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1.8%阿维菌素乳油在广州小白菜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和4倍推荐使用剂量使用后,阿维菌素在小白菜中的半衰期为1~2d。在推荐使用剂量和2倍使用剂量施药3次的情况下,阿维菌素在推荐使用剂量处理的小白菜中均未检出,而在2倍推荐使用剂量处理的小白菜中的残留量分别是5.38μg/kg,属于易分解农药。  相似文献   

2.
阿维菌素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在稻田水、土壤、稻株和稻谷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并试验了阿维菌素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甲醇提取,二氯甲烷萃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采取反相HPLC-UVD方法测定.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收率83.25%~98.49%.变异系数为2.35%~4.81%,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 mg/kg,最低检出量为1.0×10-10g.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按推荐使用剂量(9 mg/kg)和2倍推荐使用剂量(18 mg/kg)施药,它在稻田水、土壤和稻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7~1.49 d、1.19~1.35 d和1.60~1.64 d.在推荐使用剂量和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3次的情况下,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14 d,阿维菌素在稻谷内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不同杀虫剂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控制蚜虫和人工接种蚜虫的方法,研究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乐果4种杀虫剂推荐剂量及3倍、6倍推荐剂量对弱筋小麦扬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寻施用杀虫剂对小麦的毒害效应、减轻虫害的正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无虫处理中,喷施杀虫剂后扬麦13的产量和品质较对照有下降趋势,施药表现出一定毒害作用,尤其在过量(6倍推荐剂量)施药情况下,影响最为显著;在有虫处理中,喷施杀虫剂减轻害虫的为害,使扬麦13的产量和品质指标有显著的提高;②4种供试杀虫剂中,阿维菌素、毒死蜱较吡虫啉、乐果对扬麦13的毒害效应小,增产作用大;③杀虫剂使用减轻虫害的正效应均明显大于其毒害效应,在推荐施用剂量下,后者可忽略不计,但在超剂量用药时毒害效应则显著增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金普施特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2年进行了大豆田除草剂金普施特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影响的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金普施特50g/hm2(有效成份,下同)推荐剂量和倍量100g/hm2处理,施药后12个月可种植小麦和玉米。50g/hm2推荐剂量下24个月后种植白瓜籽、油菜、马铃薯、亚麻、白菜无明显药害,倍量亚麻、白菜苗期有轻度抑制,对甜菜药害严重。36个月后,50g/hm2处理对甜菜无明显药害,加倍剂量对亚麻、白菜也无明显药害,对甜菜苗期生长仍有较明显抑制,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和高剂量施于甘蓝地后,阿维菌素最终残留量表现为:甘蓝大于甘蓝土壤.建议在甘蓝生长期,按推荐使用剂量225.0 g/hm2分别施药3次,每次施药的间隔时间为7天,收获甘蓝的安全间隔期至少为5天.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和高剂量施于甘蓝地后,阿维菌素最终残留量表现为:甘蓝大于甘蓝土壤.建议在甘蓝生长期,按推荐使用剂量225.0 g/hm2分别施药3次,每次施药的间隔时间为7天,收获甘蓝的安全间隔期至少为5天.  相似文献   

7.
