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了解乐清湾斑鰶的繁殖习性,实现斑鰶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于2018年在浙南乐清湾斑鰶繁殖季节捕捞产卵亲鱼,采用湿法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育苗试验。人工繁育时海水水温16.3~20.1℃,比重1.017~1.019。育苗饵料系列为轮虫-丰年虫幼体-配合饲料。海上人工授精共获得发育出现胚体的斑鰶受精卵1 998 g,每千克受精卵约53.7万粒。人工授精单日的次日浮卵率最高为13.4%,单日的每千克鱼次日浮卵量最高为15.2 g。2018年共育出平均全长为4.97 cm的斑鰶苗28.16万尾,育苗成活率约为31%。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系统介绍了山女鳟人工繁育的主要技术要点,从山女鳟的亲鱼选择及培育、人工采卵、人工孵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本次研究内容主要来自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的山女鳟人工繁育的主要过程及一些相关资料。池养山女鳟2年性成熟,产卵排精后死亡率很高,寿命2—3年,多为2年,及少可达4年。山女鳟繁殖时间是10月至11月份,繁殖水温在13℃以下,水温15℃左右开始产卵,怀卵量与鱼体大小成正比例,多在300粒左右,卵重占鱼体重的23—24%。满2年的山女鳟大的可达500g左右。416g重亲鱼,可采卵1360粒,760g重的亲鱼,可采卵2799粒。卵为端黄卵,球形,沉性。直径3.5—6.0mm。卵黄淡黄色或橙黄色,受精卵孵化积温达200℃进入发眼期,积温400℃破膜孵出。人工养殖条件下山女鳟1周年生长最高可达130g,平均值为56g。采用挤腹采卵,取精,干导法人工授精,待受精止水膨胀后放入桶式孵化器进行流水孵化。  相似文献   

3.
<正>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摸索,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在对野生亲本强化营养后,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约320 g受精卵,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至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mm的仔鱼约2 100尾,仔鱼可正常摄食、生长状况良好。我所科研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培育和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2016年利用25 kg亲螺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 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 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 d培育,变态成稚螺。试验共培育出平均壳高4.6 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 060万粒。  相似文献   

5.
<正>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摸索,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在营养强化后,野生亲本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受精卵,约320g,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止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mm的仔鱼约2100尾,可正常摄食、生长状  相似文献   

6.
1997~1998年2~5月,利用温室和自来水人工催产美国大口胭脂鱼,采用一系列技术措施,共催产318组亲鱼,共获卵约178693万粒,其中自然受精卵约161369万粒,人工授精卵约17324万粒;获苗1394万余尾。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的性腺发育、交配、交卵和受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池养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人工促熟,并使之交尾、产卵、受精。实验在上海金山区抗州湾河口低盐地区一套自行设计的水循环系统中进行,育苗用水通过兑配使盐度为27-28。育苗期间基本不换水和移动亲虾。亲虾205尾,雌雄比约1:1。雌虾切除眼柄后3-4d,性腺即开始发育,6-7d产卵,但未受精。手术后约30d,亲虾出现追尾现象、随之发生交配并出现受精卵。实验进行了约60d,共收集虾卵456.7万粒,其中受精卵出现后所产卵为137万粒,通过设置在水循环系统内的集卵网袋,可收集到95%以上的卵,共获受精卵61万粒,平均日受精率为44.5%,无节幼体25.1万尾,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41.2%,最高达87.5%。文中还重点讨论了雌雄亲虾性腺发育的特点,产卵交配规律,以及亲虾规格大小、饵料种类、水质状况对南美白对虾交配和受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观音阁水库位于本溪市境内,该水库坝下渔池从2006年~2010年先后利用五年时间,引进韩国科技人员从事斑鳜繁殖育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每年繁育斑鳜夏花50万尾,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斑鳜苗种,同时也为今后斑鳜人工繁育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选择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进行了繁育试验。在水泥池中,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进行亲鱼培育。当亲鱼达性成熟后,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洗卵以及浸卵授精等方法获得受精卵;之后将受精卵放在玻璃钢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在玻璃钢槽中进行稚鱼培育,其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幼鱼培育,其间投喂海溞和配合饲料。试验结果:亲鱼培育成活率为95.0%;共采卵3 711万粒,采卵率为96.7%;共获得受精卵3 210万粒,受精率为86.5%;发眼积温为110~121℃·d,发眼率为93.0%;出苗积温为175~221℃·d,孵化率为90.6%;仔鱼上浮积温为235~242℃·d,共获得上浮仔鱼2 623万尾。经过101 d的培育,共获得体质量0.5 g的稚鱼2 544万尾,稚鱼培育成活率为97.0%;经158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3.0 g的幼鱼2 379万尾,幼鱼培育成活率为93.5%。  相似文献   

