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在大鲵亲本培育期间,通过投喂活体饵料以及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措施,促使大鲵亲本性腺同步发育,并且优化了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技术,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显示:2015年共培育亲本37尾,其中35尾(雌鲵19尾,雄鲵16尾)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后,2批共19尾雌鲵全部产卵,共收集卵9 157粒,产卵率为100%;人工授精24 h后,卵的受精率达85.6%;经35~38 d孵化,平均孵化出苗率为72.0%,远高于通常情况下人工繁殖的平均水平(5%~10%)。  相似文献   

2.
促使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经济价值极高。大鲵具有特殊的生殖生理特性,在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往往是雌性性成熟了,雄性还没有成熟(活体)精子,而雄性性成熟了,雌性卵母细胞已经退化,这种雌雄性发育不同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的人工催产和受精。因此,研究解决雌雄大鲵陛同步发育问题,对提高大鲵卵子的受精率至关重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鲵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之间的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1978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大鲵卵721颗,受精率为68%,经过33—40天之久的人工孵化,首次人工孵化出大鲵幼  相似文献   

4.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珍贵的野生保护种类,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珍稀动物养殖种类。 目前,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受精率不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广东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曾开展大鲵人工授精技术方法的比较研究,以优化人工授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精率。近期,公司还在大鲵亲本培育技术环节进行探索试验,通过优化亲鱼培育技术提高大鲵精子和卵子质量,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5.
大鲵南移珠海人工养殖及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锦涛 《淡水渔业》1995,25(1):33-35
中国大鲵南移珠海花岗岩地区繁养4年多,结果为:大鲵改变了冬眠的习性;大鲵群体生长,发育优于野生大鲵的生长,发育;雌雄体精卵人工培育业已成熟,并经人工催产产卵排精;为保护、增殖、利用其资源提供科学依近。  相似文献   

6.
青蛤人工繁殖中常用的催产方法是阴干处理。若亲贝从异地购进,长途运输的过程也相当于阴干处理,具有催产刺激作用,入池后精.卵排放数量很大,但绝大部分是畸形卵,不能正常受精;即使是正常受精卵,到第3d就停止发育,本试验结果表明,异地采购的亲贝,经长途运输后暂养1d再催产.可以提高受精率。  相似文献   

7.
正大鲵精子活力不仅与自身质量有关,而且还与水环境因子相关,阐明环境因子对精子活力的影响,有助于育苗生产上授精环境的调控,提高受精率。本研究经催产获得的大鲵精液,以乳白色精原液中活力较好的精子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几种授精稀释液在不同pH情况下对大鲵精子的激活情况,以及精液的临时保存方法,为其人工繁殖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ividia nus(Blanchard))是一种野生珍贵动物。为保护和增殖大鲵资源,1978年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作了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幼苗。但雌大鲵未经人工催产,大鲵的受精卵是从成熟的大鲵以人工托出卵带进行人工授精而得到的。如何采用人工催情,达到母鲵产卵与雄鲵排精,并使其受精,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1979年,  相似文献   

9.
大鲵学名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d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o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作者于1999年~2003年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和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从事大鲵的人工繁养工作,从亲鲵饲养、人工繁殖、幼鲵培育到大鲵病害防治,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综合报道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同一群体的亲鲵发育成熟的时间差距较大,给人工繁殖造成一定难度,把握好催产时机是提高催产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在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亲鲵选择Ⅵ龄以上,大部分个体4~10kg,体格健康,肉眼观察、手摸明显有性腺发育特征。亲鲵来源有本地野生和纯人工养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近年发现在大鲵仿生态繁苗过程中,正值绿藻水绵生长最迅速的时期,一旦水质富营养化,极易暴发水绵。大鲵卵在发育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水绵快速生长遮蔽水体,由于水绵死亡使溶氧大量消耗,鲵卵因缺氧发育受阻甚至死亡。针对此现象,大鲵仿生态繁苗过程需加以注意和防范。  相似文献   

12.
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得成熟卵3.26kg,共计21.5×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19.11×104粒,受精率86.7%~95.6%;孵出鱼苗12.5×104尾,孵化率40%~68.9%。结果说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产前培育温度变化对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效果有明显影响;与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比较,催产效应时间基本相同;雄鱼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3.
正在淡水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科研生产领域,如何提高产出率、受精率、孵化率,一直是广大科研人员努力研究的方向。在鲤鱼、鲫鱼、团头鲂等产粘性卵的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传统孵化方式都是将受精卵放置在孵化环道、网箱或苗池的水体中孵化。存在水质污染造成死卵、坏卵多,孵化率低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本文通过一系列孵化对比实验,探索一种创新型的挂卵孵化方式,实现了受精卵在雾水中孵化。该技术可以控制孵化温度,  相似文献   

