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白头翁素(anemonin)在仔兔大肠杆菌性腹泻中的作用及其对核因子NF-κB p65表达的影响,试验将200只30日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大肠杆菌感染致腹泻(E.coli)组、E.coli+anemonin干预组、生理盐水(NS)组和NS+anemonin对照组。观察各组仔兔临床症状,作为仔兔是否发病的指标,同时统计各组仔兔体质量变化及存活时间,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肠道组织内NF-κB p65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E.coli组仔兔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排出水样或胶冻样稀粪,脱水,且体质量下降明显;剖检发现肠黏膜充血,水肿;组织学变化显示肠黏膜绒毛排列紊乱,萎缩、断裂、脱落、间隙增宽、空泡化等。而与E.coli组相比,E.coli+anemonin干预组仔兔症状则较轻,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感染仔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anemonin干预可使仔兔肠道组织NF-κB p65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减弱(P0.01),干预后14d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E.coli感染诱导仔兔腹泻导致肠损伤过程中可激活NF-κB p65mRNA及其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导致仔兔肠损伤的重要因素,而其抑制剂anemonin在干预E.coli致仔兔腹泻引起的肠损伤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牛源粪肠球菌感染对小鼠PRNP和PRN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用牛源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在1~7 d内解剖小鼠,制作病理组织革兰氏染色及石蜡切片HE染色,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后1~7 d内PRNP和PRND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牛源粪肠球菌感染BALB/c雌鼠后,肾脏组织病变较明显,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确实对...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致病性大肠杆菌01(E.coli 01)对犊牛肠黏膜功能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48头体况相近的犊牛,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头。通过口服致病性E.coli 01建立腹泻模型试验组,对照组未接菌,仍然常规哺乳。酶联免疫法检测肠黏膜功能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致病性E.coli01能够显著降低犊牛肠道Occludin、Claudin-1和ZO-1水平(P<0.05),显著降低回肠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4(IL-4)水平(P<0.05),显著升高回肠组织中IL-6水平(P<0.05),显著降低回肠组织中SIgA和ITF水平。由此可见,致病性E.coli 01能够增加犊牛肠黏膜细胞的通透性,损伤肠道黏膜功能及促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Leptin、Ob-R、MMP-2、MMP-9、TIMP-1和TIMP-2对小鼠乳腺组织纤维化的作用,用奶牛乳腺炎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小鼠乳腺后,分别于感染后1、3、7、14、21 d采集小鼠乳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eptin、Ob-R、MMP-2、MMP-9、TIMP-1和TIMP-2在小鼠乳腺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与分布,应用q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乳腺组织中Leptin、Ob-R、MMP-2、MMP-9、TIMP-1和TIMP-2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小鼠感染E.coli前期(1~7 d),Leptin、Ob-R、MMP-2、MMP-9、TIMP-1和TIMP-2主要在上皮细胞,炎性细胞中表达,感染后期(14~21 d)主要在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中表达。qPCR检测mRNA转录水平,E.coli感染1~14 d, Leptin、Ob-R、MMP-2和MMP-9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上升,TIMP-2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下降,感染后期(14~21 d)Leptin、Ob-R、MMP-2、TIMP-1和TIMP-2的mRNA转录...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酸马奶源酵母菌抗菌复合物的最优灌胃剂量,试验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法萃取酸马奶源酵母菌抗菌复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增强型BCA蛋白检测试剂盒法测定其主要组分。选取昆明系小鼠15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灌胃无菌PBS 7 d;阳性对照组小鼠灌胃环丙沙星;抗菌复合物组小鼠灌胃高(500 mg/kg)、中(250 mg/kg)、低(125 mg/kg)剂量的抗菌复合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于第4天注射大肠杆菌(E.coli)O_8菌悬液。观察小鼠患病症状,采集各组小鼠小肠组织,H.E.染色后观察病理切片,并记录各组小鼠存活率。结果表明:在p H值为2.0和8.0条件下获得酸马奶源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K.marxianus)和酿酒酵母菌(S.cerevisiae)的4种抗菌复合物K2、K8、S2和S8,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和毒素蛋白。阴性对照组小鼠感染E.coli O_824 h后出现明显患病症状;36~72 h期间小鼠患病症状更加严重,死亡小鼠增多。注菌72 h后阴性对照组小鼠小肠组织损害严重;阳性对照组和K2低剂量组小鼠小肠组织较完整;K2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小鼠小肠组织形态有所好转,但仍有少量上皮细胞脱落。K2、S2、S8低剂量和K8中剂量组小鼠存活率较高。说明低剂量125 mg/kg为酸马奶源酵母菌抗菌复合物的最优灌胃剂量。  相似文献   

7.
