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成为濒危种在自然界中已日趋减少,而且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丹顶鹤的繁殖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卵的受精率低,有些鹤虽然已具有适宜的饲养环境,饲料和光照等条件,但产的卵仍然不受精或受精率很低。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70年代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于鹤类繁殖在国外获得成功。1977年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Archibala.G. 对丹顶鹤进行人工授精实验,卵的受精率为87%(Archibala.G.1987)。1982年日本多摩动物公园对白枕鹤进行人工授精实验,所产的12枚卵中有4枚受精,受精率为33%。1983年进行人工授精实验,产卵8枚,其中3枚受精,受精率37.5%(东京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林甸地区是鹤类迁徙的主要停歇地,我国分布的9种鹤类中在此可见到6种,即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枕鹤(G·vipio)、灰鹤(G·grus)  相似文献   

3.
1985年4月--1991年9月,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43只,回收15只。分析环志鹤类的回收信息,提供了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丹顶鹤的越冬地点及迁徙路线的依据;本文还讨论了鹤类的捕损环志方法及影响回收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内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头鹤共4种7对鹤类自2004~2013年饲养管理及繁殖情况的总结,并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对比,得出在饲料的营养水平以及饲养环境相近的情况下,利用鹤类补卵的习性,通过捡卵人工孵化提高了鹤类的产卵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繁殖率。但同时长期人为干涉鹤类的产卵情况,有意识地增加鹤类产卵数量会导致降低种鹤的产卵年限、卵的受精率以及种卵的质量,从而降低鹤卵的孵化率、出雏率,以及鹤雏的质量,成活率降低。以亲鹤自然孵化以及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相结合的方式代替单纯的人工孵化减少了种鹤的产卵数量,但保持了鹤类原始行为,双亲共同孵化育雏使其关系更加亲密,更有利于繁殖行为的进行,同时提高了鹤雏的出雏率以及雏鹤的成活率,延长产卵年限。  相似文献   

5.
1998年4~8月对哈尔滨动物园人工繁殖的丹顶鹤、白枕鹤和蓑羽鹤雏鸟的体温进行了连续测量。1~11日龄,3种鹤雏鸟体温调节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白枕鹤-蓑羽鹤-丹顶鹤。12~16日龄,其顺序变为:蓑羽鹤-白枕鹤-丹顶鹤。17日龄后,丹顶鹤雏鸟体温调节能力跃居首位,其他2种鹤的雏鸟体温调节能力基本相同。丹顶鹤雏鸟体温达到恒定,体温调节能力完全建立的时间为20日龄,比另2种雏鸟体温达到恒定,体温调节能力完善的时间均提前。当3种鹤雏鸟体温调节机能发育完善之后,不再依赖于外界环境温度,靠自身内部器官的调节并借助于羽毛的保温性能,即可维持自身体温。  相似文献   

6.
丹顶鹤卵人工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丹顶鹤98、99年两个繁殖期所产卵的人工孵化情况为材料,研究丹顶鹤卵的特征、孵化周期及孵化过程中鹤卵的失重规律。结果表明:丹顶鹤卵重256克左右,呈椭圆形,鹤卵孵化期为32天左右。鹤卵的失重规律为前快、中慢、后快,认识鹤卵孵化过程中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7.
散放丹顶鹤配偶制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也是最早进行人工散放驯养繁殖的鹤类。从1979年以来,笔者在鹤类的人工散放驯养繁殖工作中,对丹顶鹤的配偶制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翠莲 《野生动物》1998,19(4):28-29
广州地处亚热带属于鹤类正常分布区之外、饲养和繁殖鹤类有一定难度。广州动物园利用饲养场内原有的水塘,填土改造以草胚、野芋、灌木等植物覆盖全场,并保持水土完好,使这一场地形成常年湿润,荫生植物繁茂,光照充足和遮阳合理的小气候环境,为鹤类的饲养繁殖创造了条件。经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等试验种鹤在此饲养、行为的观察及产卵结果表明,人工建造的这一湿地环境,符合鹤类生活要求。广州动物园的鹤类共有7种,一直在冈山的湖中岛饲养仅在80年代初有过一对丹顶鹤(Grusjoponensis)的两年繁殖史,获2仔其它鹤均无繁殖记…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到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采访,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我们省的省鸟丹顶鹤数量在急剧下降(1983年5月实地调查:丹顶鹤34只。1984年5月航空调查;丹顶鹤19只)。白枕鹤、蓑羽鹤的数量也都有明显减少(白枕鹤:1983年5月实地调查:20只左右,1984年5月航空调查:4只,蓑羽鹤:1983年5月实地调查:20只左右,1984年5月航空调查:4只)。这个极其重要的数字告诉我们,前后仅仅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兴凯湖中俄湿地鹤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兴凯湖是亚太地区水鸟重要的迁飞区和栖息地,在鹤类保护中占有特殊的地位。2005年中俄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开展了兴甄湖鹤类资源联合调查。调查总面积达3255km^2。共记录到鹤类3346只,其中丹顶鹤799只,白枕鹤2523只,白头鹤14只,蓑羽鹤3只,白鹤7只。还对兴凯湖流域鹤类生存环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区域鹤类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鹤形目,大型涉禽,因眼周裸露呈红色,又叫红面鹤。白枕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我园于1992年引进的成年雌鹤与园内自繁的雄  相似文献   

