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殖鳜鱼的捕捞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鳜鱼,又称翘嘴鳜、胖鳜、桂鱼、季花鱼、花鲫鱼等,属鲈形目、鮨科、鳜鱼属,是淡水名贵鱼类,以肉嫩、味美,蛋白质含量高,少刺而驰名中外,是喜庆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各地纷纷兴起养殖鳜鱼的热潮,但由于鳜鱼喜底栖生活在石头缝间、洞穴内,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鳜鱼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鳜鱼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介绍养殖鳜鱼捕捞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网捕鳜鱼 1.拉网捕 鳜鱼养殖期间或秋天收获季节,成批起捕池塘养殖的鳜鱼,可用池塘拉网。拉网捕鳜鱼是利用长带形的网具包围池塘或一定的水域  相似文献   

2.
合理投放、加强成鳜捞捕,能有效控制湖泊水域内小杂鱼种群的增长,提高成鱼产量与经济效益。1996-1999年,涨渡湖等4个湖泊累计投放鳜鱼寸片68.6万尾,起捕成鳜148t,平均加捕率达43.75%。  相似文献   

3.
3种鳜鱼消化道结构与胃中泌酸胃酶细胞分布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鳜鱼、斑鳜和杂交鳜(斑鳜♀×鳜鱼♂)胃、幽门盲囊、肠道结构特征。3种鳜鱼胃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黏膜层内能看到固有层;其中,鳜鱼、杂交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0.30±0.09、0.30±0.11,斑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较薄,约0.21±0.13。肠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黏膜层表面含有绒毛,绒毛层含有杯状细胞;鳜鱼与杂交鳜褶皱数、杯状细胞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大于斑鳜(P0.05)。鳜鱼、斑鳜和杂交鳜幽门盲囊平均数目分别为(2.138±0.173)个/μm2、(0.793±0.132)个/μm2和(1.098±0.218)个/μm2。幽门盲囊结构与肠道相似,3种鳜鱼的褶皱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斑鳜杯状细胞密度显著小于鳜鱼和杂交鳜(P0.05)。同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比较了3种鳜鱼胃中泌酸胃酶细胞的分布特征,3个胃蛋白酶原基因探针均出现紫色杂交信号,且均位于胃黏膜层。同种鱼中,不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种类间,相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大小顺序均为鳜鱼=杂交鳜斑鳜,且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消化道结构与泌酸胃酶细胞分布差异为鳜鱼消化生理学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冬眠过后,鳖即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平时在水外觅食,晒甲;遇有惊吓,则潜入水中,每三五分钟便将吻端伸出水面呼吸换气。此时,如强行将鳖滞留水中(如网捕、笼捕),鳖即会因肺充水窒息,死亡。民间将此现象称之谓“水鳖”。 目前工厂化养鳖,鳖种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依靠网捕和笼捕。网捕和笼捕一般从下网下笼至起网起笼约2—6小时,鳖被捕后,由于惊慌挣扎,肺活量增大,需加大气体交换,而在水中呼吸,便会呛入大量的水进入肺中。起网起笼时,鳖呈水肿状,体重约增加12  相似文献   

5.
鳜鱼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不仅肉质好,没有肌间刺,且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绝佳的口感及极高的营养价值,鳜鱼在2019年年产达29.8万吨,而产值接近200亿元。目前我国以养殖翘嘴鳜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起,鳜鱼人工催产、人工繁殖、鱼苗及商品鳜养殖等关键性技术已经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正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赵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养鳜鱼苗成活率很低,笔者调查走访本镇其他河蟹养殖户,发现有不少存在类似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河蟹养殖户鳜鱼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亩河蟹塘套养了400尾鳜鱼苗,年终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亩塘,放165尾,年终起捕149尾,成活率达90%,差别如此大。经过对全镇河蟹养殖户套养鳜鱼苗前准备工作和套养后管理工作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鳜鱼苗成活  相似文献   

