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变化环境下辽宁南部石门水库的洪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可行性探讨,并针对调度决策方案进行风险效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变化环境后水库汛限水位可抬升0.5 m,相比于变化环境前,水库目标风险效益平均可增加0.28亿元;同时考虑水库上下游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变化环境后,水库的防洪风险均值增加0.085%,目标效益均值增加0.07亿元,最佳调度方案期主要应考虑在8月下旬~9月上旬期间。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山西面临的严峻问题,利用水库分期汛限水位调控洪水资源是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确定水库分期汛限水位的前提是水库汛期分期的合理划分。水库汛期分期的划分有模糊集分析法、数理统计法、Fisher最优分割法等多种方法,本文应用模糊集分析法,根据子洪水库流域的降雨资料进行直接模糊统计确定汛期经验相对隶属函数,并结合水库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确定水库汛期的分期。  相似文献   

3.
水库洪水预报准确性决定水库汛期的防洪调度。闹德海水库是柳河上游的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工业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大 (Ⅱ )型水库。其坝址以上流域面积较大 ,下垫面性质差异很大。提出综合利用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模型进行水库洪水预报的复合模型。经实际计算检验 ,该复合模型洪量预报精度比原预报模型提高 8 1% ,洪峰流量预报精度提高 13%。表明该复合模型在对流域下垫面性质差别较大的水库洪水预报中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厦门市东西溪流域为例,对城镇化背景下中小流域洪水风险进行评价和研究,为该区有效实施防洪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GIS空间分析作支持,将暴雨洪水频率分析与平原区洪水淹没模拟计算相结合,基于MIKE21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进行洪水风险分析,对研究区洪水风险程度以及淹没状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绘制出厦门市东西溪流域动态洪水风险图,并根据洪水淹没区内的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变化等实际情况,调整不同频率洪水淹没范围,实现东西溪流域洪水风险图的实时动态更新。[结论]研究区洪灾风险主要分布在东溪、西溪、汀溪等主干流河段,总体上呈现随着洪水重现期增大,灾害风险由上游向下游,由近岸向远岸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856m3,属中度贫水区。全省大部分地区经常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同时也受到洪水的威胁。最大限度地调蓄和利用洪水,既可以减少洪灾,又可以缓解干旱。通过实施大伙房水库实时预报调度,就如何充分发挥水库的调蓄能力,利用雨洪资源,提出了对全省大型水库实时预报调度及兴建"库、塘、井、窖"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小型水库普遍存在基础资料缺乏、调度能力差的自身缺陷,决定了其预报预警工作不能借鉴大型水库经验成果,重点应从洪水估报、抗雨能力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增强水库的预报预警能力。且由于中小型水库流域面积小,洪水入库时间短,应充分运用结合现代气象预报技术,通过假拟预警的方式掌握水库的风险情况和承受能力,为水库的排险避险争取更多的时间。因此,应重点从开发顶层中小型水库总体预报预警平台角度,研究构建流域或省市级预报预警系统,建议充分结合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建立流域防洪减灾预报预警支持体系,服务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7.
洪水预报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在洪水预报过程中,无法避免误差的存在,因此研究洪水预报的误差修正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石佛寺水库洪水预报过程为例研究了基于人工经验的洪水预报修正方法,并用数学方法求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HEC-HMS的青狮潭水库入库洪水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静  杨明祥  雷晓辉  梁籍  杨宁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4):225-229,235
[目的]构建青狮潭水库入库洪水预报模型,为实际预报业务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桂林市上游地区无资料地区水文气象规律研究提供支撑。[方法]HEC-HMS是一个包含多个产汇流模型的水文模型系统,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水文问题分析和计算,广泛运用于洪水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利用该模型对桂林市青狮潭水库上游流域进行水文建模,模拟流域发生暴雨时青狮潭水库的入库洪水过程,以此作为研究洪水预报依据。[结果]通过研究发现HEC-HMS模型模拟的结果平均确定性系数达到0.88,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误差均达到乙级预报标准。[结论]HEC-HMS模型在青狮潭流域适用性较好,可以用于青狮潭水库入库洪水预报。  相似文献   

9.
