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管碟法,采用对青霉素类药物绝对敏感的标准菌株,利用舒巴坦特异性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加入青霉索作为对照。通过比对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未加入抑制剂的样品所产生的抑制圈的大小来间接测定样品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类药物。微生物管碟法不需做阳性确证试验。技术较为成熟,可以适用于大批量检测鲜牛奶中是否添加解抗剂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辽宁省原料乳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抗生素残留,对其质量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杯碟法》检验方法对辽宁省送检的186批次原料乳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23批次β-内酰胺酶阳性样品,原料乳阳性样品检出率高达12.4%。调查发现,辽宁省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在原料乳源头上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应加快国家标准的建立和规范管理措施,以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测出牛奶中β-内酰胺酶,目前各检测部门主要采用β-内酰胺酶的试剂盒检测法与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即杯碟法来确认.上述2种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各有利弊,下面就此方法进行比较,期盼在使用过程中甄别对待,使检测结果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比较杯碟法、碘量法-比色法在检测生乳中β-内酰胺酶的可靠性。杯碟法采用国家指定方法,藤黄微球菌(CMCC (B)28001)在营养琼脂上传代培养备用。碘量法-比色法用上海优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β-内酰胺酶定量检测试剂盒。两种方法在检测应用上都能提供可靠的结果,碘量法-比色法更适用于实验室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青霉素耐药特征,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了123株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并利用β-内酰胺酶试剂盒测定耐青霉素株β-内酰胺酶活性,同时采用刚果红法和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方法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123株受试大肠杆菌中,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有122株,耐药率99.19%。122株耐青霉素大肠杆菌中,生物被膜检测为阳性的菌株有92株(75.41%),β-内酰胺酶检测为阳性的有72株(59.02%);β-内酰胺酶阳性而生物被膜阴性的菌株有15株(12.30%),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同为阳性的有57株(46.72%);β-内酰胺酶为阴性但生物被膜为阳性的菌株有35株(28.69%)。92株生物被膜阳性菌株中,29株(31.52%)具有强成膜能力,61株(66.30%)具有中等成膜能力,2株(2.17%)成膜能力较弱。说明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大肠杆菌青霉素耐药性受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多种因子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分泌的一种胞外酶,该酶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水解使β-内酰胺环打开而失去抗菌活性,类型众多,底物不同,特性各异。β-内酰胺酶包括以下几种:(1)青霉素酶,主要水解青霉素类,能被克拉维酸抑制;(2)头孢菌素酶,能水解头孢菌素,但对青霉素水解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分离的奶牛源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青霉素耐药特性,试验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82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利用β-内酰胺酶试剂盒测定耐青霉素菌株β-内酰胺酶活性,通过刚果红法定性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82株受试无乳链球菌中,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有18株(21.95%),β-内酰胺酶为阳性的有11株(13.41%),生物被膜为阳性的有64株(78.05%);在18株青霉素耐药菌株中,β-内酰胺酶为阳性的有9株(50.00%),生物被膜为阳性的有17株(94.44%),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同为阳性的有8株(44.44%);β-内酰胺酶为阳性而生物被膜为阴性的菌株有1株(5.56%),β-内酰胺酶为阴性但生物被膜为阳性的菌株有9株(50.00%)。说明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无乳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性受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等多种因子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用于抗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抑制剂快速筛选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以2%的琼脂为底层,1%的含碘试剂为上层,以青霉素为β-内酰胺酶的底物,克拉维酸作为体系验证的阳性对照,通过比较透明圈形成大小,优化反应体系,并对190个微生物发酵产物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最终确定的筛选条件为,pH7.0的PBS缓冲液体系,底物青霉素(160万单位)浓度为50 mg/mL,β-内酰胺酶浓度为10 U/mL,40℃孵育40 min。通过测量反应体系透明圈形成大小来筛选具有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以为耐药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提供快速简单、易行、稳定、可靠的研究平台,并初步筛选获得了具有较高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王艳 《中国乳业》2010,(5):56-57
由于目前个别不法分子掺杂使假,在生乳中加入β—内酰胺酶类药物来抑制牛乳中残留青霉素的抑菌作用,使有抗奶无法正常检出,从而得以商品化,给乳品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检测出此种不合格生乳,有关检测部门新开展了此类检测项目,采用了β-内酰胺酶试剂盒检测法与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来确认。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酶是乳及乳制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卫生部已发布相关检测方法,但是方法耗时,不利于乳制品企业应用。本文采用间接测定原理,即利用β-内酰胺酶在原料乳中降解青霉素G(青霉素钠)的能力,建立了外源性β-内酰胺酶快速检测方法,并确定了该方法的检出限、重复性和抗干扰性能。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出限为4IU/mL,10组平行性实验结果符合度为100%;阴性样品的掺假添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抗干扰性能好;对阳性结果的样品进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均为阳性,说明准确度高,且普遍性较好,是一种适应用于原料乳收购过程的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6,(11):105-107
