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科学经营冀北山地不同季相的华北落叶松生态景观林,运用美景度评价法探究抚育间伐对夏、秋、冬3个季节的华北落叶松林景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秋季林分密度在350~500株/hm2之间时,美景度均值最大;冬季林分密度在650~800株/hm2之间时,美景度均值最大;3个季节林分密度都是在950~1 100株/hm2之间时,美景度均值最小。通过多元数量化模型Ⅰ建立各季节景观要素与美景度值之间的关系模型,可知,夏季对林分美景度值贡献较大的景观要素有林分密度、林下层高度、枝下高;秋季对林分美景度值贡献较大的景观要素有林分密度、树干形态、树冠形态、草本盖度;冬季对林分美景度值贡献较大的景观要素有林内透视距离、枝下高、树高。综合夏、秋、冬3个季节景观要素对美景度值的影响可知,林分密度较小、树干通直、树冠圆满、林下草本盖度大于90%、林下层高度大于25cm、枝下高在6m左右时,森林景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夏季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收集近景植物图片和相关资料,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美景度值,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通过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建立厦门夏季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在夏季植物景观评价模型中,影响植物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顺序为树干清晰度>林冠形>病虫害>树种组成,其偏相关系数在0.8589~0.8667之间,t检验结果为显著,复相关系数达0.8692.通过定量的模型评价和定性的林分现状分析,提出仙岳山生态风景林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间伐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美景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南京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5个典型林分为对象,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间美景度的差异,建立了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间伐尤其是强度间伐能大幅提高各林分美景度;林分密度、胸径、郁闭度等是影响该地区林内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较好的通透性、较大的平均胸径及树高有利于提高林分美景度,而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会给景观美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进行生态风景林构建时应注意协调抚育措施对各林分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植物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组成及评价是森林公园景观的关键,对森林公园景观优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金丝湾省级森林公园为对象,基于40个调查样方,从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2个层面选择24个景观影响因子,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得出各个样方景观得分值,进而构建美景度和各个影响因子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与预测的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并分析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对森林公园景观美学质量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森林公园景观中,主要影响美景度的景观因子有凋落物、林下层统一度、乔木丰富度、郁闭度、胸径变异系数、竞争指数、枝下高和角尺度,其贡献率分别为20.809%,20.424%,14.547%,14.162%,10.790%,8.189%,6.455%和4.624%;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2个层面的贡献率分别为87.187%和12.813%。植物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在森林公园美景度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亚热带地区典型的谷地森林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评价的SBE方法,结合因子提取方法,共提取了影响谷地森林美景度的7大关键因子,包括:近中远景灌木因子(S_1)、中远景乔木胸径与树高因子(S_2)、中远景绿量因子(S_3)、中远景草本高度因子(S_4)、近景乔草高度与盖度因子(S_5)、中远景乔木盖度因子(S_6)、景深因子(S_7)等。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因子总得分与谷地森林美景度呈抛物线趋势关系,谷地森林景观并非由某个单一因子控制,是不同景观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谷地森林美景度与景深因子和中远景乔木胸径与树高因子密切相关。调控谷地森林美景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近景草本和灌木高度,提高草本盖度,控制近景乔木密度,尽量避免种植高大乔木。②中远景种植高大的乔木树种,中远景种植的乔木不能整齐划一、树种单调,要适当多样化,保证种植乔木树种在垂直空间上有高低起伏,在水平空间上有冠幅和胸径大小的变化,体现景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达到森林美景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基于SBE法的长白山森林景观美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景观要素对长白山地区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质量的影响,探究研究区森林景观的合理构建技术。【方法】以影响近景景观美学质量的13个景观要素为评价指标,采用SBE法对研究区内的30处林内景观进行评价,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美景度值与各景观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在13个景观要素中,针阔比、树干形态、通视性、下木盖度、郁闭度是影响研究区森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其偏相关系数t检验结果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复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达极显著水平(F=10.999)。【结论】针阔比<30%、树干通直、通视性好、灌草覆盖度高、郁闭度为≥0.7~<0.9的森林景观具有最高喜好度。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发挥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提高红树林的旅游价值,以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声景观评价和森林美景度的研究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红树林的声景观做出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声景观指标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声景观美学指数为7.254,属于较美等级(Ⅱ级);声音的音高、频率及声景观类型的相对丰富度是影响该保护区红树林声景观美学指数的重要因素。