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掌握微生物降解甲基毒死蜱的特性与机制,首先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的甲基毒死蜱降解菌,然后对其降解效率、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3,5,6-三氯-2-吡啶酚(TCP)的质量浓度变化、对TCP与其他6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以及磷酸酯酶活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2株能高效降解甲基毒死蜱的菌株,经鉴定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ZL-7与荧光假单胞菌ZHLXL-2,其降解甲基毒死蜱的5 d降解率分别为90.6%和99.4%;在菌株ZL-7降解甲基毒死蜱的过程中检出了TCP,而在菌株ZHLXL-2的降解过程中未检出。菌株ZHLXL-2能降解TCP,48 h降解率可达91.0%,而菌株ZL-7不能降解TCP。两菌株都能降解6种供试的有机磷农药,但菌株ZL-7降解率更高,其10 d降解率在92.1%~99.8%,菌株ZHLXL-2的10 d降解率为89.2%~93.4%;同时菌株ZL-7的磷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菌株ZHLXL-2。分析表明,这2种菌株的磷酸酯酶活性与其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呈正相关性,而菌株ZHLXL-2因可有效降解中间物TCP,从而能更快地降解甲基毒死蜱。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微生物降解甲基毒死蜱的特性与机制,首先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的甲基毒死蜱降解茵,然后对其降解效率、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3,5,6-三氯-2-吡啶酚(TCP)的质量浓度变化、对TCP与其他6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以及磷酸酯酶活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2株能高效降解甲基毒死蜱的菌株,经鉴定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ZL-7与荧光假单胞茵ZHLXL-2,其降解甲基毒死蜱的5d降解率分别为90.6%和99.4%;在菌株ZL-7降解甲基毒死蜱的过程中检出了TCP,而在菌株ZHLXL-2的降解过程中未检出.菌株ZHLXL-2能降解TCP,48 h降解率可达91.0%,而菌株ZL-7不能降解TCP.两菌株都能降解6种供试的有机磷农药,但菌株ZL-7降解率更高,其10 d降解率在92.1% ~99.8%,菌株ZHLXL-2的10 d降解率为89.2%~93.4%;同时菌株ZL-7的磷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菌株ZHLXL-2.分析表明,这2种菌株的磷酸酯酶活性与其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呈正相关性,而菌株ZHLXL-2因可有效降解中间物TCP,从而能更快地降解甲基毒死蜱.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检测水体及其他流体中毒死蜱及其降解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残留提供简便而准确的分析方法。【方法】对固相萃取水样的pH、洗脱剂,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组成、pH、梯度洗脱条件、最佳检测波长进行了筛选,建立了环境水体中毒死蜱及其降解产物TCP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10份不同来源水样中毒死蜱和TCP的质量浓度。【结果】建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水体样品先用5mol/L盐酸调pH为4.5,过滤后取1 L滤过液经固相萃取(SPE)小柱提取、净化,用二氯甲烷-丙酮-乙腈混合液(V(二氯甲烷)∶V(丙酮)∶V(乙腈)=40∶60∶20)洗脱,然后用乙腈-超纯水(pH 3.5)梯度洗脱法对毒死蜱和TCP进行分离,于波长为230 nm下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对毒死蜱和TCP的检出限分别为0.15 mg/L和0.30 mg/L,最小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01 mg/L,线性范围均为0.3~10 mg/L,添加回收率均在7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13.0%和2.7%~7.8%。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来源的10份水样,结果可靠。【结论】建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完全可以满足水体中毒死蜱和TCP残留检测要求,亦为其他流体中毒死蜱及TCP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滴灌条件下毒死蜱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种植作物、代森锌消毒和不同土壤含水率对毒死蜱的分布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于表层的毒死蜱在施用初期主要残留在10 cm以上土层,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生降解并向下迁移。土壤中3,5,6-三氯-2-吡啶酚(TCP,毒死蜱的主要代谢产物)含量在0.1~1.5 mg·kg-1之间,施药30 d后,40 cm土层中毒死蜱和TCP均有检出。不同处理下,毒死蜱含量在10 cm以上土层存在较大差异,TCP含量在20 cm以上土层存在一定差异。消毒抑制毒死蜱的降解,作物根系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毒死蜱的降解。土壤含水率对10 cm土层毒死蜱含量有较大影响,在未消毒和种植作物处理中,最强的毒死蜱降解分别发生在土壤含水率为80%和70%处理中。毒死蜱和TCP对微生物以抑制作用为主,不同处理的抑制程度不同。毒死蜱在低浓度时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激活作用,高浓度时存在抑制作用,作物的存在减弱了毒死蜱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毒死蜱的降解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关,种植作物改变了毒死蜱和土壤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代森锌消毒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激活作用,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储藏和加工方式对稻谷中毒死蜱和三唑磷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稻谷加工方式和储藏方式对稻米中毒死蜱和三唑磷残留动态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检测稻米中的毒死蜱及其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酚(3,5,6-Trichloro-2-pyridinol,TCP)和三唑磷残留,分析碾磨、蒸煮、发芽加工以及储藏温度(37和4℃)对毒死蜱和三唑磷残留量的影响。[结果]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三唑磷等农药残留多数分布在米糠层;短时间的蒸煮无法明显降低稻谷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发芽稻谷中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三唑磷的残留量显著低于未发芽稻谷;在37℃储藏条件下,毒死蜱的降解方程为C=0.899e~(-0.005t)(R~2=0.855 6),半衰期为138.6 d;三唑磷降解方程C=0.768e-0.009t(R~2=0.822 8),半衰期77.0 d,近似满足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在4℃低温储藏条件下,稻谷中毒死蜱和三唑磷的残留量变化不大。