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牛奶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泌乳量和分娩期相近的荷斯坦奶牛,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每组8头牛,第1组饲喂由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苜蓿干草和精补料组成的基础饲粮;第2组和第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和过瘤胃饱和脂肪,添加量均为200 g/d。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第1组相比,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干物质采食量、泌乳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第2组和第3组的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第1组(P0.05)。2)试验前期第3组血清中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后期第3组血清中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第2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期血清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前期第2组和第3组血清中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均显著高于第1组(P0.05),后期第2组血清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3组(P0.05),后期其他血清激素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前期添加过瘤胃脂肪显著降低了血清中β-羟丁酸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试验后期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余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能有效减缓体况的下降(P0.05)。6)试验后期第2组牛奶中的C18∶1n9c、C18∶2n6c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其余组显著增加(P0.05),而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第3组显著下降(P0.05),第3组中的C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其余组显著增加(P0.05),其余各种脂肪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添加过瘤胃脂肪可提高牛奶中乳蛋白率,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改善体况,其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还能提高牛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改善乳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安格斯牛育肥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平均体重为(448.00±3.13)kg的安格斯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4%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UPF组)和过瘤胃饱和脂肪(SPF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分前期(27 d)和后期(40 d)2个阶段。结果表明:试验前期UPF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SPF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全期UPF组和SPF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前期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UPF组(P0.05),3组之间全期耗料增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UPF组和SPF组血清中胰高血糖素(GC)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UPF组瘦素(LE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PF组(P0.05),试验后期SPF组LE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UPF组(P0.05);试验前期UPF组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as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SPF组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UPF组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PF组(P0.05),全期UPF组和SPF组的丙二醛(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粮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可提高安格斯牛日增重,有利于体脂肪合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牛生长性能和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24头平均体重为(447.78±2.53) kg、17~18月龄安格斯阉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第2、3和4组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2.0%、4.0%和6.0%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试验全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第3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3组和第4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1组和第2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4组(P 0.05)。3)第4组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第1组(P 0.05),各组之间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pH、剪切力、蒸煮损失、失水率、肉色及肌肉化学成分差异均不显著(P 0.05)。4)第1组背最长肌中C18∶0含量显著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5),第2组C20∶4n6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2、3和4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第1组降低了8.41%、10.26%和5.4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37%、9.41%和6.7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分别提高了69.78%、33.19%和9.36%,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5)育肥前期第2、3和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育肥后期第3组和第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肉牛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有利于提高饲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可提高肉牛背膘厚度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牛肉脂肪酸的组成;综合考虑,安格斯牛饲粮中过瘤胃不饱和脂肪最适宜的添加量为饲粮干物质采食量的4.0%。