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郑州市嵩山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的控制和影响。本文以郑州市嵩山的农林复合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探讨非点源污染调控的景观生态学途径:第一阶段为景观生态调查。了解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判定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关键环节,明晰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源"斑块及其生态过程,确定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的反馈关系;第二阶段为景观生态规划。斑块水平上,选取最佳管理措施(BMPs),评定应用效果;景观水平上,增加新的景观要素,调整"源"、"汇"景观斑块类型,评估景观水平调控效果;第三阶段为景观生态管理。从斑块和景观两种水平进行小流域景观生态建设,逐步实施BMPs,实现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增强景观异质性,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强度,达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汉北太子湖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并采样检测,得到武汉经济开发区北太子湖水质现状及实际入湖污染量,并以此估算了湖泊降解系数,参照吉奈尔-狄龙(Kirchner-Dillon)模型计算得到了湖泊的水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COD)水环境容量为322.19t/a,总氮水环境容量为38.29t/a,总磷水环境容量为1.09t/a。水环境容量表示水体可容纳污染量的上限,也可作为其净化及稀释能力的度量。北太子湖的污染物需削减量如下:化学需氧量为0t/a,未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总磷为2.16t/a,超出水体自净能力198%;总氮为0.26t/a,超出水体自净能力6.7%。北太子湖水体总磷排放量严重超标,需放在污染治理的首位。  相似文献   

3.
对泸沽湖(四川境内)水质现状及2007~2014年污染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泸沽湖(四川境内)人口活动较集中的草海长桥是污染最突出的区域,多年水质类别为IV~V类,营养程度为中营养~富营养,其他区域水质状态良好,水质类别为II类;通过污染源调查,泸沽湖污染主要来源于流域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固废污染等,周边废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约为:COD155t/年、氨氮21t/年、总磷3t/年、总氮34t/年。针对调查情况,从控制流域污染、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泸沽湖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东湖、西湖、游船区及微湿地开展水质监测、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测定,对比分析了汉石桥湿地各区域水质,结果表明:湿地总氮、总磷的去除率为92.3%、79.0%,汉石桥湿地每年可净化总氮43.79t、总磷4.00t;利用替代费用法,计算出汉石桥湿地水质净化价值为1 684.03万元。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14年例行监测数据对沱江成都段水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沱江成都段在2014年间,氨氮最高超标倍数为3.69倍,总磷最高超标倍数为1.50倍。显示污染类型以氮磷类和有机类为主。2005~2014年间,污染河段范围增大的同时,超标河段的污染程度也有所加重,主要污染河段出现在毗河和中河。2013年成都市沱江流域COD排放量6.89万t,氨氮排放量0.81万t,总磷排放量0.16万t,分别占成都市排放总量的36.3%、36.6%和42.5%。其排放以城镇生活源和农业源排放为主。在此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太原汾河公园水体质量和污染状况,采集汾河4个河流段共20个表层水样,通过水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其水温、pH值、溶解氧、浑浊度、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15个理化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太原汾河公园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水标准,其中S1、S2、S3段主要污染指标为COD、总氮,S4段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水质较好的段依次为S4、S2、S3、S1;主要污染物源于生活和农业。  相似文献   

