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在环境中的传递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情况不容乐观,因而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超级细菌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已经超过了新型抗菌药研发并投入临床使用的速度。细菌耐药性在环境中的传递是细菌耐药性广泛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论文以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为讨论对象,从细菌耐药性在环境中的传递方式和畜牧行业对细菌耐药性在环境中传递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细菌耐药性的传递特性及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并对目前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一些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未来抗菌药耐药基因去除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对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抗菌药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养殖过程中不科学、盲目的滥用抗菌药,很多致病性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菌药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不但造成药物浪费,而且还延误病情,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各种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因此,通过药敏试验,掌握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抗菌药在预防、控制、治疗疾病及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促进了全球畜牧业的发展。但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畜产贸易的全球化,细菌耐药性在国际间开始传播,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监测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是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必要工作。为了解全球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第6版《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监测报告》。分析发现:2020年美洲较多国家/地区允许使用抗菌药饲料添加剂,但趋向使用黄霉素等不易产生耐药性的非重要抗菌药;亚太地区允许使用抗菌药物添加剂的国家/地区数量下降最多,对使用抗菌药添加剂的管理日趋规范;亚太地区养殖量与美洲相当,是欧洲的2倍,但2018年兽用抗菌药总用量是美洲的2倍、欧洲的6倍,单位动物用量是美洲的1.5倍、欧洲的2倍,总体用药量和单位用药量均偏高。值得肯定的是,亚太地区兽用抗菌药使用量下降幅度最大,较2016年下降59%,是美欧地区同比降幅的2倍,兽用抗菌药减量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元件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的正确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型抗菌药的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主要探讨救必应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细菌传代的体外抑菌活性。制备救必应中药血清,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体外检测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然后救必应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细菌传代。救必应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细菌传代对耐药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救必应中药血清可明显地增强β-内酰胺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喹诺酮类抗菌药和卡巴氧类抗菌药对耐药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细菌的影响,在环丙沙星作用于土壤后第35天,对纯培养法分离的土壤细菌进行了计数,并对土壤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药物组的细菌总数均低于对照组,且药物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在供试的20种抗菌药中,环丙沙星敏感菌对其中的12种药物的敏感性与环丙沙星耐药菌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及耐药性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发新的抗菌药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动物源细菌的抗菌耐药情况,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针对常见的七大类抗菌药物,阐述了它们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国内流行现状。有研究显示:动物源细菌对各类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基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流行率和检测率较高的耐药基因多数能在质粒、整合子、转座子等移动元件上被检出,并以水平传播的方式扩散;同一质粒上检测出数种耐药基因,这些质粒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监管部门出台相应控制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诺氟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细菌的影响,在诺氟沙星作用于土壤后第35天对纯培养法分离的土壤细菌进行计数,并对土壤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药物组的细菌总数均低于对照组,且药物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在供试的20种抗菌药中,诺氟沙星敏感菌对其中18种药物的敏感性与诺氟沙星耐药菌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恩诺沙星对土壤细菌数量及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兽药吸收进入动物机体后,少部分药物将残留于动物组织细胞内,而大部分药物将排泄到体外,最终进入生态环境中,且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为了解恩诺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细菌的影响,在恩诺沙星作用于土壤后第35天,对纯培养法分离的土壤细菌进行了计数,并对土壤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药物组的细菌总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药物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在供试的19种抗菌药中,恩诺沙星敏感菌对其中的16种药物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恩诺沙星耐药菌(P〈0.01)。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上的广泛应用,药物残留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了解硫酸黏菌素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细菌数量和耐药性的影响,本实验对硫酸黏菌素作用35 d后用纯培养法分离的土壤细菌进行了计数,并对作用70 d后的土壤优势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土壤细菌总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培养分离的细菌数量与药物浓度成反比;在供试的13种抗菌药中,硫酸黏菌素敏感菌对其中的11种药物的敏感性与硫酸黏菌素耐药菌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周元铎 《广西蚕业》2005,42(4):65-66
家蚕细菌病是养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药种类很多,适合蚕用却少。生产上乱用、目前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使用抗细菌药。抗菌滥用抗菌药的现象既普遍,又严重,有些司题令蚕农疑惑,为服务生产,谨此抛砖浅释。  相似文献   

15.
《北方牧业》2012,(5):29
正1一般性措施1.1对疫病做出准确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这就要求基层兽医人员提高诊断技能和加强相关医疗知识,对症下药。掌握用药常识,先窄谱后广谱,先一线后二线的给药顺序及联合用药,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不要盲目的使用抗菌药。在使用抗菌药治疗疾病前,有条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给养猪业造成最大危害的是传染病。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病毒、细菌(包括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称为抗菌药。大多数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但可控制其继发感染),主要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兽医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余晓洁 《养猪》2011,(2):13-13
著名消化病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日前表示,生活中,不少人腹泻后吃抗菌药,不仅止不住,反倒越发厉害了。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体非常重要。自然界供给人体能量最多的物质是多糖,多糖必须通过细菌发酵,才能被人体吸收。世界上已发现的细菌有上十万种,只有少数菌种在特定条件下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8.
氟苯尼考胁迫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土壤中残留氟苯尼考对土壤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在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氟苯尼考,于添加药物后第14天、28天、56天采集土壤样品分离细菌,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进行细菌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试验,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用药前后分离的氟苯尼考敏感菌和耐药菌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残留的浓度越大,耐药菌的数量也就越多;在供试的18种抗菌药中,氟苯尼考敏感菌对其中的9种药物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氟苯尼考耐药菌(P<0.01)。  相似文献   

19.
<正>在毛皮动物养殖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养殖场主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诸多的误区,现就这些误区进行归纳与分析。误区一:发病用药就用抗菌药许多养殖户认为抗菌药可治疗任何感染,只要动物发病就用抗菌药。其实,抗菌药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仅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病毒性疾病、伤风、寄生虫病,用抗菌药治疗是无效的。误区二:抗菌药是消炎药抗菌药和消炎药是不同的两类药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验室方法分离鉴定了引起猪腹泻的细菌,并对分离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和对24种抗菌药、5种复方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分离细菌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有的且产生ESBL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兽医临床中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均产生耐药;对粘杆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联用能使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s)降低,因此复方β-内酰胺类药物是治疗猪腹泻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