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用播量、品种二因子,进行了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引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种植投入比常规地膜玉米低330元/公顷,籽实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高895.5 kg/hm2、11 145 kg/hm2,生物量折合粗蛋白质比地膜玉米高1 514.7 kg/hm2,种植效益提高20.84%。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不仅生物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应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代元 《青海草业》2011,20(2):13-15,27
在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对4种皮燕麦进行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4种皮燕麦中青引2号表现为较早熟,全生育天数114 d;巴燕4号株高、籽实产量、开花期鲜草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64.3 cm,4853.3 kg/hm2,62722.2 kg/hm2;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是林纳;从籽实产量、开花期鲜草产量、茎叶比、等综合性状评...  相似文献   

3.
4种皮燕麦在互助县区域试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对4种皮燕麦进行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4种皮燕麦中青引2号表现为较早熟,全生育天数114d;巴燕4号株高、籽实产量、开花期鲜草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64.3cm、4853.3kg/hm2、62722.2kg/hm2,抗逆性较强的皮燕麦品种是林纳,从籽实产量、开花期鲜草产量、茎叶比等综合性状评价,巴燕4号都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4.
黔饲1号小黑麦适宜刈割次数及刈割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黔饲1号不同刈割次数及在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不同刈割时期,测定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株高、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品系的最佳刈割期。结果表明,刈割2次处理鲜草产量达45.638 t/hm~2;不同刈割时期以乳熟期干草产量最大,为19.45 t/hm~2;抽穗期粗蛋白产量2.24 t/hm~2,均高于其他生育时期,且综合评价也最高。要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应选择乳熟期刈割;要得到最佳利用率,应选择抽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5.
在大理州巍山和洱源县种植高丹草3901、甜高粱大力士、甜高粱3701、墨西哥玉米4个品种牧草,记录乳熟期生育天数,刈割两茬测定鲜草、干物质产量及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含量。结果显示,在巍山种植的高丹草3901鲜草产量可达154.6t/hm2,干物质产量可达26.71t/hm2,干物质含量可达23.38%,粗蛋白含量可达9.76%,生育期日产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钙、磷在4个牧草中都是最高的。综合评价,在大理州内推荐种植的品种优先顺序为:高丹草3901、甜高粱3701、甜高粱大力士。墨西哥玉米的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均不具优势,在洱源种植的一茬后就死亡,在巍山种植的第二茬死亡,说明墨西哥玉米不适宜在大理州内种植。  相似文献   

6.
试验阐明了施用磷肥、钾肥和苜蓿专用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苜蓿的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苜蓿专用肥750 kg/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7.7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苜蓿专用肥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苜蓿专用肥施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第一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过磷酸钙施肥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增加;不同水平施用硫酸钾与不施硫酸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施硫酸钾150 kg/hm2与50 kg/hm2间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硫酸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试验条件下硫酸钾施用量以1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在民和县马场垣乡团结村,通过不同施肥量对饲用玉米品种甘玉23号产量的影响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在施肥量为磷酸二铵(含N64%)225kg/hm2、尿素(含N46%)300kg/hm2时,甘玉23号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株高和成熟期的鲜草产量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施肥量。该施肥量应该在当地甘玉23号饲用玉米的种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液体生态地膜不同用量对小米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米草播种后,用液体生态地膜不同用量喷施畦面。结果表明,喷施液体生态地膜能增加小米草的基本苗数量,提高秧苗素质,并显著增加小米草的鲜草产量;液体生态地膜在小米草播量为600~750kg/hm2。这为液体生态地膜在牧草栽培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甜高粱品种九甜杂三在祁连山牧区铺地膜种植其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达61 745kg/hm2和10521kg/hm2;适宜种植密度33万穴/hm2,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达63 476kg/hm2和9674kg/hm2;在拔节期追施尿素150kg//hm2效果最佳;单播或与箭筈豌豆混播总鲜草产量和总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混播灰分含量增加和无氮浸出物的降低对饲草品质有一定影响;混播粗蛋白含量提高5.34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降低2.37个百分点,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4.24个百分点,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2.21个百分点,极大的提高了饲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L9(34)正交设计,通过播期、密度、施肥三个因素处理试验,探讨了对籽粒苋籽实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籽实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施肥量,最佳处理组合是A2B1C2,播期为5月15日,密度为83340株/hm2,籽实产量达5.004t/hm2.  相似文献   

