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海鲜世界》1992,(3):30-30
广东省宝安县水科所从台湾引进养殖新品种一台湾花鲷,台湾花鲷体形似海水鲷鱼,体色呈鲜红或桔红色、外观漂亮,个别鱼体两侧有黑斑,其生活习性似红色罗非鱼,但花鲷尾柄无黑斑,子代红色遗传率达90%以上,生长迷度快,  相似文献   

2.
红鳍笛鲷属鲈形目、笛鲷科鱼类,又称红笛鲷,广东地方俗称红鱼、红鸡,福建地方俗称:红曹,台湾地方俗称:横笛鲷、赤海鸡、红鸡仔、红沙鱼等。  相似文献   

3.
黄鳍鲷(Sparus latus),广东俗称黄脚[鱼立]、黄丝[鱼立]、[鱼立]鱼、福建俗称黄翅,台湾俗称乌鯮、赤鳍仔。 黄鳍鲷为广东省优质鲷科鱼类,肉质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口感极佳,向来被港、澳、穗、深等地市场视为高值的海鲜品种。幼苗经过驯化后可放养于淡水,是海淡水养殖的优质鱼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沿岸及珊瑚礁区,全世界分4亚科,之前列入本科之乌尾鮗亚科(Caesioninae),已将其独立成一科,所以四亚科分别为滨鲷亚科(Etrlinae)、笛鲷亚科(Lutjaniane)、曳丝笛鲷亚科(Paradicichthyinae)及拟乌尾亚科(Apsilinae),共计17属约105种(Nelson,2006),台湾纪录4亚科10属52种(台湾鱼类数据库,2011).  相似文献   

5.
评论区     
“我开会,十次说吃罗非鱼,九次答复没有!台湾管罗非鱼叫‘台湾鲷’,我们是不是该给罗非鱼改个名字呢?”——针对目前我国罗非鱼出口依存度高,国内消费市场尚未充分挖掘开来的现状,某资深业内人士如此提议。  相似文献   

6.
花尾胡椒鲷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属鲈形目,石鲈科,俗名花加吉,假“包公”,主要分布于南日本一中国南海、斯里兰卡、阿拉伯海域。其适温范围较广,具有一定适盐性,抗病能力强,生长快,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养殖一年可达到商品规格,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在东南亚,日本及韩国等地成为一种较为时尚的食用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广东一些地区的养殖业者开始养殖花尾胡椒鲷,由于苗种主要从台湾购进及靠天然海捕,所以不能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为了突破花尾胡椒鲷批量生产性育苗,于2003—2005年开展花尾胡椒鲷人工繁殖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方地区斑石鲷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石鲷(Oo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鱼类,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在自然海域中,斑石鲷无明显的盛渔期,自然资源稀少。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体色靓丽,而且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梦幻之鱼"、"矶钓之王"以  相似文献   

8.
南方地区斑石鲷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鱼类(图1),自然资源稀少,无明显的盛渔期。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是一种具有养殖前景的优良经济鱼类。2014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成功培育出斑石鲷人工鱼苗,为国  相似文献   

9.
笛鲷科(Lutjanidae)鱼类是东南亚国家地区70年代以来开发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微鲷属(Lutjanidae)种类在印度一太平洋的东南亚国家水域中均有分布,为热带、亚热带中底层鱼类,已成为台湾、新加坡、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华南地区海水网箱的饲养对象,主要的品种有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macnlatus(Forsska)、  相似文献   

10.
平鲷广泛分布于印度一太平洋亚热带和热带沿海水域和港湾,是水产养殖的理想品种,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养殖所用的苗种通常是从当地沿海水域捕获的,但天然苗种供不应求,这是限制平鲷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 平鲷是连续产卵的,在澎湖列岛,于9月至3月份之间产卵,温度在15—26℃之间,在台湾,采用激素催产后,平鲷被诱产。虽然也观察到自然产卵,对卵  相似文献   

11.
  福等 《科学养鱼》2014,(3):39-40
<正>马拉瓜丽体鱼,又名淡水石斑鱼、马拉丽体鱼、花老虎、美洲虎鲷等,属鲈形目、隆头鱼亚目、慈鲷科,原产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地的河流及湖泊中。1976年引入我国台湾省,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福建、广东、江西一些养殖单位从我国台湾引入内地。近年来,马拉瓜丽体鱼养殖业在我国南方地区蓬勃发  相似文献   