柔嫩艾美耳球虫病鸡盲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对鸡盲肠黏膜的损伤机理,为鸡球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用E.tenella孢子化卵囊感染雏鸡,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段取盲肠组织,运用常规病理组织学、超微病理学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对感染E.tenella病鸡肓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鸡感染E.tenella的第2天,盲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数即开始增加,感染后第4~6天是病变最严重且具有特征性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后段盲肠黏膜深层严重出血,大最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者可见整个黏膜几乎完全脱落,肠腺破坏,其表面被覆盖大量脱落的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残存的黏膜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凋亡速度加快,大多数上皮细胞处于凋亡状态,凋亡指数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凋亡细胞体积缩小,细胞线粒体肿胀,严重时破裂成大空泡,染色质致密边集或断裂成核碎片,形成膜包裹性凋亡小体.结果提示E.tenella感染鸡后盲肠上皮细胞凋亡加重,以裂殖生殖阶段最为明项,且与损伤程度和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运输应激对小鼠小肠结构和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16只ICR小鼠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4℃环境下饲养,除了禁食禁水外不做任何处理)和处理组(人工模拟运输应激,处理条件为35℃、160 r/min摇床处理2h),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探讨运输应激对小鼠肠道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小鼠小肠组织形态结构损害明显,表现为小肠绒毛断裂、小肠黏膜细胞和隐窝细胞脱落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定位发现,对照组Bcl-2和Bax表达强度不高,处理组Bcl-2在损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中高表达,Bax在肠腺细胞胞质中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十二指肠和回肠Bcl-2和Bax的表达量增加(P0.05),十二指肠Bcl-2/Bax比值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Bcl-2/Bax比值升高(P0.05)。综上,运输应激会破坏肠道结构的完整性,运输后肠道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表明运输应激对肠道的损伤作用与细胞凋亡途径有关,通过Bcl-2和Bax 2种蛋白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姜黄素对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BD)小鼠的保护作用,试验将45只小鼠分为模型组、姜黄素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1%DSS构建IBD模型小鼠,姜黄素治疗组给予姜黄素,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小鼠于末次给药24 h后摘眼球采血,脱颈椎处死小鼠并取胸腺、脾脏、结肠。称量胸腺和脾脏并计算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变化程度;ELISA法检测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TNF-α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IL-10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通过姜黄素的治疗可减轻肠黏膜损伤程度。说明姜黄素可调整炎症因子TNF-α、IL-10表达水平,减轻DSS诱导的IBD小鼠的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撒坝猪源大肠埃希氏菌(E.coli)的耶尔森强毒力岛(HPI)对泛素蛋白酶体(UPS)介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将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HPI阳性株感染组、HPI阴性株感染组、HPI阳性株+MG-132组、HPI阴性株+MG-132组。于试验后的第4、6、12、24 h收集各组细胞,用试剂盒检测泛素蛋白酶体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4、MyD88、NF-κB和IκB-α的mRNA水平,ELISA法检测NF-κB、IκB-α及炎性因子IL-1和TNF-α含量。结果显示,IPEC-J2细胞感染E.coli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组中泛素蛋白酶体活性水平、TLR4、MyD88、NF-κB和IκB-α的mRNA水平及细胞炎性因子IL-1和TNF-α的蛋白含量总体上调,且HPI阳性株感染组均高于HPI阴性株感染组;用E.coli HPI感染经MG-132处理后的IPEC-J2细胞,泛素蛋白酶体活性下降,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转录水平及炎性因子的蛋白含量下降,且低于空白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撒坝猪源E.coli HPI能激活泛素蛋白酶体介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可通过上调TLR4、MyD88、NF-κB和IκB-α的mRNA水平,促进炎性因子IL-1和TNF-α的释放,诱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燕麦株高、根、茎、叶、穗生物量测定,计算根冠比、茎叶比、根系贡献率、茎秆贡献率、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种植密度对沙地燕麦株高、生物量和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450万株·hm-2条件下株高最高,其值为92.06 cm;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350万株·hm-2条件下,分别为2 277.32 g·m-2,578.47 g·m-2,3 022.46 g·m-2;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和茎叶比均高于其他密度条件下,其中密度处理之间茎叶比差异不显著,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叶片贡献率和茎秆贡献率各密度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00万株·hm-2条件下根系贡献率显著高于400万株·hm-2,根茎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350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叶片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随密度增加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16.02%,5.66%。因此,综合考虑,以饲用为主要目的建议科尔沁沙地燕麦种植密度3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高粱替代玉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50羽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黄羽公鸡,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栏)10只鸡。各组分别饲喂7种不同饲粮:基础饲粮(对照),分别以美国高粱、湖南高粱、内蒙古高粱替代基础饲粮中30%玉米,分别以美国高粱、湖南高粱、内蒙古高粱替代基础饲粮中50%玉米。