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草原革蜱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在20℃~25℃室温条件下,饱血雌蜱卵前期为3~8天,产卵期为35~40天,日均产卵量为240枚,总产卵数达8000~9200枚。蜱卵经18~20天孵化为幼蜱,幼蜱活动力较强,能积极寻代宿主;幼蜱在小白鼠体表因3~5天离开,在隐蔽处不动,经7~10天蜕变为若蜱,若蜱不吸同一宿主的血液,另找其他幼物吸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的敏感度和对雌蜱产卵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1~1992年在福建省研究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各变态期的敏感度和对饱血雌蜱产卵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蜱对溴氰菊酯最敏感,当施用浓度为5ppm时,幼蜱平均死亡率为100%;若蜱其次,死亡率28.9%;未吸虫成蜱敏感度最低,死亡率仅10%。据X2检验,微小牛蜱在不同变态期间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差异极显著(P<0.01)。饱血雌蜱接触溴氰菊酯10μg/虫后,其产卵前期比对照蜱延长6天,产卵期缩短6天,产卵量减少2188粒。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了解铁蛋白1(ferritin 1,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分析了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期和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以饥饿雌蜱为基准(1 FC),用2-△△Ct法计算结果。结果显示,雌性蜱在开始吸血后第72 h 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刚刚孵化的饥饿成蜱(雌、雄)、卵及幼蜱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在若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幼蜱和若蜱在饥饿状态下比同时期饱血蜱的相对表达量高。在雌蜱的不同器官中,以饱血蜱唾液腺为基准(1 FC),半饱血蜱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马氏管不表达;在饱血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马氏管中均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高,中肠次之,唾液腺中的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边缘革蜱体内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蜱吸血过程变化而变化,这与蜱体内消化细胞的完善及消化酶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相关,可为该类蜱铁代谢通路中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草原革蜱各发育阶段对驽巴贝斯虫传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实验室培育好的“清洁”草原革蜱成,释放到驽巴贝斯虫单一种人工感染的驴体上,使其自行叮咬吸血,俊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温箱中产卵孵化,而后用次代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蜱,分别叮咬除脾或非除脾健康易感驴。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在成虫阶段被驽巴贝斯虫感染,并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传播该种病的能力。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革蜱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对易感宿主动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6.
麻点璃眼蜱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幼蜱至若蜱置于牛体或兔体、成蜱置于羊体摄食;若蜱蜕化、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在28℃、相对湿度约80%的培养箱中完成。在此条件下,对从甘肃省永靖县羊体获得的麻点璃眼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研究。试验证实,该种蜱为二宿主蜱,一个生活周期需要经过幼蜱、若蜱、成蜱和卵4个发育阶段。幼蜱5-7d饱血,蜕化为若蜱后不离开前一变态期蜱的寄生部位,继续在宿主体上叮咬吸血,经14-24d若蜱饱血脱落。若蜱蜕化期为18-63d,平均40.5d。雌蜱饱血需8-16d,平均12.0d。雌蜱产卵前静止期6-43d,产卵期16-29d,平均22.5d。卵经20-41d孵出幼蜱,平均31.5d。该种蜱在实验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91-226d。  相似文献   

7.
森林革蜱与草原革蜱的超微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草原革埤(D.nuttalli)的形态特征,这两种形态近似的革蜱除了个体大小,盾板珐琅质颜色以外,在须肢第2节齿突形状,口下板齿型,雌蜱孔区,气门板形状,中垛的宽窄,第4对足胫节后的齿突及外距的长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新疆昭苏县马匹体表蜱虫和周围游离蜱虫携带马梨形虫情况及其之间流行关系,于2016年4-7月份,分别采集马匹血液、相应马体表携带埤虫和周围牧场的蜱虫,经PCR检测总携带梨形虫率分别为93.9%(31/33),15.8%(6/38),3.4%(6/175);对所采集的蜱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探讨其系统发生关系。在新疆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后,PCR扩增获得2种革蜱的16S rR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5.0和Mr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聚类,而边缘革蜱COⅠ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边缘革蜱COⅠ序列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  相似文献   

10.
青海血蜱生活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天然草场上的青海血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观察,结果,青海血蜱生活史校长,为三宿主蜱,1个生活周期为138-217d,1年1个世代,幼蜱,若蜱的吸血期,蜕变期皆随季节和温度不同而有差异。饱血雌蜱的产卵前期和产卵期随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并随不同月份有明显的生殖滞育现象,另外,还对各期饥饿虫体的寿命和量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寄生虫与宿主免疫系统关系 硬蜱是研究最多的吸血昆虫之一。关于蜱引发的免疫调节的首次报道称 ,安氏革蜱 ( Dermacentor andersini)侵袭显著减少了与 Con A(刀豆素 A)一起培 .养的 T淋巴细胞的增殖 ,而第 1次侵袭期间蜱引发的抑制强度 ,要大于第 2次。重要的是 ,反复受侵袭引起宿主对蜱吸血产生抵抗力 ,而且 ,蜱感染不会影响由 E.coli脂多糖 ( B淋巴细胞分裂素 )介导的体外增殖。试验证明 ,T淋巴细胞增殖被抑制是由雌性安氏革蜱吸血产生的可溶性分子所致。最近在吸血的安氏革蜱雌、雄蜱唾液中发现的一种 36KD蛋白已完成了纯化、物性化…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不同饱血状态下中肠菌群结构的特点,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分别采集饱血、半饱血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PCR扩增细菌16S rRNA 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后,切取优势条带纯化、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细菌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饱血...  相似文献   

