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烟叶不同部位适宜的干筋期温度,提高烟叶整体烘烤质量,满足烟草工业企业加工需求,以云烟87烟叶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干筋期不同干球温度处理对烟叶品质的影响。中部叶设置干球温度64℃、65℃、66℃、67℃4个不同处理;上部叶设置干球温度65℃、66℃、67℃、68℃4个不同处理,湿球温度均设为42℃,测定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综合判定适宜烟叶烘烤干筋期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干筋期不同干球温度处理下,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规律,中部叶和上部叶在感官质量上呈现相同规律,随着干筋期温度的增高,中部叶在65℃、上部叶在66℃时感观评吸质量达到最佳;温度继续升高,则烟叶清香蜜甜香型风格减弱,香气质地变差,烟气粗糙明显,杂气和刺激增加。综合以上分析说明烟叶烘烤时,干筋期干球最适温度为中部叶65℃、上部叶66℃,在此条件下烤出的烟叶整体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
正干筋期湿球温度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略高,有利于增进烟叶的颜色、色度和油分,过高烟叶会烤红,过低烟叶颜色浅淡,而且要造成燃料的浪费。前人对干筋期温湿度对烤烟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表明干筋后期温度控制在63~68℃、湿球温度41~43℃能明显提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香气物质含量。为优化干筋期湿球温度控制点,2014年在赣州石城县进行了干筋后期湿球高低对烟叶质量影响试验,通过对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化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干筋期温度和干筋时间与皖南烤烟烟叶质量及焦甜香风格的关系,在安徽宣城烟区,以主栽品种云烟97的中部烟叶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干筋温度和干筋时间对皖南烟叶香气成分及焦甜香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筋温度的提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呈先改善后变差的趋势,焦甜香主要关联香味成分含量表现出相同趋势;随着干筋时间的延长,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有变差的趋势,主要香味成分含量和焦甜香主要关联香味成分含量均有减小的趋势。适宜的干筋期温度和时间(干球温度68℃,湿球温度41℃,烘烤时间24 h)有利于彰显烟叶焦甜香风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贵阳烟叶蜜甜香型风格的密集烘烤工艺,为进一步提升贵阳烤后烟叶品质并彰显其蜜甜香型风格特色提供技术保障。【方法】以云烟87为试材,以贵阳市烟叶生产指导烘烤工艺为对照,根据关键稳温点的干湿球参数,设置中温/高湿、中温/高低高湿、中温/中湿3个烘烤工艺处理,研究各烘烤工艺对烤后烟蜜甜香型彰显度、经济性状、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干/湿球以变黄期38℃/37℃、凋萎期42℃/36℃、变筋期47℃/36℃、干片期52~54℃/39℃、干筋期65~68℃/42℃的处理烤后烟叶蜜甜香典型度最高,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及评吸质量均最优。【结论】贵阳蜜甜香烟叶密集烘烤宜采用“中温高湿变黄,低湿凋萎、变筋,高湿干片、干筋”工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变黄时间、干筋温度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以云烟87上5片烟叶为材料,研究变黄时间(40℃稳温24、36 h)、干筋温度(64℃、68℃)对上部叶收缩率、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变黄时间、干筋温度对烟叶收缩率、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有显著影响.延长变黄时间,烟叶收缩率增大,同...  相似文献   

6.
