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小反刍兽疫疫情多发,呈地方性流行。2007年,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2013年12月份以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先后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为有效保障养羊生产和羊肉市场供给,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我们就大家关注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小反刍兽疫防控专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总兽医师王志亮。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全球流行情况如何,有什么危害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小反刍兽疫病毒不感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相似文献   

2.
小反刍兽疫作为外来动物疫病,于2014年初在娄底市自首次发生,给娄底市的养羊业造成了较大损失。2016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为各地消灭小反刍兽疫提供了科学指导。笔者结合该计划,就娄底市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羊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易感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对肉羊养殖产业危害大。文章作者结合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验,从小反刍兽疫的危害、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四方面阐述保靖县防控小反刍兽疫的经验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5年12月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全面启动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行动[6].为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落实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确保养羊业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基层防控经验,对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实施措施做了几条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PPR),曾被称小反刍兽伪牛瘟、小反刍兽瘟疫、山羊瘟病、绵羊和山羊瘟疫,胃肠炎一肺炎综合征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小反刍兽类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942年,该病首先在非洲的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发生,给小反刍动物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灾害。2007年7月我国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生,但已基本控制。限于国内介绍该病的资料文献很少,为了在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时能采取紧急措施,使其及时得到预防、控制和扑灭,笔者将该病的有关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3年12月份以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先后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给养羊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1病原及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弱,50℃的温度60分钟  相似文献   

7.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烈性和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羊瘟",易感动物包括山羊、绵羊及野生小反刍动物。该病呈全球性自西向东的流行趋势,主要特征是发热、口腔炎、结膜炎、肠胃炎和肺炎。对我国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规定的重点防范的外来疫病病种。我国2007年在西藏首次发现该病,2014年多省均有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有扩大趋势,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相似文献   

8.
小反刍兽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我国拟在2016—2020年间根除该疫病。通过对危害的识别、风险框架的确定、路径风险的分层分析,对某县退出小反刍兽疫免疫开展了定性风险评估。初步确定该县取消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后,2017年再次发生小反刍兽疫的风险为中级。在风险管理上,提出了该县应继续加强小反刍兽疫免疫、强化检疫监管、加强宣传、提高养殖户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改善疫病扑杀补偿机制、激励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参与疫病防控的积极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2007年西藏个别区域发生了小反刍兽疫,因此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为避免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扩散、传播,需要明确小反刍兽疫发生原因,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如:加大对小反刍兽疫的宣传,加强动物(野生)管控,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并进行检疫监管、产地检疫,以及屠宰检疫等工作,将小反刍兽疫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月,锦州市所辖北镇市、黑山县发生引入性小反刍兽疫疫情,疫情发生后,按照农业部、省、市兽医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和指导,锦州市疫控部门落实职责,开展了紧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指导等工作,为锦州市成功扑灭小反刍兽疫疫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2014年4月,锦州市全面开展羊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工作,同时,配套开展小反刍兽免疫监测以及常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基于小反刍兽疫疫情处置和防控实践,阐释防控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西藏阿里的革吉、日土的山羊和绵羊群中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和扑灭。近期,多省(区、市)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疫情呈暴发流行势态。小反刍兽疫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在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自2013年12月至今,我国有21省(区、市)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共确诊146起,累计7 471只羊发病,死亡3 824  相似文献   

12.
<正>小反刍兽疫为高度接触性外来动物疫病之一,其病毒的致病率高,具有高死亡率特征,所以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小反刍兽疫为必须上报疫病。首次在我国发现小反刍兽疫疫情是在2007年7月西藏地区,在2013年11月新疆的几个市县也发现了该疫情,相继在2014年宁夏也发生了此疫情。由此可见,小反刍兽疫疫情逐步向国内蔓延,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在小反刍兽  相似文献   

13.
小反刍兽疫(PPR,也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小反刍兽疫首次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几乎遍及所有中东、西亚、南亚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呈地方性流行.我国2007年首次发现于西藏,2013年底又在新疆发现,疫情均由境外传入.2014年1月起,疫情迅速向内地传播扩散,据农业部通报,至4月11日,全国22个省区确诊发生小反刍兽疫.  相似文献   

14.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确定其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2007年传入我国后,在我国北方养羊区时有发生,我们湖北省尚无疫情报告。但2014年4月9日,我县长梁乡黄岩村发生一起输入性羊小反刍兽疫疫隋,我们迅速按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进行了处置,现就处置过程和由此引发的思考与同行商榷,并望得到专家的指点。  相似文献   

15.
<正>1月22日,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部分养殖户饲养的羊出现疑似小反刍兽疫症状,发病羊951只,死亡111只。23日,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24日,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该起疫情为小反刍兽疫疫情。疫情发生后,农业部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当地协助指导疫情处置工作。当地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疫情如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频繁发生,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提高动物疫情控制,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抓好防疫工作的宣传,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依法防疫,减少疫病给养殖业造成损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小反刍兽疫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或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小反刍兽疫病毒。该病毒可感染山羊、绵羊、牛、鹿及野生小反刍动物等多种动物,其中山羊呈高度易感,小反刍兽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可达80%。OIE将小反刍兽疫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自2007年7月,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生PRR疫情以来,已有西藏、新疆  相似文献   

18.
《兽医导刊》2014,(3):13-14
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小反刍兽疫疫情多发,呈地方性流行。2007年.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2013年12月份以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先后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为有效保障养羊生产和羊肉市场供给,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我们就大家关注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小反刍兽疫防控专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总兽医师王志亮。  相似文献   

19.
小反刍兽疫(PPR)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国际兽医局(OIE)将其定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划定为一类动物疾病。2007年7月,我国西藏地区首次出现病例,先后发生4起PPR疫情,感染近5000只羊。2013年底至今,我国多地发生羊小反刍兽疫疫情,已对养羊业构成很大威胁。1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1)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范风险,扎实做好河南省小反刍兽疫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小反刍兽疫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落实国家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按照《河南省2019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对全省种羊场和部分商品羊场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监测,分别用竞争ELISA、荧光RT-PCR试验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与病毒核酸。结果显示:河南省小反刍兽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0.58%,其中种畜场(82.48%)高于商品场(79.74%);3种不同企业生产疫苗的免疫合格率均在73%以上,不同地区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在55.47%~100%之间,免疫2次及以上的免疫抗体合格率(86.36%)高于只免疫1次的(76.50%);未检出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阳性样品。结果表明,河南省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较好,未发现病毒感染,免疫抗体水平均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70%)以上,说明近期省内发生小反刍兽疫的风险较低,但部分地区免疫效果较差,存在一定的发生风险。因此,河南省仍需继续做好小反刍兽疫的强制免疫、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科学评估免疫效果和疫情风险,同时加强羊只的引种检疫和流通监管,提高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防控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