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为了阐明大通牦牛肺细小动脉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不同海拔地区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做对照,运用光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肺细小动脉中的平滑肌含量和肺气-血屏障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成年大通牦牛肺中直径大于100μm的细小动脉平滑肌含量逐渐增加,差异显著(P0.05),直径小于50μm的细小动脉平滑肌含量逐渐减少,差异极显著(P0.01);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明显比平原黄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要薄,差异极显著(P0.01)。大通牦牛肺脏的这种结构特点,是其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超微结构的发育学特点,研究其是否存在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独特性,试验选取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及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为对照,利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肺气-血屏障的组织学特点,并测量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并进行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在出生时最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薄,到成年时又略有增厚。而同年龄段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相比,则表现为出生时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大于平原黄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且差异显著(P0.05);从30日龄到成年,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均比平原黄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薄,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这种特点是其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一种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显著细于1日龄平原黄牛,表面积密度明显大于平原黄牛,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平均体积小于1日龄平原黄牛,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密度、面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1日龄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并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高原牦牛肺血管随海拔升高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结构学特点及发育学特点,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成年牦牛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VEGF大量分布于导气部上皮的Clara细胞胞质和伴行肺动脉内皮细胞胞质内,在导气部上皮的纤毛细胞、管壁平滑肌内也有分布,VEGF在肺动脉平滑肌中的分布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少;在呼吸部上皮内没有VEGF分布,仅在肺泡壁有散在分布。而大通牦牛肺组织VEGF的灰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山东黄牛肺组织VEGF的灰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升高,而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肺组织VEGF灰度值极显著高于山东黄牛肺组织VEGF灰度值。表明低氧能刺激大通牦牛肺导气部和肺动脉内的VEGF含量增加,从而对牦牛肺脏新生微血管的形成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牦牛肺脏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透射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4个年龄组的高原牦牛肺泡超微结构进行观测,并与同日龄平原黄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肺泡壁均由扁平的肺泡I型上皮细胞和立方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组成,气-血屏障均由肺泡I型上皮、基膜和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3层结构组成,但高原牦牛肺泡I型上皮处可见一些凹陷和空泡状结构。此外,1日龄高原牦牛肺泡II型细胞明显多于同日龄黄牛;除1日龄外,其余年龄段高原牦牛的气-血屏障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均显著小于同日龄平原黄牛(P<0.05)。高原牦牛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随年龄增加不断减小,这不同于平原黄牛随年龄增加不断增大的特点。结论:高原牦牛出生后肺泡迅速发育,在超微结构方面表现出较多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原牦牛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从1日龄的一个相对低点,到30日龄迅速增长至一个峰值,然后再逐渐下降,至成年时,胶原纤维含量降至最低。平原黄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1日龄处于峰值,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显著(P<0.0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纤维含量下降,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组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均高于平原黄牛胶原纤维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组织学特点,但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高原牦牛肺脏的组织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牦牛肺脏对高原低氧的适应性过程的结构基础,通过多种组织化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1日龄、5月龄和成年牦牛肺脏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日龄、5月龄和成年组牦牛肺动脉中膜肌层所占管径的比例(MT%)均较高,分别为10.71%、12.53%和11.18%;1日龄牦牛细支气管管壁已形成一层完整的平滑肌层。牦牛呼吸道杯状细胞的分泌颗粒电子密度高,在颗粒中心有低电子密度的区域;Clara细胞的分泌物是有膜包裹的致密分泌颗粒、少量致密分泌颗粒和灰白色物质混合的分泌滴。1日龄、5月龄牦牛肺动脉受低氧的影响较大,内皮细胞增殖明显,呈立方状,突入管腔呈栅状排列;平滑肌细胞肥大呈立方状、细胞器显著增多;各年龄组牦牛血-气屏障厚度均很薄,与低海拔地区大鼠接近,1日龄、5月龄和成年组厚度分别为0.445、0.506和0.423μm。