研究密集烘烤干筋期最高温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温度在(63.0±0.5)~(64.0±0.5)℃范围内,烤后烟叶致香物质总量最高,且感官质量最好,主要表现在西柏烷类、质体色素降解的致香物质含量较高,烤后烟叶香气量较足,刺激性较轻,杂气较轻。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改善上部烟叶质量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研究了密集烘烤干筋期不同温湿度对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筋阶段的湿度状况对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提高干筋后期(60℃以后)湿度能够明显改善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其中以处理T3(干球温度54~59....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干筋期温湿度对烟叶可用性影响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通过设计最高温湿度组合,研究密集烘烤干筋期最高温湿度对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烟叶的油润感和色度增强,内在化学成分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体表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外观质量评价以温度65℃色度最好,评吸结果温度在65~67℃为好;中部叶当温度上升到67℃以上烟片呈开始烤红,到69℃时比较明显;内在化学成分分析时,在67℃是个临界点或转折点,评吸结果温度在65~67℃为好;上部叶67℃油分、色度最好,外观质量评价最好,到69℃叶片呈轻微烤红、单叶重开始下降,且色度和色度质量逐渐下降,内在化学成分分析时,67℃是个临界点或转折点,表现与外观质量评价结果一致,评吸结果温度在65~67℃为好。综合评价,干筋期温湿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应撑握在干球温度以65~67℃、湿球温度以41~42℃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密集烤房烘烤烟叶变黄期湿球温度高低及风机高低档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为解决密集烤房烤后烟叶颜色淡或颜色深暗的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变黄期以中部烟叶烘烤湿球温度35.0℃、风机开低档为对照,在温度、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以湿球温度调高0.5和1.0℃、风机开高档为处理,研究各处理条件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变黄期在风机使用高档的条件下,湿球温度调高0.5℃的T1处理,烟叶外观质量、评吸质量得分最高,工业可用性较强,表现在颜色橘黄鲜亮、成熟度较好、叶片结构较柔软、色度强、油分较好,香气质中偏上,香气量尚足,浓度较浓,同时各项化学成分居于中等水平,化学成分较为协调;风机使用低档、湿球35℃的对照处理,烟叶外观质量、评吸质量得分中等,表现在颜色偏淡,油分较差,工业可用性较强;湿球温度调高1.0℃、风机使用高档的T2处理,外观质量、评吸质量得分最低,工业可用性中等,表现在颜色较深、较暗,评吸各项指标都有所下降。[结论]变黄中后期通过风机开启高档、相较风机开启低档干湿差可缩小0.5℃,既能使烟叶达到变黄和失水的要求,同时可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有利于协调烟叶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移栽期和施氮量对烟株个体发育的影响。[方法]对移栽时间和施氮量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处理对CB-1烟株农艺性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单叶重、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105 kg/hm~2施氮量处理的烟株田间生长情况较好、株型和叶面积较适宜、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评价较好、内含物质适宜、中上部烟叶单叶重较高。1月13日移栽处理的有效叶片数增多、叶面积增大,对提高烟叶品质具有一定意义。[结论] 105 kg/hm~2施氮量和1月13日移栽处理可获得较合理的株型和比叶重、其不同部位单叶重较均匀,符合目前中棵烟培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烟叶烘烤过程中的水分变化及干燥数学模型,为准确预测烟叶烘烤过程水分变化及烟草精准烘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理州凤仪烟区烤烟品种云烟85不同部位烟叶为试验材料,运用水分干燥理论,选取6种常用的水分干燥数学模型,基于Matlab2014a利用高斯—牛顿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并根据筛选的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结果]不同部位烟叶烘烤过程中水分比均呈下降趋势,中、上部叶干基水含率为1.5~0.5g/g时干燥速率达最大值,平均干燥速率分别为0.0281和0.0262g/(g?h),下部叶干基水含率为3.0~1.5、1.5~0.5和0.5~0时干燥速率均呈逐渐递减趋势,平均干燥速率分别为0.0337、0.0285和0.0065g/(g?h).不同部位烟叶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干叶期均随干基水含率的减小而增加,在干筋期随干基水含率的减小而减小.Wang and Singh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和拟合下、中、上部烟叶烘烤过程中水分干燥的变化规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28、0.9733和0.9653,且验证效果好.[结论]Wang and Singh模型可更好地描述和预测不同部位烟叶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干燥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有效提高云南德宏烤烟KRK26品种的冬春季生产技术水平和烟叶质量。[方法]研究了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鲜干比和叶梗比、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烤烟产质量、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下部烟叶的合适成熟度标准为主脉全部变白,支脉1/2变白,茸毛部分脱落,勾尖,叶面黄色明显;中部烟叶成熟度标准为主脉全白发亮,支脉2/3变白,叶面黄色均匀,茎叶角度增大,枯尖、卷边,叶耳绿黄;上部烟叶成熟度标准为主脉全白发亮,支脉2/3变白,叶面有部分成熟斑(黄泡黄中透白),茎叶角度明显增大,枯尖、卷边,叶耳淡黄。[结论]各部位烟叶达到以上成熟度标准时采烤,将有利于KRK26品种烤后烟叶产质量提高,产量可达到2 256.0 kg/hm2,产值可达到62 700.0元/hm2,均价为27.80元/kg。  相似文献   

13.