12.
2005~2006年连续两年对引进苗种养成的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全人工养殖亲鱼进行了繁育技术研究。两年间分别在威海和海阳两个实验基地共对33尾成熟雌鱼进行了LHRH-a肌肉注射催产和人工采卵授精,正常获产31尾,共获得受精卵7·3×106粒,平均受精率为64·3%,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0·5%。两个实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21~33mm苗种249万尾和全长22~36mm苗种112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分别达到62·7%和58·2%。本研究成功地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稳定获得塞内加尔鳎批量受精卵,并达到苗种生产量连续超过100万尾的规模化育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伊犁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5月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伊犁裂腹鱼(Schizothorax pseudaksaiensis Herzenstein)受精卵,在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对其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伊犁裂腹鱼成熟卵为淡黄色,卵径为1.70~1.80 mm.受精40 min后,受精卵卵周隙接近最大化,此时卵径为2.9...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及网箱优势,结合斑鳜繁育生物学特性,在水库网箱上成功批量繁育斑鳜鱼苗,为斑鳜人工繁育开辟一条新途径。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辽宁省宽甸县景波水产品养殖场共进行了6批次繁育试验,共计催产亲鱼146组,平均催产率84%,获卵320万粒,平均受精率65%,平均孵化率80%,获水花鱼苗180万尾,利用水库网箱孵化鲤鱼苗配套提供饵料,繁殖了鲤水花11亿尾,共培育斑鳜夏花鱼苗40万尾(平均全长3.1cm),平均2750尾鲤鱼苗培育一尾斑鳜苗,培育前3d斑鳜全长日增长0.54mm,3d后全长日增长约1mm。水温19℃~22℃,显微摄影观察斑鳜胚胎发育时序和特点,受精卵140h7min破膜,胚胎发育划分为6个阶段25时期,提出在斑鳜产卵后配套饵料鱼亲鱼注射催产时间公式:t=t1-t2-t3;(t1:斑鳜胚胎发育时间;t2:饵料鱼胚胎发育时间;t3:饵料鱼亲鱼效应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匍枝马尾藻有性繁育过程的特点和人工育苗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观察的方法,对匍枝马尾藻雌雄生殖托特点、受精卵分化等有性繁育过程、以及假根的形成、幼苗发育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匍枝马尾藻的繁殖季节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水温达到28℃时,生殖托出现排精排卵现象;从受精卵发育到形成具有假根的幼苗约需要48h;幼苗发育缓慢,35d后出现原生叶。人工育苗结果显示,幼苗栽培35d,幼苗株高为2.5~3mm,密度为6~10株/cm2;海区栽培60d后,匍枝马尾藻幼苗株高可达到7cm,幼苗密度为2株/cm2。本试验结果为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规模环境育苗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漠斑牙鲆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卵孵化,仔稚鱼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营养强化,并进行了人工授精试验,完善了漠斑牙鲆人工繁育技术工艺.结果表明:16~18 ℃为漠斑牙鲆最佳自然产卵水温;18~19 ℃水温下仔稚鱼的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规模化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绪刚  龚世园 《内陆水产》2003,28(11):36-38
从湖泊日本沼虾渔获物中挑选受精卵呈灰黄色或胚体出现眼点的抱卵虾作为繁殖用亲虾,常温充气运至孵化池。挑选173千克抱卵虾用池塘(0.6公顷)孵化育苗,经1月育成1.3—2.5厘米幼虾1087.25万尾,平均120.81万尾/667米^2。挑选141千克抱卵虾用水泥池(240米^2)孵化育苗,经20天育成0.7—1.6厘米幼虾约959.55万尾,平均4万尾/米^2。育苗关键为调控水质和施肥、投饵。  相似文献   

18.
云纹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使用外源激素诱导法所得的云纹石斑(Epinephelus moara)雄鱼和雌鱼作为试验用鱼。亲鱼经营养强化后,进行人工催产和采卵授精,受精率达68.5%~83.2%。研究结果表明:该鱼受精卵在水温20~22℃、盐度28~31‰、pH 7.9~8.0的外界水环境下,44 h后孵化出仔鱼,孵化率为76%~91%;初孵仔鱼经56d培育,完全变态成为幼鱼。在试验中收集到人工授精上浮好卵(受精24 h后)9.6 kg,共获体长>3 cm的云纹石斑鱼苗23万尾,成活率为1.5%。研究结果将为云纹石斑鱼在我国大规模人工繁育提供数据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哈氏仿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对从浙江近海捕获的性腺发育成熟的野生哈氏仿对虾进行了人工海水繁育试验。试验期间水温处于自然温度下,盐度控制在21~28,投喂生物饵料,亲本经过驯化和强化培育后顺利产卵,共计获得受精卵约40.88万粒;孵化出无节幼体30.2万尾,孵化率为73.9 %;经过25 d的培育,获得体长1.5 cm的虾苗20.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为66.56 %。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