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18年通过正交试验,提出了红塔区种植秋马铃薯"青薯9号"合理的密度、最佳复合肥、有机肥施用量。结果表明,青薯9号作为秋马铃薯种植,应选密度5 000株/亩,复合肥施用量60 kg/亩,有机肥施用量500 kg/亩组合,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胶东半岛二季作区秋马铃薯生长期短、产量低的难题,2020年8月设计了4个播种期、4个种植密度正交试验,探究对秋马铃薯生育、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18日播种、密度4 169株/亩处理和8月18日播种、密度6 948株/亩处理,适合秋季马铃薯种薯繁育;8月6日播种、密度6 948株/亩处理和8月6日播种、密度10 422株/亩处理,既适合秋马铃薯商品薯生产,也适合秋马铃薯种薯生产。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密度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密度增加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但同时造成商品薯率下降,生产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生产商品薯及种薯,以满足不同需求。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找到最佳播种密度,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2 000株/hm2条件下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中熟品种同薯20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7 250株/hm2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早熟品种冀张薯12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63 000株/hm2产量最高,商品薯率最低,但3个密度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建议冀张薯12号播种密度以63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洋人洋"原种的繁殖效率,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影响马铃薯新品种"洋人洋"原种繁育的主要农艺措施进行研究。各试验因子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程度大小为: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出"洋人洋"原种繁育产量大于1500kg/667m~2的综合农艺措施为:微型薯播种密度5987~6597粒/667m~2、尿素施用量12.9~14.9kg/667m~2、过磷酸钙施用量35.2~43.4kg/667m~2、硫酸钾施用量36.0~43.9kg/667m~2。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次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播种期、种植密度、复合肥施用量3个因子)对新垦造果园套种秋播马铃薯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作用效应为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3个因子不同水平与产量均呈抛物线关系,效应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并有水平最适点;种植密度与施肥量的互作极显著影响鲜薯产量。产量≥22 500 kg/hm2的高产措施组合为播种期9月1—7日,种植密度107 625~123 810株/hm2,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54.5~417.0 kg/hm2。  相似文献   

