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实验运用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动态研究病毒在雏鸭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毒与组织病变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3h,雏鸭心肌、肝、脾、肾、胰、腿部肌肉、大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PAP染色的特异性棕黄色产物,除胰脏组织切片的PAP反应性在感染后168h达到最高外,上述其他组织的最高PAP反应性均在感染后24h;对同期的不同组织切片比较观察发现,肝、脾、胰外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腿部肌肉细胞的PAP反应性比心肌及大脑神经元细胞的PAP反应性强。由此表明,鸭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h达全身化,并主要侵害肝、脾、肾、胰及腿部肌肉,继而引起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50、100、200μg3个剂量肌肉注射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3.1(+)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免疫15d后攻击感染鸭瘟强毒,于攻毒后2h、6h、12h、24h、3d、6d、9d、14d、22d、26d、33d和40d采全血,同时取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鸭瘟病毒在鸭外周血中的动态变化和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①3个剂量pcDNA-SDIFN-α和鸭瘟弱毒疫苗都对鸭产生良好保护作用,免疫鸭未发生死亡;而PBS和空载体对照组3只鸭中有1只鸭死亡,死亡鸭心、肝、脾、肾、胰和各段肠管中均检测到鸭瘟病毒DNA且其含量大于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病毒DNA含量;②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比PBS和空载体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特别是在2h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后24h内,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均低于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剂量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攻毒初期,200μg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最低,100μg次之,50μg最高。研究表明,pcDNA-SDIFN-α肌肉注射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并在攻毒初期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弱毒株感染雏番鸭后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本研究采用传代致弱的NDRV JDm10-150毒株接种1 d龄雏番鸭,对接毒后6 h~35 d雏番鸭的血液、脑、胸腺、心、肝、脾、肺、肾、胰腺、法氏囊、盲肠扁桃体、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病毒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接6 h后,在各组织脏器及血清中可检到NDRV核酸,且肝和脾病毒含量最高。随后,各组织脏器及血清中NDRV核酸含量逐渐减少。接毒后9 d,各组织器官及血液均检测不到NDRV核酸或NDRV核酸检测为阴性(Ct>35)。接毒后第13~35 d,除脑和血清外,大部分的组织脏器中均又检测到NDRV核酸,且NDRV核酸含量基本稳定,其中脾脏和法氏囊组织中NDRV核酸含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对不同时间采集的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进行检测,发现雏番鸭在接毒后6 h开始向外界排毒,之后通过泄殖腔排毒,直至攻毒后28 d停止排毒。以上检测结果表明,NDRV JDm10弱毒株感染雏番鸭后快速侵入各组织脏器和血液,脾脏和法氏囊为主要侵染和定殖场所,主要通过泄殖腔分泌物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4.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褪黑素通过与其受体(Mel 1a, Mel 1b and Mel 1c)结合发挥对动物的节律性,生殖调控,抗凋亡和抗氧化等调节作用。为探究Mel1a mRNA和Mel1a蛋白在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以及在各个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研究褪黑素通过Mel1a受体参与鸭的生殖调控作用及其他生物学效应奠定基础,采集鸭心、脾、大脑、小脑、肾、肝、肺、胰和骨骼肌肉组织,利用PCR、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技术研究Mel1a mRNA和Mel1a蛋白在鸭各组织中表达分布以及Mel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鸭Mel1a mRNA在心、脾、大脑、小脑、肾、肝、肺、卵巢、胰和骨骼肌组织中均存在表达;Mel1a蛋白在大脑、肺、肝、骨骼肌、肾、心和胰组织中均有表达;Mel1a mRNA定量结果表明,各组织中的Mel1a 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大脑、肺、卵巢、脾、小脑和胰脏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肝、骨骼肌、肾和心的相对表达量较低。褪黑素首先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调控功能,所以通过研究Mel1a mRNA和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布及其相对表达量,为研究褪黑素及其受体的生理功能如调控昼夜节律,抗凋亡、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卵母细胞成熟以及胚胎的发育探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鸭肝炎病毒(DHV)感染雏鸭,在感染后的第一、二、三、四和五天分别采集对照组和攻毒组肝、肾、肌肉和脑组织,测定各组织的糖代谢酶己糖激酶(HK)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结果表明攻毒组在人工感染DHV后5 d内,肝、肾和肌肉组织的HK和M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脑组织的HK和M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了鸭肝炎病毒对肝、肾和肌肉组织有损伤作用,影响了糖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导致了机体内糖代谢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6.