范才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019-4020,4023
[目的]研究不同施镁水平对烟草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烟碱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镁肥(对照);低镁处理(150kg/hm2);中镁处理(300kg/hm2);高镁处理(450kg/hm2),其中镁用量为MgSO4.7H2O肥料量。[结果]不同生育期烟草叶片内镁含量均随着施镁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旺长期和成熟期,随着施镁量增加,叶片积累的干物质量越多。随着施镁水平的增加,烟叶中烟碱含量逐步下降,其中对下部叶片烟碱含量影响较小,对中部叶片烟碱影响居中,对上部叶片烟碱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烟叶生产上合理施肥、改善烟株营养状况、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上部叶4~6片一次性采烤技术在泸州烟区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示范田烤后烟叶分上3片和下3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上3片和下3片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较好,但下3片烟叶部分质量因素或指标优于上3片。[结论]上部叶4~6片一次性采烤技术在泸州烟区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烟草叶片含梗率和解剖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烟草叶片的含梗率和解剖结构。[方法]测定了不同类型烟草(烤烟、晒红烟和白肋烟)叶片的含梗率和解剖结构。[结果]3个类型烟草叶片干、鲜重的含梗率均以白肋烟最高,晒烟次之,烤烟最低;同类型烟草叶片干、鲜重的含梗率在部位间存在差异。3个类型烟草的叶片厚度均以下部叶为最大,其中以晒烟下部叶最大。烟草类型对叶片厚度和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均为烤烟〉晒烟〉白肋烟。[结论]为不同类型烟草的优质栽培和工业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改善上部烟叶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品种G80烟株上部5片叶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采收方式(Ⅰ:不带茎一次性采收;Ⅱ:一次性带茎砍收;CK:普通采烤)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不带茎采收和带茎采收后烘烤烟叶的外观质量均优于常规采收烟叶,2处理上部5片叶的产值分别较CK提高892.65、107.25元/hm^2,均价分别较CK提高1.22、0.55元/kg,单叶重分别较CK降低0.41、0.58 g,烟叶化学成分更趋协调;带茎采收烘烤用工成本高于不带茎一次性采收,综合经济效益低于不带茎一次性采收。[结论]烤烟G80上部叶的最适宜采收方式为一次性不带茎采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优化清香型烟叶采收成熟度,提升清香型烟叶风格特征、品质特征及卷烟工业可用性.[方法]以云烟87品种烟叶为材料,设计烟叶4种成熟度档次处理(未熟、初熟、适熟、过熟),分析不同成熟度对原烟外观等级质量及关键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烟叶适熟采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中,成熟度、颜色、光泽、油份、厚度、叶片结构等指标较好;等级质量中,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均价较高;化学成分中,淀粉、总糖、还原糖较协调.烟叶初熟采收,外观等级质量及关键化学成本协调性均次之.烟叶未熟采收、过熟采收,外观等级质量及关键化学成本协调性均较差.[结论]云烟87品种烟叶适宜采收的成熟度档次是适熟烟叶,其次为初熟烟叶,不宜采收未熟烟叶和过熟烟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干筋期烤烟主脉干燥特性和颜色变化,为干筋期烤烟烘烤工艺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试验材料,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研究干筋期不同风速(低速、中速和高速)、相对湿度(12%、18%和24%)和干球温度(60、64、68和72℃)条件下烟叶主脉的干燥特性,并对烤后烟叶颜色参数值进行分析.[结果]干筋期烟叶主脉失水呈降速干燥,随着干筋期风速的增加、相对湿度的降低或干球温度的升高,干燥速率加快.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可很好地描述干筋期烟叶主脉水分干燥曲线,尺度参数α随着风速的增加、干球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降低而降低,形状参数β受干筋条件影响较小.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的干筋期烟叶主脉估算水分扩散系数Dcal在1.994× 10-10~4.026×10-1m2/s,干筋期烟叶主脉干燥活化能Ea为56.57 kJ/mol.随着干筋期风速增加,烟叶亮度L*和正反面亮度差?L*增大,颜色偏亮黄色;随着干筋期相对湿度的增加,烟叶L*和正反面?L*减小,而红度a*、黄度b*和饱和度C*逐渐增大,颜色偏橘黄色;随着干筋期干球温度的升高,烟叶a*增大,颜色偏红棕色.[结论]烤烟干筋期采用较高的温湿度和较低的风速有利于提高干筋效率、增加烟叶饱和度.  相似文献   

19.
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湿度控制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以K326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湿球控制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的湿度状况对烟叶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提高湿球温度能够明显改善烟叶的烘烤质量。上部、中部和下部烟叶在变黄期的干球温度38℃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36±0.5)℃、(35±0.5)℃、(36±0.5)℃;在变黄期的干球温度42℃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38±0.5)℃、(37±0.5)℃、(37±0.5)℃;在定色期的干球温度45℃或47℃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38±0.5)℃、(39±0.5)℃、(38±0.5)℃;在定色期的干球温度54℃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40±0.5)℃、(39±0.5)℃、(39±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