蹄疫检测、监测的需求,在对南非Ⅱ型口蹄疫抗原表位分析及相关基因合成的基础上,进行融合蛋白pGEX-VP1~VP3的体外表达,采用柱上酶切方法制备VP1~VP3蛋白。将纯化VP1~VP3抗原包被96微孔板,分别优化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酶标二抗稀释度,确定阴性临界值。经反复优化,建立的南非Ⅱ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6.4u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4000,阴性临界值(OD450)为0.562。检测样品判定标准为:OD450>0.622为阳性,OD450<0.502为阴性,0.502≤OD450≤0.622为可疑。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与其它血清型口蹄疫间无交叉反应。南非Ⅱ型口蹄疫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口岸口蹄疫检疫提供了新的查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真核表达梅花鹿干扰素β1(IFN-β1)并检测其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活性,本研究以梅花鹿肝脏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IFN-β1的编码区序列,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IFNβ1,并转染MDBK细胞进行表达。结果显示,将pVAX1-IFNβ1转染MDBK细胞后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和鉴定证实,转染的重组质粒能够在MDBK细胞中正确表达目的蛋白,表达的重组蛋白约为25 ku。此外,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表明转染后重组细胞表达的IFN-β1具有抗BVDV活性。本研究为梅花鹿IFN-β1蛋白抗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及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株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BVDV阳性仔猪病料中分离病毒,为开展猪源BVDV病原学研究奠定基础。将处理后BVDV阳性仔猪组织样品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猪源BVDV,命名为SD0803株。通过细胞培养、直接免疫荧光、5′-UTR与Npro PCR扩增、电镜观察、TCID50测定及对其分子进化特征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13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PCR扩增分别获得5′-UTR与Npro预期大小DNA片段。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50nm。病毒滴度为10-6.5 TCID50.0.2 mL-1。SD0803 5′-UTR、Npro序列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属于BVDV-1,与已知BVDV-1各亚型之间同源性较低,单独成一分支。结果表明,成功分离鉴定1株猪源BVDV SD0803,该毒株为非致病变型BVDV-1,极有可能为BVDV-1新的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