鸭棉子饼中毒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棉子饼中毒患鸭进行了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临床上患鸭主要表现为拉稀、消瘦和关节变形。经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其肝实质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偶见坏死灶;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肾脏间质淤血;肠绒毛坏死脱落。以上结果显示鸭棉子饼中毒的靶器官是肝、肾以及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确诊的鸭出血症濒死番鸭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其肝、肾、脾、胰腺等实质器官淤血、出血,细胞变性、坏死,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脾脏白髓内淋巴细胞崩解、消失,法氏囊滤泡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表明鸭出血症病毒可导致机体广泛性组织损害,尤其以循环系统和淋巴组织受损更为严重,这提示鸭出血症病毒可引起鸭免疫功能低下,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DEV的感染与致病机理,更深入地研究病原与鸭体的相互关系。将鸭肠炎病毒(DEV)强毒GZ株经腿部肌肉注射感染15日龄雏鸭后,应用建立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对NP(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转录物进行定量,以检测NP基因在雏鸭体内各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P基因在所检组织中均有表达,感染后3 h即可在肝、脾、脑、胸腺、肾和肺6种组织中检测到NP基因的表达;感染后6 h,除上述组织外还可在十二指肠和盲肠检测出;感染后10 h又可在胸肌和心肌等检测出。不同受检组织检出量有所不同,且在感染后30或48 h达到高峰,持续至96 h,之后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番鸭肝白点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番鸭肝白点病分离毒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并对发病鸭的肝,脾、脾、心、肺、肾、胰、法氏囊,胸腺,脑和肠等10种器官组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试验感染发病鸭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脾表面及切面的灰白色坏死点;显微结构变化表现为各器官不同程度变性,细胞溶解坏死及血管扩张充血,病灶区及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明显浸润,免疫器官脾,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减少,其特征性显微结构变化主要为肝组织程度不一的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小空泡融合成网眼状大空泡或肝细胞呈现局灶性溶解,并见淋巴单核细胞从病灶的周边逐渐向中心浸润,最后形成细胞性结节,脾脏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网状结缔组织显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坏死,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溃疡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血管壁损伤为主,肝、脾细胞变性、坏死,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PV感染后,在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食道、泄殖腔、肠道、肾脏、肺及气管中均检测到DPV抗原,且以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荧光最强;在脑和心脏中均未检测到DPV抗原。DPV感染组鸭血清中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小板总数(PLT)和总蛋白(TP)、血红蛋白(HGB)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DPV感染主要引起SPF鸭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首先受到攻击和损害,并造成免疫抑制;皮下注射接种DPV比点眼滴鼻接种对SPF鸭的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1.
氟致小鼠肾脏组织形态结构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氟致非骨相组织的损伤作用,选用20只20日龄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饲喂含0 mg/L、50 mg/L1、00 mg/L和150 mg/L氟化钠的饮水120 d,并通过石蜡组织切片观察氟对肾脏的损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50 mg/L氟中毒组小鼠肾脏肾小管排列结构无异常变化,肾小球细胞出现空泡样病变。100 mg/L氟中毒组小鼠肾脏肾小管排列结构没有明显的异常,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样变,并出现微核现象和凋亡样细胞,且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有脱落现象。150 mg/L氟中毒组小鼠肾脏肾小管排列结构轻微紊乱,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肾小管内脱落的上皮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应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DHV形态,并对DHV接种鸡胚引起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 DHV颗粒为球形,无囊膜,直径约为15~20毫微米。 将DHV接种10天龄鸡胚,接种后于一定的时间间隙,直至鸡胚死亡,取鸡胚的肝和脑分别制样,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病理变化。在光镜下,可见肝窦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和坏死,肝脏充血出血,大脑脑软膜淋巴细胞浸润和大脑毛细血管充血。肝脏的电镜检查,可见肝细胞间隙有很多泡囊,肝细胞胞浆出现电子密度很高的颗粒状物和空泡,核固缩,最后,核膜皱曲和破裂,细胞膜裂开,细胞器减少或消失。脑的电镜观察,可见脑神经细胞的内质网扩张形成小圆泡,核膜皱曲和破裂。细胞膜也破裂,细胞器溢出。 在肝组织的狄斯隙中可见病毒样颗粒,在靠近细胞膜的胞浆中发现病毒样颗粒被包在由膜围成的泡囊中。  相似文献   

13.