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3×4两因素设计,在饲粮中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蛋白质水平和0、3%、6%和9%的过瘤胃脂肪含量,共形成12组饲粮。蛋白质水平/过瘤胃脂肪分别为:低/0(1组)、低/3%(2组)、低/6%(3组)、低/9%(4组)、中/0(5组)、中/3%(6组)、中/6%(7组)、中/9%(8组)、高/0(9组)、高/3%(10组)、高/6%(11组)、高/9%(12组)。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人工瘤胃,对12组饲粮进行消化降解,测定过瘤胃脂肪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不同蛋白质和过瘤胃脂肪水平对瘤胃pH无影响;第12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1),显著高于5、6、7和10组(P<0.05),8和11组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5);11组的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1),显著高于2和5组(P<0.05),3、4、10和12组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5);12组的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组(P<0.01),显著高于5和7组(P<0.05);2、3、10、11和12组总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和7组(P<0.01),显著高于5和9组(P<0.05),1、4、8组总酸浓度显著高于6和7组(P<0.05);11组乙酸/丙酸值极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1),显著高于4、6、7和9组(P<0.05),3、5和10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5)。由上述结果得出,过瘤胃脂肪最佳添加量为中蛋白质水平下的6%。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添加水平及不同脂肪源添加比例对荷斯坦牛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年龄为(2.50±0.17)岁、体重为(580±50) kg的荷斯坦公牛,采用3×4两因素试验设计,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和整粒胡麻籽2种脂肪源,脂肪添加水平分别占饲粮干物质的4%、5%和6%,2种脂肪源添加比例分别为100/0、85/15、70/30、55/45,以脂肪添加水平/脂肪源添加比例表示12个组,分别为4/100、4/85、4/70、4/55、5/100、5/85、5/70、5/55、6/100、6/85、6/70、6/55组。试验分为12个阶段,每个阶段预试期14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4%和5%脂肪组粗蛋白质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6%脂肪组(P0.01)。2)5%和6%脂肪组血清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极显著高于4%脂肪组(P0.01)。6%脂肪组血清总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4%脂肪组,70/30比例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余比例组(P0.05),5%和6%脂肪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著高于4%脂肪组(P0.01),4%脂肪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6%脂肪组(P0.05)。综上所述,从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综合来看,脂肪添加水平以4%~5%、不同脂肪源添加比例(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胡麻籽)以70/30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西藏高原环境下,舍饲与半舍饲模式对娟姗牛乳品质、瘤胃发酵以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12头健康高原娟姗牛,随机分成2组,6头放牧并补饲精料为放牧+补饲的半舍饲组,另6头饲喂全混合日粮(TMR)为舍饲组。预试期14 d,正试期41 d。结果表明:1)舍饲组采食量高于半舍饲组,舍饲组乳糖、乳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高于半舍饲组(P<0.05)。2)舍饲组瘤胃乙酸、丙酸和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半舍饲组(P<0.05)。3)半舍饲组瘤胃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中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舍饲组瘤胃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半舍饲组(P<0.05),舍饲组瘤胃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有高于半舍饲组的趋势(P>0.05)。4)2组间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半舍饲组血清细胞白介素-6、免疫球蛋白M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综上可知,在西藏高原环境下采用TMR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讨过瘤胃胍基乙酸(RPGAA)对育肥后期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重[(37.81±4.44) kg]相近的7月龄育肥后期湖羊公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水平组(L组)和高水平组(H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4%、0.08%的RPGAA。预试期10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L组第1~20天和第1~40天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各组之间屠宰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3)L组和H组的背最长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组和H组的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组的半腱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组和H组的背最长肌和半腱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4)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基本正常。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04%的RPGAA能够提高育肥后期湖羊生长性能,促进肌肉生长,减少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辣木叶提取物与复合益生菌联用对蛋鸭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性能、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5周龄金定蛋鸭5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4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g/kg复合益生菌后,再分别添加0、1.0、1.5和2.0 g/kg的辣木叶提取物。