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为探讨木质部栓塞修复过程监测到大量AE信号现象的原因,基于Rayleigh-Plesset方程建立描述栓塞修复过程中空化泡的运动方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空化泡运动方程的解,对AE信号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木质部液水势升高时,空化泡会塌缩为半径较小的气泡。但经过一次塌缩并不会使栓塞修复。在压强升高的情况下,气泡会经多次塌缩直到形成稳定的微小气泡,栓塞才会完全修复。在气泡多次塌缩的过程中,气泡半径减小,但是并不是单调减小而是以减幅振动的方式减小,从而形成振源,成为AE信号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植物木质部空穴化过程超声发射的特性和产生机理,基于Rayleigh Plesset方程建立了描述空泡在导管中运动的方程并求解,同时构建超声检测系统并对植物木质部超声发射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方程计算出气泡的平衡半径,当气泡受到扰动,如木质部液压强变化等原因造成半径大于或小于平衡半径时,用四阶龙格 库塔法求解方程,结果显示气泡会以减幅振动的方式回到平衡状态,形成振源发射超声。实测侧柏、元宝枫、刺槐切片在失水过程中的超声发射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测超声发射信号的频率、振铃数等与植物导管或管胞大小和材质无显著关系,约80%的信号特征与仿真计算结果一致。说明植物导管或管胞中,气泡以减幅振动的形式膨胀和塌缩所产生的超声信号是木质部空穴化过程中产生超声发射信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木质部栓塞化是木本植物对水分等环境因子的胁迫反应之一,从发现至今已有近80年的研究历史。本文对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几个热点作以综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木质部栓塞的诱因及形成机理;(2)木质部栓塞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3)木质部栓塞脆弱性及其与植物耐旱性间的关系;(4)木质部栓塞恢复机理。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井产水积液问题,海上气田采用固体泡排采气工艺技术。但该工艺技术在固体泡排剂在井筒中的溶解时间、固体泡排剂半径等工艺参数选取上仍以经验为主,无相关技术理论支撑。为此引入基于Fick的扩散定律建立球形固体泡排溶解特性释放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计算井筒中球形固体泡排剂释放速度和累计质量释放百分比。对影响球形固体泡排剂溶解特性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泡沫剂释放速度与有效扩散系数和固体泡排剂半径有关。在实际球形固体泡排排水采气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述影响因素分析对加注时间间隔、加注固体泡排剂的半径进行预测,并为球形固体泡排剂溶解特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银杏木质部特异定位表达基因启动子克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PCR方法成功地从木本植物银杏基因组总DNA中扩增克隆得到木质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富甘氨酸蛋白质基因 (GRP1.8)的启动子 ,并克隆到pUC18载体中 .与菜豆的序列比较发现 ,碱基同源性高达 98%以上 .除发现启动子特有的TATAbox序列外 ,还发现在菜豆序列中所没有的GATAG碱基序列  相似文献   

6.
1.人们都知道,口渴的时候,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如何保证喝的是开水呢?2.用锅烧开水的时候,加热一会儿,就会看到锅底出现许多小泡泡,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泡泡越来越大。3.锅底受热快,锅底的水首先变成水蒸气,在水中形成泡泡。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也受热膨胀,形成小气泡。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中的这些气泡变得相当大,由于浮力作用就会上升,升到水面便破裂开来。  相似文献   

7.
应用流体力学、热力学和物理化学的有关定理方程和物理、化学试验数据,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了增氧气泡在水中的运动、溶解和受力方程;并通过对氧气气泡在水中上升过程中的运动、尺寸、溶解和扩散变化的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优选出在不同条件下可完全溶解的氧气气泡半径范围,获得在水深≤2m、气泡半径为0.1~0.5mm时的氧气气泡尺寸变化、上升距离和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分析了氧气气泡在水中的尺寸、质量和运动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计算结果的应用方法,为设计不同水深和溶解氧条件下的最佳溶解气泡的尺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内生长良好的耐旱树种刺槐(R obin ia p seud oacacia L.)、元宝枫(A certrunca tum Bge.)、沙棘(H ipp ophae rham noid es L.)、白榆(U lm us pum ila L.)、油松(P inus tabu laef orm is C arr.)、白皮松(P inus bung eana Zucc.ex End l.)及中生树种女贞(L igustrum lucidum A it.)和柳树(S a lix m a tsud ana K o idz.f.p endu la Schne id)为研究对象,用压力套在2.5 M Pa下诱导1年生枝条发生木质部栓塞,研究自然条件下木质部栓塞的恢复特性,探讨木质部栓塞恢复特性与PV曲线水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木质部栓塞恢复的快慢,与其小枝的木质部栓塞脆弱性顺序基本一致;栓塞的发生和恢复与树木木质部的结构密切相关。植物木质部栓塞的发生、恢复,与植物耐旱性一样受多种因素控制,虽然与PV曲线水分参数有一定关系,但任何单一水分参数的排序,均与木质部栓塞的脆弱性和恢复速率不完全一致。木质部水势和树木不同部位间的水势梯度是影响木质部栓塞发生和恢复的最主要因素,蒸腾作用、气孔关闭及植物的渗透调节等可能也与木质部栓塞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温度高易产生气蚀;反之温度低会使机件磨损加剧. 1、何谓气蚀 运动着的水,当压力降低到某一个临界值时(水的气化压力),则水就开始气化,从而使水中出现气泡,气泡中冲满了水蒸气及少量的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气泡随着水而流动,当水把其带到水的压力高于临界值的区域时,水蒸气便冻结成水.由于水蒸气液化之前,气泡中的压力始终保持或接近于临界值,而气泡外水的压力却很大,因此气泡周围的水将以很高的速度冲击气泡,气泡则以很高的速度缩小而最后消失掉.同时产生很强的水锤打击在与气泡接触的零件表面,零件表面由于多次受水锤打击而被破坏,这一现象称为气蚀.  相似文献   

