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饱和流运移土壤溶质剖面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柱切割法获得了饱和流运移土柱在不同运移时间的土壤溶质(NH4^+)剖面分布曲线,并提出溶质运移初始穿透时间(T初)和完全穿透时间(T末)等概念以描述运移特征。在运移置换液浓度为0.04mol/L时,T初,T末分别为5、8左右,均比运移置换液浓度为0.08mol/L时的T初(3.5左右)和T末(6左右)大;而在运移初始穿透时间时,运移置换液浓度为0.04mol/L时的土壤平均吸持量为6.38~  相似文献   

2.
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溶质运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溶质运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DR测定溶质的浓度存在着上、下限。用Ca(NO3)2作示踪剂时,TDR测定的下限为40mg/L;温度是另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TDR的电阻值下降;不同流速和不同浓度均对溶质运移平衡时间有影响。由于重力势的作用,土柱上、下层之间达到平衡的时间也有显著的差异。实验中的淋洗平衡液不宜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用自来水  相似文献   

3.
在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含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把土壤溶质运移时间和运移距离看作影响土壤溶质运移的主要参数,建立2个输入单元和1个输出单元的三层BP网络,对一维垂直土柱Cd2 的穿透试验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其预测结果同数值解相比,R2=0.949,精度基本一致.可见BP网络预测模型反映了溶质穿透过程中,土壤溶质含量与运移时间和距离的动态关系;用BP网络预测土壤溶质含量的时空变化具有可行性,而且不需要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工作量大大减小,不需要测定水动力弥散系数、阻滞系数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迁移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一维土壤溶质运移在基本机制和形式上与化学色谱分析有相似性,将化学色谱理论应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得到了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解析解与常用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具有相似的结果.同时,土柱试验表明,色谱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仅部分时段模拟结果稍低于试验值,这可能由于色谱塔板模型尚未考虑水动力弥散作用和其中采用一阶近似有关.说明色谱塔板理论可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为认识土壤溶质运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农田土壤中的运移及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分析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我国7种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趋势及其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试验用添加含有Cu(20 mg·L-1)的人工污水以相当于水作4年、旱作10年的灌溉量(20 L)进行土柱淋溶实验,并应用Hydrus-1D软件对Cu在土壤中的运移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黑土、黄潮土和黄绵土对Cu的吸附性能很强,淋出液中Cu浓度低于地下水水质Ⅱ类标准,污水灌溉风险较低,进入土壤中的Cu主要积累在0~5 cm表层,确定性平衡模型(DEM)可以对Cu在黑土、黄潮土和黄绵土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拟合;红壤、灰潮土和2种水稻土对Cu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土壤的Cu含量超过了土壤对它的吸持固定能力,Cu在较短时间里即可穿透土体,对地下水及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污水灌溉风险较大,化学非平衡两点模型(TSM)对Cu在红壤、灰潮土和2种水稻土中的运移有较好的拟舍效果.从Cu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及拟合过程来看,土壤对Cu的吸附性能是决定Cu在土壤中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它从宏观上决定了Cu在土壤中迁移、积累的全过程,也是导致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7种农田土壤中迁移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溶质优先运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上游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土柱装置,以KNO3和KBr作为示踪试剂,采用集中输入(脉冲输入)和稳定均匀输入(阶跃输入)两种基本类型,通过淋洗液和出流液的浓度和体积变化获得穿透曲线对研究区域优先流及溶质优先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是优先流及优先迁移的典型区域,其优先流运移过程可以分成5个区域,土壤优先流过程引起溶质的快速大量迁移,导致土壤深层和地下水中溶质浓度快速提高,增加了深层土壤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吸附性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溶质运移机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理论、Laplace变换、超几何方程和特征有限元法,对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稳定流条件下,考虑随深度变化的一阶降解和随深度变化的线性平衡吸附时,一维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方程;在初始浓度为0,半无限一维空间内第一类边界条件下,推导出了溶质相对浓度的准解析表达式;用特征有限元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结论】对比数值解和准解析解的计算数据可以看出,本研究所得准解析解是正确的;同时,数值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很小,所得数值模型能满足实际工作对计算精度的要求,可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土娄土不同土壤液土比条件下 NH+4 饱和流运移试验 ,定量描述了土壤液土比对 NH+4 运移阻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液土比由 0 .36 72增加到 0 .7134 ,相应的 NH+4 饱和流运移阻滞因子由 7.494减小到4.40 9,具有明显的土壤液土比效应 ;NH+4 饱和流运移阻滞因子与土壤液土比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再生水灌溉下原污灌区土壤中主要盐分离子交换运移规律,采用有污水灌溉背景的两种质地土壤,根据再生水的基本性质及其盐分离子组分.配制4种浓度水平的入渗液,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在低Na+配制液淋洗下的穿透曲线都出现下凹现象,但Na+在壤土中富集的表现并不显著,而在粉质砂壤土中部分Na+吸附累积时间较长;模拟再生水入渗溶液中不同组分的盐分离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污灌土壤中发生的离子化学反应的进行,导致各处理下Na+穿透时间发生显著差异;长期再生水灌溉会对HCO-3含虽较高且粉粒比重大的土壤的人渗等性能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稀土金属改性生物炭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运移行为,本研究选择常见稀土元素镧制备改性生物炭,并经球磨后制成镧改性生物炭细颗粒(La-BC),采用柱实验分别从流速、pH、离子强度和腐植酸浓度4个方面来研究La-BC单独运移和与Cr(Ⅵ)共运移时其在饱和均质石英砂介质中的运移和滞留规律。研究表明:流速从1.0 mL·min-1增至1.5 mL·min-1时,单独运移实验出流液中La-BC的质量回收率由58.0%增至73.4%,共运移实验出流液中La-BC的质量回收率为78.7%~80.1%。pH从5升至7时,La-BC单独运移及共运移时的穿透曲线的相对浓度(Ct/C0)峰值分别从0.66增至0.93和从0.80增至0.85。离子强度增至5 mmol·L-1时,La-BC单独运移时的Ct/C0峰值降低至0.05,与Cr(Ⅵ)共运移时La-BC的穿透峰值为0.81~0.75。腐植酸浓度由0增至10 mg·L-1时,La-...  相似文献   