烟草花叶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实验分别以TMV和CMV的枯斑寄主心叶烟和苋色黎为测试寄主,采用全叶法接种,接种前和接后分别对接种叶片半叶法除施几种病毒防治剂。结果表明,3.85%病毒必克无论在接种前还是接种后涂旋对TMV和CVM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接种前在心烟上和苋色黎上抑制率分别为88.85%和86.77%,接后抑制率分别为82.77%和78.57%;植为和病毒A在接种前涂旋对TMV和CMV均有较好抑制效果,几乎都超过7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测定斑鸠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流感病毒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方法】以5×104EID50/只的剂量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A/Chicken/Beijing/2/200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8只斑鸠和8只SPF鸡,对试验斑鸠和SPF鸡进行临床症状、大体病变、组织学病变的观察及病毒抗原的定位、病毒分离和感染抗体的测定。【结果】攻毒后5d,斑鸠和SPF鸡未见异常临床表现和大体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在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检测到了大量阳性流感病毒蛋白颗粒;斑鸠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5%(6/8),SPF鸡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0%(8/8)。攻毒后14d,斑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I抗体阳性率为80%(4/5),SPF鸡HI抗体阳性率为100%(5/5)。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检测结果表明,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存在SAα2, 3Gal和SAα2, 6Gal两种连接键型的受体。【结论】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Beijing/2/2009(H9N2)易感,且斑鸠的喉头和气管上、中、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存在能够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3Gal受体和与人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6Gal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为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表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幼虫体壁的气门、节间膜等部位;接种14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萌发出芽管,并侵入体壁;接种26 h后,孢子和菌丝穿透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壁,且菌丝迅速生长;接种72 h后,菌丝穿出虫体表面,并长出产孢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菌丝在穿透幼虫体壁过程中,会伴随酶的参与和组织溶解现象;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附着于幼虫体壁的两个节间褶间的部位;接种14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进入表皮细胞层分泌物中;接种26 h后,菌丝侵入表皮并扩展蔓延,且在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接种38 h后,皮细胞层细胞排列松弛变成空泡;接种48 h后,菌丝充满虫体,表皮层出现大量菌丝。结论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及菌丝能寄生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并可致其死亡。观察结果准确反映了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并证实了侵染过程中酶与代谢产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以自行分离的野毒FAV—b株的肝组织毒、细胞培养物,分别经尿囊接种于13日龄鸡胚,继续孵化至18日龄,断孵移至4℃冰箱处死进行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主侵肝脏,引起变质性肝炎、肝出血,少数例发生肝包炎,镜检在高度变性的肝细胞内出现嗜碱性或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与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具证病意义;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核内有晶格状排列、直径70~88nm的病毒粒子,同样的病毒粒子也见于胞浆内。脾脏淋已细胞数减少,网状组织活化增生;肾肿胀镜检呈急性肾病形象,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在高度变性的胰腺上皮细胞内也偶见嗜碱性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被动免疫持续时间,试验取3批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试制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按1.0 mL·只-1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易感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7 d攻毒(抗体试验组),分析攻毒保护情况,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也不攻毒)。结果显示:雏鸭接种卵黄抗体后1~5 d,卵黄抗体对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注射后第7天的攻毒保护率为53.3%;攻毒对照组雏鸭均90%~100%发病。剖检发病雏鸭,可见肝脏和脾脏均呈典型的坏死及出血性病理变化;抗体试验组存活雏鸭剖检无病理变化;健康对照组雏鸭均100%健活,剖检无病理变化。说明注射卵黄抗体5 d内能对机体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而7 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确定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的被动免疫持续期为5 d。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死亡后多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土黄色并有出血斑点为主要特征,且胆囊扩张.脾脏多呈灰白色.主要组织学病变为肝呈变质性肝炎,表现为肝弥漫性空泡变性、局灶性坏死和出血.脑水肿,包括脑小血管周围水肿,神经细胞水肿.脾脏发生坏死性脾炎.胰腺、心肌、骨骼肌等组织间质水肿及实质细胞水泡变性.胸腺、胰腺、法氏囊均有坏死灶.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安徽省合肥郊县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雏鸡体内,分离到4株病毒。经血清学、人工感染、鸡胚接种、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人工感染易感鸡试验表明,4株中有2株具有超强毒株的致病特点。将其接种36日龄鸡后第2天精神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稀粪,发病率为100%。第3~4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接种鸡胚后72~96 h引起鸡胚全部死亡。另外2株接种易感鸡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出现亚临床传染性法氏囊病,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此2株毒力较弱。  相似文献   

20.
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8、N3分别组成感病和抗病组合,运用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了不同组合中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组合的叶肉细胞中,侵染早期(接种8~12h),叶绿体膨胀,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零乱,核染色质发生凝集现象;接种后24h,叶绿体继续膨胀变形,线粒体结构清晰完整,核变形严重;侵染后期(接种后72 h),细胞核近乎衰败,双层核膜已基本辨认不清,叶绿体结构基本解体。此时线粒体嵴突已发生退化,只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出现空虚状态。细胞中的病毒粒子很少,也没发现柱状内含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叶绿体和细胞核是最早做出反应的细胞器,而线粒体是最后解体的细胞器。感病组合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抗病组合晚了10 h以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抗病组合相似,但在所观察的整个互作过程中,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衰退是同步的,显示出了细胞被动死亡的特征;且在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叶绿体上均有淀粉粒的积累,另外还观察到线粒体的异常增加现象,这可能是为了病毒粒子的增殖和柱状内含体的产生提供能量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