13.
麻点璃眼蜱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亲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毛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和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d,产卵期平均22.5d,卵孵化平均27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d,饱和血若虫蜕皮约37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性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嗜群血蜱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研究分为2组,试验组宿主为家兔,嗜群血蜱在兔体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20.6±14.5)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0.9)、(5.6±1.1)、(11.8±2.0)和(12.5±1.6)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5.9±1.1)、(3.9±0.6)、(9.8±2.3)和(12.3±0.4)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2)、(4.9±0.6)、(9.2±1.7)、(16.0±3.2)和(5.8±0.5)d;卵的孵化期为(24.2±0.9)d.而对照组以家兔、狗和牛分别作为嗜群血蜱幼蜱、若蜱和成蜱的宿主,完成其生活史需要(130.2±12.8)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1.2)、(5.8±0.8)、(12.1±2.5)和(12.3±1.7)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6.2±0.7)、(4.6±0.3)、(12.4±2.1)和(12.9±0.3)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1)、(6.1±0.4)、(10.7±0.8)、(15.7±2.4)和(8.1±0.7)d;卵的孵化期为(23.3±1.6)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嗜群血蜱幼蜱和若蜱饱血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而成蜱的饱血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雌蜱产卵量与饱血体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12(P<0.01),试验组生殖效率指数REI为10.48,生殖适合度指数RFI为6.82,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兔是嗜群血蜱较适宜的宿主.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全沟硬蜱的围食膜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饥饿幼虫、若虫、成虫以及吸血期雄性成虫不具围食膜。吸血期幼虫、若虫及雌性成虫最晚分别于吸血开始后20、20及18小时出现了单层结构的围食膜;缓慢吸血期围食膜的厚度持续增加,而在快速吸血期其厚度却会显著减小。饱血后发育期围食膜不断增厚,愈来愈拱曲,与肠壁的距离不断扩大,并形成多层结构;至少分别于饱血后12、25及11天,仍能在幼虫、若虫及雌性成虫肠腔观察到完好状态的围食膜。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地区多种血液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其围食膜的发现及围食膜形态变化的初步描述,对进一步认识这些病原体在全沟硬蜱体内迁移扩散规律、发育动态以及向宿主的传播途径,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疆优势分布的2种硬蜱所携带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对采集于昭苏、和静2个采样点的硬蜱样品(n=188)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属鉴定的同时,以马泰勒虫18S rRNA、马驽巴贝斯虫Bc48和饶氏立克次体16S rRNA为靶标,应用PCR进行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在188只蜱虫中,93只(昭苏县)为边缘革蜱,95只(和静县)为森林革蜱;在2种硬蜱中,马驽巴贝斯虫的PCR阳性率分别为昭苏县30.1%(28/93)、和静县6.3%(6/95);饶氏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分别为昭苏县6.5%(6/93)、和静县36.8%(35/95)。试验鉴定归类了昭苏县与和静县采样点的优势种硬蜱,并发现两地的2种硬蜱均可携带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革蜱携带病原相关研究以及蜱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牦牛体表寄生硬蜱的优势蜱种及其生物学特性,以便能更好地预防、控制蜱传疾病,从牦牛体表采集蜱虫约1000只,进行蜱种鉴定和饲蜱试验。通过形态学鉴定,牦牛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为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学区分点,并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其吸血情况。研究查清牦牛体表寄生蜱虫的种类,掌握其生活史,对今后牦牛养殖业及蜱传疾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洲璃眼蜱免疫抑制蛋白P36的分子鉴定及重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蜱吸血和病原传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亚洲璃眼蜱唾液腺中克隆获得一个编码免疫抑制蛋白P36的同源性基因,该基因全长924bp,编码区为708bp,预测的编码蛋白包含23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7ku。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预测的氨基酸与美洲花蜱和安氏革蜱唾液腺中的免疫抑制蛋白P36高度同源。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未吸血成蜱中没有表达,但吸血后表达。将目的基因与载体pGEX-4T-1连接后转化BL21表达菌,经诱导后得到GST融合重组蛋白。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36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新疆部分地区优势媒介革蜱类传播牛无浆体的状况,随机采集了吐鲁番、巴州等牛场和放牧牛身上寄生的革蜱(N=140只),以16S rRNA基因为靶标分别设计了无浆体属通用引物(EE1/EE2)和牛无浆体特异性引物(AB1f/AB1r),运用嵌套式PCR方法扩增其全基因组DNA。试验结果显示,在140只革蜱全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阳性条带的13只,其牛无浆体的阳性率为9.3%(13/140),这结果被阳性革蜱同一个群的革蜱动物传播试验所验证。经阳性病原DNA的克隆测序、比对后,发现该牛无浆体病原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的西藏株(AF414399)和福建株(DQ324547)相似,其同源性均为99%。试验表明,新疆牛无浆体可能被当地的优势媒介革蜱所携带和传播,该参数可为地方蜱传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