以上结果表明,低氧对肺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细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5月龄牦牛表现最为显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低氧对牦牛肺脏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这种结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表明牦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肺脏逐渐适应了高原低氧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均在30日龄先降到一个相对低点,然后逐渐升高,到成年时达到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微血管密度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获取氧的能力,且这种特点作为生物学性状固定下来,并且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通牦牛心肌对高原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2个海拔高度(海拔3 700,3 200m)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海拔高度的泽库地区成年牦牛(海拔3 700m)和海晏地区成年牦牛(海拔3 200 m)作为对照,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和电镜技术对心肌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拔3 700m牦牛,其心肌纤维直径细于海拔3 200m牦牛,表面积密度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海拔3 700m牦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均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海拔3 700m牦牛平均体积和体密度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而面数密度(NA)小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直径细、表面积密度大、VEGF和MVD均较高的特点,心肌肌线粒体平均体积相对较小、NA相对较大,而体密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纤维类型变化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本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 200 m)选取健康的1,30,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的平原黄牛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测骨骼肌中快肌和慢肌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YHC)基因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大通牦牛骨骼肌快肌数量逐渐增多,慢肌数量比逐渐减少(P<0.05);在同一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快慢肌数量比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通牦牛快慢肌面积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发育阶段时,除30日龄外,大通牦牛快肌面积比在其余3个年龄段均低于平原黄牛,而慢肌面积比则高于平原黄牛;大通牦牛骨骼肌中MyHCⅠmRNA含量逐渐升高,MyHCⅡa mR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yHCⅡx和MyHCⅡb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且呈现随年龄增长快肌向慢肌转化的特点。以上结果说明了大通牦牛骨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80-484
为了探讨大通牦牛心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结果显示,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降低的特点;而面数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特点;体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与同日龄平原黄牛比,表现为线粒体大、数量少和体密度大的特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在出生时已表现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大、面数密度低、体密度高的特点;而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平均体积逐渐变小、面数密度逐渐增大,而体积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这种变化特点可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选取不同海拔梯度牦牛骨骼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洛牦牛骨骼肌纤维直径细于泽库牦牛,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果洛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和面数密度均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这些组织学改变是机体为了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为了增加氧的利用而做出的组织学的改变和适应。大通牦牛骨骼肌各项指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与大通牦牛为改良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组织学研究方法,比较成年牦牛和平原黄牛肺动脉的结构组织和形态学差异,初步探讨成年牦牛肺动脉对低氧的适应性结构。结果表明,成年牦牛肺动脉管壁直径小于200μm时,仍含有较多的弹性纤维,在直径为50μm的肺动脉管壁中,仍存在1~2层完整的平滑肌。而成年黄牛其肺动脉管壁直径小于100μm时,其管壁中含有的弹性纤维比成年牦牛直径大小相似的肺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少,平滑肌消失或呈月牙状分布,但外弹性膜完整。成年平原黄牛肺动脉血管中膜的MT值随管径的增加逐渐减小,成年牦牛肺动脉血管中膜MT值在管径为100~200μm时最大,然后逐渐减小。至肺门部时,其肺动脉血管中膜MT值接近相等,且差异不显著。因此,成年牦牛肺动脉含有的弹性纤维比成年平原黄牛多,该结构特点是成年牦牛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维持肺动脉较好射血功能的结构基础,此外,与成年黄牛比较可见,成年牦牛50μm直径的肺微动脉仍具有完整的平滑肌层,这一现象可能是牦牛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维持较好血流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在高原低氧生态条件下昆明犬的低氧适应性,试验测定了拉萨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昆明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为幼龄组(3~12月龄)、成年组(1~7岁)、老龄组(8~13岁),每组10只(公、母各半);又测定了不同海拔地区昆明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为平原警犬组(海拔50 m)、高原警犬1组(昆明地区海拔1 895~2 000 m)、高原警犬2组(拉萨地区海拔3 500~3 900 m),每组8只(公、母各半),对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幼龄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成年组、老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成年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与幼龄组、老龄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老龄组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幼龄组、成年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拉萨地区昆明犬血液生理指标公、母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原警犬1组、高原警犬2组血细胞比容(HCT)与平原警犬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HGB)、MCHC与平原警犬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RBC、 