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氮素水平对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两种氮素水平下直、弯穗型水稻品种的群体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参试的两个水稻品种群体光合速率(CAP)的生育期变化为单峰曲线,在籽粒灌浆期,直立穗型品种CAP下降幅度慢于弯曲穗型品种;增施氮肥可提高CAP,并延长其高值持续期;直立穗型品种不同叶位单叶净光合速度(PN)最大值差异不明显,增施氮肥可延缓PN高值持续期,但对提高PN影响不大,于水稻开花期及乳熟期田间高氮区群体饲喂^14CO2,测定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冠层中项部三片叶的光合速率最高,其光合量占单株总光合量的87.4%;弯曲穗品种测定结果与直立穗型品种相似。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比叶重、单株根伤流量和冠层生态条件大都优于弯曲穗型品种,这可能是直立患得患失同穗后CAP下降较缓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进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明确不同种质材料的氮素利用特性,为小麦氮素高效育种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探讨氮素利用效率与不同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建立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氮(纯氮62.55 kg·hm~(-2))和正常氮(纯氮187.5 kg·hm~(-2))2种氮素水平,以主要来自于长江中下游麦区不同时期的小麦种质118份为材料进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通过对苗期地上部干重、分蘖数、叶绿素含量;花期地上部干重、植株氮素浓度、氮素积累量;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成熟期籽粒产量、茎秆重、籽粒氮素浓度、茎秆氮素浓度、籽粒与茎秆氮素积累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等22个性状的测定与计算,研究氮素利用效率与不同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材料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对不同种质材料进行划分。【结果】供试小麦材料在2种氮素水平下,各研究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植株成熟期茎秆重、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穗数、植株花期生物学产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茎秆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和花期氮素积累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株氮素生理利用率除了与氮素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外,与茎秆重、穗数、籽粒和茎秆氮素浓度及氮素积累量均显著负相关。根据2种氮素水平下产量,供试材料被划分为双高效型、双低效型、高氮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材料对增施氮素反应更为敏感。低氮高效型材料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说明氮素胁迫条件下,旗叶持绿性有助于提高植株氮素利用效率。【结论】供试小麦材料氮素利用效率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差异显著。不同氮效类型小麦材料对氮素响应不同,高氮高效型对氮素反应敏感,适合于高氮种植;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材料具有耐贫瘠的能力,是氮素高效育种的优质材料。在2种氮素水平下,除了植株成熟期及花期地上部干重、植株氮素积累量等常规指标外,植株穗数也可作为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和氮素营养对两个水稻品种(组合)的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的水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增加;而氮素营养则能提高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水分胁迫促进茎鞘物质向外运转,而氮素营养影响则相反。水肥对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高氮水平下,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可增加产量。稻米品质因施氮水平和土壤水分胁迫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氮条件(N-)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N-下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对氮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氮效率品种的植株全氮含量(TN)无显著差异。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AA)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表明生育中后期N-下的植株氮素吸收能力是氮胁迫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干物重(PDW)值;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光合势(Pp);各生育时期的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以H最大,M次之,L最低。叶片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的差异较小。研究表明,N-下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和较好的植株生长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小麦品种获得高氮效率特征的重要基础。在丰氮条件(N+)下,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植株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与N-下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利用与叶片衰老的影响,选用不同穗型超高产春玉米品种浚单20(高秆大穗型)和内单314(中秆中穗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SPAD值、光合速率(Pn)和植株各器官的氮含量,研究4种种植密度(7.5,9.0,10.5和12.0万株/hm2)对不同穗型春玉米植株器官氮素及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穗型品种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而氮素运转率和贡献率正好相反;在高密度条件下,氮运转率较高,叶片和茎鞘中的氮被过多的运转,削弱了营养器官的光合特性,加速植株的衰老;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氮素吸收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穗型品种的氮收获指数均在10.5万株/hm2时最大。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穗型品种齐穗期受光姿态、不同时期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齐穗期剑叶的光合速率以及根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①直穗型品种受光姿态优于弯穗型 ,叶片开张角度普遍小于弯穗型品种 10度左右 ,但平均消光系数与弯穗型品种差异不明显 ;②直穗型品种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高于弯穗类型品种 ,SPAD值也表现高 ;③在弱光条件下参试的直立穗型的品种中有部分光合速率高于弯穗型品种 ;④生育中期所测的直穗类型品种根部导管数多于弯穗型品种 1~ 2个 ,中柱直径大于弯穗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氮肥和CO_2浓度升高互作对谷子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客观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谷子的生产潜力,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室和盆栽方法,在不同供氮水平(低氮为0 g/kg;高氮为0.2 g/kg)与不同CO_2浓度(大气CO_2浓度为400μmol/mol;高CO_2浓度为600μmol/mol)下测定谷子拔节期与抽穗期的光合特性、叶片性状以及收获后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参数。结果表明,2种CO_2浓度下,氮素胁迫均显著降低了谷子叶片比叶质量与叶氮含量,但在高CO_2浓度下,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叶片单位横截面积的光能吸收(ABS/CSM)、QA还原(TRO/CSM)、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M)以及PSII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均较正常CO_2浓度对氮素胁迫更加敏感;氮素胁迫显著抑制了正常CO_2浓度下谷子植株的穗质量与穗粒质量,但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下的植株无显著抑制。