试验全期56 d,分为前期(1~28日龄)、后期(29~56日龄)2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3种不同来源高粱以30%、50%比例替代玉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2)湖南高粱替代50%玉米腹脂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他各屠宰性能指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前期各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空肠的绒毛高度、V/C值,回肠的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美国高粱替代50%玉米显著提高了回肠V/C值(P0.05)。4)前期,随着内蒙古高粱和湖南高粱替代玉米的比例升高,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略有下降趋势(P0.05);后期,随着内蒙古高粱和湖南高粱替代玉米的比例升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提高,50%替代时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不同类型高粱替代玉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无不利影响,综合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及血清抗氧化指标认为以内蒙古高粱替代基础饲粮中50%玉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骆驼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拥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目前,骆驼的转录组(RNA-seq)水平研究较少。文章对骆驼科动物的转录组学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揭示了骆驼在渗透调节和水分保留中涉及水重吸收和葡萄糖功能的基因网络,以及其在耐盐性、水代谢、抗癌性、被皮毛色等方面的一些机制,分析了现阶段转录组学在骆驼科动物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骆驼科动物转录组学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骆驼科动物独特生物学特点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荒漠地段广泛分布的地表活性覆盖物,在干旱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不可替代的多重生态功能。本文从干旱、半干旱地区BSCS形成、演替和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固存、抵抗风蚀、水分入渗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来阐述国内外BSCS的研究现状,总结BSC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BSCS研究前沿问题和未来趋势,试图在BSCS的生态研究、监测、管理和修复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这对进一步开展BSCS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是由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幼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论文对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一期幼虫为从野外捕捉的黑须污雌蝇体内获得或从双峰驼阴门附近采集雌蝇刚排出的一期幼虫;在患病驼阴道病灶处可以捕捉到二期、三期幼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一体式解剖显微镜、超景深成像仪等进行观察并描述。在解剖镜下看到蝇蛆具有12段体节,分别为1段双叶伪头、3段胸节、7段腹节和肛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期幼虫双叶伪头上具有很多感受器和一对口钩,口钩附在头骨架上,蝇蛆体表有很多硬刺,每一体节上刺的数量与排列方式不同。黑须污蝇二期、三期幼虫前呼吸孔呈扇形,由5个分支组成。肛部为最后一体节,呈半球型,后呼吸孔隐藏在气门腔内。  相似文献   

16.
乌尼尔  张晶  海棠 《草地学报》2019,27(3):589-595
为了探索放牧干扰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 Tzvel)根际土壤小型动物-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规律,本试验以土壤线虫为生物指标对典型草原放牧区及围栏区羊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及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草根际共捕获34属线虫,放牧影响羊草根际线虫总数量及优势类群,不同土层土壤线虫总数量的分布规律为:围栏区>放牧区,放牧区优势及次优势类群中植物寄生线虫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围栏区。放牧区羊草根际土壤线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围栏区。放牧区瓦斯乐斯卡指数及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低于围栏区,说明放牧区土壤健康状况较差。放牧影响羊草根际土壤线虫区系的分布,放牧区0~10 cm,10~20 cm羊草根际土壤线虫区系分布在B区和D区,表明放牧区土壤线虫食物网相对于围栏区受干扰大、土壤线虫食物网不稳定,且退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对斑马鱼发育影响,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对乙酰氨基酚处理组(CAPAP组)与对照组(CO组)斑马鱼进行检测,以斑马鱼基因(danio rerio assembly version GRCz10)作为参考基因组,对检测结果进行拼接与质量评估,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Pathway功能分析。荧光定量PCR对部分与肝脏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O与CAPAP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72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40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32个。对CO与CAPAP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47个条目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16个条目中,这些基因涉及生物进程和分子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方面,说明对乙酰氨基酚对斑马鱼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是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原经转录、翻译后加工处理的33个氨基酸多肽。文章介绍了GLP-2的合成、代谢与生理功能,GLP-2在动物肠道内可促进肠道营养吸收、抗炎、促进肠道损伤修复,在肠道外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食物摄取、血压、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骨的重吸收;对GLP-2发挥生物活性的可能作用途径cAMP/蛋白激酶途径、PI-3K/Akt途径、激活ERK1和ERK2途径、刺激生长因子的释放等途径进行阐述;并对GLP-2和GLP-2类似物在人的疾病治疗和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无菌采取内蒙古通辽市某羊场病死羊肠道内容物、肝脏和肺脏,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将从十二指肠内分离到的1株疑似致病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再将其通过魏氏梭菌多重PCR试验、魏氏梭菌ELISA试验及16S rRNA PCR试验进行鉴定。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经细菌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ELISA试验和16S rRNA试验均证实此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序列号为HQ808749.1(美国)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遗传距离最近。结果表明,该羊病例所分离的致病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