7.
5.捕捞:根据市场所需规格定下网目,一般用3.8—5cm 的网目。注意网底要接触池底。宽30—50m 的池,可从一头顺着长轴方向拉,也可从中间用二口网向两头拉,但一次不能拉起太多的虾,因小虾易挤死,拉起来的虾要放在活水箱或网丹分拣,起捕应在清晨凉爽时,干塘捕虾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8.
<正>鳜鱼俗称桂鱼、季花鱼、花鲫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目前我国养殖的鳜鱼品种有翘嘴鳜、斑鳜和杂交鳜,其中翘嘴鳜养殖量占总产量90%以上。《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鳜鱼养殖总产量首次突破40万吨,比2021年增加2.75万吨。鳜鱼食性独特,自开口起以鲜活饵料为食,传统的养殖方式在不同阶段均需配套供给活饵料鱼。但投喂活饵料鱼存在病害风险高、药残超标等隐患,  相似文献   

9.
陈琴 《河北渔业》2001,(2):19-20
<正>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又名桂花鱼、季花鱼、胖鳜、鳖花鱼等,在分类学上隶属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鲈(鱼旨)科、鳜亚科、鳜属。有大眼鳜、波纹鳜、斑鳜、翘嘴鳜等品种。鳜鱼肉质鲜嫩,无肌间刺,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较低,享有“淡水石斑”之美称。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淡水名贵优质鱼类。与普通“家鱼”相比,池塘养殖鳜鱼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但产值却高出约10倍,利润高4~13倍,近年来深受广大养殖者的青睐,成为名特优养殖热点。池塘单养鳜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夏季捕鱼因处在高温季节,因此出鱼也叫捕“热水鱼”。在夏季多次出鱼,对于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对起捕草鱼、鲫鱼、鲤鱼等中下层鱼的几种可行的轮捕方法。1.拉围网在起捕前鱼停食一天,起捕时,少量投食5~15分钟,将吃食性鱼引诱在食场中。清理好拉网,并沿食场围住,再收紧网具。由于白鲢较少靠近食场,这样可以避免白鲢大量入网、撞伤后引起鱼死亡。当网拉拢靠岸后,应在深水区拣鱼,分拣时,将上纲稍微沉入水中,让白鲢和小规格鱼游出网外,分拣时要迅速、准确,不要用手掐鱼,特别是不要掐鱼鳃。2.定置张…  相似文献   

11.
大水面蟹鳜混养,不但蟹鳜生长快,病害少,方便上市,而且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沿湖乡镇农民养殖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铁河乡进行大水面蟹鳜混养技术试验,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河蟹经207d养殖,共收获成蟹18899kg,平均规格150g/只,回捕率21%;鳜鱼经170d养殖,共收获成鱼13998kg,平均规格0.5kg/尾,成活率56%。河蟹产值151×104元,鳜鱼产值83×104元,每667m2经济效益1200元。  相似文献   

12.
对中型草型湖泊网湖鲢、鳙、草鱼在混浊水体中、多水草区以及草排区内对声与网具反应行为研究表明,鲢、鳙能基本结群、草鱼能部分或大部分结群被驱集至预定区域。可用集中型渔具渔法来取代原分散型个体单船体网作业。对三种集中型渔具渔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第三种亦即插拦、驱集、刺缠、Shen捕集中型渔具渔法最适宜中型草型湖泊鲢、鳙、草鱼的捕捞,年起捕率为86.2%-98.6%。  相似文献   

13.
鲤鱼为大水面水域中的一大优势种群。但鲤鱼属底层鱼类,且对网具较敏感,当它碰到网具时,既可钻底过网,又可转身避网,因此,一般的剌网和定置张网渔获率都很低。长期以来,捕鲤成为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捕捞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东北松花湖水库单层刺网和浙江新安江水库变水层单层刺  相似文献   

