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大蒜汁为原料,研究影响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大蒜素的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2萃取大蒜素的工艺参数:萃取压力为15 MPa,萃取温度为30℃,CO2流量为30 m3/h,大蒜素萃取率达0.35%,其中大蒜素含量为46%.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胚芽油的出油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技术参数;【结果】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主要影响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并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38℃,CO2流量为10kg/h;【结论】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具有工艺简便易分离,无溶剂残留等特点,工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瑞香狼毒根部油脂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瑞香狼毒根部油脂,并确立其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CO2流量、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分离压力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论】在试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瑞香狼毒根部油脂得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萃取压力>分离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瑞香狼毒根部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CO2流量21L/h,萃取时间为100min,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6°C,分离温度45°C、分离压力5.5Mpa。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瑞香狼毒根部油脂萃取率达到3.57%。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籽为原料,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以提取率为指标,对夹带剂和夹带剂料液比进行优选,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MPa,CO2流量27kg/h,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h,平均提取率15.12%。  相似文献   

5.
以万寿菊中的黄色素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万寿菊黄色素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了单因素研究。通过响应面最终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为60℃,萃取压力为48.6MPa,萃取时间为180min。在此条件下,万寿菊黄色素的最高得率为8.44mg/g,验证试验值为8.41mg/g,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36%。因此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超临界萃取万寿菊黄色素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韭菜籽中萃取出韭菜籽油,研究韭菜籽粉碎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CO2流量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籽粉碎粒度为50~60目,萃取压力为22~25 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5 h,CO2流量为3.0 L/h,该条件下萃取率达17%以上。  相似文献   

7.
菜籽皮是油菜籽脱皮制油过程中的副产物。为了提升菜籽皮的综合利用价值,探讨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菜籽皮原花色素的工艺。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萃取时间为150min,此条件下,菜籽皮中的原花色素提取率为23.35%。  相似文献   

8.
辣椒红色素的超临界萃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制备高质量的辣椒红色素,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有机溶剂浸提辣椒油树脂及超临界CO2流体技术提纯辣椒红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表明,制备辣椒油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酮作有机溶剂,辣椒粉末细度为40目,固液比为1∶6,浸提时间40min;辣椒油树脂提纯辣椒红色素的超临界萃取条件为:萃取釜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时间2.0h。有机溶剂浸提和超临界萃取结合使用可有效地提高辣椒红色素的色价与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处理芦荟多糖,多糖得率为85.1%,是传统方法的1.5倍。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用量为250mL/100g芦荟、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山葡萄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因素与中心水平,根据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原理,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响应面法,以山葡萄籽油萃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回归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山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山葡萄籽粉碎粒径过40目筛,萃取压力39.2 MPa,萃取温度41℃,静态萃取时间137 min,动态萃取时间251 min,CO2流速为3 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山葡萄籽油的萃取率为18.22%,与预测值18.28%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经单因素试验研究投料量、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糖茶藨籽油萃取率的影响;以糖茶藨籽油萃取率为指标,经正交试验选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通过GC-MS对提取的糖茶藨籽油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糖茶藨籽油的萃取条件为投料量400 g、粉碎度35目、压力35 MPa、温度45℃、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糖茶藨籽提油率为23.23%;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糖茶藨籽油是澄明的黄色油状液体,用GC-MS检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为29.57%,糖茶藨籽油酸价是1.10 mg/g,过氧化值是2.70 mmol/kg。本研究得出该工艺条件可为糖茶藨籽油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罗望子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对罗望子进行了的萃取,得到罗望子萃取物。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粒度、CO2流量对罗望子萃取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压力25Mpa、温度40℃、时间4h、粒度40目和CO2流量25 L/h,在此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2法得到的罗望子萃取收率为4.08%。并利用气相色谱仪-质谱仪(GC-MS)对罗望子萃取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共鉴定了48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为98.35%,其中主要成分为:5-甲基-2(3H)-呋喃酮、丁二酸二乙酯、糠醛、十六酸、亚麻酸、5-甲基糠醛、油酸、亚油酸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疏毛罗勒中提取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正交实验得到影响萃取的主次因素为C>A>B(A为压力,B为温度,C为时间),且当压力为18MPa,温度为55℃,时间为120min,流量为25L/min时,超临界CO2萃取柚子花中芳香油的出油率高达0.28%;参照Wiley软件谱库检索,鉴定出27种成分。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姬松茸酚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文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研究超临界萃取姬松茸酚的最佳工艺。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酚类物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并优选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得到较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为:夹带剂为60%乙醇,萃取温度75℃、萃取压力40MPa、CO2流量为20L/h、夹带剂用量120mL。然后再进行了动态萃取与静态萃取的比较,得出先静态萃取1h后再动态萃取1h,萃取率最高,酚类物质的得率达2.431%。超临界流体CO2萃取较优化后的乙醇浸提法姬松茸酚得率高出14%,且夹带剂用量少,萃取时间短,萃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生物碱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生物活性。燕麦麸皮中含有较丰富的生物碱。本研究以燕麦麸皮为研究材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作为考察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点设计响应面试验,对燕麦麸皮生物碱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压力、温度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较大;燕麦生物碱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1.2 MPa,萃取温度40.4℃,萃取时间1.46 h,萃取量达655.8μg/g。  相似文献   

16.
以大蒜汁为原料,研究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大蒜素的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_2萃取大蒜素的工艺参数:萃取压力为15 MPa,萃取温度为30℃,CO_2流量为30 m~3/h,大蒜素萃取率达0.35%,其中大蒜素含量为46%。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流体提取金银花中总黄酮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金银花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考察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同热醇浸泡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得率进行比较;得到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为:压力30Mpa、温度40℃、时间120min和夹带剂用量4.5ml/g时,提取得率最高。同热醇浸泡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相比,其总黄酮得率分别为8.92%、9.56%、9.32%、和10.24%;超临界CO2提取方法同其他方法相比,得率高、时间短,是一种合适的提取金银花中总黄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