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2008年7月23日~8月5日和8月7~13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4只蓝鹇(2♂2♀)、3只白鹇(1♂2♀)和5只白腹锦鸡(2♂3♀)的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雉类的各种行为类型都相似,但不同雉类间各种行为发生频次有差异。白腹锦鸡、蓝鹇和白鹇的休息行为分别在8:00、9:00和10:00达到日高峰,分别为12.05次/h、28.39次/h和14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运动相关行为分别在7:00、8:00、9:00出现峰值,为19.29次/h、21.76次/h、24.90次/h;10:00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运动相关行为发生频次都出现了白昼的第一个谷值,分别为6.71次/h、9.29次/h、15.19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梳理行为9:00出现谷值分别为7.64次/h、8.05次/h、11.67次/h,10:00出现峰值分别为17.25次/h、21.19次/h、21.0次/h。3种雉鸡的采食行为的日节律相似。  相似文献   

2.
采用瞬时取样法对圈养的2对蓝鹇和2组白鹇繁殖期行为的时间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选择蓝鹇和白鹇繁殖行为较为明显的时期,各记录15 d,即蓝鹇为2008年3月30日~4月15日(12、13日因故未观察),白鹇为2008年4月16~30日;每天观察12 h,即从7:00~19:00。结果表明第一组蓝鹇和白鹇的繁殖行为都明显少于第二组蓝鹇和白鹇,蓝鹇和白鹇的繁殖行为的发生次数随日期出现波动,两物种繁殖行为的高峰多在早晚时段。蓝鹇和白鹇的产蛋周期分别为3~4 d和1~3 d;两物种雌性个体在产蛋前均有较多繁殖行为发生;两物种的繁殖对配对个体日间发情的同时性要求均不高,白鹇的繁殖与配对个体繁殖行为发生的绝对频次多少也无关,蓝鹇的繁殖与配对个体繁殖行为发生绝对频次多少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于2014年3月27日~4月2日,7月12~16日,8月22~25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3头亚成年非洲狮在环境丰容前后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第1期动物在环境相对狭小的检疫馆(丰容前),第2、3期动物已转移到狮虎苑(第2期为环境丰容期间,第3期是丰容后)。结果:第1期非洲狮的运动、采食、警惕行为发生比例极显著高于第2、3期(P0.01),第1期的休息行为极显著低于第2、3期(P0.01)。第2期非洲狮的运动和玩耍行为显著低于第3期,休息行为显著高于第3期(P0.05)。对非洲狮昼间行为日节律分析发现,运动行为主要发生在9:00~10:00,10:00~17:00期间休息行为占比例最高。第2、3期玩耍行为主要发生在9:00~11:00。观察结果表明,动物从相对狭小笼舍转移到有丰容设施且又宽敞的兽舍,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警惕行为减少,休息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4.
蓝鹇等3种雉鸡的饲料和营养摄入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20日~12月20日(冬季)和2009年2月24日~6月14日(春季)期间,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的2对蓝鹇、5只白鹇和5只白腹锦鸡每天的饲料和营养摄入量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结果显示:白腹锦鸡的饲料摄入量显著低于白鹇和蓝鹇(P〈0.01);3种雉鸡冬季的饲料摄入量显著低于春季(P〈0.01);光照度高的圈舍内雉鸡饲料摄入量较高。统计分析表明,除铜和锰外,每只雉鸡春季的其他营养摄入量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光照对雉鸡的营养摄入量有显著的影响(P〈0.01)。根据雉鸡的产蛋量和受精率情况,我们认为本研究中的饲料搭配和营养供给比较适宜,能够满足雉鸡的健康和繁殖需要。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11—15日(第1期),2015年5月18—24日(第2期),2015年5月25—31日(第3期)9:30—17:00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2头成年棕熊昼间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丰容期,即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其环境中放入玩具。结果表明:棕熊的采食、休息和乞食、玩耍行为在3个观察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3个观察期间棕熊的行为,棕熊丰容前(第1期)的采食、休息、玩耍行为极显著低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乞食行为极显著高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棕熊昼间运动行为高峰为11:00—12:00,次高峰为16:00—17:00;休息行为的高峰期9:30—11:00;乞食行为的高峰期为13:00—16:00。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家兔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试验随机选取48只家兔,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观察法对散养和笼养家兔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时间分配方面,笼养家兔的休息、修饰和啃咬行为极显著高于散养家兔(P0.01);而散养家兔运动和其他行为则极显著高于笼养家兔(P0.01);笼养家兔摄食行为时间显著高于散养家兔(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笼养条件下休息有三个高峰期(06:00—07:00、12:00—13:00和17:00—18:00),摄食和运动有两个明显高峰期(分别在07:00—08:00和14:00—15:00),修饰和啃咬行为两个高峰期比摄食高峰期稍滞后1 h;而散养条件下休息、修饰和啃咬无明显高峰期,只有摄食和运动在06:00—07:00和17:00—18:00时出现了两个明显高峰期。说明笼养和散养条件下家兔的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规律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圈养条件下盘羊的行为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直接观察法、全事件取样法在新疆喀什市动物园对三只盘羊帕米尔亚种(O.a.polii)在圈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动物园圈养条件下的盘羊行为分配时间比例依次为休息59.63%、取食18.26%、运动17.67%、反刍11.40%、其它4.52%(包括排便、嗅闻、修饰、饮水、发声、搔痒等)。昼间休息行为有3个高峰期(11∶00~13∶00、14∶00~17∶00和18∶00~19∶00);取食行为出现了2次高峰期(13∶00~14∶00和17∶00~18∶00)。运动行为在11∶00~13∶00和18∶00~19:00出现较多。反刍行为出现3次高峰期(11∶00~12∶00、14∶00~15∶00和18∶00~19∶00),而且反刍高峰期往往在取食后的1h左右出现。其它行为占昼间行为的比例最小,无明显高峰期。性别因素对盘羊的休息、运动、取食和其它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反刍行为有极显著影响(P0.01),雌性成体盘羊反刍所占时间明显高于雄性成体。年龄因素对盘羊的休息、运动和其它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取食行为有显著影响(P0.05),并对反刍行为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雌性亚成体盘羊的取食和反刍所占时间明显低于雌性成体盘羊。  相似文献   