通过阿维菌素、噻唑膦、防线虫生态制剂3种杀虫剂不同剂量防治马铃薯孢囊线虫试验,表明3种杀虫剂均能减少马铃薯金线虫孢囊数量,但不同剂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防线虫生态制剂500倍液剂量的处理效果最好;阿维菌素1000倍液、噻唑膦1000倍液、阿维菌素250倍液、阿维菌素500倍液、噻唑膦500倍液,五处理能增加单株重,达极显著水平;3种药剂不同剂量处理单株结薯数均较对照增加,达极显著水平;3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处理的鲜薯产量均较对照增产,其中防线虫生态制剂250倍液、噻唑膦500倍液、阿维菌素500倍液、阿维菌素250倍液、噻唑膦1000倍液、阿维菌素1000倍液的增产幅度44.9%?20.8%,达极显著水平。阿维菌素1000倍液、噻唑膦1000倍液、阿维菌素250倍液、阿维菌素500倍液、防治马铃薯金线虫病扣除防治成本后,较对照666.7m2增加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分别为830.55元、677.5元、550.0元、670.0元,增收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露地条件与设施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蔬菜作物上消解动态差异。【方法】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露地条件和大棚条件下1.8%阿维菌素乳油制剂在西兰花和甘蓝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按推荐使用剂量(4 000×)、2倍推荐使用剂量(2 000×)、4倍推荐使用剂量(1 000×)使用后,露地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西兰花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113.89、256.74、785.73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3、1.46和2.16 d;在甘蓝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53.04、138.42、353.18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7、1.42和1.77 d。大棚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西兰花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133.00、372.27、1 060.74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49、5.23和5.33 d;在甘蓝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73.70、201.04、502.76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59、4.53和4.43 d。【结论】阿维菌素在大棚条件下使用时在蔬菜作物上的起始浓度(C0)均明显大于露地条件的相应值,它们比在露天条件下更难降解,降解半衰期更长。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通过土壤穴施施药方式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制定阿维菌素缓释粒剂防止黄瓜根结线虫的安全间隔期。【方法】阿维菌素消解动态试验采用推荐高剂量的1.5倍(5.62 g·m-2)为施药剂量,在黄瓜移栽时通过土壤穴施方式施药1次。分别测定施药后2 h、1 d、3 d、5 d、7 d、10 d、14 d、21 d、28 d和45 d的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变化。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试验设置高低两个不同施药剂量:低剂量按推荐剂量3.75 g·m-2,高剂量按推荐剂量的1.5倍(5.62 g·m-2),分别于黄瓜移栽时土壤穴施1次,于黄瓜成熟期采样测定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量。样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法,在10 g粉碎均质的黄瓜、植株或土壤样品加入4 g 无水硫酸钠和 1 g氯化钠,用10 mL乙腈提取2 min后,离心并移取上清液2 mL,通过50 mg 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PSA)和50 mg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C18)进行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离心上清液过0.22 µm滤膜后上机测定。【结果】本文所建立的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简单快速,阿维菌素在10、50 和100 μg·kg-1 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8%-101%,相对标准偏差1.9%-9.4%;方法定量限为10.0 μg·kg-1,该方法能够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北京和哈尔滨两个试验点消解动态试验中,采用土壤穴施施药方式,阿维菌素在黄瓜中未检出,这表明阿维菌素是非内吸性农药;而在土壤中检出了阿维菌素,其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9-18.7 d。在黄瓜最终残留试验中,成熟期的所有黄瓜样品中均未检出阿维菌素。在土壤最终残留试验中,2012年北京试验点的3个样品检出阿维菌素,检出浓度分别为10、30和170 μg·kg-1;哈尔滨试验点的2个土壤样品检出阿维菌素,检出浓度均为10 μg·kg-1。与喷雾施药方式相比,土壤穴施方式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期更长。【结论】在黄瓜种植中,1%阿维菌素缓释粒剂以推荐剂量3.75 g·m-2采用土壤穴施方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甲胺磷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乙酰甲胺磷在叶菜类蔬菜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比较研究了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下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甲胺磷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乙酰甲胺磷在白菜中降解半衰期为2.060~3.203 d,大棚条件下降解速度慢于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乙酰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甲胺磷的残留量是乙酰甲胺磷代谢生成和甲胺磷本身降解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施药几天后,出现一个甲胺磷残留的高峰;乙酰甲胺磷施用在白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尤其是大棚栽培方式、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使用乙酰甲胺磷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因此,在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上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安全间隔期应延长为21 d,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1.8%阿维菌素EC与2.5%鱼藤酮EC、1%苦参碱AS、0.5%藜芦碱EC、10%吡虫啉SG混配制剂对枸杞瘿螨的联合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与2.5%鱼藤酮EC、1%苦参碱AS、0.5%藜芦碱EC对枸杞瘿螨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1.8%阿维菌素EC与1%苦参碱AS有效成分比为1:1.4混配物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CTC)最高,为479.9,而1.8%阿维菌素EC与10%吡虫啉SG有效成分比为1:11.2,共毒系数(CTC)为52-3,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3种低毒农药对生活在稻谷中的玉米象和赤拟谷盗2种储粮害虫用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1.8%阿维菌素乳油(EC)、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48%毒死蜱乳油(EC)对玉米象的致死中剂量(LD50)分别为0.01mg/kg、0.07mg/kg、4.65mg/kg,而对赤拟谷盗的LD50分别为0.08mg/kg、0.50mg/kg、5.89mg/kg;(2)在相同剂量下,3种药剂中以1.8%阿维菌素EC对2种害虫的毒杀速度最快;(3)玉米象比赤拟谷盗对这3种药剂更敏感。