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次氯酸钠在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巴西"香蕉继代培养获得的分化芽为材料,将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香蕉培养基中,确定次氯酸钠作为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抑菌剂的有效浓度,以及增殖、生根培养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浓度在0.01%以上可有效抑制培养基的污染,0.01%~0.02%之间外植体的成活率最高;浓度为0.014%时,芽的增殖系数及生根率较高,分别为2.48%、83.0%。  相似文献   

2.
以切花菊‘白扇’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次氯酸钠为表面消毒剂,确定最佳的消毒浓度及消毒时间;以山梨酸钾、次氯酸钠和代森锰锌为抑菌剂,确定开放式初代、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中抑菌剂的最佳组合,建立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条件为0.1%(V/V)次氯酸钠消毒15 min;在初代培养基中,抑菌剂最佳组合为50 mg/L代森锰锌、0.01%(V/V)次氯酸钠和5 mg/L山梨酸钾,该组合的污染率较低,为36.7%。开放式培养中芽的生长情况、诱导率均无显著差异;在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阶段,抑菌剂的最佳组合为40 mg/L代森锰锌、0.01%(V/V)次氯酸钠和5 mg/L山梨酸钾,芽的增殖系数和生根率较高,分别为5.93%、80.0%,芽生长良好,与常规组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3-194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2,4-D浓度对幼嫩叶片的切片进行愈伤诱导,以不同6-BA和KT激素配比对甘蔗愈伤进行分化诱导和增殖培养,以不同NAA浓度及香蕉汁添加量诱导甘蔗组培苗生根。结果表明:适宜甘蔗幼嫩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1.5mg/L,诱导分化培养以MS+6-BA1mg/L+KT 0.5 mg/L为宜,增殖培养以6-BA 2.0 mg/L+KT 1.0 mg/L为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1.5mg/L+30mL香蕉汁。以河沙:红壤土(2∶1)为假植基质,假植成活率达92%~96%,植株生长健壮,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甘蔗新品系桂南亚08-212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2,4-D浓度对幼嫩叶片的切片进行愈伤诱导,以不同6-BA浓度对甘蔗愈伤进行分化诱导和增殖培养,以不同NAA浓度诱导甘蔗组培苗生根。结果表明:适宜甘蔗幼嫩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改良MS+2,4-D 2.0 mg/L,诱导分化培养以改良MS+6-BA 2.0 mg/L为宜,增殖培养以改良MS+6-BA 2.0 mg/L为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改良MS+NAA 5.0 mg/L。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组培方式获得的新台糖22号无菌继代苗为材料,将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到培养基中,研究次氯酸钠在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的有效浓度,以及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浓度在800mg/L以上可有效抑制培养基的污染,组培苗的增殖系数以900~1000mg/L较好,生根效果以1000~1100mg/L为佳。结论 :在甘蔗开放式培养中,次氯酸钠的浓度以1000mg/L为宜。  相似文献   

6.
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腋芽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试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云蔗05-51外植体丛芽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影响。比较3种分化培养基中云蔗05-51分化丛芽和种苗的生势情况,以不同浓度的KT和6-BA组合增殖培养的增殖率和生势情况,不同浓度NAA诱导生根的情况,最终筛选适合云蔗05-51的最佳组培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以MS+Dicamba 0.2mg/L+6-BA 0.5mg/L+KT 0.1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以MS+Dicamba 0.5mg/L+6-BA 1.0mg/L+KT 0.5mg/L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以1/2MS+NAA 2.0mg/L最佳。利用常规的方法移栽温室及大田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探讨LFS在甘蔗组培快繁中的作用与使用前景。以新台糖22号茎尖或其组培继代苗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LFS,并以6-BA为诱导丛生芽及增殖对照,NAA为诱导生根对照,然后按常规方法进行诱导茎尖分化丛生芽及其增殖和生根等培养。结果显示:①LFS比6-BA显著减轻茎尖褐化,提高茎尖成活率,促进其分化丛生芽和增殖,并提高苗的质量。诱导茎尖分化丛生芽培养基中LFS的适宜浓度为2.5~3.0 mg/L;继代增殖的适宜浓度为3.0~5.0 mg/L,培养3代后,增殖倍数8.76倍,略高于CK的8.53倍,且苗长势旺,黄叶少;②LFS可诱导不定根的发生,适宜浓度在2.0~4.0 mg/L,发根率≥90%。表明LFS在甘蔗组培效果优于传统使用的6-BA,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蜜宝”火龙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不同培养基对腋芽诱导、丛生芽增殖及生根培养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老熟茎段为最佳外植体,最适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3.0 mg/L+NAA0.1 mg/L+琼脂6.4 g+蔗糖30 g,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 mg/L+NAA0.1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5 mg/L+活性炭1 g/L+琼脂6.4 g+蔗糖30 g。  相似文献   