11.
The traditional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ADE) and the mobile-immobile model (MIM) are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solute transport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However, the fitness of the two models is case-dependent. In this paper, the transport of conservative, adsorbing and degradable solutes through a 1 m heterogeneous soil column under steady flow condition was simulated by ADE and MIM,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 that MIM tends to prolong the breakthrough process and decrease peak concentration for all three solutes, and tailing and skewness are more pronounced with increasing dispersivity. Breakthrough curves of the adsorbing solute simulated by MIM are less sensitive to the retardation factor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simulated by ADE.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of degradable solute obtained by MIM and ADE nearly overlap with a high degradation rate coefficient, indicating that MIM and ADE perform similarly for simulating degradable solute transport when biochemical degradation prevails over the mass exchange between mobile and immobile zon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dispersivity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when MIM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degradable solute transport and/or ADE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adsorbing solute transport in highly dispersive soils.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不动水体对溶质运移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细砂土柱实验研究了保守性物质在土壤中运移特性,并采用考虑不动水体和忽略不动水体两种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发现,考虑不可动水体和忽略不可动水体的数学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平均误差分别为5%~10%和9%~15%,表明考虑不动水体的土壤溶质运移数学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溶质的对流弥散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13.
赵华  曹云英  季本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357-359,378
生物对环境胁迫的普遍适应是积累细胞相容性物质 ,应用转基因技术向一些植物导入这些相容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可以提高植物抗性 ,并能分析细胞相容性物质的抗性机理。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西北黄土地区土壤击溅侵蚀特点,结合土壤溶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推求了黄土坡面溶质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动力模拟模型,并利用实测资料得到了径流Ca~(2+)动力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水涝胁迫对银杏内源激素和细胞溶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嵩涛  刘国琴  樊卫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292-1294,1318
研究了水涝胁迫对银杏叶片中内源激素和细胞溶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涝胁迫使银杏叶片中GA1+3I、AA和ZRs含量明显降低,在受涝后的第35天时,银杏叶片中的GA1+3I、AA和ZRs含量分别降为7.13、3.27、9.67 nmol/g。正常情况下,银杏叶片中ABA含量在4.74~8.57 nmol/g,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受涝后的第51、01、5、20、25天,银杏叶片中ABA含量分别为15.35、18.41、20.56、22.632、4.91 nmol/g,明显比对照高,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增加的幅度呈上升趋势。水涝胁迫使银杏叶片中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蔗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而使银杏叶片中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正常情况下,银杏叶片脯氨酸含量在22.21~30.08 mg/g,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受涝后,银杏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6.
以2龄初的甘蓝夜蛾幼虫为供试虫,通过生物测定确定荧光素钠、活性碳、黑色素3种物质对MbNPV的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0.1%的黑色素对MbNPV的光保护作用最强,紫外光照20、40、60 min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7.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渗透胁迫的方法,研究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中几种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探讨藜的耐旱机理。  相似文献   

18.
植物抗逆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及其转基因工程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综述了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的生理功能 ,并论述了渗透调节物质的作用机制 .还综述了几种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其中关键酶的基因克隆 ,及其基因工程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同时 ,就有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相似文献   

19.
旱后复水激发玉米根系功能补偿效应的生理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干湿交替环境下植物或栽培作物发生补偿效应的生理学机制,为现代生物学节水的实践研究以及植物抗旱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琼脂-聚乙二醇(Agar-PEG)培养介质中,从根系结构变化、C、N代谢、渗透调节以及活性氧防御系统的优化等方面,对旱后复水诱导玉米根系功能发生补偿效应的生理学机制进行初探。【结果】干旱胁迫下玉米根系活力明显减弱,而复水后,随着复水时间的推移,诱发出大量的新侧根和根毛,代谢功能增强,补偿或部分补偿了干旱胁迫造成的危害。可溶性糖在体内进行了重新分配,运往根系的可溶性糖显著增多。除Gly和Ala含量在干湿交替处理和干旱胁迫处理中无差异外,复水处理的其他游离氨基酸及其总量均介于一直胁迫和一直湿润处理之间,而且两两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复水处理在维持根系较低的O2-和H2O2含量的同时,提高了SOD和CAT的活性,减小了膜脂过氧化危害和离子泄露,具有预警作用。【结论】旱后复水玉米光合产物向根系的重新分配、Pro和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增加、活性氧清除和防御系统的优化、以及新生侧根和根毛的形成,可能正是干湿交替水环境下玉米根系功能产生补偿效应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