建议采用1.8%阿维菌素EC、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48%毒死蜱EC防治玉米象的使用剂量分别为0.05mg/kg、0.80mg/kg和2.0mg/kg,而防治赤拟谷盗则分别为0.05mg/kg、0.80mg/kg和8.0mg/kg。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对防治草莓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安全有效的杀螨剂,选用9种常用杀螨剂,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它们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9种药剂LC_(50)值的大小顺序为:20%甲氰菊酯乳油110 g/L乙螨唑悬浮剂240 g/L螺螨酯悬浮剂25%丁醚脲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0.5%苦参碱水剂1.8%阿维菌素乳油。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的室内毒力最高,24、48、72 h后的LC_(50)分别为0.042、0.013、0.011 mg/L,其次是0.5%苦参碱水剂和30%乙唑螨腈悬浮剂,杀螨活性最低的是20%甲氰菊酯乳油,24、48、72 h后的LC_(50)分别为51.055、37.017、30.016mg/L;在此基础上选用7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30%乙唑螨腈悬浮剂5 000倍液对草莓二斑叶螨的药效最好,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达43.25%、57.75%、73.02%,防效显著高于其他6种药剂,0.5%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次之,处理7 d后的防效为69.86%,其后是43%联苯肼酯悬浮剂,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为41.82%,54.77%,68.23%;速效性最低的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药后1 d防效为31.45%;持效性最低的是240 g/L螺螨酯悬浮剂,7 d后的防效为58.4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最好的1.8%阿维菌素乳油和目前生产上常用的240 g/L螺螨酯悬浮剂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1.8%阿维菌素乳油药后7d的防效为61.34%,仅高于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可能与所选试验区域内经常使用这两种农药,导致此区域内的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已产生抗性有关。因此,防治草莓二斑叶螨时建议在田间交替、轮换使用30%乙唑螨腈悬浮剂5 000倍液、0.5%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和43%联苯肼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14.
杀虫剂防治糯玉米田玉米螟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糯玉米吐丝期,开展了6种药剂喷灌"4腋1顶"防治糯玉米田玉米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灌25 g/L多杀菌素悬浮剂8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15%茚虫威悬浮剂2 000倍液,雌穗被害率均被控制在3%以下,防治效果达95%以上。建议生产上优先选用这些药剂用于糯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丙溴磷在柑桔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环境评价,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0 %丙溴磷?炔螨特乳油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趋势。样品采用甲醇提取,石油醚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GC-ECD检测分析。2010-2011年广东、广西和福建三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4.3~7.2天、5.5~8.1天。施药浓度333 mg/kg,2次施药,药后21 d,柑桔全果中丙溴磷最终残留量<0.01-0.04 mg/kg,柑桔果肉中丙溴磷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丙溴磷在柑桔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果皮中的残留量为0.03~0.30 mg/kg,可知,施用后的丙溴磷大部分残留于柑桔果皮中。按照推荐施药剂量为333 mg/kg处理,安全间隔期为21 d,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食用柑桔果肉是安全的,柑桔果皮需经过加工处理不能直接食用。  相似文献   

16.
筛选安全、有效的化学药剂,对控制园林树木日本菟丝子为害、维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生产上11种常用茎叶除草剂为试验药剂,先采用其在登记作物上的推荐剂量(常量),对寄生在大叶黄杨上的日本菟丝子进行防除试验,初步筛选出对日本菟丝子防效较好且对大叶黄杨药害较轻的药剂种类;然后,对这些药剂调整喷施浓度,继续在大叶黄杨上进行日本菟丝子防效试验,以确定适宜的药剂种类及使用剂量;最后,在确定的药剂种类及其适宜剂量条件下,观察金叶女贞、连翘、迎春、月季等园林树木的药害情况。结果表明:常量条件下,20%乙羧氟草醚EC、30%草除灵SC、48%仲丁灵EC、48%三氯吡氧乙酸EC和2.5%五氟磺草胺OD对日本菟丝子防除效果较差,且均对大叶黄杨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18%草铵膦SL防除效果好,但对大叶黄杨造成严重药害;43%草甘膦钾盐AC、74.7%草甘膦胺盐SG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AC对日本菟丝子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但均对大叶黄杨有明显药害。20%精喹禾灵EC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对日本菟丝子防除效果较好,且防除效果均随使用剂量的增大而提高,4倍剂量下二者对日本菟丝子的防除效果分别达到了88.33%和85.00%,其中,20%精喹禾灵EC对大叶黄杨、金叶女贞、连翘、迎春、月季等园林树木安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仅产生轻微药害。20%精喹禾灵EC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是防治园林树木日本菟丝子的安全、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7.