9.
以澳洲鸽子石斛兰(Dendrobium kingianum Bidwill)的花梗为外植体,研究花梗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情况。结果表明:在1号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NAA 0.5 mg/L+10%椰子汁(CM)]和2号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NAA 0.5 mg/L+AC 1.0 g/L+10% CM)中均能诱导出芽,尽管在诱导过程中70.6%带节间的花梗茎段因不能诱导出侧芽或侧芽弱小而死亡,但为种苗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在增殖培养过程中,2号增殖培养基(MS+6-BA 3.0 mg/L+AD 3.0 mg/L+10% CM)有利于增殖培养;在生根壮苗过程中,生根培养基(1/2 MS+NAA 0.3~0.5 mg/L+10% CM)适宜澳洲鸽子石斛兰‘金斯卡’的生根培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茎尖为外植体,对影响H.11648麻再生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试验,建立了H.11648麻的高效再生体系.试验结果如下在基本培养基MS、 MMS和SH中,最适的基本培养基为SH;最佳的芽分化培养基为SH+6-BA3.0mg/L,芽分化率可达46.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SH+6-BA0.1~0.5mg/L,外植体的平均丛芽分化率为62.3%,分化芽平均增殖倍数为6.分化芽在生根培养基SH+1%蔗糖中,20天左右生根率达到93.3%.  相似文献   

11.
以种性优良但组培分化斟难的3个甘蔗品种FN95-1702、FN99-2308和FN99-20169的愈伤组织为材料,以2种常用的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4种不同体积的椰乳,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进行分化阶段和生根阶段培养,并对移栽幼苗成活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激素配方的培养基,在分化阶段添加椰乳后甘蔗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和芽长势均明显提高,添加椰乳的适宜体积为10%~20%,其中,以15%为最佳添加体积,可使分化率提高100%.幼苗生根阶段,添加椰乳使幼苗生根的数量减少,对移栽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不同甘蔗品种适合的培养基略有差异,实验所选用的2种培养基与椰乳之间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L)对甘蔗组织培养的影响,本研究以“植物器官从头再生”“体细胞胚再生”2种组培快繁体系为基础,通过添加适宜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 2,4-EBL)于基础培养基中,设计了6套适用于甘蔗快繁的组合培养基方案。并于不同诱导阶段(不定根诱导、愈伤组织诱导、成苗诱导)对接种材料的形态特征及内源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玉米素核苷、生长素、脱落酸)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统计与测定,探讨了油菜素内酯应用于甘蔗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将不定根培养基MS + 0.2 mg/L 2,4-D + 0.2 mg/L LFS与成苗培养基MS + 0.5 mg/L KT +(0.2 mg/L IBA / 0.2 mg/L 2,4-EBL)+ 300 mg/L Pro进行组合,为甘蔗组培快繁的较优方案,油菜素内酯可应用于甘蔗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且体细胞胚再生成苗优于愈伤组织再生成苗,成苗时间可缩短至32 d。  相似文献   

13.
细菌污染是甘蔗组培苗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明确甘蔗组培中常出现的污染细菌的种类,本研究通过梯度稀释的方法分离污染细菌,结合生化特性、16S rRNA和phaC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2种不同类型污染细菌,除了甘露醇,其余9个生化指标完全一致.基因序列比对发现,2种类型分离物的种内...  相似文献   