为红树林声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京山区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北京山区低山厚土中龄侧柏游憩林的合理构成,采用SBE法对侧柏游憩林林内景观进行景观评价,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喜好度与各景观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和预测模型,并由此分析得出定量化的抚育技术模式。研究表明,应当通过定量化的清枯枝、修活枝、割灌和间伐等抚育措施提高游憩林的景观质量,将阳坡侧柏游憩林抚育成无枯枝、密度在1 750株/hm2左右、郁闭度在0.8左右、灌木层高度和盖度分别在1.0 m和50%以下、第一活枝高在4.0 m左右、林下层有一定变化的高景观质量林分;将阴坡侧柏游憩林抚育成无枯枝、密度在1 000株/hm2以内、郁闭度在0.8左右、灌木高度不超过0.5 m、盖度在30~50%之间、第一活枝高在4.0 m左右、林下层较统一的高景观质量林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是影响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从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变化特点角度,对北京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林内景观画面的色彩斑块结构特点解析,研究了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变化对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斑块分裂指数(SPI)有显著影响,SPI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灌草盖度对聚集度指数(AI)、景观形状指数(LSI)有显著影响,随灌草盖度增大两个指数均增大;树干形态对辛普森均匀度指数(SIEI)有极显著影响,对LSI有显著影响,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林分密度与灌草盖度的交互作用对LSI、SPI、SIEI有显著影响,3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LSI、SIEI有显著影响,两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灌草盖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SIEI有显著影响,SIEI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结论林分密度、灌草盖度、树干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林内景观指数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结构要素的变化引起视域内斑块数量以及形状的改变从而引起斑块指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为居民小区景观林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内14个居民小区为研究样地,以150个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林内景观质量的平均胸径、林下灌草覆盖度等17个指标构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特征指数,建立林内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主要取决于林木个体大小指数、景观色彩指数、景观垂直结构指数、景观近自然指数、林木个体空间指数和景观林木密度指数等林内景观特征指数。清晰的树木冠形和干形、整齐的林相、强烈的林分色彩对比、高比例的多季相树种和较高的林分自然程度均有利于提升林内景观质量。以林内景观美景度为因变量,林内景观特征指数为自变量建立美景度与林内景观质量指数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模型拟合度较好,适用于居民小区四季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科学地营建高质量的居民小区景观林过程中,应注重彩色植物和多季相树种的使用。增加景观林的层次丰富性,通过控制密度和树种组成营建近自然的林分是建设高质量居民小区景观林。  相似文献   

11.
生态景观林景观效果构成特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浙江省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采用典型选样法选取了30个生态景观林样地,调查测定森林景观效果及其构成因子。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森林景观效果与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模型,进行构成因子相关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树高、郁闭度、枝下高、草本层盖度、色调、树种组成、分布状况和采伐剩余物等8个因子与森林景观效果相关显著。在生态景观林发展中,应重点对这8个因子进行优化规划和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2.
森林群落结构是形成森林景观效果的物质基础。在浙江省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采用典型选样法选取了30个景观林样地,采用样地法进行森林群落结构及其景观效果调查,用物种多样性、林分密度、群落丰富度、垂直层次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特征因子表征森林群落结构,用树木高度、郁闭度、枝下高、草本层盖度、色调、树种组成、分布状况和采伐剩余物等森林景观因子表征森林群落的整体景观效果,并对森林群落结构因子与森林景观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森林群落结构因子只与森林景观的个别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森林景观因子由相应的森林群落结构因子所生成,森林景观效果是森林群落整体结构特征和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体现。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13.
游憩型城镇景观林林内景观斑块类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林内景观斑块结构为基础,对北京市各类公园游憩型景观林景观斑块特征进行了分析。北京市各类公园游憩型景观林可分为中密度锻炼型景观林、中密度休闲型景观林、中高密度锻炼型景观林、高密度休闲型景观林、低密度综合景观林等5类。而具有低林分密度、高草本覆盖、适量灌木覆盖、丰富的色彩数量、乔草或乔灌草结构的林内景观更符合大众审美。在16个景观斑块要素中,景观密度越大,色彩斑块的SHDI越低,草本覆盖率越高PLADJ和AI越高、而NP、PD、景观斑块形状指数LSI越低。景观指数变化对林内景观美景度影响程度依次为SPLITCONTAGPAFSIEISHDI。随着美景度等级降低,CONTAG呈现线性递减趋势,而PAF、SPLIT、SHDI和SIEI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高密度和整齐划一式的林木排列以及简单的林下植被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林内景观要素的复杂性,并不利于提高林内景观质量,适当增加树种丰富度,通过提高垂直层次数量和多样化的林下植被,使用提高林下植被近自然程度、采取规则式和非规则式树木排列方式相结合的多样化水平空间配置,将有益于提高林下植被斑块色彩多样性,并可有效地提高林内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4.
