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选取立地因子(坡向和土层厚度)和林分因子(树高和林龄),应用统计学方法划分立地类型,利用理查德(Richard)函数拟合立地指数,构建华北落叶松树高曲线,编制地位指数表,并对该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华北落叶松的6种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立地质量为Ⅰ级,平均立地指数分别为12.15m、11.55m;阳坡厚层土和阴坡中层土立地质量为Ⅱ级,平均立地指数分别为11.39m、11.16m;阴坡薄层土和阳坡薄层土立地质量分别为Ⅲ级和Ⅳ级,平均立地指数分别为10.85m、9.87m。  相似文献   

2.
李蕊 《北方园艺》2010,(17):16-20
对兰州市北山不同灌溉方式下人工林地50cm土壤深度以内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做测定,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下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在喷灌地中土壤容重比无水灌溉地和大水漫灌均有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比无水灌溉和大水漫灌均有所增加,非毛管孔隙度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没有呈现出预期的结果;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比无水灌溉和大水漫灌有所增加。喷灌能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从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而大水漫灌不但不能改善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还导致水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在林地灌溉中应首选喷灌方式。  相似文献   

3.
间伐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森林调控措施,研究间伐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及直径分布动态,可为科学制定经营措施及森林精准经营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以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为研究对象,每种龄组设置间伐和对照样地各3块,共18块,基于2014-2018年直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三参数Weibull分布,探究间伐后不同龄组林分直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间伐促进了不同龄组华北落叶松的直径生长,间伐样地后2年直径生长量明显大于前2年(P<0.05),对照样地则差异不显著(P>0.05);间伐对林分直径生长量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2)不同龄组间伐和对照样地的直径分布均符合三参数Weibull分布,且中龄林的拟合效果最好;2014-2018年,间伐样地的拟合参数c趋近于3.6,直径分布趋于对称分布,对照样地则变化不大。(3)间伐样地后2年林分直径分布曲线较前2年向右移动距离大,幼龄林的直径分布由右偏趋于对称,中龄林、近熟林则由左偏趋于对称。总之,间伐可有效促进华北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直径生长,对中龄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冀西北森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能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林场选择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4种林分类型,以撂荒地作为对照,进行了土壤入渗和贮水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饱和贮水量排序为:白桦林(373.24 mm)>油松林(352.72 mm)>山杨林(325.20 mm)>华北落叶松林(306.28 mm)>撂荒地(286.30 mm)。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白桦林(0.90 g/cm3)<油松林(0.95 g/cm3)<山杨林(0.99 g/cm3)<华北落叶松林(1.00 g/cm3)<撂荒地(1.27 g/cm3)。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现明显幂函数关系,林分的土壤渗透性能均高于撂荒地,其中白桦林稳渗速率最大(5.21 mm/min),水土保持能力最好。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贮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森林对非毛管孔隙(滞留贮水)的改善作用要大于毛管孔隙(吸持贮水)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黄土梁子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经营措施(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人工林样地,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浸泡法,对样地内枯落物的现存量、持水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进行测定,并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冀北山地油松林分的森林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枯落物现存量变动范围在8.02~15.90 t/hm2,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高,为47.72 t/hm2,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19.10%;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在1.00~1.39 g/cm3,其中抚育+林冠下造林土壤容重最大为1.39 g/cm3,抚育间伐土壤容重最小为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动范围在25.72%~61.41%,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在273.56~896.21 t/hm  相似文献   