14.
正为提高养殖效益,2017-2019年微山县鱼种场利用自身繁育"四大家鱼"苗种的优势,积极开展了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模式试验研究,经过3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商品鳜在春节前起捕销售,亩均产优质商品鳜1 000千克,实现亩均利润4 000~6 000元。同时摸索出了从鳜鱼苗种培育、成鱼饲养及饵料鱼配套生产的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技术,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与本地环境相适宜的鳜鱼养殖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现将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鳜属于近岸及底层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水体渔业中,主要用于控制野杂鱼数量,降低饲料(肥料)成本,增加放养品种,提高大水体综合养殖效益等。目前鳜已成为我国内陆大水体重要放养品种。然而,鳜回捕率低问题严重抑制了人们在大水体增殖和放养的积极性,赶、拦、刺、张联合渔法不能解决鳜的捕捞问题。下面简介几种较有效的大水体鳜捕捞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池塘单养鳜鱼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鳜鱼又称桂鱼、季花鱼等,是淡水名贵鱼类,以肉嫩、味美、无肌间刺且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多年来,因鳜鱼价格居高不下而带来人工养殖的迅猛发展,尤以网箱和小面积池塘养殖为甚,大面积单养鳜鱼尚未见报道。现将2009年大面积池塘养殖鳜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鳜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小刺、营养价值高,广受消费者青睐。翘嘴鳜、大眼鳜生长快、个体大、市场价格稳定,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关注。鳜鱼必须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质清新、溶氧较丰富的水中,加上吃活饵的天性,因此也给从事养殖生产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藕塘  相似文献   

18.
肖四海湖五种渔具的鳜渔获结构特征及其对鳜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不同渔具对鳜资源的影响,于2007年5月和12月对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肖四海湖刺网、延绳钓、网簖、电拖网和电捕仪5种渔具捕获的鳜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共采集鳜样本359尾,全长分布范围为92 ~600 mm,优势全长集中于251~350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0~3 380 g,优势体质量集中于300 ~500 g.种群由5个年龄组构成,2~3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74.6%.刺网、延绳钓和网簖对鳜有较强的捕捞选择性,网目大小为80 mm和100 mm刺网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93.3%,个体平均体质量466 g,“标鳜”(0.4 ~0.75 kg)个体占总数量的57.0%;延绳钓捕获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86.9%,“标鳜”个体占总数量的43.5%;网簖捕获的鳜渔获物中90%以上为1龄的未成熟个体.电拖网和电捕仪捕获的鳜全长范围明显较大,其渔获物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综合分析表明,刺网适于作为鳜捕捞的主要渔具,延绳钓可以作为一种鳜捕捞的辅助渔具.网簖对鳜补充群体有较大危害,不适于作为鳜的捕捞网具.电拖网和电捕仪均属于违法渔具,对鳜资源危害巨大,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禁使用.  相似文献   

19.
鳜鱼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鳜鱼的摄食习性相当奇特 ,自鱼苗开食起 ,终生以活鱼虾为食 ,一般拒食人工饲料 ,这种现象在鱼类中十分罕见。目前 ,人工繁殖所孵出的鳜苗一般采用家鱼苗种作活饵 ,不仅饲料成本高 ,而且制约了养鳜业的发展〔1〕。据调查 ,1 995年全国的养鳜产值在 2 0亿元以上 ,但仅饲料成本一项即占了 1 0亿元以上。再者 ,投喂活饵也是引发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且鱼病的危害日益严重。 1 995年广东省南海市九江镇鳜鱼发病池塘面积占全镇养鳜池塘总面积的 36.3% ,鳜鱼全部死亡的池塘占发病池总面积的 38.8% 〔2〕。近年来 ,我国对鳜鱼人工饲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 年和 2021 年 5–7 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 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 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 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 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 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 5 月中旬到 6 月下旬, 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 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 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 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 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 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 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 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 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 与透明度负相关(P<0.05); 繁殖高峰期水温在 19.3~28.0 ℃, 透明度小于 30 cm, 目前湘江中水温、透明度、流速及溶氧等条件均符合鳜鱼繁殖生境要求, 2021 年鳜鱼苗丰度较 2020 年提高一倍以上, 饵料鱼资源恢复或是鳜群体繁殖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建议在湘江水域进一步加强鳜鱼及其他鱼类的早期资源保护与监测, 促进鱼类群落的生态稳定性恢复, 充分发挥其对湘江—洞庭湖—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