10.
木质部半胱氨酸蛋白酶XCP2(xylem cysteine proteases2)是植物管状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自溶酶,参与植物与多种病原物互作,但目前未见对水稻XCP2蛋白酶的报道。此研究克隆获得水稻XCP2编码基因orf序列,经BglⅡ和SpeI酶切纯化后,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含GFP、his tags)。将该基因orf序列信息提交至NCBI比对,查找到其特异序列,利用Gateway技术将该特异序列重组到植物RNAi载体pB7GWIWG2(Ⅱ),并冻融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进入土壤农杆菌GV3101。为进一步探究水稻OsXCP2基因在水稻木质部细胞凋亡及水稻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冠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动能是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动力来源。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由于受到林冠的再分配作用,雨滴特性(雨滴大小、雨滴终点速度和雨滴动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林下土壤侵蚀特征。为探讨南方红壤区典型树种马尾松林冠对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于2014年5—6月期间在福建长汀县观测了5场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采用滤纸色斑法对马尾松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并汇总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林内外的降雨雨谱,研究结果表明:1)与林外雨滴相比,林内雨滴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大。林外雨滴数量为1 346个,林内雨滴数量为1 608个,比林外多19.5%;林外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6~5.7 mm,林内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4~6.1 mm。2)马尾松林下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双峰曲线,2个峰值对应的直径分别是1.5、3.6 mm,林外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单峰曲线,峰值对应的直径为1.8 mm,林内雨滴中数直径(3.2 mm)比林外(2.0 mm)高60.0%。3)雨滴直径(d)<2.0 mm时,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相似,d≥2.0 mm后,林内雨滴的终点速度开始低于林外,且二者间的差异随雨滴直径的增加由0.6%逐渐增加到2.0%。4)人工马尾松林是南方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种可行途径,降雨经林冠层后,受林冠截留和林冠高度的影响,降雨动能减少了21.8%。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温室小气候变化特征及预报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日光温室内各气象要素变化,分析了黑龙江省双城市公正乡日光温室2012年9月~2013年8月的室内外气温、地温及土壤湿度,并建立室内外气温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秋季、冬季和春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气温明显高于室外,而夏季较小,室内气温偏高不明显。在寒冷季节不供暖情况下,室内气温基本在10℃以下,难以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要,各层次地温和土壤湿度变化基本规率基本一致。以棚外温度为自变量,以棚内温度为因变量,建立相关模型,大部时段绝对误差为0~2.8℃。  相似文献   

14.
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双列杂交试验的两年观察资料进行了棉株开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棉株依螺旋模式从下向上、从里到外开花,平均横向开花间隔期为5.7d,纵向间隔期为2.3d。环境对棉株纵、横开花间隔的影响较大。不同品种(系)类型的开花表现不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不同,早熟类型材料受环境影响最大,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相对较稳定。F1植株较其亲本,间隔期随果节位变化或季节推移变动较小,对环境变化较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Micrometer-sized bubbles are unstable and therefore difficult to make and store for substantial lengths of time. Short-term stabilization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amphiphilic molecules, which reduce the driving force for dissolution. When these molecules crystallize on the air/liquid interface, the lifetime of individual bubbles may extend over a few months. We demonstrated low gas-fraction dispersions with mean bubble radii of less than 1 micrometer and stability lasting more than a year. An insoluble, self-assembled surfactant layer covers the surface of the microbubbles, which can result in nanometer-scale hexagonal patterning that we explain with thermodynamic and molecular models. The elastic response of the interface arrests the shrinkage of the bubbles. Our study identifies a route to fabricate highly stable dispersions of microbubbles.  相似文献   

16.
南方现代化温室能耗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温室小气候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方现代化温室的基础能耗预测模型。并对温室能耗进行了计算,通过对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指出了叶面积指数、覆盖材料透光率、覆盖层和内外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温室的平均高度对温室温湿度的影响,为温室设计、建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空气中水分饱和差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每天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与每天空气中水分平均饱和差相关系数为-0.88.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池底曝气吹脱除氨对胶清橡胶生产进行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增大曝气装置的气液自由接触表面积,增加曝气供气量及时间,可提高传质总系数及去除率,能使胶清中的氨含降低1/3左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增加了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热风干燥是多物理场耦合的过程,存在热风外环境和物料内部湿热迁移共同作用.在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应用达西定律、菲克定律、傅里叶导热定律,分别构建了热风干燥过程中物料外部与内部的流场、温度场、质量场的控制方程及模型,描述了热风干燥过程中整个干燥室内的湿热传递规律.针对油菜籽热风干燥过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对干燥模型进行求解并进行了油菜籽热风干燥实验,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物料干基含水率的模型求解结果与真实实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13.3%;在干燥过程中物料存在干区、湿区、蒸发区之分,干区与湿区被蒸发区分开,且蒸发区逐渐由物料外部向物料内部迁移;干燥过程中干燥室内水蒸气浓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干燥室中心区域水蒸气浓度比干燥室边缘区域高;物料平均温度在干燥初期迅速上升,中期上升速度逐渐减小,后期趋于平稳且接近热风温度;干燥室边缘区域风速比中心区域风速大,热风流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稳态,其中心区域风速接近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