洪水设计值的确定不仅在确定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中起到相当大作用,而且还在制定运行管理策略中作为参考之一,洪水量值的计算逐渐成为水库防洪治理的关键。基于历史洪水量值的计算,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历史洪水量值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引进设计参数指标Cv和Cs,设计了小凌河流域洪水量值,并进行了分析验证。通过研究可知,基于历史洪水量值确定设计洪水量值的方法和结果能够解决小凌河流域洪水峰值的确定问题,对同类工程的施工洪水值设计和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洪水特征值的不同频率性和现行的单因素防洪风险分析方法的片面性。从组合事件的概率理论出发,利用“完全相关”与“相互独立”两种特殊情况,采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二参数加权组合概率模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洪峰和洪量对洪水风险的共同作用,而且避免了确定条件概率分布的问题,为在现有的洪水资料的情况下,合理估计防洪风险及进行防洪水利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可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基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的北京山区山洪预警模型,为临界雨量的计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北京市的气候条件,选用垂向混合产流模型进行产流模拟,用单位线法和线性水库法进行坡面汇流模拟,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汇流模拟。安全流量则用淹没出流量代表。北京山区山洪预警模型中的参数可通过外业实验测定和历史数据率定获得。[结果]通过对降雨和流量历史资料的验证,确定性系数、洪峰流量、峰现时间、时效等级均符合洪水预报的要求和规定,是否发生山洪的预测结果也与实际情况一致,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论]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北京山区的山洪预警,降低由山洪导致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同时,该模型还可为北京山区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推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模拟排区涝水产汇流过程及水量,以湖北省四湖流域螺山排区为例,通过耦合SCS和MIKE11模型来建立排区尺度的涝水产汇流模型,分别采用1980年、1983年和1991年、1996年螺山泵站站前的实测水位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通过设置不同设计暴雨和外江水位的组合,以评估外江水位变化对排涝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率定期1980年和1983年模拟水位和实测水位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0%和-0.40%,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和0.952,效率系数分别为0.949和0.849;验证期1991年和1996年模拟水位和实测水位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0%和1.70%,相关系数分别为0.919和0.967,效率系数分别为0.782和0.906,表明耦合模型模拟效果较好,适用于螺山排区产汇流模拟。根据5年一遇、10年一遇3日暴雨与5年一遇、10年一遇汛期最高5日平均水位、泵站设计外江水位组合下排涝流量的模拟可知,在相同的设计暴雨下,外江水位越高,泵站的抽排流量越小,并且对内涝造成的不利影响越大。如按排涝泵站水泵的性能曲线进行模拟,精度将提高19.6%~53.8%。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水库和河流中长期径流预测精度,针对粒子群算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动态调整粒子群算法(DAPSO)。借助霍尔特-温特斯线性季节性模型的预测功能,应用DAPSO算法求解和优化霍尔特-温特斯线性季节性模型组合参数,形成动态调整粒子群-霍尔特-温特斯线性季节性模型组合算法,对石泉水库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测。仿真计算表明,动态调整粒子群-霍尔特-温特斯线性季节性模型算法收敛速度快于霍尔特-温特斯线性季节性模型算法、粒子群-霍尔特-温特斯线性季节性模型算法。该组合算法克服了按梯度试算法搜索质量差和精度不高的缺点,输出稳定性好,预报精度显著提高,置信度为95%时的预测相对误差小于6%。该算法可应用于水库和河川中长期径流预测。  相似文献   

14.
黄河(内蒙古段)水沙运动过程特征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受上游水库、河道控导工程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呈现水沙异源、水少沙多的特性,导致河道萎缩和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演变剧烈,严重威胁夏汛及凌汛行洪安全,也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选取黄河(内蒙古段)干流入境石嘴山水文站和出境头道拐水文站水沙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频谱分析法、R/S极差分析法和Markov链分析法系统研究2009-2016年两站逐月水沙运动变化的时序、运动状态和演变特征,讨论影响水沙运动变化过程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石嘴山站和头道拐站输沙量的变化周期均为1年,而径流的变化周期分别为1年和6个月;石嘴山和头道拐站径流Hurst指数值分别为0.576和0.515,输沙量Hurst指数分别为0.519和0.249;黄河(内蒙古段)丰水低沙和枯水高沙概率之和约为50%;水沙运动演化过程中,丰水高沙与枯水低沙极限概率之和大于0.8。受期间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水文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内蒙古段)水沙运动时序特征呈现非同步性和不协调性,未来水沙运动过程趋势逐渐向协调演变。  相似文献   

15.
