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及分区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区域脆弱生态环境现状及特征,在分析脆弱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以甘肃省14个地区(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值。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分级,分区评述了不同脆弱生态环境区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研究对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易旱多灾,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矿山开采过度,水土流水严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化学品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植被覆盖以及土壤条件等方面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进行了探讨。针对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从遵守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良土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矿山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改善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干预程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对湘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区居民、工矿和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天然林破坏严重,生态功能减弱。相应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使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集水型生态农业与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是农业,其首要问题和最基本目标是解决农民脱贫。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重建与当地农民脱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适应该地区特点的集水型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并重。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森林是甘肃河西地区的生命线,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降雨减少,该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加之投入不足,管理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祁连山森林的生态系统日益脆弱,使整个河西地区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潜在的危机。要保持河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好林农、林牧矛盾,保持祁连山林区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该提出了评价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数学方法,并对黄土高原105个水土流失重点县进行了脆弱度指标计算。以脆弱度指标为依据,对黄土高原105个县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分区、按其脆弱状况,划分为强脆弱区;中脆弱区;轻脆弱区3个区。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及时掌握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完成了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高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微度和重度栅格比例分居最大和最小,潜在、轻度和中度比例依次递减,且轻度及以下栅格比例达到75%以上,该地区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整体趋势变化分析表明,15年内该地区脆弱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仅有6.92%,而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占据93.08%,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明显好转的变化状态。(4)驱动力分析表明,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主要驱使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因素,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较小部分地区的脆弱程度产生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并探讨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指导思想 ;(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建设之路 ;(3)实施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沙尘天气生态环境背景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尘暴是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沙漠及其临近地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据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已成了中国北方主要的沙尘中心和源地。内蒙古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风蚀沙漠化、盐渍化以及草场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沙尘天气肆虐该地区,受影响的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利用2000年5~10月份TM假彩色合成影像,解译并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状况和土壤侵蚀等信息和数据基础上,较全面分析了内蒙古沙尘源地的生态环境背景,并提出了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体系建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水土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利用,导致石羊河下游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由此引起防沙固沙林衰败死亡,沙漠化扩张速度加快,使得该区域成为我国当前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通过对石羊河下游民勤县的防风固沙体系建设发展历史、体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针对新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了防风固沙体系建设的免灌模式和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 ,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西部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特点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 ,介绍生态环境调控理论框架 ,以新疆博斯腾湖流域为例 ,介绍西部干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控模式 ,为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物元的特征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可拓物元.马尔科夫模型提出了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与预测的方法,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显示:可拓物元模型揭示2000~2005年间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转好,但11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状况存在一定差异;而马尔科夫预测表明,按照现有的治理模式,5~10年后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向"较好"方向演进.基于可拓物元法基础上的马尔科夫预测方法,可一定程度上对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趋势预测,但由于两模型本身假设的限制,在其具体应用中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家补偿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国家补偿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的经济支撑。但是这种补偿是政策性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补偿体系,难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效益体现在其持续性上。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补偿法律制度来解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在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建立健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补偿体系的形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全面客观地评价和预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0年临汾市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数据,从农业自然环境状况、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并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临汾市尧都区未来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质量等级从2001年的"差"变为2015年的"优";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不同乡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态保护力度等因素不同,导致全区农业生态环境格局分布的差异性以及空间演化的异质性;农业生产投入子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最大,表明了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显著影响;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度,尧都区应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提高林地指数,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合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改善农田排水系统,逐步加大生物农药施用量的比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研究能够有效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法是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一种定量模型。本研究采用改进的ESI模型,对2000—2010年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对吉林省各主要城市2010年的生态环境压力状态进行空间序列分析,以期为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随着经济发展,吉林省的生态环境压力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尤其2005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幅明显。并且2008年以来压力构成从生态环境污染型转变为资源能源消耗型。2010年的压力空间分布特征为:以长春市、吉林市为代表的吉林省中部地区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最大,东部地区较小,西部地区最小。长春、四平、松原、辽源、白城为资源能源消耗型压力,吉林、通化、白山、延边为生态环境污染型压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认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表现特征,结合生态环境潜在脆弱性、胁迫脆弱性、现实脆弱性,提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表明,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趋于缓和,2000年与1985年相比,变化主要集中在由较高脆弱性向较轻脆弱性转变,总面积为102 820.49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61%.同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生态脆弱性分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玲  吴咏梅  张敏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01-105,111,300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宁夏主要生态敏感问题,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分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4个等级,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盐池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区以及北部引黄灌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脆弱区以及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陶乐东部边缘区、中卫北部边缘区以及盐池的土地沙化严重地区。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演变、含义以及把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下的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建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运用GIS技术,计算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并从自然环境、灾害状况、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状况方面进行了空间分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说明自然条件对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主要作用,但灾害状况、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社会经济水平低。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三峡水库淹没面积大,移民人口数量多,大量的基础设施需复建,土地紧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在搞好移民迁建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大坝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