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面认识双河油田北块Ⅳ4层系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块的水驱开发动态进行了历史拟合。在注交联聚合物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以正交设计方法和模糊综合评判优化设计方法为手段,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并优化出了措施井的调剖剂用量。实施调剖措施后出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后可向地层中注入交联调剖剂,交联聚合物在油层条件中形成较高强度的凝胶,既能对高渗透层进行封堵,又能够在后续注入水推动下向前移动。通过对双河油田Ⅰ5Ⅱ1-3层系深部调剖剂的配方筛选、用量确定、段塞组合以及利用聚合物驱现场设备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简便高效的聚合物驱后深部调剖技术。  相似文献   

3.
胡154区块富县组油藏位于胡尖山油田中西部,目前1口井试注,需要进行高效开采技术政策研究。应用油藏工程理论分析、矿场数理学统计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对油藏进行评价和分析,论证油藏注水开发合理技术政策,建议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边部不规则井网部署井网、200~300m井距、单井产能1.49~2t/d、合理生产压力5~7MPa、单井日配注量18m3、合理注采比0.9~1.0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开发。设计注水开发方案3套,推荐按合理技术政策指导注水方案进行开发,根据实际油水运动调整单井配注。  相似文献   

4.
佟颖 《长江大学学报》2008,5(4):167-169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加的情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可行性以及调整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后续水驱阶段通过水井抽稀、油井局部加密的方式进行井网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68%,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支井是开采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针对油田存在的问题,采用计算机技术和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M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分支井开发方案进行了全面研究,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求取的含水饱和度以及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求取的束缚水饱和度,确定出细分储层驱替状况的依据———驱油效率,并给出厚油层内部划分出4个不同驱替效率分区的驱替效率界限。基于北三西区块某油田正韵律厚油层物性特征建立油藏地质概念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厚油层整个开发过程中的驱替状况,精细化分析了整个开发过程中特别是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厚油层内部驱替状况的差异性。通过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开发过程中各个驱替分区的区域范围、过水量以及产油量随含水率上升的变化状况,判断无效注水循环出现的时机。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统计数据,针对无效水循环对储层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无效水循环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抑制低渗透层、稀释有效产出层以及油田开发成本巨大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从水平井方位、平面位置、水平段长度3个方面分别对中低渗薄油藏和厚油藉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模拟预测,提出了针对八面河油田的水平井优化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中低渗透(渗透率〈200×10-3μm2)的薄油藏(厚度在1~2m),水平井的方位为垂直于主渗方向,距赵水120m,水平井段长度为180~200m。开发效果较好;对于中低渗透(渗透率〈200×10-2μm2)的厚港藏(厚度在5~20m),得出水平井的方位为垂直于主渗方向,距边水100m,水平井段长度为200~220m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对海上油田岩心聚合物驱试验的油藏数值模拟反演与应用进行了探索,针对水驱、聚合物驱阶段特点,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含水率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反演工作的步骤和策略。一方面核实了岩心试验数据,校正了油藏条件下的聚合物驱工作参数;另一方面利用反演模型对类似试验进行模拟预测,分析聚合物驱规律,减少了重复试验工作量和成本,提高了聚合物驱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反演模型中采用在注入端加密网格、添加注入井的方法,改善了注入压力的拟合效果。通过岩心聚合物驱试验与数值模拟反演工作表明早期注聚可以在海上油田有限的开发周期内提高采收率和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9.
受成藏条件、原油组成变化等因素影响,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一般呈非均质分布。以稠油油藏油井最低黏度和最高黏度原油作为基准原油,基于Arrhenius黏度混合模型,提出了油藏数值模拟中原油黏度非均质分布表征方法。以王庄油田T82区块为典型油藏进行蒸汽吞吐数值模拟研究,根据36口井原油黏度测试数据,分别建立了该油藏原油黏度均质分布模型和非均质分布模型,并进行了蒸汽吞吐开发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度非均质分布场与实际原油黏度分布一致,在含水率和累计产油量整体拟合较好的情况下,原油黏度非均质分布模型相对于均质分布模型单井拟合率提高27.3%,能够更准确地对注采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开发方案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流动单元对揭示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精度和注水开发效果及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靖安油田三叠系dlg油藏,探讨了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动态流动单元划分方法所得的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合,能有效指导油田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1.
储层层间物性差异是影响非均质油藏水驱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主力层分层开采的渗透率级差界限是缩小层间矛盾,获得较大的采收率重要参数。针对某油田的具体情况,主要考虑纵向非均质性与垂向渗透率级差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依据主力层渗透率与小层纵向分布情况,来设计模型的渗透率与小层厚度,并将小层以不同形式组合开采,得出不同的渗透率级差,以此来研究主力层分层开采的渗透率级差界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确定渗透率级差界限,因而能够为油田在主力层的分层开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东块二类油层井层系组合方式为萨Ⅱ组。与相邻区块开采层系不统一,导致衔接区域注采关系不完善,并且二类油层萨Ⅲ组未组合进行三次采油开发,区块整体缺少一套上返层系,接替潜力小。为便于油田开发整体调整,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潜力,依据油层发育特点,根据层系组合原则开展二类油层层系优化,按照先下后上的次序,分萨Ⅱ10-16+萨Ⅲ和萨Ⅱ1-9两段进行调整。调整后萨Ⅱ10-16+萨Ⅲ层系组合与萨北开发区二类油层井整体组合方式一致,且能有效动用萨Ⅲ组储量,组合层系厚度适中,隔层分布稳定。借鉴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认识,结合数值模拟成果,优化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预计调整后,增加可采储量159.15×104 t。  相似文献   