产β-内酰胺酶细菌是目前临床常见的致病菌。近年来,随着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不断的增多,如何能有效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与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鲜牛乳中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牛乳房内直接采样进行检测,并对生鲜乳中产β-内酰胺酶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采用不同浓度的菌悬液作为样品,用杯碟法进行检测。将这些菌悬液于4℃放置48h后再进行检测,并对部分阳性和阴性样品于4℃放置48h后再进行检测,从而证明生鲜牛乳中内源性酶的存在,并对内源性酶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乳房内直接采集10家养殖场的生鲜牛乳593份,通过物理和生化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残留情况,并对β-内酰胺酶阳性样品中的主要细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同时测试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内源性β-内酰胺酶在生鲜乳中是存在的;正常、隐性乳房炎、休药期和乳房炎4组生鲜乳的阳性率分别是26.4%、30.9%、48.3%、31.1%,平均阳性率是28.7%;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和链球菌等主要菌种,阳性率分别是65.9%、6.47%、5.9%、4.1%,其中大肠杆菌对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青霉素G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是42.15%、61.98%和40.5%,克雷伯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是100%、60%,提示大肠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可能是合成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主要菌种;数据分析显示,菌落总数差异、隐性乳房炎阳性、休药期与否对于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有显著影响,组间差异、乳房炎与否对于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无显著影响,隐性乳腺炎阳性率与β-内酰胺酶阳性率无直接相关性。研究对指导健康奶牛养殖、保护奶农利益、指导生鲜乳监督执法、强化乳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1].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其疗效大大下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对于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2,3].在对待产酶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快捷、有效的方法[4].  相似文献   

15.
1 菌种自身原因 大肠杆菌自身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分为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和钝化酶.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类抗生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而失活.钝化酶能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使之不易与细菌体内的核蛋白结合,丧失其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快速、准确检测出生鲜牛乳中β-内酰胺酶,保证牛奶卫生安全。[方法]采用Snap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生鲜牛乳中β-内酰胺酶,对新疆巴州辖区内17个奶站进行抽样检测。[结果]17份样品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对巴州辖区内17个奶站的生鲜牛乳进行了抽样检测β-内酰胺酶项目,17份样品结果全部为阴性,合格数17份,合格率为100%。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6,(4):35-38
为了逆转由β-内酰胺酶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抑制β-内酰胺酶的7种天然化合物,并应用"棋盘法"分别测定它们与抗生素联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槲皮素、香紫苏醇、木犀草素、苦参碱、大蒜素和五味子甲素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均可增加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杆菌敏感性,且其增加程度与其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强度呈正相关,表明此7种天然化合物增加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杆菌敏感性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免于水解而发挥作用的。该研究为解决由β-内酰胺酶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铮 《养殖技术顾问》2013,(10):162-162
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β-内酰胺酶作为酶制剂,其的毒理学危害研究得并不透彻,安全评估也开展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纯度的β-内酰胺酶本身并不具有危害性,即使偶然食用,其在胃酸的作用下,也会变性失活,但由于市场上的酶制剂纯度都不高,而且该酶的生产工艺是要经过细菌培养、提纯制备,所以其潜在的危害并不清楚。β-内酰胺酶能够催化青霉素的分解,生成青霉噻唑酸,是引起人体青霉素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5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同时检测其是否产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表明:5株临床鸡大肠杆菌对12种常见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耐药,其中两株山东分离株最严重,但均未发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  相似文献   

20.
阿莫西林(Amoxicillin),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克拉维酸为不可逆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阿莫西林联合,可保护阿莫西林免遭β-内酰胺酶水解,并使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显著增强和抗菌谱拓宽.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复方制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本试验以猪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血浆中AMO和CLA的含量,旨在为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