6.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30个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时间系列方法,分析了撂荒地土壤含水量的月动态、年际变化以及土壤容重的时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撂荒演替使得土壤容重变小;在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撂荒地立地间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撂荒地土壤含水量月变化趋势为:7月>8月>9月>10月>5月>6月;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动态为2005年土壤含水量高于2006年和2007年.3个年份的共同趋势为:撂荒演替前期,土壤含水量较高;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掌握林木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进行不同龄组(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和成熟林)华北落叶松树干各组分C、N、P、K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1)树干各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心材中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边材及树皮中的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不具有显著性变化,近熟林时期心材C元素含量与幼龄林、成熟林时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和树皮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幼龄林与近熟林心材中的N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和树皮中P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边材中P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心材和树皮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2)C、N、P和K在树干各组分中分配规律并不相同,整体来说,C元素含量为心材>树皮>边材,N、P和K元素均为树皮>边材>心材。不同龄组的华北落叶松C、K元素含量具有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接坝地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熵权法对各林分类型水文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规律一致,其大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26.04 t/hm2)>油松林(16.46 t/hm2)>华北落叶松林(11.36 t/hm2);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1.29 g/cm3)>油松林(1.24 g/cm3)>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05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 441.4 t/hm2)>油松林(963.5 t/hm2)>华北落叶松林(829.9 t/hm2);对入渗时间和入渗速率进行拟合,呈较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对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李龙  周飞  田杰  王晓军 《北方园艺》2019,(16):104-109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根据全旗182个土壤采样剖面数据,分析0~100cm深度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0~60cm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级上升的趋势;而60cm土壤深度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坡向上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阴坡与半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阳坡与半阳坡。当土壤深度达到40cm以下时,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测定点温湿度均高于油松林,同一林分内温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松林内照度随着海拔增加逐渐增大,油松群落内坡底照度最高.油松、落叶松群落随着海拔的增加,各样地相同土层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相同海拔落叶松林样地各土层水分指标均高于油松林.油松各样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海拔的增高,各样地相同土壤层次容重值增大.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油松各样地土壤孔隙随着土层深度和海拔的增加均变小.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但在相同土层上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多于油松林.油松林地土壤颗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林则增大.油松及落叶松群落坡中样地土壤颗粒均较大.2个林分土壤pH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随着海拔增高,相同海拔落叶松林内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均高于油松林,而速效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坡位对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冀西北不同坡位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1)冀西北油松林土壤容重在1.01~1.09 g/cm3之间变动,土壤容重坡上普遍高于坡下,二者差异显著;垂直梯度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2)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3.48%~61.48%,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坡上与坡下差异显著,平均来看坡下高于坡上。(3)土壤持水能力坡上与坡下差异较大,坡下总体高于坡上,其土壤饱和持水量最大相差108 t/hm2。(4)土壤养分坡上和坡下总体差异显著,均呈现坡下>坡上;从土壤垂直梯度来看,全氮、全磷与有效磷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全钾、碱解氮与速效钾在土层垂直梯度上变化不明显。有机碳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小,土壤pH值坡上与坡下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城市污泥施用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以石漠化土壤和城市污泥为试验材料,采用模拟土壤熟化试验,分析了20%~75%比例的污泥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养分、重金属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用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了22.04%~67.07%,持水时间延长了5.19~16.25 d;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是随污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污泥施用比例为20%~35%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高比例的污泥添加。50%~75%的污泥施用还导致Cd和Zn超过土壤质量标准。因此,适量的城市污泥施用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以20%~35%比例为宜。  相似文献   

13.
旱作果园多为雨养农业,受降水不均、降水时期与树体需水期不合影响,常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旱作果园应以增强果园土壤纳雨蓄墒能力、提高水肥利用率为目的,做好增施有机物料、合理施用化肥、加强水土保持等工作,坚持用地养地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管理方式,走有机旱作农业技术路线。综述了有机旱作果园的概述、提高水肥利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及旱作果园其他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包括抗旱品种及砧木的选择、整形修剪、化学调控)的研究利用现状,旨在为山地旱作果园的有机旱作科学管理及绿色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验表明:核桃树在砂壤土上生长最好,当年成活率为99%,1O年后保存率为86%、平均高6.5m、干径8.2cm;黄褐土上坡度为20°时,栽植当年成活率为88%,1O年后保存率为85%、平均高5.5m、平均干径5.2cm;对黄褐土采用全面扩盘技术的6年进入结果期,1O年进入稳定结果期,是低效林改造、林下管护中理想的科管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影响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选取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胡桃楸阔叶林、蒙古栎阔叶林、油松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和草甸6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基于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桃楸阔叶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特有的OTUs和Alpha多样性均最高,细菌和真菌OTUs最低值则分别出现在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土壤,Alpha多样性最低值出现在蒙古栎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真菌群落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土壤pH、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会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该研究为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微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给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生产示范提供技术依据,研究了覆盖地膜、土壤保水剂、蒸腾抑制剂3种不同的减蒸技术组合对温室秋茬黄瓜品质、土壤贮水量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地膜+土壤保水剂减蒸技术有利于提高黄瓜品质;覆盖地膜+蒸腾抑制剂、覆盖地膜+土壤保水剂+蒸腾抑制剂等综合减蒸技术能够增强土壤持续供水能力;在相同的灌溉制度下,采用减蒸技术有利于提高秋茬设施黄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坡度及牧草种植对紫色土幼龄柑桔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紫色土幼龄柑桔园不同坡度及牧草间作条件下水土流失情况的模拟研究看出,实行清耕的坡地柑桔园,随着坡度增大,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均大幅度增加,反之,20cm深处土层的渗透水量则相应下降。果园地面问种牧草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其效果与地面覆盖率、刈割时间等有关。地面覆盖率高时水土流失量大幅度减少;下雨前刈割会加大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