MCV、MCH与平原警犬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原警犬1组各指标与高原警犬2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成年组各生化指标与老龄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原警犬2组肌酸激酶(CK)、肌酐(CREA)、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极显著高于平原警犬组(P0.01),白蛋白(ALB)、总蛋白(TP)极显著低于平原警犬组(P0.01);高原警犬1组各项生化指标与高原警犬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平原警犬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昆明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低氧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从心肌酶活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机体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脂代谢方面比较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较高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49份,在河北省红松洼牧场(较低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29份,检测25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个牦牛群体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较低海拔地区牦牛相比,较高海拔地区牦牛血液生化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球蛋白(GLB)、肌酐(CRE)、尿酸(UA)、丙二醛(MDA)、葡萄糖(GLU)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水平及白球比(A/G)极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心肌酶活性、机体代谢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较高海拔地区的牦牛长期身处低氧环境,逐渐产生高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选取2个海拔高度(3 200、3 700m)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乐都地区(3 200m)牦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体积质量、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骨骼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显示:(1)2个海拔高度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均细于乐都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差异显著(P0.05),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通牦牛均大于乐都牦牛,差异显著(P0.05);(2)2个海拔高度的大通牦牛VEGF和MVD均高于乐都牦牛的VEGF和MVD,差异显著(P0.05);(3)海拔3 700m的大通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体积质量和面数密度均大于海拔3 200m的大通牦牛和乐都牦牛的平均体积、体积质量和面数密度,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有良好的组织遗传学特性,表现出其育种父本的特征及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直径细、表面积密度大、骨骼肌组织VEGF表达量大和MVD大的特点。而骨骼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更多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海拔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体积密度和面数密度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严寒低氧高原还是在炎热干燥的西北内陆,都有多种多样的动物在其中健康的生长.长期的进化使得他们在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所生存的特殊环境.曾有资料证实,牦牛的胸腔、心、肺较普通牛发育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黄牛.本文以生活在高原地区的牦牛与普通的家畜为对象,对其肺组织中肺胸膜的厚度、肺泡管数量、气-血屏障等方面内容进行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为高原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青海省玛多县、泽库县牦牛的心肌、骨骼肌组织及其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结果表明: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SDH活性均高于泽库牦牛,玛多、泽库牦牛骨骼肌线粒体中SDH活性差异显著(P<0.05),泽库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SDH活性均高于其线粒体中SDH的活性,且差异极显著(P<0.01);玛多、泽库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CCO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泽库心肌、骨骼肌组织中CCO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线粒体中CCO的活性(P<0.05或P<0.01)。在高原低氧环境下,随着海拔的升高,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及其线粒体中SDH活性增强,而CCO有氧代谢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表明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在牦牛肺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牦牛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技术和qRT-PCR检测方法对新生、1岁、3岁及6岁牦牛肺中PDGFR-β的准确分布位置及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DGFR-β主要分布在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上皮细胞、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平滑肌细胞中,其表达较强;少量分布在支气管管壁平滑肌细胞与肺泡隔细胞中,其表达较弱。在不同年龄段牦牛肺中PDGFR-β蛋白和mRNA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蛋白水平上,新生组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1岁组、3岁组、6岁组两两相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mRNA表达水平上,以新生组的表达最强,与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1岁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岁组、6岁组(P<0.01);6岁组显著高于3岁组(P<0.05)。试验表明,PDGFR-β在不同年龄牦牛气道和肺动脉发育及适应性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均发挥作用,以新生到1岁龄之间的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旨在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HVR)特征及颈动脉体(CB)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选择生活在海拔3 200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进行13.9%O2低氧(模拟海拔6 000m)通气反应;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拔3 200m牦牛、柴达木黄牛及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的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以及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斜率(△VE/△SaO2)分别为(0.21±0.10)和(0.50±0.21)(L·min-1)/%SaO2(P0.01);海拔3 200m时,CB中nNOS、eNOS、iN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海拔3 2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3 200m(P0.01或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CB中NO含量极显著高于柴达木黄牛(P0.01),在海拔3 200m,牦牛与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青藏高原世居牦牛低氧通气反应钝化,而柴达木黄牛对低氧的刺激保持较高的通气反应,急性低氧时牦牛CB内产生大量的NO可抑制对低氧的化学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