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的平均蛋重和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3和4组的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试验3和4组的料蛋比显著增加(P<0.05),试验4组的平均蛋重显著增加(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3和4组的蛋壳强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2和3组的蛋黄颜色显著提高(P<0.05),试验4组的蛋壳厚度显著降低(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3和4组的蛋壳强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2组的蛋黄颜色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和蛋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蛋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试验2、3和4组蛋黄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和3组血清和蛋黄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3组血清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试验2、3和4组蛋黄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和蛋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3组血清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2、3和4组蛋黄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3组血清和蛋黄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2和3组血清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十二指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组血清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3组血清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单独使用复合益生菌能显著降低料蛋比,增强蛋鸭抗氧化性能,改善脂质代谢,提高免疫球蛋白分泌量;辣木叶提取物和复合益生菌联用则可显著增强蛋壳强度,且在增强蛋鸭抗氧化性能、改善脂质代谢和提高免疫球蛋白分泌量方面综合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复合益生菌,其中以试验3组(1.5 g/kg复合益生菌+1.5 g/kg辣木叶提取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艾草替代花生秧对湖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20.00±0.64)kg左右健康状态良好的湖羊公羊1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均使用艾草替代基础饲粮中的花生秧,替代量分别为25%、50%、75%。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1~60 d),各试验组湖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2)试验前期(1~30 d),各试验组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31~60 d),试验Ⅲ组湖羊粗蛋白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粗脂肪的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Ⅱ组血清IgG、IL-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储存时间的玉米对肉鸡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雌性科宝肉仔鸡16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饲喂由6种不同储存时间的玉米配制的试验饲粮,玉米储存时间分别为0(当年收获的玉米)、1、2、3、4、5年(以下简称0年组、1年组、2年组、3年组、4年组、5年组),试验期42 d。检测肉鸡21日龄和42日龄时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21日龄时,0年组、1年组、2年组肉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5年组(P<0.05);0年组、1年组、2年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3年组、4年组、5年组(P<0.05);4年组、5年组血清维生素E含量极显著低于0年组(P<0.01)且显著低于1年组、2年组、3年组(P<0.05);各组间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42日龄时,0年组血清T-AOC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血清M DA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0年组血清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0年组血清T-SOD活性显著高于4年组、5年组(P<0.05);各组间血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饲喂长期储存的玉米会降低肉鸡血清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自由牧马对草甸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品质的影响,在新疆昭苏夏马场设置放牧试验,采用控制笼进行对照,分析了2013-2015年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茅(Festuca ovina)等一些马喜食的禾本科牧草的相对密度降低,狼毒(Euphorbia fischeriana)、龙胆(Gentiana scabra)等一些毒性植物和马不食植物的相对密度升高,但主要优势植物变化不大;(2)在3年夏场放牧中,草甸草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维持在0.74~0.81;不同植物种类重要值变化趋势不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龙胆在群落中重要值增加,而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和羊茅的重要值显著降低;(3)牧草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粗蛋白(CP)含量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从13.4%下降到11.3%,仍可达到马对粗蛋白含量(8%)的基本要求。由试验可知:目前的放牧强度(5匹马·ha-1)基本维持了草地的可持续性,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牧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评估了不同基肥类型(尿素、磷酸二铵或美可辛、红钾或晶体钾肥)及配比(NPK配比12-17-18,10-20-24,不施肥CK和仅施N肥TN)对沙地土壤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状况、生产力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索苜蓿沙地栽培的最佳基肥配方。