14.
以甘蔗抗花叶病的转ScMV-CP基因为材料,以原种Badila和组培甘蔗为对照,研究了转基因甘蔗在病毒接种后H2O2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接种后转基因甘蔗与非转基因甘蔗叶片H2O2积累有明显差异;保护酶系统中SOD、CAT活性与H2O2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没有参与H2O2的积累;同功酶谱分析表明甘蔗花叶病毒接种后对甘蔗叶片POD同功酶影响很小,但是CAT同功酶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有的谱带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5.
甘蔗遗传转化中不同阶段潮霉素抗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在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潮霉素(Hyg)为选择性试剂,以确定甘蔗遗传转化时的最佳筛选浓度。结果表明:潮霉素对不同阶段培养基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在甘蔗遗传转化时3种培养基的抗性筛选浓度分别以50、30、30mg/L为佳;在分化培养基内的毒性作用比在诱导培养基内更快、效果更好,故遗传转化时可直接将Hyg用于分化培养基进行抗性芽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6.
海南西瓜三叶枯病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瓜三叶枯病是海南省西瓜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病害。通过对该病菌原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和寄主范围的测定,鉴定出西瓜三叶枯病的病原为极孢属。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了8种药剂对该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扑海因和代森锰锌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抗黑穗病、高产高糖的‘中糖2号’甘蔗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并就其蔗茎产量、抗黑穗病鉴定、特征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中糖2号’(ZT2)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热引1号’ב新台糖22号’(ROC22)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蔗优良新品种,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GPD甘蔗(2018)460029]。该品种表现为出芽整齐均匀、直立、易脱叶、抗倒伏、适宜机械化,高抗黑穗病。在海南临高的试验结果表明,‘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平均蔗茎产量(117 080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96 330 kg/hm2)增产21.54%,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宿根甘蔗的蔗茎产量分别是112 875 kg/hm2和110 625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7.82%和34.73%。‘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14 756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18.61%,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的宿根甘蔗的含糖量分别为14 516 kg/hm2和13 874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25.29%和29.17%。多年的黑穗病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中糖2号’对黑穗病表现为高抗,人工接种结果也表明其为高抗。‘中糖2号’为高抗黑穗病的高产高糖新品种,既为甘蔗育种提供抗病的亲本材料,也为甘蔗生产提供抗病的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消减文库技术,结合cDNA芯片技术筛选到1个明显受水分胁迫诱导的EST序列(Ratio值为8.1),比对分析推测其为δ-OAT基因的片段,进而通过RACE结合PCR技术获得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782bp,其中5′端非编码区150bp,开放阅读框为1362bp,3′端非编码区为270bp且存在2个终止加A信号AATAA。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9.5ku,等电点为6.5,为一个跨膜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δ-OAT基因家族N末端和C末端相对不保守,而主要功能区均表现保守。基因进化分析显示,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鸟氨酸转氨酶编码基因分别由各自祖先进化而来,而微生物的鸟氨酸转氨酶编码基因表现出复杂的进化关系。荧光实时PCR分析δ-OAT在根、茎、叶的表达,该基因在茎的表达较高,其次是叶而后为根,但没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本文首次报道甘蔗δ-OAT基因克隆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甘蔗新品系桂糖02-901和02-467组培苗生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甘蔗新品系桂糖02-901和02-467的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桂糖02-901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最佳NAA浓度为10mg/L,最佳蔗糖浓度为70g/L;而桂糖02-467的组培苗在NAA浓度为5mg/L,蔗糖浓度为30g/L时,其生根率均比其它处理的高。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会降低组培苗出根率。接种后放置在室外自然光照下的环境培养,会延迟出根时间,但组培苗总的出根率比在室内的高。  相似文献   

20.
以文心兰南茜品种为原材料,筛选出自然变异优良单株博大1号,经组培扩繁获得新种苗,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对选育的新品种进行性状鉴定;再以引进的其他6个不同来源(品种)的文心兰产品为对照,在大田生产统一管理下,对植株生长、开花特性、切花等级、病虫害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7种材料中,博大1号整体综合性状优良,植株长势较为粗壮,全年感病率最低,仅3.4%,当年开花率最高,达81.96%,且具有较高的切花等级;切花后从新芽露出到花朵开放需要时间最短,仅175.1 d,切花株抽芽数最多,双芽以上株比例达92.5%,具有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