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AA大鼠血清IL-1β、IL-2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组,d 28处死各组大鼠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IL-1β、IL-2和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致炎后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空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能明显抑制细胞因子IL-1β、IL-2及TNF-α的分泌,从而产生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蒲公英水提物对猪源性大肠杆菌刺激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设立蒲公英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空白、模型组。试验周期为7d,第8天取血和肝脏,测定各组小鼠肝组织中GSH、SOD活性及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FN-γ和IL-4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各剂量的蒲公英水提物均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应激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GSH和SOD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所致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IFN-γ和IL-4的表达量。表明蒲公英水提物通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量、升高肝组织GSH和SOD活性以降低炎症反应,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关节炎模型,探讨狭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对大鼠关节炎模型的抗氧化和抗炎机理.[方法]采用切断左侧髌韧带及跟腱法建立大鼠关节炎模型;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狭鳕鱼皮胶原蛋白肽灌胃;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氧化损伤相关指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的含量.[结果]狭鳕鱼皮预防组、狭鳕鱼皮剂量Ⅰ组、狭鳕鱼皮剂量Ⅱ组关节软骨的损伤得到改善,骨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的MDA、NO的含量明显降低,SOD和T-AOC的活性有所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各剂量狭鳕鱼皮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的含量都有所降低.[结论]狭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可以有效缓解大鼠骨关节炎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体内的氧化-抗氧化的平衡体系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黄素对大鼠重症胰腺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腺炎(SAP)时.血清TNF-α、IL-10水平和肺组织MDA含量、SOD活性的变化及大黄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去氧胆酸钠法制作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SAP组、大黄素治疗组(E组)。光镜观察大鼠肺组织学改变;检测并比较3组大鼠肺组织的DMA含量.SOD活性以及血清TNF-α与IL-10水平。结果:MDA及TNF-α含量:SAP组〉E组〉C组;SOD活性及IL-10水平:C组〉E组〉SAP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大黄素能降低肺组织MDA含量和血清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保护SOD活性.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10%干酵母混悬液对清洁级SD大鼠进行皮下注射,建立大鼠发热模型,进而研究加减白虎汤对模型大鼠体温以及血清中TNF-α、IL-1β、IL-6、IL-10和下丘脑组织匀浆液中PGE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体温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表明成功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在造模同时和造模后4 h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的加减白虎汤和阿司匹林(ASP),高剂量组和ASP组有显著的解热效果;造模6 h后,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药物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含量和下丘脑中PGE2的含量显著降低,IL-10的含量无显著变化。加减白虎汤可能通过降低内生性致热源和中枢致热介质途径,对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发挥良好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RNS)抗炎的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研究其不同部位和5种主要成分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大鼠足肿胀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鼠白介素1β(IL-1β)、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30%乙醇部位(RNS2)、50%乙醇部位(RNS3)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表明这2个部位是尼泊尔酸模的有效部位;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可显著降低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组织中的TNF-α、IL-1β以及血清中MDA的含量(P<0.05)。[结论]尼泊尔酸模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抑制脂质氧化终产物MDA,以及调控TNF-α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银莱汤对发热大鼠体温和血清IL-1β、TNF-α、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连续测温3次,选取合格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10 mL/kg建立大鼠发热模型,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银莱汤高剂量组、银莱汤中剂量组、银莱汤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前0.5 h和造模后5 h两次灌胃给药,造模后每小时测温一次,于末次给药后3 h取血,通过ELISA和RIA方法检测血清中炎性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结果 银莱汤各剂量组体温均低于模型组(P<0.01),银莱汤各剂量组血清中IL-1β、TNF-α、IL-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银莱汤对发热大鼠具有明显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IL-6的产生或加速降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观察3种复方中药对大鼠后肢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胶原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大鼠后肢关节炎模型(CIA),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3种复方中药治疗组(独活寄生汤、定痛散和七厘散),观察其对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建立大鼠关节炎模型;独活寄生汤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10 S-1全血黏度、关节曲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清TNF-α与关节液IL-1β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局部血流灌注量极显著升高(P<0.01),关节伸直角度、背部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5),关节屈曲角度、血清IL-1β、关节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定痛散组关节炎指数、10S-1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背部血流灌注量极显著增加(P<0.01),60S-1和150S-1全血黏度、血清IL-1β、关节液IL-1β、关节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P<0.05);七厘散组关节炎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关节液TNF-α显著降低(P<0.05),关节伸直度、背部血流灌注量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3种复方中药对CIA大鼠均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独活寄生汤综合治疗效果最佳,定痛散次之,其机理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抗炎、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改善微循环的活血化瘀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测定模型组与对照组犬的血清和关节液中IL-1、TNF-α和HA浓度,为验证犬膝关节骨关节炎(OA)不同阶段与其浓度变化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将36只犬随机平均分成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前十字韧带切断法建立犬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对照组只切开关节囊不切断前十字韧带。造模后第4、8、12周分别采集各组血清和关节液样品,用ELISA方法定量测定各项指标浓度。结果在第4、8、12周模型组与对照组IL-1、TNF-α和HA浓度比较分别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模型组犬骨性关节炎的加重,犬关节液和血清中IL-l、TNF-α的浓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犬关节液中HA浓度呈逐渐升高,犬血清中HA的浓度呈下降。说明犬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组血清及关节液各成分变化与OA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能作为反应OA病程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湿痹通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40 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 组,秋水仙碱组,湿痹通高、低剂量组共5 组,每组8 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 炎模型,观察造模后8、72 h 各组大鼠炎症指数及功能障碍指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 (IL-1R)的含量。