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IBDV具有高度传染性,在自然环境里极其稳定。针对IBD的治疗尚没有特效药物,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并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防控。传统的疫苗可分为两类:减毒苗与灭活苗。直到今天,尽管血清2型IBDV经常在鸡群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腔上囊炎、甘博罗病、传染性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  相似文献   

4.
尽管疫苗研制和抗体监测技术有进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及其相关的疾病仍有发生。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重复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但仍出现亚临床免疫抑制性 IBDV 感染。其原因可能是有 IBDV 血清学变异毒。在 IBDV 的两个抗原型(由北爱尔兰研究者命名为血清型Ⅰ和血清型Ⅱ)中,仅血清型Ⅰ引起发病。过去6年中,美国报道了在肉鸡中分离到血清Ⅰ型毒株,这些病毒可引起免疫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芪蓝抗毒饮单用及其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疫苗合用 ,对人工诱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雏鸡的死亡率、器官出血率、囊指数比、IBDV抗体效价和增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芪蓝抗毒饮无论单用或与IBDV疫苗合用均有较好的预防IBD的效果和增强免疫作用 ,能明显减轻IBDV引起的法氏囊损伤 ,早给药的效果略优于晚给药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该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主要侵害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美国鹧鸪(石鸡)在解剖和生理上与鸡相似,在生产实践中,能有效治疗鸡法氏囊病的高免卵黄抗体,也对临床上出现类似IBD症状的美国鹧鸪有疗效,为了进一步确定美国鹧鸪对IBDV的易感性而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淋巴细胞是IBDV的靶细胞,尤其B淋巴细胞是最主要的靶细胞,法氏囊是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免疫缺陷病,属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传  相似文献   

10.
朱子洁 《兽医导刊》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官,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l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幼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溶淋巴细胞性传染病,是世界各地危害养鸡业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目前该病有两个血清型,血清1型和2型,研究表明法氏囊血清1型有致病力,法氏囊血清2型没有致病力。该病最早是1957年在美国发生,我国在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可在不同宿主系统中增殖。本试验建立了简便、快速的多克隆AC—ELISA方法用于滴定不同宿主系统增殖的IBDV,并与滴定抗原的常规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本病一直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引起急性、高度接触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体。该病毒感染引起的高传染性和免疫抑制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周龄以下鸡群感染是导致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时诱发二次感染和对其他病原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IBDV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IBDV编码蛋白功能的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IBDV的致病机制,也为IBD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并能导致发病鸡的免疫抑制,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危害。赤峰地区,法氏囊病(IBD)的流行随着规模化养鸡业的发展而不断蔓延。据笔者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8.
用"黄连解毒汤"方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做治疗试验和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致鸡胚死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人工致病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愈率为83.3%,差异显著(P<0.05);临床治疗治愈率为90.2%.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疫苗的使用 ,曾使本病一度得到控制 ,但进入 80年代中期后 ,由于 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 (vv IBDV)的出现 ,经常导致免疫失败。虽然各国学者在 IBD疫苗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均未能从根本上扭转IBD流行日趋严重的现状 ,这可能与各地本病的流行病学、IBD疫苗本身质量、疫苗毒株的特点、疫苗的选择、鸡群的母源抗体、管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本文就 IBD免疫失败原因及机制做一探讨。1  IBDV变异株和 vv IBDV与免疫失败1985年 ,…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可达80%~100%),病程短(为“一过型”),呈典型的尖峰式死亡曲线。该病可诱发或继发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等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