为害新疆伊犁薰衣草的主要是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通过(240克/升)螺螨酯(4000倍液)、3.2%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16%四螨.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5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5种药剂防治试验,药后1天、3天,3.2%阿维菌素防效最高,达到80.02%和90.30%;药后7天,螺螨酯防效最高,为91.85%;药后15天,螺螨酯防效较好,为95.23%。螺螨酯、阿维菌素、四螨.哒螨灵、炔螨特在0.05显著水平和0.01极显著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且最高防治效果均大于85%,建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田间条件下小白菜对外源Cd的动态吸收特征,为Cd污染土壤上蔬菜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共设4个Cd浓度处理,即0(CK)、1、2、5 mg/kg,每处理3次重复,研究外源Cd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及小白菜对外源Cd的动态吸收特征。[结果]随着外源Cd浓度的升高及生长时期的延长,Cd对小白菜生长的抑制加重。5 mg/kg处理55 d时,小白菜的根长、株高、生物量较CK下降幅度均达到最大。任一Cd浓度下小白菜的Cd含量在前45 d快速增加,45 d后增速放缓,地下部Cd含量在55 d达到最大值,地下部平均Cd含量是地上部的1.62倍。[结论]Cd对小白菜的生长作用受Cd污染浓度、生长时期双重影响,且不同外源Cd浓度下小白菜各部位对Cd的吸收在不同生长时期呈现动态差异。  相似文献   

19.
1996 年至1998 年我们在浙江省绍兴市市区对危害垂柳的星天牛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采用了3 种药剂, 每种药剂采用了3 种施药量, 施药方法为蛀孔塞药。结果表明, 各个处理虫口死亡率均达到70 %以上, 其中用80 %敌敌畏乳油原药, 1.8 %阿维菌素乳剂原药和3.6 gL-1 , 56 %磷化铝片剂1/8 片、1/12 片和1/16 片, 虫口死亡率都达90 %以上。表2 参4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4种生物源杀虫剂对桑蓟马的毒力及其在自然环境下对桑蓟马的防治效果,为桑蓟马防治药剂的选择或高效、安全混配药剂研发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鱼藤酮、藜芦碱、苦皮藤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等4种生物杀虫剂对桑蓟马的室内毒力;并依次配制4种杀虫剂的1、2和4倍推荐剂量于桑蓟马为害时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于药前及药后1、3、5和7 d定株调查虫口存活数,计算校正防治效果,应用SPSS 17.0对各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4种药剂对桑蓟马的毒力排序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鱼藤酮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乙基多杀菌素外的其他3种药剂均随剂量浓度增大其防效增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各浓度药后1~5 d的防效介于90.6%~99.8%,其各浓度的防效均大于其他3种药剂,其中7.5%鱼藤酮乳油1倍推荐剂量下药后1~3 d的防效(30.0%~85.3%)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90.6%~99.0%)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因降雨作用其药后5 d防效丧失,说明持效性较差;1倍推荐剂量下,1%苦皮藤素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防效较低,其药后1~5 d的防效分别介于45.7%~57.2%和23.3%~64.5%,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2倍推荐剂量下,1%苦皮藤素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药后1~5 d的防效分别介于57.4%~65.8%和57.0%~78.9%,二者防效接近.[结论]桑园桑蓟马防治以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为首选药剂,其次为7.5%鱼藤酮乳油(1500倍).雨季施用7.5%鱼藤酮乳油以750倍液、1%苦皮藤素乳油以6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以400倍液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