结果表明14和15年单株根系干重在NPK配比为10-20-24且用晶体钾时表现最好,分别较CK显著增高161.16%和77.93%。不同的施肥类型及配比之间的产量干重变化在832.95~1 663.5 kg·hm-2。次年生物量在NPK配比10-20-24且用晶体钾时表现最好,干产重较CK显著增高29.61%。相对CK,基肥能提高苜蓿中的粗蛋白含量,但在NPK的各配比处理间,粗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NDF和ADF在TN处理中最低为37.02%和24.20%。试验结果表明在沙地种植苜蓿较好的基肥施肥配比是NPK配比为10-20-24且钾肥最好选用可溶性更高的晶体钾。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而成的富碳固态物质,具有含碳率高、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材料。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生物炭在影响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生物碳在草地系统中的零星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生物碳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有待深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草地修复中科学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高羊茅火凤凰2号(PhoenixⅡ)为试验材料,研究铜(Cu)、镉(Cd)、铅(Pb)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用CuSO4·5H2O,3CdSO4·8H2O和Pb(NO3)2溶液模拟重金属胁迫处理高羊茅种子,设置低浓度、中浓度、较高浓度、高浓度4个浓度梯度,分别为Cu^2+(200、300、400、500mg/L);Cd^2+(1、50、100、150mg/L);Pb^2+(500、1000、1500、2000mg/L)。通过测定火凤凰2号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叶表面积、根冠比等13个生长指标,研究高羊茅在3种重金属胁迫下的发芽及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高羊茅对镉胁迫的耐受性最好,中、低浓度铜胁迫下幼苗耐受性较差,较高浓度及高浓度下对铅胁迫的耐受性最差。铜胁迫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低浓度镉、铅胁迫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胁迫程度的增高,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会受到明显的抑制。当Pb^2+≥1500mg/L时,高羊茅幼苗根系生长受到完全抑制,生长量为0,出现“无根苗”。  相似文献   

15.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流行广,是导致奶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为了解昆明市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状况,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昆明市周边3个标准化奶牛场和3个奶牛合作社奶牛按照30%比例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在抽检的2 297份乳样中,隐性乳房炎阳性数为897份,阳性率为39.05%,规模化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28.79%)显著低于奶牛合作社(56.21%)(P<0.01);奶牛后乳区发病率(69.34%)明显高于前乳区(57.64%);随着产犊胎次的增加,奶牛乳房炎患病率随之显著增高。本调查对掌握昆明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以及早发现和控制该病发生、提高牛奶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质粒的荧光标记根瘤菌S.LZgn5-rfp2,S.12531-rfp4、S.LH343-rfp3接种于甘农5号和WL343HQ紫花苜蓿,分别测定2个苜蓿品种幼苗的生物量、生长指标、固氮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RFP标记根瘤菌与出发菌相比对苜蓿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与不接菌的苜蓿幼苗相比有明显的促生效果,能稳定的在苜蓿幼苗体内表达,并具有与出发菌无差异的促生能力,2个苜蓿品种间也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对10个青贮玉米品种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病级分类方法对抗病性分类。结果表明:对锈病表现抗性和中抗的品种有3个和5个,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0%和50%;对大斑病表现抗性和中抗的品种有4个和5个,分别占供试品种的40%和50%;对褐斑病表现抗性和中抗的品种有6个和3个,分别占供试品种的60%和30%;对小斑病表现抗性和中抗的品种有6个和3个,分别占供试品种的60%和30%。多数品种对青贮玉米4种病害抗性表现较好,可从青贮玉米供试材料中选用优良抗病材料用于四川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调查四川省一些实验动物养殖场的实验动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携带情况,找出传播途径和进化规律,分析其污染原因,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按照GB/T 14926.14-2001《实验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对2011年-2017年四川省部分实验动物中SA进行检测,对分离的SA菌株进行PCR耐药基因mecA检测,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 A,SPA)和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2011年-2017年共从7家实验动物养殖场采集并完成370只实验动物中SA的检测,共检出SA 31株,总分离率为12.16%,且均从SPF大鼠中分离所得。31株SA的mecA基因均为阴性。SPA可分成5个型别,其中T2360为优势型别,PFGE型别有10个带型。四川省养殖实验动物中仅SPF大鼠携带SA,不同年份检出SA基因型别基本不同,不同养殖场同一年检出的SA具有相同基因型,说明不同养殖场中的SA可能来自同一污染源,应加强SPF大鼠监控,以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苜蓿籽蜂是沙打旺上重要的害虫之一,其蛀食种子,严重影响沙打旺的种子生产。为了确定籽蜂在田间寄生于种子内的时间,以便适时防治,减少危害,本研究于11月初沙打旺成熟期采集了8个品种沙打旺的早花穗(已成熟果穗)和晚花穗(未完全成熟果穗),将每个品种早花穗和晚花穗的单穗脱粒后分别放置于室内用自封袋封闭的玻璃培养皿中,同时将每个品种的3个果穗放置于室外有细小网孔可防止成虫逃逸的尼伦纱网中,每周统计1次羽化成虫数直至羽化结束。室内、外试验均测定籽蜂的整体羽化进度以及在不同品种、不同花穗上的寄生水平等。结果显示,籽蜂对沙打旺种子的寄生率为0(辽宁阜新晚花穗)~20.71%(固原早花穗),随着花穗早晚和品种不同而不同,其中内蒙早熟、宁夏彭阳、固原、辽宁阜新、河南沙打旺的早花穗种子中籽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晚花穗(P<0.05)。籽蜂在室内与室外羽化的进度不同,在室内羽化历时167 d,而在室外羽化历时仅77 d;在室内与室外最早羽化时间分别为2月3日和5月5日左右,在室内比在室外提前91 d;羽化高峰期分别为3月31日和5月26日左右,在室内比在室外提前56 d,但羽化末期相同,均为7月21日。早花穗和晚花穗均有2个羽化高峰期,说明收集的果穗中的籽蜂有2个寄生高峰期。籽蜂在不同品种上的羽化进度也不同,意味着籽蜂寄生种子的时期与品种有关。由此可知,籽蜂的幼虫无冬季休眠习性,只要温度适宜就可继续生长取食、发育并完成羽化。室外放置的沙打旺果穗和室内存放的种子中的籽蜂均可成为田间沙打旺的虫源,由本研究得出田间防治籽蜂应在沙打旺始花期至7月下旬左右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