8.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17周龄白鹇体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动物分类学上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鹇属,别名银雉、白雉,是中外驰名的观赏鸟,也是我国特产雉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等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拔600~900 m暖温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灌木丛、竹林及针阔混交林中.特别喜栖息于有树林的山地,多在竹林、草丛间活动,喜集小群活动[]1].  相似文献   

10.
兰存子  刘旭  刁丽丽  刘振生  张明明 《野生动物》2011,32(4):191-193,227
2008年11~12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小熊猫1d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56.2%),其次是运动(25.1%)和采食(9.9%),其余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除9:00~9:55外,其余时间均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为,出现4个休息高峰,分别为8:00~8:55、11:00~11:55、14:00~14:55和17:00~17:55,在9:00~9:55出现极低值16.3%,此时是运动和采食的高峰;运动行为在9:00~9:55、13:00~13:55和15:00~15:55形成波峰;采食有2个高峰,分别为9:00~9:55和19:00~19:55;标记行为在9:00~9:55、10:00~10:55和13:00~13:55出现频率较高,超过5%,修饰行为在9:00~9:55超过5%,其余时间标记和修饰行为均低于5%;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2%;幼年在休息、运动和标记行为上略高于成年;成年的修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31℃偏热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22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成3组(Ⅰ组、Ⅱ组和Ⅲ组),转入环境控制舱,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舱内温度21℃,RH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鸡舍环境温度都维持在31℃保持不变,Ⅰ组、Ⅱ组和Ⅲ组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环境温湿度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第1~14天,Ⅲ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饮水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2)试验第1、7和14天,Ⅱ组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采食和饮水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3)试验第1和7天,Ⅰ组、Ⅲ组坐着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7天,Ⅲ组伸展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4天,Ⅰ组、Ⅲ组伸展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Ⅰ组、Ⅲ组俯伏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Ⅱ组(P0.05)。4)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31℃间歇性偏热环境下,不同RH对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湿对肉鸡ADG、ADFI和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比低湿大,适宜的RH为60%。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母羊因素对哺乳期云上黑山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根据母羊体重、胎次分别选取云上黑山羊初生羔羊90只和120只,公、母各半,从出生开始直至90日龄断奶,每10天进行1次体重测定,进行生长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母羊产后体重对羔羊初生重、哺乳期体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母羔中,38~45 kg母羊组和48~62 kg母羊组的羔羊初生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28~35 kg母羊组(P<0.05)。公羔中,38~45 kg母羊组的羔羊初生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羔羊(P<0.05),48~62 kg母羊组其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羔羊(P<0.05)。(2)母羊胎次对母羔初生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母羔哺乳期体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母羔中,3胎、4胎母羊组的羔羊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1胎和2胎母羊组;母羊胎次对公羔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母羊产后体重显著影响羔羊胎儿期和哺乳期的生长发育,合适的母羊体重可以为羔羊提供充足的营养;母羊胎次仅对哺乳期母羔具有显著影响,母羊的母性行为随胎次的增加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人参多糖对冬毛期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120日龄、健康的当年生短毛黑水貂(雄性)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50和100mg/kg(干物质基础)人参多糖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7d,其中预试期7d,正试期70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人参多糖对冬毛期雄性水貂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皮长随着人参多糖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大,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针毛长度在Ⅳ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绒毛高度表现为Ⅲ和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人参多糖对冬毛期雄性水貂血清中蛋白质(如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尿素含量)和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如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总蛋白含量随着人参多糖添加水平的提高有升高的趋势。Ⅲ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与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Ⅱ、Ⅲ、Ⅳ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Ⅲ、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人参多糖极显著增加了冬毛期雄性水貂空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100 mg/kg人参多糖可改善冬毛期雄性水貂的肠道形态结构,有利于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可提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5.