12.
鹤是鹤科各种类的泛称。世界上现存的鹤计有十五种,在中国有记录的有九种。即灰鹤、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白鹤、黑颈鹤、蓑羽鹤、赤颈鹤和加拿大鹤(本种偶见)。其中以丹顶鹤最为著名,通称“仙鹤”。鹤是世界著名文化鸟类。中国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爱鹤。在中国的诗歌词曲、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文艺雕塑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繁殖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和白枕鹤(G.vipio)的影响,2007和2008年夏季我们对该区域展开了全面地面调查;同时,通过解译1986、1995、2000和2005年4个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获取了沼泽湿地变化信息。对比1984和2008年两次全面调查结果,发现:1)丹顶鹤的数量基本稳定,维持在300只左右;而白枕鹤的数量呈现显著增加;2)两个年份中,丹顶鹤巢窝估计大抵相当,但两种鹤近90%的巢址均分布在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3)两种鹤类逐渐集中于3个分布区:抚远三角洲、挠力河和七星河中游,以及兴凯湖湿地;而不是以前的6个分布区。1986–2005年的2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45%。在不同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下,湿地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将湿地逐渐转变为水田和旱地。嘟噜河和阿布沁河的鹤类消失,主要原因就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沼泽湿地的破碎化和斑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适宜鹤类繁殖的栖息地势必越来越少。1984–1995年间,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到2008年,数量基本得以恢复。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2000年以后,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完善。其次,保护区的土地权属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江、洪河、挠力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拥有整个三江平原80%的鹤类种群。遗憾的是,在一些省级和市级保护区境内,本次调查期间,未发现有鹤类营巢繁殖。这可能与比较高的人为活动干扰有关。最后,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繁育中心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头鹤等7对种鹤自2005~2010年6年的饲养、繁殖情况进行总结、对比,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显示,饲料的营养水平对鹤类的繁殖有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5.
丹顶鹤雏鹤的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顶鹤 (Grusjaponensi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频危物种。野生种群数量 2 6 0 0多只。繁殖于中国的东北、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地 ,越冬于长江、黄河下游地区 ,尤以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为最多 ,达 10 0 0余只。丹顶鹤 3年性成熟 ,一雄一雌制 ,每年 4~ 6月份开始繁殖 ,野生时每窝产卵 1~ 2枚 ,极少数 3枚 ,人工驯养繁殖时可达 2 2枚 ;卵重 2 30~ 2 80克 ,长约 10 2毫米 ,宽约 6 1毫米 ;雌雄轮流孵化 ,孵化期 31~33天。丹顶鹤雏鹤为早成鸟 ,刚出壳的雏鹤全身被有浅棕黄色绒羽 ,其背部深 ,腹部浅 ,肩部为乳白色 ,嘴和腿为…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孵化、自然孵化两种方法,对笼养条件下白枕鹤卵孵化的温度、湿度、翻卵、凉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白枕鹤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白枕鹤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结果表明:白枕鹤的自然孵化率为100%,人工孵化率为75%.  相似文献   

17.
国际鹤类基金会的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附近,建于1973年。我们应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博士的邀请,于1985年4月24日至6月11日到基金会考察学习。基金会占地面积150英亩,现有两处饲养场和一处育雏场,均供鹤类科学研究用。共饲养11种鹤类,近百只。其中世界濒危鹤类有美洲鹤(Grus american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肉垂鹤(Bugeranus carunculatus)等6种计43只。现有职员11人,而他们在世界鹤类的人工孵化、精液冷冻、家养鹤的野化和生境重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现仅就基金会研究工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红嘴相思鸟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红嘴相思鸟生态学研究的初报。作者对红嘴相思鸟在金钟山北坡五种林型中的分布数量作了调查。红嘴相思鸟的繁殖期为3月—10月。每窝产卵3—4枚。卵均重3.1(2.9—3.3)克,大小为22.1(22.3—22.6)×15.7(15.1—16.0)毫米。雏鸟在巢期为10天。筑巢、孵卵、育雏皆由双亲担任。  相似文献   

19.
外贝加尔湖地区位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贝加尔湖以东,包括达乌尔大草原。达乌尔草原是几种鹤类如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重要的栖息地。作者研究了自1988年以来该地区的鹤类情况。丹顶鹤在该地区主要出现在Torey湖及额尔古纳河,这两处地方是丹顶鹤大陆种群繁殖区域的最西缘。1990年之前,在Torey湖有丹顶鹤的零星记录,2002–2007年,丹顶鹤开始在该地定期出现并繁殖。进入21世纪后,在额尔古纳河观察到3–4只丹顶鹤,此后鹤的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该年至少有30对鹤在河滩湿地繁殖。然而,2004年以来,随着额尔古纳河水位不断降低,湿地陆续干涸,丹顶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至4或7个。在额尔古纳河,丹顶鹤正面临着严重威胁,如频繁的春季焚烧、狩猎及水质污染。中俄双方需齐心协力共同保护丹顶鹤及其湿地生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白枕鹤、蓑羽鹤和灰鹤2004-2006年所产卵人工孵化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鹤卵前中期的孵化温度为37.6-37.8℃,相对湿度为48%。52%;孵化后期的温度为36.7-37℃,相对湿度为57%-62%;白枕鹤卵的人工孵化时间平均为30d2h,平均失重率为13.41%;蓑羽鹤卵的人工孵化时间平均为27d15h,平均失重率为15.06%;灰鹤卵的人工孵化时间平均为28d9h,平均失重率为15.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