11.
引入"陕单902"、"登海1号"和"登海3号"不同品种玉米与本区大面积推广的"中单2号"玉米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籽实产量以"陕单902"为最高,籽实产量4125kg/hm2;"登海3号"次之,产量为3600kg/hm2;"登海1号"最低,但秸杆产量最高。玉米以52500株/hm2播种密度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阐明了施用磷肥、钾肥和苜蓿专用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苜蓿的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苜蓿专用肥750 kg/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7.7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苜蓿专用肥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苜蓿专用肥施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第一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过磷酸钙施肥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增加;不同水平施用硫酸钾与不施硫酸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施硫酸钾150kg/hm2与50kg/hm2间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硫酸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试验条件下硫酸钾施用量以1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苜蓿施用磷、钾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13,他引:46  
采用过磷酸钙与氯化钾进行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600kg hm2与氯化钾100kg 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0 0%,纯收入增988元 hm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且随着过磷酸钙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氯化钾与不施氯化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但施氯化钾150kg hm2与50kg hm2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用氯化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氯化钾施用量以100kg hm2为宜。氯化钾、过磷酸钙及其互作效应均以第1次刈割显著,第2次刈割施肥效应均有所下降,其中氯化钾及氯化钾与过磷酸钙互作效应下降更为明显。增施氯化钾有利于提高苜蓿粗蛋白含量,但粗蛋白含量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过磷酸钙2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施4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灌溉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游客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量对苜蓿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幅最小,土壤平均含水量较高,可以满足苜蓿正常生长发育;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产生不同影响,其中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最高,达127.82cm。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高度最低,为105.58 cm。在苜蓿的各生育时期,盛花期刈割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其中,1 988 m3/hm2灌溉量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比2485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1.21%,比1 491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24.48%;种子产量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加,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的种子千粒质量最大,为2.172 g,种子产量最高,为764.03 kg/hm2,种子发芽率也最高,为85.27%。因此,可根据生产目的不同,调节灌水量,促进苜蓿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红三叶新品系(R)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以岷山红三叶(CK1)和甘红1号红三叶(CK2)为对照,分别测定了3个参试材料初花期的分枝数、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脂肪(E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红三叶材料中,R的分枝数(1 409万个/hm2)、鲜草产量(34.02t/hm2)和干草产量(6.98t/hm2)最高、鲜干比(4.94)最大,CK2的株高最高(83.22cm),分枝数(1 096万个/hm2)、干草产量(4.02t/hm2)和鲜草产量(22.06t/hm2)次之。供试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平均鲜(干)草产量和分枝数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红三叶材料的EE和N(A)DF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R的CP(27.39%)含量最高,CK2的EE(2.82%)含量最高,CK1的NDF(43.07%)和ADF(34.03%)含量最低;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CP含量为(28.53%)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24.65%),而EE、NDF和ADF含量则显著低于第2次。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评价3个红三叶材料,结果表明:R的综合性状较好,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6.
经3年的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在河西走廊海拔1 700 m以下的川水区引进种植东科“巨谷”Peuniese tum glaucum,适应性强, 经济利用价值高,栽培季节灵活。春季播种,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粮草兼收,丰产优质,适宜播期在4月15-25日,采用密度6 00万~6 75万株/hm2 均能获得理想的增产效果。在孕穗期以前刈割适口性好,孕穗期平均鲜草产量可达9 00 t/hm2,孕穗期以后鲜草适口性变差,但籽粒平均产量可达6 7 t/hm2,比当地谷子品种增收44 5%,且营养丰富,可做优质饲料。麦茬复种,生长期70~80 d,可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孕穗期平均鲜草产量达8 60 t/hm2,比当地谷子品种增产28 5%,且鲜草适口性好,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粮饲兼用型作物。  相似文献   

17.
对皖西南地区春播的9个牧草品种的适应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墨西哥玉米、菊苣、杂交狼尾草、甜高粱产量高,干草产量和鲜草产量均在95 t/hm2和15 t/hm2以上,适应性强,品质优良,适合在皖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苦荬菜和籽粒苋产量中等,蛋白质含量高达22%以上,青绿多汁,适口性好,可以做为优质牧草在皖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饲用玉米、皖草2号、苏丹草产量较低,鲜草产量均在70 t/hm2以下,饲用玉米无再生性,皖草2号、苏丹草在高温条件下病虫害严重,种植时应该注意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8.
籽粒苋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籽粒苋品种的生长强度、鲜草产量、籽实产量、生育期及品种性状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红苋R104和红苋M7生育期中等、穗形较松散、生长强度大、产量高,开花期一次性测产,鲜草产量分别为69334kg/hm2和66134kg/hm2,生长强度分别为1195kg/(hm2·d)和1181kg/(hm2·d),比目前推广的红苋K112分别增产26.4%和20.4%。红苋R104种子产量高达4466kg/hm2,比红苋K112高59.5%,是其它几个品种的1~3倍。比较而言,红苋R104生长强度和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其它7个品种。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与菊苣不同密度间作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进行粮食作物玉米Zea mays与牧草菊苣Cichorium intybus cv. Puna不同密度间作试验,将试验数据建立玉米籽粒产量与玉米密度、菊苣密度的回归模型和菊苣鲜草产量与玉米密度、菊苣密度的回归模型。解析回归模型得知,当玉米密度为22 966株/hm2,菊苣密度为11 1851株/hm2时,玉米籽粒产量为5 993.69 kg/hm2;菊苣密度为258 834.3株/hm2时,菊苣鲜草产量为106 014.51 kg/hm2,玉米密度对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呈负增长效应。以玉米籽粒产量和菊苣鲜草产量同步增长为目标,对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寻优,提出实现玉米、菊苣共同增产技术方案,即玉米籽粒产量≥5 475 kg/hm2、菊苣鲜草产量≥82 500 kg/hm2时的玉米、菊苣间作密度为玉米43 446~50 499株/hm2、菊苣105 713~204 158株/hm2。  相似文献   

20.
石渠县鼠荒地改良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利用垂穗披碱草与燕麦混播改良海拔 40 90m的鼠荒地 ,当年鲜草产量可达到 1 8t/hm2 ,第二、三年达到 1 3~ 1 4t/hm2 。试验结果表明 :二者混播是改良鼠荒草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