1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测定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其群体组成、生殖、摄食等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二长棘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长棘鲷周年叉长优势组为110—140mm,占58.9%,体重优势组为30—70g,占64.6%,平均叉长为123mm,平均体重为55.3g;由0-Ⅵ龄7个年龄组所组成,以0龄组占优势,平均年龄仅0.71龄,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初次性成熟的叉长为117mm,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周年均有摄食,各月摄食强度变化较大,平均摄食等级为1.46,平均摄食率为88.8%,摄食强度与叉长成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13.
在海洋资源日渐减少的今天,人工繁殖是非常急迫需要的,不论是海洋保护的理由还是市场的需求,人工繁殖都是极需发展的技术。去年我们与台湾同行合作繁殖了川I纹笛鲷和黄金鲹,这两种鱼在海水观赏鱼又是美味佳肴的鱼。  相似文献   

14.
本人在水族馆从事观赏鱼养殖多年,十分喜爱慈鲷科鱼类。由于慈鲷科鱼类主要原产地只分布在中美洲、东非及北非,而各地慈鲷基本各成群体,在对慈鲷的分类上,极少见到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纵使有对某地慈鲷的分类著作,也是不尽相同,甚至连同种鱼的拉丁学名的局部书写上也常不一致,总体表现为比较混乱,此实为广大慈鲷爱好者一大烦恼。为了尽可能弥补这一憾事,本着“有好过无”的想法,笔者通过收集国内外部分慈鲷论著的分类内容以及与慈鲷爱好者交流等方式,整理得出包含各地慈鲷分类的拙文,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慈鲷英文名称为:cichlid,由台湾大学教授陈益兼翻译为“慈鲷”。  相似文献   

15.
6种笛鲷属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笛鲷属(Lutjanus)的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白星笛鲷(Lutjanus stellatus)、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线粒体DNA 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约418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斜带笛鲷(Lutjanus decussatus)该区段的16SrRNA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进行1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通过Mega2.1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53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21个简约信息位点,并用“PairWise 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27~0.083,其中勒氏笛鲷与斜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红鳍笛鲷与勒氏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以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为外类群,采用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re-Joining‘’法得到唯一1个分子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南“Bootstrap”100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6种笛鲷鱼类聚成明显的3个分支,第1个分支,包括勒氏笛鲷、斜带笛鲷和白星笛鲷;第2个分支,包括紫红笛鲷;第3个分支,包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  相似文献   

16.
用RAPD技术探讨5种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慧荣 《水产学报》2006,30(4):469-474
用RAPD技术对鲷科鱼类的黑鲷、真鲷、二长棘鲷、平鲷和黄鳍鲷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在使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29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片段,共计200条,大小在200~2500 bp之间。5种鲷均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根据MEGA2.1软件的UPGMA和NJ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同属鲷属的黄鳍鲷和黑 鲷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二长棘鲷和真鲷,平鲷与二长棘鲷和真鲷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黄鳍鲷和黑鲷较远,黑鲷和二长棘鲷的亲缘关系最远。两种聚类的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与借助形态学和生化特征进行的传统系统分析具有一致性。在40个个体之间遗传距离矩阵中,最大值达到0.8916。多数的遗传距离指数在0.50~0.85之间。通过分析,认为RAPD技术对分析属级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我饲养马拉维湖慈鲷(以下简称马鲷)已有三年多时间了,那是2002年在一次逛鱼市时偶然发现了阿里、非洲王子和维纳斯,当时是被它们那海水鱼般的艳丽色泽所吸引,从此迷上了马鲷。虽然,目前国内养马鲷的热情不怎样,但我一直执着的饲养,喜欢研究它们的发色和行为,现在已达到发烧的地步。今撰拙文,是希望钱迷们能在马鲷价格稍稍下滑的今天重新找到马鲷潜在的魅力哦。  相似文献   

18.
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鲷科鱼类.1988年被引入台湾试养,后成为台湾南部地区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1996年被广东、江西等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进养殖,该品种在广东、江西一带养殖非常成功,而且市场价格较高.  相似文献   

1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孙忠 《水产学报》2004,28(6):663-668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资料,研究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二长棘鲷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以0龄组为主,Ⅰ龄组次之,平均年龄为0.71龄.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的生长参数L∞=244.56mm,K=0.2313,t0=-1.1817,体重的生长拐点为3.71龄.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二长棘鲷群体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体早熟化,生长速度加快,捕捞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二长棘鲷幼鱼损害情况严重,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渔获组成、资源现状及生长特性,建议加强对二长棘鲷幼鱼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其资源.  相似文献   

20.
黑鲷与灰鳍鲷杂交育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鲷属于鲷科鲷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灰鳍鲷同属于鲷科鲷属,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黑鲷与灰鳍鲷杂交属于种间杂交。本研究利用科季繁殖的黑鲷种群与灰鳍鲷种群进行酱。用HCG与LHRH-A2催产,网相内自然受精。正交以黑鲷为♀,灰鳍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灰鳍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83%,反交组合为86%,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91%,反交为89%,该研究证明海水鲁种间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