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992-1993年度北方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的两种熟期类型参试品种(系)的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不大;结果还表明,在两种熟期类型的品种间,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存在着差异,中粳中熟型品种中穗数与产量的关联程度最密切,而在中早粳晚熟型品种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稻品种群体质量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源(叶)库(粒)比率、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品种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其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显著大于晚熟品种,间接影响小于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799和-0.893,晚熟品种分别为-0.231和1.085;两类型品种的叶面积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78和0.690,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73和-0.016;早熟品种粒叶比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69,而间接通径系数高达1.176,晚熟品种主要是直接作用(0.797),间接作用很小(0.016);早熟品种单茎茎鞘重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74和0.254,但晚熟品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3,间接通径系数为0.826;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株高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838和-0.799,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542和1.120,都大于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途径,对水稻产量与其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穗粒数、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36、0.40;株高是构成生物产量的基础,该试验中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生物产量的积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生物产量>结实率>株高>收获指数,认为:在通常保证一定有效穗、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主攻大穗并适当兼顾粒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植株高度以增加生物产量,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以辽粳9号为对照,对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株高大多在95~105 cm。平均产量为623.81kg/667m2,比对照增加6.45%。平均穗数、平均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高于对照,平均结实率平均低于对照。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水稻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  徐丽荣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67-5268,5271
对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产量、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3个主导因子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603 5、0.4467、0.415 6.综合各分析结果,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近10a育成的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产量构成进行剖析与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1)吉林省的各类型品种主要以穗业型为主:(2)不同类型品种的株高与产量与显著的正相关;(3)中旱熟和中熟类型品种是降低了每公穗数适当提高了每穗的粒数和千粒重,而中晚熟和晚熟类型品种每公穗数较对照相对增多,穗粒数减少;(4)不同炻  相似文献   

7.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通过对辽宁省14个水稻栽培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正相关,而穴穗数与产量成负相关。除穴穗数以外,其它任何性状的提高都将不同程度地促进产量增加;4个因素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通径分析表明: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2.2387),其次是穴穗数(1.4853)。但穴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负向效应较大。所以通径分析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因此在今后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中,应注重穗粒数的选择,同时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穴穗数可以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新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对2009—2019年成都市168个中籼迟熟籼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11年来成都市中籼迟熟籼稻产量呈递增趋势,原因在于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推动的总实粒数逐年提高;(2)结合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颖花数、单穗重、结实率和成穗率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3)以冈优725为对照,增产组产量高于冈优725的原因在于有效穗导致的总实粒数的增加;减产组产量低于冈优725的原因在于单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造成的每穗粒数的降低。(4)通径分析表明,总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增产组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减少千粒重提高总实粒数是其产量增加的关键。有效穗、单穗重增加与减产组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降低有效穗提高单穗重是提高其产量的关键。(5)直播机插秧等群体优势明显的栽培技术宜选择群体颖花量在上更具优势的增产组水稻品种。【结论】保持较高的单穗重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目,提高群体实粒数是水稻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近几年吉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系统地比较了吉林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并分析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熟期水稻品系产量年度间增幅不大;中早熟组产量与7个农艺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中熟组产量与着粒密度、每穗总粒数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中晚熟组产量与每亩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晚熟组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将68个杂交水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共7项性状指标分别作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提出杂交水稻高产育种应保持高的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将千粒重控制在合适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西藏30个品种(系)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仅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性到达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228)〉千粒重(0.5331)〉穗粒数(0.432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15)〉每穗粒数(0.8321)〉千粒重(0.7521)〉生育期(0.2064)〉株高(0.0473),穗长对籽粒产量表现为较小的负效应。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西藏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努力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寻求三因素乘积最大的最佳遗传模型,同时还应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2006年结束区域试验的27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4个熟期各品种(系)区域试验3年的平均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不同熟期的品种(系)应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在高产育种中应因熟期不同区别对待.对于中早熟品种,高产育种时应选择穗数中等、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太高、结实率较高的品种.对于中熟和中晚熟品种,高产育种时应选择中高秆大穗品种,同时注意提高结实率.对于晚熟品种,高产育种时要兼顾各因素,不能片面强调单一的因子.各个熟期高产育种的共同点是都应选择结实率较高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及其选育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三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10个杂交中籼组合的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穗数。在保持现有组合的穗数、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认为超级水稻的主要形态特征应该是“中秆、多蘖、大穗”,选育仍以杂种优势的“三型”理论来指导。通过杂交水稻两系、三系和化杀等途径来实现超级水稻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和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很大,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在高产区达极显著,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在较高播量下未达显著水平,而在稀播条件下达显著的正相关,且与每穗粒数表现正向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24个东北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分蘖期低温胁迫条件,研究低温胁迫对东北水稻主栽品种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光合特性方面,低温胁迫下不同耐冷性水稻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Tr)、蒸腾速率(Gs)均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表现为低抗品种中抗品种高抗品种,而胞间CO2浓度(Ci)则有所上升;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方面,低温胁迫下不同耐冷性水稻品种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其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表现为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尤对低抗品种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群体变小,穗粒数随着群体变小而增加,但有一定限度,千粒重随群体变小而增加,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位面积穗数次之,千粒重再次之,空秕率最小。  相似文献   

19.
GS豫麦5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96~ 1998年河南省水地良种区试和 1998~ 2 0 0 0年豫麦 5 7配套栽培试验结果 ,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相关程度最大 ,千粒重次之 ,穗粒数最小 ;从通径系数看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 ,单位面积穗数次之 ,穗粒数最小。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品种七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分析,旱地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每公顷最高茎数、容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两者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9.568165和9.949188;旱地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相关性较强,协调两者的关系是该区小麦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