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园坡改梯配套技术及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地茶园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新植茶园.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是减少茶园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重庆地区山地茶园实行坡改梯后,再配套绿肥等复合种植技术及开沟集中深度施入速效追肥技术,提高茶园覆盖度,可显著提高坡地茶园持续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其土壤年侵蚀量仅为64.3~174.2 kg/667 m2,是降低山地茶园土壤侵蚀,形成山地茶园生态栽培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在1年龄茶园中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可以显著提高表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降低表层的土壤容重,进而增强了土壤保水作用。全覆盖处理对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以及提高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略高于半覆盖处理;但在减少养分流失及地表径流量方面,全覆盖处理与半覆盖处理间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具明显的生态效应,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协调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可以作为南方山区茶园的水保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1年龄茶园中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可以显著提高表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降低表层的土壤容重,进而增强了土壤保水作用。全覆盖处理对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以及提高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略高于半覆盖处理;但在减少养分流失及地表径流量方面,全覆盖处理与半覆盖处理间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具明显的生态效应,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协调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可以作为南方山区茶园的水保措施。  相似文献   

4.
坡地茶园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新植茶园。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是减少茶园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重庆地区山地茶园实行坡改梯后,再配套绿肥等复合种植技术及开沟集中深度施入速效追肥技术,提高茶园覆盖度,可显著提高坡地茶园持续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其土壤年侵蚀量仅为64.3~174.2kg/667m^2,是降低山地茶园土壤侵蚀,形成山地茶园生态栽培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茶园与普通茶园土壤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茶园土壤总体肥力优于普通茶园土壤,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发育,为实现高产优质的茶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现场调研和样品测试,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丘陵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高温和强光直射、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试验表明,夏秋季高温时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环境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N、P、K等养分的有效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即在茶园种植一定数量的高大乔木并覆盖稻草或者间种三叶草,建立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复合茶园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有效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结合农业和物理技术,可做到少使用农药,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实现长江流域丘陵茶园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钱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景观区生态功能的差异,选择林地、茶园、水田和旱地等4类土地利用景观,分别采集了代表性表层和土壤剖面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组分、酸碱度、主要养分元素及渗透性和蓄水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下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贮量和活性有机质占有机质的比例均是林地>茶园>水田>旱地,土壤C/N比为林地>茶园>水田、旱地;土壤pH值为水田>旱地>林地>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茶园>水田、旱地>林地.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低的容重,其透水性和蓄水能力明显高于茶园和旱地,并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研究认为,从土壤固碳与保水2个方面考虑,钱江源国家公园内林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强于其他景观用地,旱地的生态功能最弱.因此,加强林地建设和逐渐减小旱地面积有助于强化园区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茶园有利于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恢复地力,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生态茶园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以供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茶园栽培方式单一造成茶园水土流失频发,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茶业的进一步发展,选择合适作物进行乔、灌、草间作,建成保持茶园水土的生物墙,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可以调节茶园小气候、改良土壤、降低化肥农药投入,进而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生态茶园间作作物的选择及配套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的营建模式及其效应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了生态茶园配置植物的种类、栽植方法,并综述了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气温和土壤温度、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及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表明立体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建立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效等效果,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网格取样法采集芒市33份茶园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芒市茶园土壤潜在酸化严重,土壤pH值4以下的茶园占78.8%;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镁、有效锌含量丰富;有效磷含量过低;45.4%的茶园土壤速效钾表现亏缺;微量元素中,土壤有效铁含量高,全部达到Ⅰ级茶园标准;有效铜含量严重偏低,78.7%的茶园土壤有效铜含量低于1 mg/kg;39.4%的茶园土壤有效锰含量偏低。改善茶园土壤的酸化状况,加强对磷、钾、铜、锰的施用是提高芒市茶园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英山县典型茶园茶叶和土壤中的Ca、Mg、Zn3种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9种茶叶中Ca、Mg、Z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052~7696mg/kg、821~1542mg/kg、46~130mg/kg;不同茶园茶叶对Ca、Mg、Zn具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且与土壤中的Ca、Mg、Zn含量呈正相关;不同茶园茶叶随海拔高度降低土壤和土壤有效态中Ca、Mg、Zn3种元素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对Ca元素含量影响最为明显。试验将为英山县生态茶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生态茶园茶叶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茶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湖北省123个典型茶园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湖北省茶园土壤潜在酸化严重,土壤pH值在4以下的茶园占49.6%;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丰富;46.6%的茶园土壤速效钾亏缺;27.1%的茶园土壤有效镁含量偏低;微量元素中,土壤有效铁含量适中,有效铜亏缺严重,83.1%的茶园土壤有效铜含量低于1 mg/kg,1/3以上的茶园土壤有效锰和锌含量偏低.改善茶园土壤的酸化状况,加强对钾、镁、铜、锰和锌的施用是提高湖北省茶园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夏秋季高温时茶园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茶园害虫天敌数量,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N、P、K等养分的有效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结合农业和物理技术,做到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亚热带丘山区茶园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其中菘蓝间作效果最佳;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所提高,土壤有效氮在成熟采收期含量高,有效磷在不同发育期含量都高,有效钾在发育中期含量高,且均高于单作茶园,其中菘蓝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最高;在发育中期,菘蓝间作茶园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间作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土壤有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pH和有效钾呈正相关。茶园间作药用植物能明显改善幼龄茶园土壤和小气候环境,保障幼龄茶树生长,尽快达到采摘标准,使茶农及时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6.
对纯茶园和茶树间作巨菌草茶园的生态环境(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茶园间作巨菌草能有效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说明茶树间作巨菌草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能够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法与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其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使茶园的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凉茶园的改造或是新种植茶园.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产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四周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沙壤,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且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林芝茶园土壤的肥力水平,本研究在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易贡茶场和察隅农场等五个茶叶主产区,从茶园及其附近农田、荒地取土91份,选取土壤有机质、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和土壤水溶性盐总量15个评价指标,以农田土壤为对照,综合评价林芝市茶园土壤肥力。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高于附近农田土壤;茶园土壤pH低于附近农田土壤;茶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与附近农田土壤整体差异不大。茶园科学合理管理对土壤起到一定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作用,但茶叶种植时间久了后会造成土壤酸化,降低土壤某些养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茶园的关键技术是对茶树栽培的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主要是针对目前茶园生产中存在问题提出。生态茶园的关键技术能够突破生态茶园建设问题,使得生态茶园的技术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以外,还能够将茶园周边的地区建设带动起来。大大提高茶农们的收入,促进茶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从茶产业土壤的管理技术、现状、病虫的防治等方面总结生态茶园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