14.
人工繁殖鲤鱼与“四大家鱼”相比,其难处首先是由于鲤鱼属多次性产卵鱼类,卵子发育不同步,易导致零星产卵,其次是鲤鱼对激素反应不如家鱼敏感,由于亲鱼成熟度不一,效发时间差异性较大,常常发生雌鱼排卵与雄鱼排精不协调,致使“白卵”多,受精率低。给生产造成损失,再者,鲤鱼卵易感染水霉,孵化率低,鉴于以上各种情况,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强亲鱼培育,实行人控产卵。鲤亲鱼培育池,以面积1~3亩,水深1.5米左右较好,一般宜专池培育。秋季是鲤鱼性腺发育的重要阶段,要大量投以富含蛋白质的饲料,让其吃饱吃好。冬  相似文献   

15.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大型两栖动物,经济价值高,但由于天然凡殖率低,加之人工捕捉强度大,而导致资源衰退;为保护增殖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凡殖的初步研究。通过试验探索了大人工催产姝方法;大鲵泄殖孔内边周有无突出的小白点是鉴别雄、雌性别的主要特征;成熟精子经显微镜观察表明:其形态与蛙相似,头部为尖长的辣椒状,尾部是一根长长的细丝;成熟卵球呈园球形,直径为5—7毫米。本实验成功地采用干湿法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为68%,证明大鲵凡殖为体外受精,产出卵带成长珠链条状,产出的卵有三层膜即外包膜、胶体膜与卵黄膜,卵球本身直径为9毫米,外包胶体球直径为1.7厘米;每个卵之间有胶带相连,间距为2—2.2匣米;卵为半浮性的端黄卵。大鲵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分裂为不全裂卵裂;由于卵黄球大,故发育时间长达33—40天之久(从受精——胚体孵化出苗)。整个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显示出从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演变类型,因此兼有鱼类和蛙类的特点。大鲵人工孵化过程中其病害主要发现有“水霉病”,试验采用15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将卵浸洗10—15分钟,每天1—2次,连续数天,“水霉病”即可防治;其次发现静水孵化大鲵卵胚易发生胚体“贴壳”而造成中途夭折。通过本试验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大鲵幼苗,孵化率为2.5%。本文讨论了大鲵生殖季节、卵带及胚胎发育特点及提高孵化率等问题,这是珍贵动物大鲵人工凡殖的第一次突破,为全面解决与深入研究大鲵人工凡殖提供了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1994、1995年笔者参加了长江水产研究所良种繁育基地人工繁殖工作。在对团头鲂人工繁殖过程中感到有时被选中的亲鱼年龄和体重等方面都达到了种用标准,但催产后,或不发情,或半产、难产、产卵时间间隔长等以及受精率、孵化率低、有的甚至死亡。经对半产鱼挤卵鉴别,发现有些卵尚未游离。在难产鱼中,少量有同样现象,有的泄殖孔被  相似文献   

17.
雷宇杰 《水产科技情报》2016,43(5):263-265, 268
为了对大鲵的性别及其性腺发育情况进行鉴定,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通过诊断不同回声来辨别大鲵的雌雄,并通过与解剖学肉眼观察的大鲵性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大鲵不同性腺发育时期的超声诊断回声特征,根据其回声声像特征,判断精巢、卵巢的发育是否成熟,为大鲵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淡水渔业》1978,(6):50-50
1978年湖南省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进行了娃娃鱼人工繁殖的研究。于9月16日进行第五次人工催情试验。试验中采用HCG与LRH-A两种催情药物对试验用鱼进行肌肉注射,然后将娃娃鱼精卵置于白瓷盆中进行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68%(有197颗因损失未算入受精比例内)。经35天顺利孵出第一批人工繁殖的娃娃鱼。孵化率为2.5%。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20,(6)
在进行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模拟,然后采用相应的培育技术,使雌雄亲体性腺发育同步成熟,根据其综合特征进行繁殖最佳时间段的判断和分析,采用人工授精和催产的处理方式进行繁殖,同时还要使用孵化装置来促进孵化率的提升,就人工繁殖大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人工养龟业的兴起,养殖者逐步发现,有些品种的雌龟产卵量不少,但受精率不高,特别是初产年龄的龟卵受精率更低。这是因为龟在生长发育尤其是性成熟过程中,两性存在时间差,雌性性腺发育早、成熟早,雄性性腺发育迟、成熟也晚些。因为先期性成熟雌龟没有得到性成熟雄龟给予有效交配,致使所产龟卵未受精或受精率偏低。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