柠条锦鸡儿营养成分动态变化及其在绵羊瘤胃内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剑 《动物营养学报》2012,(10):1983-1991
本试验旨在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不同生育期柠条锦鸡儿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在绵羊瘤胃内的降解特性。分别于孕蕾期、开花期和结实期采集当年生柠条锦鸡儿嫩枝条,测定初水分后在65℃烘箱中烘干,测定常规营养物质含量;选用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小尾寒羊3只,采用瘤胃尼龙袋法评定不同生育期柠条锦鸡儿营养成分的瘤胃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开花期和结实期柠条锦鸡儿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孕蕾期(P<0.05);不同生育期柠条锦鸡儿有机物(OM)、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实期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孕蕾期和开花期(P<0.05);孕蕾期和开花期柠条锦鸡儿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高于结实期(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结实期(P<0.05);随着生育期的延续,柠条锦鸡儿木质素含量逐渐升高,开花和结实期显著高于孕蕾期(P<0.05);随着生育期的延续,柠条锦鸡儿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2)随着生育期的延续,柠条锦鸡儿DM的72 h消失率和有效降解率逐渐降低,开花期和结实期DM的有效降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生育期柠条锦鸡儿CP的72 h消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效降解率孕蕾期显著高于开花期和结实期(P<0.05);随着生育期的延续,柠条锦鸡儿OM和NDF的72 h消失率和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降低(P<0.05);开花期和结实期柠条锦鸡儿ADF的72 h消失率和有效降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孕蕾期(P<0.05)。试验结果提示,结合不同生育期柠条锦鸡儿营养物质含量、饲草DM产量以及营养物质的瘤胃降解特性,开花期柠条锦鸡儿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刈割时期。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木醋液对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和在粪便上喷洒木醋液对舍内氨气浓度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产蛋高峰期180日龄海兰灰240只,分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的木醋液。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木醋液组显著提高平均蛋重、平均采食量和产蛋率(P<0.05)。0.5%、1.0%木醋液组的平均产蛋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木醋液组、1.5%木醋液组的大肠杆菌数量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喷洒前相比,木醋液在喷洒后的第7~14 d的7:00和16:00舍内的氨气浓度显著降低(P<0.05),16:00舍内氨气浓度整体上高于7:00的舍内氨气浓度。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木醋液可以显著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降低舍内氨气浓度,缓解蛋鸡夏季应激反应,维持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环境浓度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根田鼠体重及摄食相关行为的影响,实验组使用1μg/mL的TBT按5μL/(g·BW)每3 d 1次进行灌胃;对照组使用等剂量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实验持续45 d。记录根田鼠体重,并计算其摄食量和饮水量(供给-剩余);摄食、饮水和运动的持续时间和频次用录像记录。结果显示:TBT暴露下,雄性根田鼠的摄食频次和时间、饮水频次和时间仅在有限的几个时间点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雌性根田鼠摄食和饮水的频次和时间的影响不明显。TBT暴露下,雄性根田鼠仅在灌胃第3天时其运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静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两组之间再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TBT暴露对雌雄根田鼠摄食量、饮水量和体重的影响均不明显。因此,环境浓度的三丁基锡对成体根田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摄食相关行为有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4~17周龄不同性别北京油鸡育肥期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确定北京油鸡适宜饲粮代谢能水平提供依据。本试验严格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选取13周龄北京油鸡600只,公母各占1/2,根据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6组,其中3个组均为公鸡,另外3个组均为母鸡,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3个组分别为低代谢能组(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20 MJ/kg)、中代谢能组(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64 MJ/kg)、高代谢能组(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3.08 MJ/kg)。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14~17周龄)。结果显示:1)高代谢能组公鸡和母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05),且高代谢能组母鸡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3.08 MJ/kg时公鸡和母鸡有较好的生长性能。2)公鸡方面,低代谢能组的腿肌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母鸡方面,低代谢能组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高代谢能组(P<0.05),翅膀率显著低于高代谢能组(P <0.05)。低代谢能组公鸡和母鸡的皮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