7.
TMDL计划在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 《绿色科技》2012,(10):122-125
概述了美国环保局提出的最大日负荷量(TMDL)计划的概念、目标及具体实施步骤,其实践表明:TMDL计划对改善水质是行之有效的。讨论分析了与美国TMDL计划实施过程相比,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TMDL计划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流域水生态健康为出发点,结合我国流域实际情况,重视非点源污染,开发简单、经济、实用的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制订了适宜我国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TMDL计划,并结合其他污染控制措施,以最终实现流域水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8.
选用2009—202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基于库兹涅茨曲线进一步实证分析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面源污染与农业人均收入符合EKC曲线的拟合结果,并得出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并未达到拐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还存在同步增长的趋势,但其总磷、总氮排放量及污染占比均大幅下降,说明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政府环境政策干预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检测水平提升、农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会使拐点提前达到,并很快进入反向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水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议题。农业污染面源对水体污染负荷较大,污染较为严重,总磷及总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水体污染物排放量50%以上。通过对一污普和二污普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2007年和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非点源污染调查与评价、污染负荷与模型模拟、影响因素及机理、污染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现状。结果表明:①非点源污染物研究以N、P、COD居多,重金属、POPs等研究较少;②污染负荷估算以经验方法或引用外国模型模拟为主;自主开发模型鲜有运用;③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集中在降雨、施肥、土地利用等方面对产污的影响,污染来源、产污、迁移途径及转化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④污染防治多以对策建议为主,可操性不强。今后应着力于城镇非点源污染、内源污染、污染物毒性、排污权交易等领域的研究;尝试建立非点源污染数据库,开发自主模型,探索核素示踪法、最佳管理措施等方法的应用,为区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通顺河水质现状及主要的污染源进行了分析和核算。结果表明:总磷、氨氮和COD是通顺河主要超标因子,且污染来源主要是畜禽养殖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针对通顺河水环境容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流域环境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区森林面积增加对产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评价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指导林水协调的林业发展和森林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多年在黄土高原、泾河流域、六盘山区开展的森林产流影响的多尺度研究结果。[结果]在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林地平均年径流(16 mm)比非林地(39 mm)减少59%;在典型流域尺度(泾河干流上游流域),森林年均产水量(76 mm)比自然草地减少51%,其中,半湿润土石山区的森林年均产水量(88.8 mm)比自然草地减少58%;在典型小流域尺度(半湿润的香水河小流域),完全覆盖森林后的年均产流比无森林覆盖情景减少59%。森林增加导致的年产流减幅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年份会更大,并可能超过100%,如年降水量低于450 mm的黄土流域、半干旱的泾河上游黄土区的林地及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的坡面乔木林分样地,其年产水量常为零或负值,即需消耗土壤水分和坡上汇入径流等维持生存。低度间伐不能显著减少森林蒸散耗水。[结论]在黄土高原研究的小流域、流域和区域空间尺度内,造林减少年产流量的平均幅度都在50%~60%以上,且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可达到100%,并因消耗降水外的其他水源而出现负产流。需依据水分承载力合理选择待恢复植被类型和确定森林覆盖率,这是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和实现林水协调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农田景观生态结构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入手,综述了影响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因素复杂多样,不同化肥、农药使用量、使用方式和季节,农田耕作措施、灌溉方式在非点源污染形成中起了不同作用;并分析了通过农田景观设计来控制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对迤者小流域径流场降雨、产流和产沙进行了观测,了解小流域的产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并通过分析了解等高反坡阶对坡面产流产沙的控制作用,用量化指标评价了该流域产流产沙输出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的总体效果,为以后的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苏南某复合污染型支浜,以"点-线-管-面"为综合治理思路,开展了太湖流域复合污染型支浜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案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结果表明:通过对该河段采取点源污染控制、线性生态修复、面源污染拦截、智慧小流域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支浜水质指标得到较大改善,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从0.8 mg/L上升到6.3 mg/L,总氮、总磷、COD最大削减率分别达到了83%,75%,42%,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指标。  相似文献   

16.
非点源污染作为目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已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领域。而林业非点源污染对山区、丘陵等区域地表水体的水质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采伐、整地、使用化学物质和林火等林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更大,因此开展林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DEM为基础数据,通过水文分析将研究区自动分割成28个小流域,并分别提取各个小流域的沟壑密度、平均坡度、平均坡长、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建立地形因子间的回归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将小流域划分为6种类型,并采用C5.0算法发现各个类型的基本特征,该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地形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雷竹集约栽培对周边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雷竹集约化栽培对周边河流水质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雷竹栽培区与天然林区河流各设置3个水质监测断面,于2006年5月-2007年5月每2个月进行采样,对主要水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竹栽培区河流水质状况明显差于天然林区,水体中所有水化指标均表现为雷竹栽培区高于天然林区.总氮、硝氮、氨氮和有机氮含量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而总磷、可溶性碳、COD、BOD5含量则表现为丰水期小于枯水期.雷竹栽培区水体中总氮含量年均达4.24 mg·L-1,是天然林区水体的3.15倍,硝氮含量为2.01 mg·L-1,是天然林区的5.07倍,氨氮含量为0.07 mg·L-1,比栽培区水体高0.66倍;水体中总磷含量雷竹栽培区平均达0.05 mg·L-1,是天然林区的2.39倍;可溶性碳含量平均达17.78 mg·L-1,比天然林区高出2.87倍.雷竹集约化栽培引起了周边水体氮、磷和可溶性碳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某市城区河段的水体环境质量,采用单因子水质标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水质评价法以及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法对该市城区河段的水质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该市城区河段城区河段的水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整个河段目前处于Ⅳ类水体。除pH值、电导率以及氧化还原电位以外,溶解氧、氨氮、总磷以及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均受到了不同程度人为活动的影响;(2)水质综合评价发现,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3.414,综合水质评价级别为Ⅳ级,总体水质较差,特别是3号支流与主流域交汇处下游约500 m处为劣Ⅴ类水体;(3)城区河段总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以3号支流与主流域交汇处下游约500 m最为突出,为最高重富营养化状态。总体来说,商业街和3号支流与主流域交汇处下游约500 m处受污染相对严重;该市城区河段总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了总氮、总磷两种具有水体富营养化表征的指标,在ARCGIS9.2软件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对其空间插值的方式,得出了整个水域总氮总磷的分布图。结果显示:总磷和总氮在水域入口处浓度达到最大,并且顺着水流的方向逐渐减少。水域中总磷和总氮的主要来源是泥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输入。水域总体水平上(平均值)总磷达国家三类标准,总氮超国家五类标准,水域营养化主要总氮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