13.
中东D油田S油藏为典型的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因"低渗、油稠"等突出特点,在现行井网和开采方式下油藏开发效果差,油藏储量动用状况分析成为开发决策的关键。为定量分析S油藏储量动用状况,以油藏地质模型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储量动用状况分析及提高储量动用率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较厚,井网不完善,油藏层间和平面动用状况差异大,采用"立体井网加密"开发对策可有效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油藏数值模拟是油田开发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是利用其对油藏开发指标进行预测。在地质模型一定的条件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进行开发指标预测主要受油藏以含水率划分的开发阶段、预测周期等因素影响,开发阶段越早、预测周期越长,不确定因素多,预测误差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为保证其预测精度,正确把握开发风险,预测周期不宜过长,以5年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的剩余油挖潜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自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提出储层构型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以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基于露头、现代沉积及密井网的储层构型研究工作。然而如何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精确表征更小级次构型单元及界面(小尺度地质信息),从而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和油田采收率成为当前油藏精细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采用基于小尺度地质体等效表征的方法,即通过设置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精细表征薄夹层对渗流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单井历史拟合精度及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海上复杂断块油田面临着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测试资料少、认识程度不足等难题,严重制约着油田的滚动开发。针对该问题,以渤海Z油田M断块油藏为例,从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入手,结合油藏动态资料,利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断块的潜力储量规模及其分布范围,从多角度论证了潜力储量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指导了油田开发兼评价井的部署和滚动挖潜,实现了断块油田的增储上产,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复杂断块油田开发过程中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田渗透率低,油层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超前注水正是针对低或特低渗透油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及油层具有弹-塑性变形等特点而根据非达西渗流提出的改善这类储层开发效果的一项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超前注水方案优化研究,以便合理制定超前注水时机和合理注水强度等,提高单井产量。同时开展源271区块超前注水配套措施组合优化研究,通过预测油井普通射孔及压裂,以及不同方向定向射孔、定向压裂的开发效果,确定最优的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由于油层多,层系之间的差异大,井网划分跨层系现象较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关键。为定量分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再现油藏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油水分布。基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开发数据和监测资料,利用地质模型对区块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油藏开发历程。由于层段多、砂体形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对较差,在油层的边角部位、差油层及层内差储层段成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区。以该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措施调整,从而解决油藏注水开发中的3大矛盾,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碱滩段油藏的开发动态研究了该油藏的聚合物驱适应性,应用暂堵转压裂、机械选层压裂技术对其压裂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油藏的聚合物驱采油效果进行评价。推荐了开发方案,部署采用五点法井网,预测聚合物驱可增产油量96.1×104t,提高采收率11.7%,最大含水率下降18.4%,聚驱年产油最大可达31.5×104t。结果表明,聚合物驱采油能够大幅度提高该油藏的产量和采油速度,降低含水率,为油藏的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宛齐油田新近系库车组油藏含油砂体厚度薄,砂体规模小,该井区油井生产均采用衰竭式、多层合采方式,层间矛盾突出,影响了开发效果。结合该区油藏地质及生产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数模技术研究单因素影响程度,认为大宛齐油田多层油藏合采时影响单层采收率的控制因素主要为水体能量,其次为砂体延伸长度和砂体厚度;而单层产量贡献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砂体延伸长度,其次是砂体厚度和水体能量。据此提出砂体分类、精细注水、分级补充能量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