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从1只病死孔雀的肝、脾及脑组织悬浊液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和HI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及荧光PCR试验,证明该病毒为新城疫病毒.取其肝及心血做细菌分离培养,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及各多种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动物试验结果证明其具有致病性.由此说明,该孔雀死于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为对1例疑似新城疫病死孔雀进行确诊,采集病死孔雀的心、脾、肺制成匀浆,接种9~11日龄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并采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孔雀死于新城疫。  相似文献   

3.
2018年12月份,滨州市某孔雀养殖场的部分孔雀出现了咳嗽、肿脸、粪便发绿发黑等情况,场主给发病孔雀用了多种抗生素,疗效均不明显,且该场孔雀自首例发病已两个月,累计死亡20多只,还有100只正在发病,基本都是小孔雀。实验室接到病例后立即采样,进行病毒PCR检测、细菌分离纯化培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均为阴性,仅分离到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为头孢类药物,根据此结果指导该场临床科学用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孔雀新城疫的诊断和防制薄清如陈琨黄新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动植物检疫局,广东珠海519020)1996年5月,广东某孔雀养殖场养殖的孔雀突然开始死亡,临诊上表现为下痢、呼吸困难,并伴有神经症状,经病理学、血清学试验、病毒分离证实其为新城疫病毒感染。报...  相似文献   

5.
2015年年初聊城市某单位饲养的孔雀有3只发病死亡,为确定病原,笔者对病死孔雀的喉拭子、肝脏、肺脏分别进行了病毒的鸡胚培养,细菌的分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孔雀发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共感染所致,无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的感染,采取了消毒、隔离、敏感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后,再无发病。  相似文献   

6.
从豫北某蛋鸡场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HA试验、HI试验、电镜观察、回归试验确认所分离毒株为新城疫病毒,经对分离株MDT、ICPI测定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强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抗原性变异检测和基因型鉴定,证明为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用新城疫Lasota株和新城疫Ⅶ型毒株制备成新城疫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在河南一些种鸡场和蛋鸡场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病死孔雀中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患新城疫的病死孔雀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试验测定鸡胚最小致死量(EMLD),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血凝素热稳定性,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及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为新城疫嗜内脏速发型毒株.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笔者解剖了泰州市某鸡场送检发病鸡、病死鸡9只,发现6只均出现以肝周炎、气囊炎、肌胃角质层下有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乳头、直肠和泄殖腔出血,气管喉头有大量粘液为主要病理变化,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和病毒分离和鉴定。细菌分离试验结果显示其生长特点、形态特征、生化试验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点。同时,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9日龄非免疫鸡胚,做HA、HI试验,结果显示病毒的血凝特性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出了新城疫病毒。由此可断定,该鸡群混合感染了新城疫病毒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9.
采集某养鸡场病料进行细菌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初诊为大肠杆菌与新城疫病毒的混合感染,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该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O111,对头孢西丁和呋喃妥因敏感,但对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有耐药性。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病毒的血凝特性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出了新城疫病毒,鸡胚平均死亡时间测定显示该病毒为强毒株。  相似文献   