[结论]碾磨和发芽加工有利于降低稻谷的农药残留量,低温储藏稻谷不利于残留农药的降解。研究可为稻米加工过程的风险评估以及开发稻米中农药残留的消解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毒死蜱及主要代谢产物的降解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施用农药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壤中毒死蜱浓度检测发现,土壤中毒死蜱均在前期消解较快,后期逐渐变缓。小麦、大豆、玉米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86~24.84 d(均小于30 d),消解速率常数为0.027 9~0.088 2 d-1。前期均表现为0~5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大,15~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减少,10~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增加。TCP比母体毒死蜱更容易迁移,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随着毒死蜱施用剂量的增加,小麦、大豆、玉米3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增大。超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导致毒死蜱及TCP产生较高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TCP生态风险在3种作物农田中均达到了高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7.
甲基对硫磷水解酶(MPH)能高效降解甲基对硫磷,并能够降解杀螟松、乙基对硫磷和毒死蜱,但降解效率依次降低。为提高MPH对毒死蜱的降解活性,采用易错PCR的方法对MPH进行随机突变,筛选到2株突变体A291V和K173R,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K173R对毒死蜱的降解活性比MPH提高了41.55%。通过同源建模及与毒死蜱的分子对接对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发现氨基酸残基R72在酶与毒死蜱的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口袋和关键氨基酸的变化可最终导致K173R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受毒死蜱污染的农田中取样,分离得到一株毒死蜱高效降解菌株,该菌株最高能够耐受1000mg·L~(-1)浓度的毒死蜱,72h对浓度100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为52.34%。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围绕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对提高人工湿地除磷、除氮、降解有机物以及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评述,同时结合当前AMF研究现状,针对如何使AMF在人工湿地中发挥最优作用,从人工湿地的类型、运行方式、植物种类、菌种组成及污水水质与湿地基质等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2种掺锌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苹果和柰李中毒死蜱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掺锌纳米TiO2凝胶对水果中毒死蜱的催化降解效果优于粉体,且对柰李中的农药残留降解效率好于苹果。  相似文献   

11.
两种叶菜类蔬菜对毒死蜱的吸收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对两种叶菜类蔬菜菠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在不同培养液中的降解速度以及在蔬菜中的吸收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毒死蜱(1.0和10.0mg·L-1)对两种供试蔬菜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高浓度毒死蜱(100.0mg·L-1)对两种蔬菜的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生菜对毒死蜱较菠菜更为敏感。两种蔬菜均能明显促进毒死蜱在溶液中的降解,在不同溶液中的降解速度如下:菠菜-培养液>生菜-培养液>塘水>培养液。两种供试蔬菜对毒死蜱均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而且具有相似的吸收规律。毒死蜱在菠菜根中达到最大吸收值所需的时间比生菜根所需的时间短,但在茎和叶中所需的时间两种蔬菜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毒死蜱在红壤性水稻田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通过室内批量平衡吸附实验、野外喷施试验与动态观测,研究了持续淹水和间歇淹水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水-水稻系统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呈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中易于淋失迁移至深层土壤(可达50 cm);白昼的高温导致表层土壤孔隙水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浓度显著上升,而降雨事件促进两者向深层土壤迁移;水稻收获时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较高,且其剖面分布较为均匀;间歇淹水处理可使收获时水稻籽粒和茎秆中的毒死蜱残留量降低为持续淹水处理水稻相应部位的0.69倍和0.84倍。研究显示,红壤性水稻土壤中毒死蜱的淋溶作用较强,不同的灌溉方式对收获期水稻中毒死蜱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低温条件下人工湿地中耐冷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对北方某人工湿地底泥中的微生物进行驯化,筛选出生长速率及降解效率最高的耐冷菌菌株,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对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北方人工湿地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冷菌菌株E,该菌株具有较好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当温度为8℃时,该菌株对模拟污水中的COD、总磷和氨氮的降解率分别达62.92%、56.42%和50.63%;对菌株E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经鉴定菌株E为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a);该菌株最佳的生长条件为培养时间48 h、温度16℃、pH 6.0~8.0、盐度为1%、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显示出菌株E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为提高北方滨海盐碱地区人工湿地冬季污水处理效率提供了耐冷菌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60 d的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毒死蜱在水稻土-上覆水系统中的消解与转化规律。