移动式防洪系统是一种具备高安全性的标准化防洪方法,但在中国的城市防洪系统应用还不多,对其技术性能的研究不足是制约因素之一。该文依托某市的移动式防洪墙工程,设计移动式防洪墙综合试验基地,蓄水试验以及立柱加卸载试验,研究了移动式防洪系统的预埋件安装方法、受力性能和渗漏特性。结果表明,预埋件的直接安装法与预留槽孔法均能满足施工工艺和正常运行要求,但前者优于后者;蓄水后,移动式防洪墙存在渗漏现象,其与水位呈现指数的变化规律,当水位超过1.5 m时渗漏量会快速增大,达到1.7 m时渗漏量可达300 L/h;立柱加卸载(0~100 k N)过程中,首先会引起混凝土塑性变形,进而导致立柱产生残余位移,其受力过程表明立柱、预埋件与基座混凝土体系的破坏过程应是由预埋件两侧混凝土逐渐向迎水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洞庭湖区1950-2017年农业水旱灾情资料和1956-2017年的径流量数据,采用水旱灾害受(成)灾率、熵信息扩散理论模型、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重标极差分析(R/S)等方法,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的程度、风险性以及趋势。结果表明:在三峡水库蓄水后,(1)水灾受灾率由6.65%降至1.21%,成灾率由2.97%降至0.71%,旱灾受灾率由5.97%降至2.48%,成灾率由2.98%降至0.99%。(2)水旱灾害成灾率在≥5%,≥10%,≥15%和≥20%时,水灾风险概率分别为0.415,0.192,0.057,0.025,旱灾风险概率依次为0.518,0.359,0.037,0.001,水灾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成灾率≥5%,≥10%)、低风险(成灾率≥15%,≥20%),旱灾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成灾率≥5%)、中高风险(成灾率≥10%)、低风险(成灾率≥15%,≥20%)。(3)该区水旱灾害风险趋势为水灾风险将呈现减轻趋势,而旱灾风险将呈现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在不新建水利工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三门峡水库等现有工程的潜力,可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后续动力,具有研究价值。该研究分析三门峡水库通过改建底孔形成双泥沙侵蚀基准面条件下的可能边界条件,考虑三门峡水库工程运用条件和入库洪水分期特点,分析拟定了三门峡汛期、非汛期抬高水位的方案,利用构建的三门峡水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和模糊优选评价模型进行方案计算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三门峡水库在降低侵蚀基准面的情况下最优运用水位方案,即按照前汛期运用水位308 m、后汛期运用水位312 m、非汛期最高水位321 m运行的方案,该方案与现状运用方案相比,2 600 m3/s以上增泄水量增加42%,电站发电量累计增加9%,湿地面积增加73%,评价的综合效益最优。研究成果对增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三门峡水库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MIKE耦合模型模拟淤地坝对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科学认识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和一维水动力模型MIKE 11耦合模拟了不同坝型组合和坝系级联方式下的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研究表明:1)淤地坝系建成后会使小流域洪水的洪峰和洪水总量明显减少,其中骨干坝减幅最小,中型坝次之,小型坝减幅最大;串联、并联、混联3种坝系级联方式均使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明显减小,其中混联坝系减幅最大,并联坝系次之,串联坝系最小。2)淤地坝建设改变了洪水历时,其中骨干坝和中型坝增加了洪水历时,而小型坝缩短洪水历时。3)沟道连通性指数与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淤地坝建设明显降低了沟道连通性,通过改变沟道连通性调控了小流域的暴雨洪水过程。可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径流泥沙实时自动监测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径流泥沙过程监测仪缺乏和监测误差大的状况,研制了一种具有野外复杂条件下普遍适用的径流泥沙高精度实时自动监测仪,并建立了数据/站点管理云平台。该仪器从径流泥沙过程中提取驱动仪器运转的物理量并将其转换为测控信号,实现径流泥沙过程的实时自动监测;通过对仪器总体结构及各功能部件的优化设计,消减泥沙粘附和沉积,提高监测精度。通过标准泥沙样品验证了该仪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仪器监测的含沙量相对误差均值为3.67%,决定系数为0.997。土槽试验获取了径流过程中变幅较宽的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动态过程曲线。可见,该仪器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测径流泥沙过程,而且创新了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和方法,推动了水土流失监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