6.
梧州市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适合梧州市栽培条件的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种薯处理、适宜播期、播种密度、稻草覆盖厚度、施肥水平、栽培模式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薯经消毒催芽后再播种,有利于马铃薯健壮生长;冬种马铃薯以11月上中旬播种较好,过迟播种马铃薯的产量、商品率及经济效益都会降低;合作88马铃薯品种免耕栽培采用82500株/ha的种植密度综合效益最好;采用小畦种植马铃薯稻草覆盖厚度以7cm为宜,大畦种植稻草覆盖厚度以8cm为宜;每公顷施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200kg加硫酸钾450kg时,免耕马铃薯的鲜薯产量、生物产量、商品率最高;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高垄免耕栽培都是较好的栽培模式,两种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探索氮肥施用量对川源灌区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主栽品种之一的临薯18号进行了不同氮肥施用量的研究,寻找合理的施肥量,总结绿色可持续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在10 kg/亩的条件下,马铃薯的经济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都达到最佳,随着氮肥量的增加,其经济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氮肥量对马铃薯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说明在该类型地区种植马铃薯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0 kg/亩。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均霞 《农技服务》2009,26(12):20-2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的马铃薯单位产量、个体重量及经济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一方面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切块播种比整薯播种单产高,说明切块播种有利于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无论是整薯播种还是切块播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单产也在增加。但高密度条件下尽管有利于马铃薯总个数以及总产量的提高,但经济效性状受到影响,所以适当控制种植密度有利于马铃薯大薯和中薯的增加,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秋马铃薯的适宜播种密度,进行了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秋马铃薯播种密度提高,其产量增加,密度达到6 000穴/亩后产量趋于稳定;同时,随着播种密度提高,结薯数、单薯重、大薯数及其比例下降。在兰溪市及其周边区域,秋马铃薯播种密度以6 000穴/亩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出适宜德宏冬作区马铃薯种植的基肥施用量,本试验以丽薯六号为材料,在冬作高垄双行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N、P、K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丽薯6号生育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尿素20kg~过磷酸钙45kg~硫酸钾40kg处理产量最高,折合亩产达2201.7kg/亩。在处理基肥施用梯度内,增施N、P、K基肥用量均能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且K、N不同施用量对冬马铃薯生育性状及产量性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川紫薯1号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移栽期、移栽密度、复合肥施用量对川紫薯1号的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干物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素对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干物质率的影响大小均表现为移栽密度移栽期复合肥施用量。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鲜薯产量大于3万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5月25日至6月6日移栽,移栽密度6.43万~7.44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518.76~764.96 kg/hm~2;商品薯率大于92.50%的优化栽培措施为:5月14—23日移栽,移栽密度4.98万~5.94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597.80~772.55 kg/hm~2;干物质率大于27.50%的优化栽培措施为:5月10—18日移栽,移栽密度6.06万~7.00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411.51~616.42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马铃薯不同覆膜时期和密度二因素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试验,以期确定该区域马铃薯种植的最佳覆膜时期和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采用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马铃薯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密度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亩播种密度4000株,产量最高,亩播种密度3500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3.
以马铃薯新晶种闽薯1号为试材,应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播种时间、种薯大小、种植密度和生长调控措施对马铃薯产域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范围内,对闽薯1号产量影响大小的因素依次为:播种时间>种薯大小>生长调控措施>种植密度,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播种时间为7月5日、种薯大小为50-79 g、每667m~2种植6 500株且花蕾期喷施多效唑的栽培方式种植闽薯1号最适宜,其产量高、质量好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基质、密度和施肥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中熟品种"泉云4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基质、密度和施肥因子的优化。结果表明:基质配比、种植密度及追肥次数对马铃薯原原种的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经济参数有极显著影响;基质配比A4(蛭石∶珍珠岩∶河沙为1∶1∶2)的马铃薯原原种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较高,其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相关经济参数最优;种植密度B1(株行距0.05m×0.10m)有效增加原原种总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施肥次数C2(追肥2次·周-1)既可增加原原种产量,又能保证较高的商品薯率;基质配比、种植密度及追肥次数三因素之间有极显著性交互作用;本试验条件下,蛭石∶河沙为1∶1、株行距0.05m×0.10m时、追肥2次·周-1,原原种生产效益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半干旱区马铃薯秋覆膜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筛选出亩种植3500株为适宜密度。其优势表现在:早收获3-4天、蒸发蒸腾量小、薯块整齐、商品薯率68.4%,产量最高为1304.8 kg、增产40.48%。今后在马铃薯秋覆膜栽培中,以推广种植密度3500株为主,因地制宜推广2500-3000株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红美"马铃薯在浙江省慈溪市种植的最佳密度和最适基肥施用量,于2020年春季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基肥施用量对"红美"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美"马铃薯每667 m2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穴,每667 m~2最适宜施用复合肥50~60 kg作基肥。  相似文献   

18.
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马铃薯产量与种植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建立马铃薯产量与各因子间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各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模型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只有合理密植并结合氮肥的适量施用,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通过对模型模拟优化,得到马铃薯产量≥1 700 kg/667 m2的农艺措施:种植密度5 209~5 422株/667 m2;尿素(N含量≥46.4%)28.16~32.18 kg/667 m2;过磷酸钙(P2O5含量≥12.0%)61.10~66.67 kg/667 m2;硫酸钾(K2O含量≥51.0%)28.75~33.99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马铃薯新品种"华恩1号"的产量,本文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影响"华恩1号"高产栽培的主要农艺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出"华恩1号"产量大于2800kg/667m~2的综合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4530~4891窝/667m~2、尿素施用量13.94~16.06 kg/667m~2、过磷酸钙施用量36.10~43.90kg/667m~2、硫酸钾施用量35.76~44.24kg/667m~2。  相似文献   

20.
以陇薯7号和克新1号为试验品种,设计不同的原原种重量和种植密度,收获后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小薯块茎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用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原种品种进行种薯繁育时,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亩时,产量均达到了最大,而在种植密度为10 000株/亩时,小薯(20~50 g,含50 g)块茎数量最多,这为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整薯播种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