并测量各组大鼠单位面积关节软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R 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炎症指数及功能障碍指数积分均比其它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IL-1、IL-1R 含量及 关节软组织内IL-1β、IL-1R 的表达较其余各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关节软组织内IL-1β、IL-1R 的 表达湿痹通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痹通能改善动物模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血清及关节软组织内IL-1 和IL-1R 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地鳖肽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60只小鼠分溶剂组、模型组(CCl_4)、地鳖肽组、阳性药物组,灌服不同剂量地鳖肽提取液和生理盐水及保肝药,每天1次连续7d,末次给药2h后除溶剂组小鼠外都腹腔注射0.1%CCl_4,制备血清和肝组织匀浆,ELISA和PCR等方法检测血清中ALT和AST活力,肝组织中SOD、GSH-Px、CAT活力和MDA含量,组织中TNF-α、IL-6和iNOS含量及mRNA表达;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鳖肽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力极明显降低,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显著提高,但其MDA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中TNF-α、IL-6和iNOS含量极显著降低及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而地鳖肽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损伤明显缓解。【结论】地鳖肽对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黄加术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Ⅱ型胶原法建立Wistar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采用麻黄加术汤给予干预,以甲氨喋呤片为阳性对照药。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喋呤组、麻黄加术汤组。检测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浓度,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麻黄加术汤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IA大鼠滑膜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巨噬样A型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黄加术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水平,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巨噬样A型细胞增生有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子菜提取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抗炎作用。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白子菜水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白子菜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造模5 h后开始连续灌药,7 d后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症情况,关节组织单位面积内炎症细胞计数及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浓度。结果 中、高剂量白子菜提取物组与秋水仙碱组在足趾炎症情况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各药物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各药物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TNF-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秋水仙碱组及白子菜醇提取物中剂量组IL-1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秋水仙碱及中剂量白子菜醇提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大鼠模型具有抗炎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项针对睡眠剥夺大鼠下丘脑内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电项针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促眠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2 Hz刺激组、50 Hz刺激组、100 Hz刺激组,每组10只。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化法制作失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频率刺激组连续1周进行电项针干预治疗,1次/日,30 min/次,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在相应时间仿照刺激组固定躯体,不进行任何处置。各组于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后迅速分离下丘脑组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IL-1β、IL-6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频率刺激组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频率刺激组之间比较,2 Hz刺激组下丘脑IL-1β、IL-6和TNF-α含量高于50 Hz和100 Hz组(P<0.05),50Hz组和100Hz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项针治疗失眠均有效,各频率组电项针治疗比较,2Hz刺激组的促眠作用最好,其促眠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内免疫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硒(Selenium,Se)、镉(Cadmium,Cd)对大鼠免疫抑制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拮抗作用,选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饲养;Se组:Na2Se O30.1 mg/(kg·BW)灌胃;Cd组:40 mg/L的Cd溶液饮水;Se+Cd组:Na2Se O30.1 mg/(kg·BW)灌胃+40 mg/L的Cd溶液饮水。每天给药1次,试验周期30 d。结果表明,Cd组动物血清IL-1β、TNF-α、IL-6和IL-10显著升高,INF-γ显著降低,血清GSH水平和CAT、SOD、GSH-Px的活性均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Se组血清INF-γ和GSH水平以及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在Se和Cd组,血清高水平的IL-1β、TNF-α、IL-6、IL-10和低活性的CAT、SOD、GSH-Px及低含量的GSH得到有效改善。表明大鼠灌胃0.1 mg/(kg·BW)的Na_2SeO_3可有效拮抗40mg/L的Cd溶液饮水所致的免疫抑制和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6.
钱海兵  罗奎  龙清隆  靳凤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34-10836
[目的]观察苗药铁筷子挥发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和铁筷子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生药量10.0、5.0和2.5 g/kg);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大鼠左后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各组于造模当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21 d,观察铁筷子挥发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关节肿胀、免疫器官脏器系数以及病理形态的影响,采用放免法测定铁筷子挥发油对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铁筷子挥发油对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免疫器官没有明显影响;铁筷子挥发油还可明显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以及TNF-α的含量。[结论]铁筷子挥发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因子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中西医结合组(50例),分别给予西药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中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WOMAC评分、TNF-α、IL-1β、IL-6及NO水平等。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儿治疗后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益气温阳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减轻症状体征,改善关节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程度,并有助于下调NO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氯吡格雷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血清IL-6、IL-8、TNF-α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予生理盐水、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合不同浓度黄芪甲苷灌胃,每日1次,7d后处死大鼠。Guth法测定胃黏膜溃疡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黏膜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实验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以通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6、IL-8、TNF-α水平对氯吡格雷所致胃黏膜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传统中药黄芪的主要成分黄芪总黄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黄芪总黄酮的体外免疫作用。以RAW264.7细胞为模型,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拟定黄芪总黄酮的试验剂量,分别设立药物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空白组,通过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TNF-α和介质PGE2的含量,Griess法测定介质NO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iNOS和COX-2蛋白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黄芪总黄酮剂量依赖性的促进了正常条件下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TNF-α和细胞介质NO、PGE2的分泌,上调了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表明黄芪总黄酮具有体外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莹  黄莉莉  李廷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84-13585
采用足底电刺激法剥夺大鼠睡眠8h,腹腔注射熊果酸4h后将大鼠断头处死,取其大脑皮质、海马及下丘脑处脑组织匀浆制备上清,测定大鼠脑组织匀浆中IL-1β、TNF-α和NO的含量。结果表明,睡眠剥夺大鼠给予熊果酸后,其各脑区内NO含量显著增加,IL-1β和TNF-α的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熊果酸的镇静催眠作用与NO对睡眠的调节有关,IL-1β和TNF-α作为NO的上游事件,可能参与了熊果酸对睡眠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