总之,高浓度CO_2下,谷子叶片光合性能较正常CO_2浓度对氮素胁迫的响应更加敏感,但构成籽粒产量参数并未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3个氮素梯度(0 kg/hm~2、112 kg/hm~2、225 kg/hm~2)设置,对两个不同氮反应类型的玉米品种进行籽粒灌浆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氮素梯度提高,氮敏感型品种TY58产量增加显著,氮迟钝型品种ZD958中高氮水平增产不显著;2.氮素梯度变化对籽粒干质量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于授粉后16~25 d达到籽粒灌浆速率最高水平。低氮条件下氮迟钝型品种灌浆快速期提前;3.对籽粒脱水速率、籽粒品质指标影响不大,但对氮素积累影响有差异,表现为氮敏感品种低氮处理下(N0)氮素积累速率前高后大幅降低,下降幅度大于中高氮处理水平(N1、N2);氮迟钝型品种灌浆前期,氮积累速率为中高氮水平大于低氮水平,灌浆后期速率为低氮水平大于中高氮水平。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育时期时期施氮对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二梭期、雌雄蕊原基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和开花期施氮78.75kg/hm^2对旗叶衰老及产量因素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分体形成期和雌雄蕊原基形成期施氮提高了旗叶衰老初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衰老后期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了叶片衰老期间细胞膜质过氧化水平及叶片衰老后期脱落酸积累量,延长了籽粒线性增重阶段持续时间,显著提高了粒重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氮肥用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本文选用了大穗型品种山农9-1和多穗型品种031085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不同穗型小麦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现为:在低氮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增加;当氮素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降低的趋势;⑵品质指标中除沉降值在高氮条件下有所降低外,其它指标都呈增加趋势。但在氮素用量相同时,氮肥后移在产量提高时籽粒粗蛋白含量有所降低。⑶氮肥增加产量时大穗型品种促进穗粒重提高而多穗型品种则增加成穗数。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穗重与叶片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系数分析法,研究了十三个粳稻品种的叶片和茎秆性状与穗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稳重与茎秆粗、穗颈粗和单位茎秆重有明显的正相关,与株高的相关不显著。这表明只要(?)秆粗壮,矮秆亦有可能形成大穗。2.抽穗后上部外片的面积和比叶重对穗重均有较大的直接作用。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通过叶面积对穗重的正间接作用亦很大。叶面积对穗重的影响与这两个性状密切相关。3.抽穗后剑叶和第2叶相对较小的“下位叫优势型”品种,穗重与各叶面积呈正相关;剑叶和第2叶相对较大的“上位叶优势型”品种,穗重与各叶比叶重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不同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长丝占、粤秀占和五星丝苗1号产量构成因子的整齐度及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指数型品种农艺性状各指标既存在品种间差异性,也有株间的差异性,更有单茎穗间的差异性,即其整齐度不同;高收获指数型品种单株之间与单株内单茎穗间收获指数整齐度均高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高收获指数型品种单株之间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实粒质量、秆质量、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及极差总体上低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其单株内不同茎蘖间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实粒质量、秆质量、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及极差总体上也低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不同收获指数型品种之间抽穗后20 d、30 d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当天至30 d剑叶SPAD值均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且下降更为缓慢;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后20 d剑叶温度均低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抽穗后30 d则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后20 d气叶温差低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抽穗后30 d则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株高、穗长、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单穗实粒质量、单茎秆质量、着粒密度、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等农艺指标的变异系数与收获指数间均呈现负相关,其中单茎秆重的穗间变异系数与收获指数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0.942 7*),表明上述农艺指标整齐度高有利于提高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直立穗和弯曲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部分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上3叶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弯曲穗型品种,且随生育进程叶片衰老较慢;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3叶SOD、ATPase活性比弯曲穗型品种的高,而POD活性则是弯曲穗型品种的高;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中ATPase活性在灌浆前期高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和叶片中内源激素ABA的含量在灌浆前期都低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5个抗早衰能力有明显差异的籼稻恢复系灌浆中后期上3片功能叶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进行测定,分析了叶绿素含量及其变化趋势与谷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中后期各功能叶中叶绿素含量与单穗粒重关系最为紧密,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抽穗后15~20d之间,剑叶和倒二叶中叶绿素降解速率与单株粒重呈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而倒三叶中叶绿素降解速率与单株粒重相关程度较低,育种上选择抽穗后15 ~20 d期间剑叶和倒二叶叶绿素降解速率较慢的恢复系作为父本将有利于提高杂交水稻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不同年代直立穗型代表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了直立穗型粳稻齐穗期株型相关性状的表现及差异。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粳稻存在多种穗型类型;品种间水稻茎叶绿叶数、叶长配置不同,叶宽变异较大,造成绿叶叶面积差异;植株叶片挺立,剑叶、倒2叶叶基角小于14°,从倒3叶开始下部茎叶叶基角、披垂度变大;少分蘖品种下部茎叶披垂度相对较大,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株间透光率高,因此具备较好的干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省中部、中北部八十年代育成品种或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品种的稻谷产量与各农艺性状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谷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株型、草重、谷重、生物产量、稻米品质呈显著至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剑叶角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此外还观察了4个云南地方品种和7个日本品种的产量与农艺性状,日本品种矮杆、多穗、株型较好,云南地方品种高杆、大穗、株型较差,两类品种叶穗瘟都较重,不能直接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省中部、中北部八十年代育成品种或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品种的稻谷产量与各农艺性状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谷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株型、草重、谷重、生物产量、稻米品质呈显着至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剑叶角度呈显着的负相关。此外还观察了4个云南地方品种和7个日本品种的产量与农艺性状,日本品种矮杆、多穗、株型较好,云南地方品种高杆、大穗、株型较差,两类品种叶穗瘟都较重,不能直接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