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高艳梅  汤惠君  陈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83-5088
以经济快速发展,耕地保护形式严峻的广东省为例,探讨省域耕地保护的价值补偿。研究表明:①省域耕地保护价值补偿的价值构成包括土地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折补价值4部分;②在进行耕地保护价值补偿时,不能按照耕地的价值进行完全补偿,合理的价值补偿标准包括生态价值的20%,粮食安全价值的50%,发展权价值的50%,并且全额扣除折扣价值。③以广州市和茂名市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广州市的耕地价值为1 657.63万元/hm2,茂名市的耕地价值为163.81万元/hm2;假设以茂名市的所有耕地盈余作为补偿对象,则广州市补偿茂名市的价值标准为50.99万元/hm2,年租制形式的补偿标准为2.90万元/hm2。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测算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利用综合价值的角度出发,将耕地资源的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部分,并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替代法等对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测算。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价值占河南省耕地资源价值的比重最大,为73%,经济价值为18%,生态价值为9%。通过对河南省耕地资源价值的测算,为河南省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和补偿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其物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个方面。在立足于钦州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固碳制氧法核算钦州市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研究表明,钦州市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为798 637.33元/hm2,显示出耕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耕地的生态价值一直被忽略,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部分价值,对其进行科学量化,让耕地生态价值观念更深入人心,真正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南京市栖霞区为例,通过城市用地扩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研究,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1996~2006年,栖霞区正处于城市用地扩展加速期,城市用地扩展不可避免地造成栖霞区耕地、园地、草地和水域等面积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3 967.93 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为4 948.12 hm2,主要是因为园区和大学城建设;林地面积增加873.99 hm2.主要是"绿色栖霞"的实施.城市用地扩展引起了栖霞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栖霞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96年的9.39 × 108元减少为2006年的8.63 × 108元,减少了0.76×108元.各单项服务价值中,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原材料服务功能有所增加,其余服务功能有所减少.通过对城市用地扩展系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绿色栖霞"的实施对栖霞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减少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西安市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导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耕地资源价值,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西安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主要研究市民的支付意愿,并以此为标准估算西安市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同时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为636 772.6元/hm2,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82.9%,社会稳定价值占17.1%。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XX市为例,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耕地的综合价值并与征用结合起来明确补偿对象,运用综合因素法将XX市的耕地划分为4个级别,在此基础上测算了耕地的生产力价值;然后,运用多种计量方法重点测算耕地的3大保障价值及社会稳定和生态服务价值;最后,对征地案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一级区片内征用0.0667 hm2耕地的综合价值为145191.93元,其中的82197.54元占耕地总价值56.61%,应该补偿给失地农民或集体,其余62994.39元,应该补偿给国家或政府。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结构组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研究对象,应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生物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襄垣县2017年耕地资源价值为75.57万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为26.23万元/hm2,生态价值为25.4万元/hm2,社会价值为23.94万元/hm2;2)高程、坡度这两类地形因子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大面积的矿山开采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有一定的负面效应;3)距河流、国道、高速公路、县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距主要道路与乡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距省道和铁路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核算耕地资源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收益还原法、当量因子法等,评估出2014年赤峰市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分别为954 800元/hm~2、343 100元/hm~2、1 597 900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量最大,占总价值量的55.18%,说明耕地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中,社会保障价值占社会价值的比重为72.59%,说明耕地承担着重要的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养老和就业的责任。而耕地资源的正面生态价值是其负面生态价值的607.16倍,说明耕地资源在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215-1218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由无价到单一的经济价值核算,再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核算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耕地非农化无序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建了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白城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序列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洁  刘森  韩源  张楠  戴春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41-15644
采用遥感解译获取白城市农田面积,结合降雨径流参数、作物估产和涵养水源量模型,对1989、1996、2000、2004和2008年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个年份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4 972.64、10 031.76、6 559.25、7 197.29和11 077.74元/hm2,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旱涝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农地整理工程改变了整理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使其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变化。依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在湖北省境内选取3个典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农地整理前后项目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数量最多的是"竹山项目"、净增348.84 hm2,居中的是"当阳项目"、净增62.32 hm2,最少的是"钟祥项目"、净增44.27 hm2。3个农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发生损失,"竹山项目"净减271.0×104元/年,"当阳项目"净减51.0×104元/年,"钟祥项目"净减8.0×104元/年。不同地貌类型项目区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存在较大差异,"竹山项目"的气体调节价值损失最大,"当阳项目"的气体调节价值损失最小;"竹山项目"的食物生产价值增加11.0×104元/年,"钟祥项目"增加1.0×104元/年。研究得到的政策启示:农地整理目标必须从新增耕地数量向更加注重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转变,紧紧围绕和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实施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莹  高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91-4593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哈巴格希乡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哈巴格希乡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结合该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有关规划指标,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出2010年的3种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结果]从3种土地利用结构方案中选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最大的方案2为哈巴格希乡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论]方案2基本上实现了哈巴格希乡各种用地结构的合理调整,耕地、草地、林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地、住宅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4.35、49.46、59.25、177.63、36.00、180.52和92.83 hm^2,该乡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664512030.4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童绍玉  赵靖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67-16970
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估算出楚雄坝子2009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田、旱地分别为209709.00、162967.66元/(hm2.年)。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发现1989~2009年楚雄坝子内城市扩张分别占用水田、旱地855、378 hm2。因此,2009年损失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1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对经济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了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与采摘烘烤之间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适用烟叶处理和采烤所投入的成本分别为1 105.76元/hm2和2 310.05元/hm2,加上行业补贴,不适用烟叶处理后获得19.24元/hm2的经济收入,而除去成本投入,不适用烟叶采烤交售后却亏损747.80元/hm2。所以不适用烟叶处理对于改善烟叶结构,增加烟农收入都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俞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8-221
通过对舒城县南港镇2002、2003年度退耕还林的全面调查,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发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南港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403.8hm2,小班368个。退耕还林8~9年以来,2002年度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13.5cm、151.8m3/hm2;2003年杨树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2.3cm、117.0m3/hm2;2002、2003年度板栗林分平均产量(2010年度)分别达3 600、2 880kg/hm2。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年涵养水源1.6×106m3、滞留泥沙6 865m3、累计吸收CO2约5.23×108kg、释放O2约3.81×108kg;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 585.2万元;累计享受政策补助1 157.3万元,其中人均受益910.1元,占退耕以来平均人均收入3.3%,同时转移1.6万劳力到二、三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