北京山区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山区水源林为例,选取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郁闭度、林分起源、林分层次、林分土壤厚度以及林分生物量7个因子作为森林结构,研究了其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功能的耦合关系,并构建了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混交、复层、异龄结构且土壤厚的水源林,其功能强于树种单一、单层、同龄的林分.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森林公园主要林型林内景观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太白山森林公园的林内景观质量进行评价,为公园内森林景观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太白山森林公园秋初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景观评价原理和数量化理论-I统计学方法,对太白山森林公园林内景观的美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选取的10个评价指标中,枯枝和倒木、林下层高度、乔木枝叶整齐度、林下层整齐度、郁闭度以及树干形态6个因子对美景度的影响较大;而林下植被覆盖度、林木形态、地形变化以及胸径变异4个因子的影响较小。据此建立了林内景观评价模型,F检验证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可行的(F=7.758>F0.05(38)=2.35)。【结论】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建立的太白山森林公园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对公园的景观质量管理,特别是制定不同林型的管理措施,以及对不同区域森林景观利用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在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其景观质量也备受关注,林内景观质量受美学质量和林分结构质量共同影响。综合考虑美学质量与林分结构质量,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进行林内景观质量分级。通过相关分析筛选与林内美景度显著相关的林分结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构建美景度模型,使用TOPSIS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林内景观质量进行分级。结果显示:①平均胸径、林分密度、平均枝下高、灌木盖度、透视距离、郁闭度、径高比与美景度呈显著相关(P < 0.05),林下有效空间与美景度呈极显著相关(P < 0.01);②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林分结构与美景度间的关系;③将山区侧柏人工林分为高质(Ⅰ级)、中等(Ⅱ级)、低质(Ⅲ级)3个等级,选择在各等级间差异显著的平均胸径、林分密度、平均枝下高、径高比、林下有效空间指标作为划分等级的主要参考依据。林内景观质量等级较高的林地,树木粗壮且长势较好,林分密度不宜过大,枝下高较高且林下灌木较低矮,具有一定的林下空间,林内可进入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中存在的理论研究多、评价指标体系不通用等问题,构建区域性通用的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林内景观分级标准,为城市森林结构优化、经营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以城市公园风景游憩林、郊野公园风景游憩林、居住区城市森林、城郊山地风景林等为研究对象,在林分尺度上筛选评价指标,以因子分析法构建林分结构质量综合指数,采用Topsis法结合聚类分析对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质量等级进行划分。  结果  (1)4种类型的城市森林筛选出15个评价指标用于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评价,将林内景观分为优、高、中、低4个等级。(2)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核心指标包括乔木树种丰富度、林下物种丰富度、林型、林分整洁度、胸径分化度、郁闭度、观赏器官多样性、色彩季相多样性、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冠径比等。(3)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最优景观的指标特点不完全相同。城市公园风景游憩林:相对枝下高最小,径高比较小,冠径比较大,林分整洁度高;居住区城市森林: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最大,相对枝下高最小,冠径比较小,季相丰富度高。郊野公园风景游憩林: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树高分化度和径高比最大,乔木树种种类最多,观赏器官较多样,多为混交林。城郊山地风景林:郁闭度适中、灌木相对高度最低、林分垂直层次和林下物种较丰富、林分整洁度高。  结论  总体上看,树种组成丰富、适度混交、林内整洁、胸径分化度和郁闭度都适宜的林分和观赏器官较多样,季相富于变化的景观更受人们的喜爱,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林分密度和冠径比的最优范围不同。在城市森林经营管理中,建议适当丰富林木树种种类,注重彩色植物和多季相树种的配置,适当调整林分密度,及时修枝、割灌,清除林下杂乱的枯落物和生活垃圾,保持林分整洁,并根据城市森林类型适时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以提高其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8.
对松华坝水库华山松林幼树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林分组成、郁闭度、灌木盖度以及坡位等因子对幼树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山松混交林的幼树天然更新效果要好于纯林;中等郁闭度(0.50—0.79)条件下幼树天然更新效果最好;随着灌木盖度的增加,华山松幼树每hm^2株数也随之增加;坡下部幼树的天然更新效果好于坡上部。  相似文献   

19.
吉林白石山林区过伐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伐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不合理采伐后,郁闭度仍在0.4以上的林分.本文以东北东部山区典型的过伐林区——白石山林区为例,研究了主要过伐林的重要数量特征;确定了主要树种的存在度等级;计算了不同群落样地间的相似系数;最后用极点排序法将过伐林群落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SBE法的城郊森林公园森林林内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心理物理学景观评价原理(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城郊森林公园的森林林内景观的美学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5个评价指标中,季相与色彩、林木密度、树干形态、林下植被整齐度、郁闭度、林下植被高度、通视性对景观美学质量的影响较大,而树种组成、平均胸径、胸径变异系数、树干排列、林下植被覆盖度、枯落物、枯树倒木、意境美等因素影响较小。据此建立了景观美学质量与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评价与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该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城郊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