加药后,15、25℃和40℃条件下上覆水中毒死蜱均在前期快速消解,后期消解速率逐渐降低,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3种温度处理下上覆水中毒死蜱的半衰期DT50(0.70~1.01 d)和消解速率常数(0.688 8~0.985 2 d-1)差异较小。毒死蜱投加之后,易转化成3,5,6-三氯-2-吡啶醇(TCP),在上覆水中发生累积。转化受温度影响显著,经过60 d的培养,40℃时17.3%~25.5%的毒死蜱转化为TCP。表层(0~3 cm)土壤中毒死蜱的积累受温度影响显著,未灭菌处理在15、25℃和40℃下,表层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分别为163.66、80.29 μmol·kg-1和34.95 μmol·kg-1,约为其初始投加含量的57.38%、28.15%和12.25%。总之,土壤-上覆水系统中,在第60 d时,投加的毒死蜱中仅0.39%~2.24%滞留在上覆水中,10.18%~58.32%迁移到土壤中,0.47%~25.53%降解为TCP存在于上覆水中。总体而言,毒死蜱在上覆水中的残留率较低,在土壤中残留率较高且主要为表层土壤所吸附,温度与微生物对毒死蜱的消解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的TSS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过程中,湿地基质空隙中TSS(Total Suspended Solids)的动态变化及去除规律.中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TSS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去除率达到70%.循环养殖废水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流动时,TSS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下行池单元上层区域,沿水流方向,随着距离的延长,TSS的降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同时根据动态变化曲线形式,建立了该实验条件下TSS在湿地床内沿程动态变化模型:CL=C0exp(2.967×10-4L2-0.043 16L),相关分析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监测值呈高度相关(Sy=0.03,r=0.925 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脉冲电场处理对葡萄酒加工过程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影响。[方法]以红葡萄酒醪中的马拉硫磷(Malathion)、氧乐果(Omethoate)、毒死蜱(Chlorpyrifos)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研究脉冲电场的电场强度、脉冲宽度、脉冲个数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作用效果。[结果]脉冲电场处理后,马拉硫磷、氧乐果、毒死蜱的降解率最大值分别为62.42%、67.75%、75.70%;当降解率最大时脉冲3个参数(电场强度、脉冲宽度、脉冲个数)分别为:马拉硫磷(2 886V·mm~(-1)、75.26μs、61);氧乐果(2 672V·mm~(-1)、75.63μs、65);毒死蜱(2 811.47V·mm~(-1)、104.29μs、80);综合3种农药在国标中允许的最大残留,经过工艺优化后得到的最终参数为2 877.15V·mm~(-1)、78μs、63,此条件下对应马拉硫磷降解率为52.30%,氧乐果降解率为59.80%,毒死蜱降解率为63.10%。[结论]脉冲电场处理能有效降解红葡萄酒醪加工过程中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为脉冲电场在葡萄酒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毒死蜱降解菌,了解其特性。[方法]从常年施用毒死蜱农药的水稻田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结果]降解菌DC1对浓度100 mg/L毒死蜱15 d的降解率可达到83.3%。通过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该毒死蜱降解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系统发育表明,该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分支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降解菌DC1来源于土壤,适应性强,对解决土壤中毒死蜱残留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构建2个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于2014年6月分别栽植2组不同的湿地植物。通过2016、2017年2、6、10月对潜流人工湿地进水口、出水口的水质进行监测,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和配置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预处理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是34.46%、50.02%、34.69%、12.89%。栽种引种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的潜流人工湿地对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3.90%、41.80%、51.90%和66.30%;栽种乡土树种鬼针草(Bidens pilosa L)、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潜流人工湿地对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2.80%、49.90%、59.70%和73.40%。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预处理和湿地基质的吸附降解作用是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主要途径,栽种乡土湿地植物的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考察毒死蜱主要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简称3,5,6-TCP)在植物、土壤中的累积与转化,研究毒死蜱代谢产物累积量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推荐剂量喷施毒死蜱的第7天和第14天,3,5,6-TCP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量达到峰值,直到20d后,植物体内几乎测不出3,5,6-TCP残留,而土壤中3,5,6-TCP残留量仍较高,其降解速度较慢。(2)3,5,6-TCP在5种土壤中的累积量主要与土壤自身物理性质有关,并随着温度和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肥量和湿度相关不大,5种土壤中3,5,6-TCP的残留累积量在0.14~0.21μg/g。(3)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土壤样品,应用色谱保留时间验证3,5,6-TCP在土壤中能继续转化生成3,5,6-三氯-2甲氧基吡啶(TMP),表明毒死蜱代谢转化途径与微生物量及种类有关,使得毒死蜱的安全降解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低、中、高3种不同进水浓度对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的组合人工湿地(表面流-水平流)氮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总氮(TN)为240 mg/L,化学需氧量(CODCr)为490 mg/L的高浓度进水条件下该湿地系统能正常运行,并有效去除氮和有机质,9月份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高于7月份。该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受水力停留时间及进水浓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