10.
新城疫强毒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初山东省某肉种鸡场发病,产蛋率降低50%左右.取病料进行10日龄SPF鸡胚接种试验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HA试验具有血凝性,经NDV和AIV-H5、AIV-H9单因子阳性血清HI试验,分离株能被NDV La Sota株阳性血清中和,动物回归试验鸡出现典型的新城疫症状,证明是新城疫病毒.进行MDT、ICPI和IVPI等毒力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的MDT为52 h;ICPI为2;IVPI为2.6.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1.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31 free-roaming peafowl from three zoos in Michigan were tested serologically. Antibody titers were present against avian adenovirus and Bordetella avium in 19.3% and 61.3% of the samples, respectively. Serum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s were positive for Mycoplasma meleagridis and Mycoplasma synoviae in 3.2% and 38.7% of the samples, respectively. All birds were seronegative for avian influenza,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West Nile virus,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Salmonella pullorum,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Giardia sp. No parasites were seen in blood smears. Cloacal swabs were cultured for anaerobic, aerobic, and microaerophilic bacteria.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cultured most frequently from 64.5% and 29% of the samples, respectively, whereas Salmonella sp. and Campylobacter sp. were not isolated. Fecal samples contained moderate numbers of ascarid and Capillaria sp. ova and coccidian oocysts. Female biting lice (Goniodes gigas) were identified on three birds.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患病鸭群7只病死雏鸭进行了剖检,无菌采取鸭心血、肝脏、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分离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和4株大肠杆菌。初步确定这起雏鸭死亡的原因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致。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细菌分离培养、培养特性鉴定和生化试验,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症.制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无菌采集病死红腹锦鸡肝脏、脾脏和心血,接种多种培养基分离细菌。以生化试验和小鼠攻毒试验,鉴定分离细菌及其致病性。采用PCR方法扩增分离细菌16S rRNA,测定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大肠杆菌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细菌为大肠杆菌,可以致小鼠死亡。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大肠杆菌相应基因同源性超过99%。由此证明,该红腹锦鸡死于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4.
吉林白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药物 ,有效防治鹅大肠杆菌病 ,采取病鹅的肝、心血作细菌的分离培养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和多种糖发酵试验以及VP、MR试验 ,鉴定该细菌为大肠杆菌 ;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 ,测定了 10种药物对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从中筛选出最有效的抗大肠杆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肇东市某商品猪场内仔猪大批发病,病猪精神状态极差、发热、食欲下降、拉白色糊状并伴有腥臭味的粪便,有些迅速死亡但死亡率不高。为确诊此批病猪,运用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病理解剖观察等手段初步判定为大肠杆菌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根据其剖解现象使用细菌学检测和PCR技术对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大肠杆菌、放线杆菌及链球菌进行检测。SS培养基培养出的菌落形态为圆形半透明的小凸起,革兰氏染色镜检后观察到是革兰氏阴性杆菌。PCR检测结果显示猪瘟病毒为阳性。最终确诊为大肠杆菌和猪瘟病毒混合感染。通过对分离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环丙沙、硫酸阿米卡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腹泻犊牛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某奶牛场一起犊牛腹泻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无菌采集腹泻犊牛肝脏和脾脏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被检测病料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腺病毒7型(BAdV-7)、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分别从脾脏和肝脏组织分离培养到2株细菌,其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与大肠埃希菌高度相似,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为100%;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菌能致试验小鼠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呋辛、恩诺沙星不敏感;临床选择敏感药物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犊牛腹泻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鉴定发病鹌鹑的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方法:从发病鹌鹑的肝脏和心脏等组织,分离细菌,进行纯化培养、生化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经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用13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复达欣、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沙门氏菌对复达欣、新霉素、氟哌酸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药敏试验结果为规模化鹌鹑养殖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长春地区某仓鼠饲养场中仓鼠急性死亡的原因及应对该突发性疾病,对死亡仓鼠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分离得到1株细菌,通过对该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PCR鉴定和23S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判定该分离菌为1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该菌可致仓鼠突发急性致死性大肠杆菌病,死亡率达到100%,死亡小鼠出现胃肠道极度膨胀的典型症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复方新诺明(SXT)有很强的耐药性,可用庆大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结果为探讨急性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鸡源大肠杆菌强毒株耐药基因的定位及耐药质粒消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强毒株的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送检病死鸡的肝脏、心脏中分离鉴定致病菌,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分离菌的耐药质粒,转化入基因工程菌JM109,通过质粒纯化、电泳和药敏试验对耐药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并用艾叶水煮液对该菌株进行体外耐药质粒消除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到1株强毒力鸡源大肠杆菌,该菌呈多重耐药性,且仅对氟奇霉素和链霉素敏感;由质粒转化和药敏试验结果可初步将耐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基因定位于耐药质粒上,并可随质粒的转移而使转化菌获得耐药性;用艾叶水煮液可使该菌的耐药质粒消除率达60%;质粒消除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消除耐药质粒的细菌恢复了对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分别位于质粒和染色体上,艾叶对耐药质粒有较强的消除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20.
从珠三角某鸽场病死鸽中无菌操作采取心血、肝脏、脑、脾脏,接种于麦氏培养基和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琼脂培养基,经细菌纯化、镜检、生化试验、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0只病鸽有8只分离到沙门氏菌,阳性率为26.7%;10只分离到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3.3%;其中6只同时分离到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率为20.0%。经病毒分离培养、PCR检测,结果显示从6个混合样品中分离到5株副黏病毒,分离率为83.3%。结果表明,该鸽场鸽群发生了副黏病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本试验对珠三角鸽场近年较常发生的、以乳鸽较严重发病死亡的典型疫情作了较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