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茉莉酸诱导小麦抗病虫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初步研究了茉莉酸诱导对小麦苗抗病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在喷施茉莉酸后能够提高植株对麦长管蚜和小麦白粉病菌、小麦叶锈病菌的抵抗能力,可显著降低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发病级别和病斑数量,对麦长管蚜则在体重和产仔数量上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初步研究了茉莉酸诱导对小麦苗抗病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在喷施茉莉酸后能够提高植株对麦长管蚜和小麦白粉病菌、小麦叶锈病菌的抵抗能力,可显著降低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发病级别和病斑数量,对麦长管蚜则在体重和产仔数量上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病虫的控制效果达40%~60%。茉莉酸诱导小麦抗病虫性初步研究@尹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  相似文献   

3.
山西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抗锈病、白粉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5年,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25个育种单位的601份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对小麦条锈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36份,对小麦叶锈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16份,对小麦白粉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12份。  相似文献   

4.
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考察5%己唑醇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对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发现在小麦乳熟期使用该药剂每667m~2用量20m L~40m L喷施1次,白粉病病指防效达81.76%~97.47%,叶锈病病指防效达82.75%~91.64%;小麦千粒重增加0.7g~1.6g。药后7d~14d药效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1年以来河南省审定的30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5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数量比例较小,未发现对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品种;65%以上的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表现中感,95%以上的品种对赤霉病表现高感;2个品种兼抗3种病害,35个品种兼抗2种病害,兼抗多种病害的品种比例少。今后河南省小麦育种中应加大抗病育种的研发力度。同时,做好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的叶部病害,它柄在侵染特点、发病规律及危害特性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育成品种(系)在黄淮麦区的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对83份西农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鉴定,成株期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鉴定,并在田间自然环境下对其抗性进行鉴定及对相关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63、29和16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表现出抗性,9份小麦品种(系)对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有10、3和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E15、E09和A13表现出抗性。在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23、15、28和62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有6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小麦条锈病表现出抗性。在田间抗性鉴定中,有57、6、65和4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叶锈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3份含有Yr5基因,22份含有Yr9基因,3份含有Yr17基因,2份含有Pm24基因,14份含有Lr1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3.6%、26.5%、3.6%、2.4%和16.8%。  相似文献   

9.
栽培小麦的丰产技术包括有增施无机肥料,但肥料会影影到植物的感病性,改变有害和有益微生物的相互关系。1976~1982年我们在伏尔加格勒地区灌溉土地上进行了不同施肥量对叶锈病、杆锈病、白粉病和交链孢菌引起的穗部黑霉病抗病性影响的试验。在前面三个处理中(不施肥、P_(90)K_(90)、N_(60)P_(90))当氮肥的施用量从0~60公斤/公顷时,冬小麦品种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发病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河北省冬小麦品种抗病性水平,以2020-2021年河北省审定的9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其抗病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抗病性整体水平较低,其中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占比26.67%,抗白粉病小麦品种占比4.44%,抗叶锈病小麦品种占比6.67%;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以及兼抗3种病害的品种均为2个.经系谱分析发现,抗条...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防治该病害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喷施化学农药,而探索生物防治是防治该病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使用3株细菌菌悬液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于小麦一叶期接种叶锈病菌10d后调查其发病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在盆栽试验中,Sneb1462菌株菌悬液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的效果最好,可使发病率和严重度比对照分别降低27.54%和49.90%;Sneb1462还可促进小麦根部生长,施用后小麦根长和地下部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30.19%和29.03%。在大田试验中,用Sneb1462菌悬液处理小麦种子后叶锈病的严重度降低38.60%,小麦株高和穗重分别提高16.44%和34.98%,表明该菌株是一株优良的抗病促生菌。经透射电镜观察、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的检测,鉴定该菌株为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利用生防细菌Sneb1462进行种子处理防控小麦叶锈病将是一种新型的植保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滇中冬麦区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以下简称“两病”)混合发生流行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由于目前生产上还缺乏抗病的小麦品种,防治这二种病害仍依赖于化学农药。按现行用粉锈宁药剂防治,一般需多次用药(抽穗后至少还要防...  相似文献   

14.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室内筛选出来的2种三唑类杀菌剂与吡虫啉的复配剂及其组分单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复配剂A对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18%、91.21%和99.06%;复配剂B对上述小麦病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8%、92.47%和98.71%。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优于三唑酮和戊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叶锈病(84.89%、88.68%)和小麦白粉病(90.24%、90.54%)的防治效果,低于烯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两病的防治效果90.59%、92.31%;复配剂与吡虫啉在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97.55%持平。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A与复配剂B在田间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进一步的试验,以期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3种病害,分别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 iformis f.sp.tritici、小麦叶锈菌P.triticina、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均是传统的气传病害,在我国四川省能够常年发生危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3种病害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小麦抗叶锈病机制,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41和感病对照Thatcher为材料,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小麦叶锈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在接菌24 h内亲和与非亲和反应过程之间差异不大,但在接种后36h仅在非亲和反应中出现早期的过敏性坏死反应,在接种后48h非亲和反应中进一步出现大量过敏性坏死反应,抑制了菌丝的生长,而在亲和互作的过程中始终未发现有过敏性坏死反应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对接种6个不同浓度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一叶一心期幼苗和二叶一心期幼苗以及接种后不同时期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测定, 并对导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接种不同浓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离体叶段或幼苗的Fv/Fm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程度?接种小麦白粉菌后第3天,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但从接种后第5天开始,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且未接种的小麦幼苗或离体叶段的Fv/Fm值显著高于接种处理, 接种浓度最高(5 mg/mL)的处理其Fv/Fm值显著低于同时期其他接菌处理?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Fv/Fm和Chlidx与病害严重度均极显著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 分别建立了小麦离体叶段?一叶一心幼苗及二叶一心幼苗的基于参数Fv/Fm或Chlidx的病害严重度估计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发现, 基于Fv/Fm或Chlidx的病害估计模型其RMSE或R2比较接近, 因此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或Chlidx用来估计苗期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是可行的?本研究为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慢发性抗病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小麦发生白粉病日趋严重。由于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生理小种,品种抗性不能稳定。从我们多年积累品种资源资料中,选择高抗秆、叶锈病的小麦品种27个,经过温室和田间苗期和成株鉴定,分成四类作为试材。沈阳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株属于 Pm/Pmx,4/1,2,3a,3b,3c,5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慢发抗性的品种,具有:(1)普遍率和严重率低和上升速度缓慢;(2)菌落小而少;(3)分生孢子发生少,菌落再生力弱;(4)菌落扩展缓慢;(5)产量上影响不显著。利用严重率指数可以作为选择慢发抗病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BION诱导小麦幼苗抗叶锈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ION(有效成分为苯并噻二唑,BTH)对小麦幼苗叶锈病的诱导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BION诱导麦苗抗叶锈病的最佳浓度为200 mg/L;在诱导处理和接种之间至少需要2天才能诱导抗性表达,间隔4天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这种抗性的持久期至少14天.BION处理麦苗第1叶,可使未处理的第2叶也表现出抗性,但处理后至少需要48h这种抗性才能表达.以浓度为200mg/L的BION处理小麦叶片4天后接种,PAL、PPO、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在接种2天后产生一个峰值,BION水溶液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由此认为,BION可诱导小麦幼苗产生对叶锈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